»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时间将证明让子弹飞是一部CULT片

posted by wap
引用:
原帖由 @hanzo  于 2010-12-26 02:37 发表
狗子没看懂。。。姜文这次的深度比鬼子来了要上两个台阶了
你看他都是在批些什么细枝末节就知道他对这片子的理解如何了。
还是那句话,楼主这出身经历,没可能对这片子要表述的东西产生共鸣。


TOP

引用:
原帖由 tjt1983 于 2010-12-26 19:29 发表
posted by wap

你看他都是在批些什么细枝末节就知道他对这片子的理解如何了。
还是那句话,楼主这出身经历,没可能对这片子要表述的东西产生共鸣。
有一定同感,不过楼主的出身经历是啥啊?



TOP

个人认为,烂片不需要时间去证明,好片如《银翼杀手》般倒是过段时间才有人记得它的好。
在现如今这个堕落的中国影坛,姜文这样有血性的导演太难得。
《让子弹飞》给我的印象也是相当精彩,虽不如《鬼子来了》那么一气呵成,但也足以让人拍手称快。


TOP

顶狗狗,让子弹飞绝对是烂片

TOP

LZ不妨介绍几部近几年不烂的国产片给大家,看看什么样的片在你眼里不算烂

TOP

引用:
原帖由 tjt1983 于 2010-12-26 19:29 发表
posted by wap

你看他都是在批些什么细枝末节就知道他对这片子的理解如何了。
还是那句话,楼主这出身经历,没可能对这片子要表述的东西产生共鸣。
同意,所以我第三次期待版主好好喷一下……

TOP

神片确实算不上。。也肯定不是烂片

TOP

引用:
原帖由 黑米汤圆 于 2010-12-26 10:12 发表
再次送上蒋方舟MM的话:”姜的牛逼之处,在于这片毛粉见毛,美国粉见华盛顿,改良派见改良,革命派见革命,民粹们见民粹,屁民见救世主,广电们见没有某党就没有新中国。各派都喜闻乐见觉得替自己说了话。“
引用:
原帖由 tjt1983 于 2010-12-26 19:29 发表
posted by wap

你看他都是在批些什么细枝末节就知道他对这片子的理解如何了。
还是那句话,楼主这出身经历,没可能对这片子要表述的东西产生共鸣。
这内涵博大精深到宇宙级的牛逼片子,连广电都能有共鸣,却连一个楼主的出身经历都容不下?

敢情觉着这个片子不好的都要往自己出身经历上去找问题对吧,真长见识了,膜拜蛋粉!

[ 本帖最后由 aBrnoSUt 于 2010-12-26 20:20 编辑 ]

TOP

花姐出场绝对有必要,黄四郎屡次三番暗示她不要做小凤仙,再联想到姜文的角色曾经是蔡锷的护卫队长,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

我觉得豆瓣那个排在第一的评论说的很中肯,看完以后确实是对这片子有了新的认识,当然扯到韩三平那儿我就觉得有点远了,不过好的电影不就是这样么,能给观众无尽发散,遐想的空间。。姜文的比喻很明显,但是他不会强加给你任何观点,一切靠你自己感觉

TOP

引用:
原帖由 aBrnoSUt 于 2010-12-26 20:18 发表






这内涵博大精深到宇宙级的牛逼片子,连广电都能有共鸣,却连一个楼主的出身经历都容不下?

敢情觉着这个片子不好的都要往自己出身经历上去找问题对吧,真长见识了,膜拜蛋粉!
狗版这样的人生赢家,社会精英,区区一部《让子弹飞》怎么满足的了呢,怎么能有共鸣呢,穷比卢瑟第四次请狗版好好喷,因为我们不懂,因为我们蛋粉,求抽醒,求专业点评这片到底哪里烂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上海狗狗 于 2010-12-26 13:0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HTC
花姐这角色干嘛使的这问题似乎没人能回答,再问个问题,葛优的老婆孩子是干嘛使的?!葛优的死是否铺垫不足,显得唐突而扯淡?
之所以安排花姐、葛优的孩子老婆这些人物,是为了反映不同的人对革命的态度。孩子老婆压根不想参加革命,给钱就跑了。花姐则完全没有目的性,纯粹凭着一腔热情盲从。

按我说电影里应该安排更多的人,带路的投毒的关门的入伍的都得有。不过考虑到结构的紧凑,不太可能实现了。

至于葛优死得突然没有铺垫什么的,懒得反驳了。

TOP

posted by wap

楼主真的是哗众取宠,想标新立异,却贻笑大方。你开个投票贴,看看十月围城和让子弹飞哪个好看,结果见分晓,当然,如果你非要认为你的看法才牛逼的,标准的,我等也没有办法,我不能改变你就正如你无法改变我一样,你这贴真的非常的白开水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电影世界上副导演的文章,花姐的由来.原来的段子真不错,可惜没拍出来.


电影世界:花姐传奇。来自一个段子中的神女

《让子弹飞》中女主角的设置,其实是因为一个段子,还是个真事儿。当时姜文导演去开平看景,他非常喜欢碉楼和碉楼的历史。北洋那时候广东有批富商,属于先富起来的人,先富了,就有了些忧患,开始建碉楼。那时候富人学了很多西洋方式,碉楼上层的结构和城堡很接近。碉楼有个重要功能,就是阻挡土匪,因此就要建得高,至少6层以上,窗户都是铁窗,非常厚,碉楼里的东西不是英国进口,就是美国进口。

  姜导看这个景的时候,听人说到当地历史,讲当时有家富人,孩子去美国淘金,去之前家里给订了亲。订亲之后,媳妇就关碉楼里,等这新郎回来圆房,但新郎去美国几十年都没回来,这女的就一直在房里守着。当地有规矩,这个媳妇必须在碉楼里守着,不能再嫁,也不能和外人接触,相当于这媳妇成了碉楼里的白毛女。几十年过去了,终于有人进了碉楼,这人进去的时候,那媳妇都成老太太了,坐床上像坐在莲花宝座一样,还等着丈夫归来,脑子里还一直萦绕着丈夫归来的画面,所以一见这男的进来,只说了五个字:你可回来了!然后上去就把男人给搂住,死活不撒手了。这是我们在开平当地听来的故事,姜导听到这个故事整个人非常兴奋,觉得太有意思了,于是想把它加工后直接带到电影里。

  整部电影里女性角色的苗头,就是从这个段子开始的,我们起初有个设计:匪徒老二和老三,也就是廖凡和邵兵,为抢黄四郎的宝藏分给穷人,通过地道穿过碉楼。他俩不知怎么就进了这个碉楼,一进去就看到莲花宝座上坐着一妞儿,这女的没穿衣服,俩人一进去身后的门就“咣当”锁上了,妞儿就看着他们,俩男的随后跑到另外一间屋,再出现,两人裤子没了,直接冲女孩那儿走。刚走没两步,女孩突然站起来,两眼发直,声音颤抖地说:“你可回来了——”接着一场戏,张牧之问其他兄弟:老二老三呢?回答说:出去了就没回来。问出去多长时间了,说都快一个月了。一个月没回来,这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他俩去哪儿了。他俩走的地道,地道四通八达。老二老三就一直被困在碉楼里,天天被这女的办。

  当时这个故事的版本,到了张牧之和黄四郎大决战的时候,外面枪炮大作,老二老三急疯了,看着兄弟死、血直溅,光听大战声,出不去,门都锁着。女的还是一开始那个状态,两眼发直,说,你们不就想出去吗,出去啊。俩人说门锁了,我们出不去啊!女的把身边的衣柜门“啪”一推,直接就出去了。俩人一看,我操,这儿能出去啊!女的说,你俩也没说要出去啊。俩人着急说手里没枪,女孩把睡的床板一掀——下面全是地雷。这是片子里地雷最开始的出处,乡亲们为了给这女孩保贞洁,特意在床单底下放的地雷。这是故事最早的一个版本,老二老三直接拿着地雷就冲出去了,带着女孩一块儿走了。

  但后来我们反复考虑,如果把这段戏原汁原味搬出来,审查上肯定会有些障碍。这女孩够逗,但她和故事线之间少些经脉式的东西。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这个角色开始发散,我们又重新想,想让她接地气,跟故事主线的关系更紧密。

  就这样,花姐的角色大概放了几个月,谁都没动,包括姜导自己。这成为一个比较神秘的话题,因为这段子大家太喜欢了,你要把它变成观众能接受,官方能接受,同时我们也接受的东西,需要一个过程,得先消化。接着,我和述平老师一起去顺义,姜老正式给我们提出,女性角色要加进故事线。我们最后保留了一个最基本的点,她得和老二老三有关系。

  我们在黄四郎的艳阳楼里设置了一个妓院,最开始不叫艳阳楼,叫“女子学校”。黄四郎是“黄校长”,整个鹅城的百姓都管黄四郎叫黄校长,女子学校里面有女老师和女学生,所有学生接客的时候,校服都挂在屋外。一看挂校服了,就知道里边有事儿。女子学校是个学堂的概念,大清早,鹅城就有女学生“咔咔咔”跑步,跟着女老师还一块儿操练,操练完了还要说“黄校长好”。这个设置很飞,很带劲,但有人提出影射的嫌疑重,所以后来又有了改动,但保留了妓院和女老师这个概念。

  我们觉得妓院的女老师可以做文章,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花姐,就是女子学校这个妓院里的老鸨。她是被黄四郎给买来的妓女,委身于黄四郎。她一直管着妓院,直到张牧之带人入鹅城,直到碰到老二、老三之后,她觉得老二、老三是真的对她好。对她来说,只有对她欣赏的男人才算真正的男人,而且他们还在别人面前誓死捍卫她。于是,这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感情关系成了片子里非常感人的一条线。其中有场花姐在张牧之那里要强留老二、老三的戏——这是一个女人到土匪窝里抢两个深爱自己的男人的戏。这场戏非常精彩,无论从花姐的情绪,还是所有兄弟的反应来说,这都是极好看的一场戏,廖凡演的老三和周韵演的花姐表演极其精彩。

  然而,电影里还有个隐线,就是张牧之和花姐之间关系到底是什么。看到最后,观众会发现,张牧之和花姐之间好像也有点事儿。但这个事儿被大决战完全淹没在里面了,这事儿是不能挽回的。这时候花姐已经和老三好了,是老三的人了。这对张牧之是个打击,可以说这个女人给张牧之最后的命运抹上了浓重的感性的一笔。

  现在回想起来,花姐作为女主角,从最开始的那个段子,到现在电影成品,她是个起化学反应的人物。她让观众既觉得有快乐的地方,也有哀伤的地方。她是张牧之带着土匪在鹅城时的一块奇妙的镜子,这镜子有时是完全复原的,有时是哈哈镜,她时时刻刻在映照这帮匪徒的内心世界。

  花姐其实是这帮土匪对鹅城的第一印象,他们进鹅城城门时第一眼看到的是花姐,他们离开的时候,张牧之看鹅城的最后一眼也是落在花姐身上。这个城你可以说完全凝练成了一个女人的印象,但这个女人本身又不属于鹅城。这也是我觉得姜文导演在这个片子做的一些更自由更柔软的一些设置。姜导开始有弹性了,或者说他开始玩儿弹性了。这个弹性在《让子弹飞》里就让人觉得非常赏心悦目,它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带着你跑。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102752999 激骚 +1 最骚 Rated by wap 2010-12-27 23:23
  • 102752999 激骚 +1 最骚 Rated by wap 2010-12-27 23:23

TOP

引用:
原帖由 fhrrr 于 2010-12-26 22:0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
  现在回想起来,花姐作为女主角,从最开始的那个段子,到现在电影成品,她是个起化学反应的人物。她让观众既觉得有快乐的地方,也有哀伤的地方。她是张牧之带着土匪在鹅城时的一块奇妙的镜子,这镜子有时是完全复原的,有时是哈哈镜,她时时刻刻在映照这帮匪徒的内心世界。

  花姐其实是这帮土匪对鹅城的第一印象,他们进鹅城城门时第一眼看到的是花姐,他们离开的时候,张牧之看鹅城的最后一眼也是落在花姐身上。这个城你可以说完全凝练成了一个女人的印象,但这个女人本身又不属于鹅城。这也是我觉得姜文导演在这个片子做的一些更自由更柔软的一些设置。姜导开始有弹性了,或者说他开始玩儿弹性了。这个弹性在《让子弹飞》里就让人觉得非常赏心悦目,它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带着你跑。 ...
这位副导演的春秋笔法真够可以的,最后这两段每个字都能看懂,但就是不明白意思。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第一姜文拍戏不喜欢平抒,喜欢跳跃穿插,太阳升起跳的太厉害,子弹也跳但没离开主线
第二姜文拍戏喜欢暗线就是有所隐喻,说的台词都是话里带话,从阳光灿烂就这样,看起来有些累
第三姜文电影的故事性都不错,也能抓观众,但剪辑和节奏有问题,跟同类型美国片有距离,感觉姜文想表现的东西太多,1-2个小时说不完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