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难得的国语好片:《投名状》简析(剧透)码了不少字,有没有可能加分啊?

昨天在南京上影:2张票+苞米花+饮料+晚饭
一共420
我!@#$%^&


TOP

ls的绝对饭呀。。。。。。。。。。。。。



TOP

绝对好片,他娘的害我哭了2次...


TOP

确实是很好的片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无风无雨 于 2007-12-17 14:54 发表
个人觉得李最赞的是  金发现他和徐在船上偷情的那眼神
同感!握手!

TOP

我觉得结局不要设计成太后干掉庞,而是设计成大臣们唯恐庞将来得势,对己不利而先下手为强将其做掉比较合理,而且也与历史上的普遍猜测相符,历史上不是普遍认为是曾国藩派人将马新贻做掉的么

TOP

电影里的几个老家伙最后的对话,我觉得是在揣摩圣意。

皇太后如果不想让庞青云当地方大员,可以明升暗降,没必要杀一个有真才实料的人,而且当时中国的仗还远远没有打完。

TOP

刚看完归来,确实不错,场面那个宏大啊,不过似乎有点不适合MM去看,MM说有点太血腥了,我却看得爆爽,MM还说了一句让我难忘的话:如果他们不打的话,就什么事都没了……

TOP

我GF看完这片说太好看了,看之前以为就是打打杀杀

TOP

投名状的古代战争场面的确看得我激动得很

但是后半部分的为了悲剧而悲剧是一大缺憾

好戏,应该是小事情越写越大;如果大事情越写越小,那就是失败

投名状落笔还是在“情”上,且是兄弟情。用徐静蕾这样一个花瓶去支撑,太弱。一开始李连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与太平军的战争悬念消失了,只剩下了“朋友妻不可欺”的线索。

刘德华看京剧流泪的场面创意很好,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徐静蕾不论是戏份还是本身表现都很不够。

我本来期待的是更加宏大的叙事,而非尘埃落定于一点点儿女情长和投名状的“刺马”悲剧的勉强完成。

当然,这一切或许又是阉割版的错。

还有一点:金城武的旁白纯属画蛇添足。

[ 本帖最后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12-21 04:43 编辑 ]

TOP

借地方问一下,有人注意一个穿帮镜头了吗?就是李和徐第一次碰面,李快步超过徐后,有一个侧拍的镜头,清晰看见路旁破茅屋的墙边靠着两片石棉瓦……

TOP

lz好文,我也是星期二刚看过,今年最好的华语片

TOP

我到觉得 妈的我豁出去了这句最赞 笑翻了。。

TOP

转一篇。。。同意第一个观点。。当时我就说了这女的咋那么饥渴
投名状》有12个署名编剧,人数之多令人惊叹,但是叙事的缺漏之多也同样令人惊叹。谁能告诉观众,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男人,和一个饥肠辘辘的女人在屋里躺了一夜,说了两句家常话,怎么就能产生不顾伦理的爱情。当然电影里把这两人的感情拍成四不像,既不像偷情,也不像激情——这只是开场,后面的情节完全是灾难性的:三兄弟的内部冲突、三兄弟之外的冲突,完全得依靠观众自身的观影经验、历史知识以及道德观念来建立。仅从剧情本身来讲,人物的形象、情感、处境描写都被简化、脱节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好莱坞大片也有简化剧情的趋向,但《变形金刚》、《虎胆龙威4》毕竟还有基本完整的构架。刻意宏大的战争场面,在忽略了太平天国的历史背景之后,依然显得如同儿戏,试问现代战壕体系为何会出现在清代?试问八百手持冷兵器的士兵,如何能战胜数千洋枪洋炮的军队?电影虽是虚构,但不符合基本常识与逻辑,何以让人信以为真。最终只能依靠触目惊心的屠杀场面才能震撼人心。
    为什么一部投资巨大的电影,会呈现出如此混乱的效果?其很大的原因是中国电影的基本评价体系变形。陈可辛导演称影片的票房收入有80%依靠海外,20%依靠国内,那么影片大部分的设计元素就得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票房的成绩除了注水之外,就是依靠宣传与档期安排获得的。所以一部中国式大片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和本土观众的满意度是没有关系的,甚至被评论批判、口碑极差的影片,在获得社会性话题之后,依然可以获得满意的票房收入。
    在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对中国电影的需求,主要仍然是武打片。于是,《投名状》就成为罗列中国元素的“清单式电影”:有头牌武星李连杰、有中国式的古代战争场景、有几场打斗段落、有一场可有可无的宫廷场景、甚至有两场传统戏曲的演出,而这些元素并不是有机融合,甚至可以说是极为潦草地拼凑在了一起。
    事实证明,陈可辛导演是一位成功的商业片创作者,但他适合的类型仍然是都市情感电影,而不是这样一部所谓的“美学”战争片。在苏州城外的战壕里,李连杰与徐静蕾的追逐戏,几乎是从大都会的街巷中搬来的。在这样一部打打杀杀的男人戏中,陈可辛依然渴望借助人物之口,道出一些深沉的人生思想来。但太多隐晦的语言,使得影片的对白不仅寡淡无味,甚至还莫名其妙。更不要说文艺腔十足的金城武的旁白,使得影片通篇有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而这些旁白又是无法去除的,因为它是能够说通故事、点出人物心理的最后一个手段。
    我并不敢说《投名状》一无是处,但实在无法寻觅到一丝亮点。这或许不能完全责怪本片的创作者,这是中国式大片诸多弊病沉淀的结果,《投名状》是变形的中国大片体系中,被自然而然扭曲的一部。至此,我和很多人一样已经厌倦了这类影片,以及他们那些不实的宣传伎俩

[ 本帖最后由 逆袭的天使 于 2007-12-23 18:08 编辑 ]

TOP

又看了一遍

前半部战争场面依然泪流满面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