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业评] HD DVD與Blu-ray Disc週年祭(全)

HD DVD與BD一歲啦!
時間過得真快,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
一年前的4月份第一台HD DVD影碟機與第一部HD DVD標題上市,一年前的6月份,第一台Blu-ray Disc(BD)影碟機與第一部BD標題上市,到現在大家都已經年過週歲了。在這一年中,這一場關於「誰是DVD接班人」的格式大戰,讓我等光存儲愛好者(本來想加上AV愛好者,但發現周邊的AV玩家對於這場格式之爭似乎不太感冒,可能與現在已經出現的HD/BD-REMUX下載有關吧)看得是驚心動魄。沒錯,作為中國用戶,上一次發行媒體格式大戰VHS vs.Betamax我們並沒有機會親身經歷(錄像機進入中國市場時,VHS已經一統江湖了),而這次不太一樣,通過各種途徑,國內已經有不少的用戶開始享受HD DVD或是BD的樂趣,互聯網也為我們提供了瞭解國外動態的寬大的「窗戶」。
作為國內最為關注HD DVD與BD競爭態勢的光存儲媒體,《存儲時代》在這一年中的報道相信是無人能及的。但在HD DVD與BD(以ROM格式為標準)雙雙年滿週歲之際,我們覺得還是有必要進行一個總結與展望,這不僅是對以往我們曾經做過的專題的一種補充,也將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它們,理清自己的思路。
也許有些朋友,是第一次訪問我們的網站,或者沒有看到我們之前的專題與相關文章,在此我們將以往較為重點的文章列出,以方便大家查詢。因為相關的技術,在本專題中將不會在作具體的介紹,本文將著重於一年來的數據總結、態勢分析以及未來的展望。

DVD之藍色接班人(2004年,介紹BD和HD DVD發展過程)

DVD的接班人 你選誰?(2004年,側重於BD和HD DVD的技術對比與當時的業界分析)
HD DVD支持者眼中的藍光標準之爭


(2005年,通過對東芝兩位主推HD DVD的高層人士的採訪,來闡述HD DVD一方的理念)

好萊塢製片商眼中的BD與HD DVD標準之爭
(2005年,當時華納兄弟與環球宣佈支持HD DVD,而迪斯則宣佈支持BD,福克斯還沒有做出決定,它們各自的態度也體現出對這兩種格式的不同著眼點)
BD與HD DVD為什麼沒有談攏? (2005年,當時盛傳東芝已經向索尼一方妥協,放棄自己的HD DVD格式,但最終證明這是謠傳,而東芝的高層也具體談了當時的情況)
HP:我們為什麼從只支持BD變成保持中立? (2005年,當微軟宣佈支持HD DVD後不久,HP也宣佈同時支持HD DVD和BD,它的存儲產品經理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先鋒:HD DVD和BD沒得比! (2006年CES大展,Blu-ray Disc聯盟(BDA)美國促進委員會主席,先鋒美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Andy Parsons(安迪·帕爾森)先生在採訪中說出了這句話)

先鋒:BD的好戲在後頭 (2006年,Andy Parsons再次接受採訪時,憧憬了BD的美好未來)

索尼:我們對BD充滿信心 (2006年,索尼在中國發佈BD刻錄機,並談到了其對BD的堅信不疑的態度)

東芝工程師談HD DVD (2006年,在IFA 2006(Internationale Funkausstellung)消費電子大展之前,一家英國媒體訪問了東芝歐洲部的HD DVD技術工程師Jim Armour,他談了談對HD DVD和BD的看法)

Vista操作系統如何對待BD和HD DVD (2006年,日本相關媒體走訪了日本微軟公司客戶商務開發事業部主管土田圭介先生,就Vista操作系統對HD DVD和BD的支持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10年(2006年,筆者當時對從DVD誕生的1996年到2006年這10年間的光存儲發展進行了自己的分析,也帶出了對HD DVD/BD的進一步分析)

微軟:我們為什麼繼續支持HD DVD (2006年,微軟消費媒體技術組(CMTG,Consumer Media Technology Group)的副總裁Amir Majidimehr在專訪闡述了繼續支持HD DVD的理由)

muslix64:我破解了HD DVD與BD (2007年,HD DVD與BD標題上的AACS防護失效很大程度上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Muslix64,之後人們開始關心他的動機和新的想法……)

Digital Playground:我的HD之路 (2007年,成人片商Digital Playground在2006年宣佈支持BD格式,但在2007年卻先推出了HD DVD標題,個中緣由,由Digital Playground的總裁一一道來)

微軟:2007年期待HD DVD給你一個驚喜 (2007年,微軟的相關負責人在CES 2007之後接受專訪,展望了HD DVD發展的前景)

HD DVD與BD發展大事記
任何一件事物的發展都會留下自己的足跡,而HD DVD與BD也不例外。當雙方正式進入市場一年之後,當雙方已經真刀真槍在市場上廝殺之際,回顧一下雙方的發展歷程,也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在下表中,筆者將雙方的一些重點事件列入其中,由於精力有限,可能會有一些遺漏,謹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指正並進行補充。

點擊放大看原圖,表中藍色代表BD方面有利的重要事件,紅色代表HD DVD方面有利的重要事件,黃色代表雙方的次重要事件,白色則是普通的事件

HD DVD與BD規格總覽
在我2004年寫《DVD接班人 你選誰?》時,雙方還沒有最終定案,而今天我們可以說雙方的基本標準與規範已經確立。看過很多論壇上的爭論,不管是BD Fans也好,還是HD DVD Fans也罷,或多或少都對雙方的格式不是很瞭解。在此,就讓我們做一個相比更為完整和具體的總結吧。

左為BD與HD DVD的基本物理規格對比,右為BD與HD DVD的基本影音規格和應用對比(點擊放大)

   

HD DVD促進社團(左)與BD協會(右)的會員列表

從上面的對比中,我們能發現一些有趣的變化,比如BD已經取消了單面單層23.3GB的容量規格,而且HD DVD與BD雙方也都明確了8厘米盤片的規格。另外,HD DVD也多了Twin和COMBO兩種與DVD混合的光盤格式,這在2004年寫上一個專題時還沒有聽說過。

點評:HD DVD/DVD混合光盤是福是禍?

HD DVD/DVD混合格式光盤一直是HD DVD陣營宣傳的重點,在HD DVD支持者的眼中,它是幫助用戶從DVD平滑過渡到HD DVD的利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就是價格,在北美的混合格式,主要以HD DVD-30/DVD-9的COMBO光盤為主,從其盤片結構來講,就是原來的DVD-18(雙面雙層),而DVD-18從來沒有大規模應用過,因此在良率方面也要比DVD9低一個檔次。據一些光盤複製商表示,HD DVD-30的良品率已經能達到90-95%,接近於DVD9的水平,但HD DVD-30/DVD-9混合光盤的良率最高也就85%左右,在初期複製量不大的情況下,這會明顯增加成本,因此也就出現了同一個標題的HD DVD/DVD混合版比BD版高出5美元的情況。

其次就是因價格而來的用戶群選擇的問題,如果你已經買了HD DVD影碟機,DVD版就是不需要的,但是有些HD DVD標題,尤其是新發行的,只有COMBO格式,比BD版貴出5美元,對於那些中立的AV玩家(他們同時擁有HD DVD和BD播放設備),如果沒有額外的附加功能,比如比BD更好的交互性內容,這5美元就基本決定了他們的選擇傾向。而如果是一個沒有HD DVD影碟機的用戶,會不會去購買比DVD版貴十幾美元的COMBO光盤,為以後購買HD DVD影碟機做準備呢?還真難說。

最後,只有那些忠誠的HD DVD消費者會購買這類標題,也因此影響了HD DVD總體發行量。華納兄弟是目前唯一一個中立且經常用COMBO格式發行HD DVD版新標題的片商,但在同一標題的發行中,BD總是比HD DVD版銷量更好,這當然與BD和HD DVD播放設備的裝機量有關,但也與COMBO格式的定位有關。

在筆者看來,混合格式光盤肯定是一個不錯的設計,但怎麼去使用它是個問題。最近美國最大的音像製品出租公司Blockbuster宣佈,未來將側重於BD格式,其新開的店面將只出租BD標題,但HD DVD陣營的相關高層表示,COMBO格式的HD DVD標題可能並不在限制之列,因為也可以把它看成是DVD標題,而不是HD DVD。這也許是可行的,只是現在還知道Blockbuster會怎麼考慮。

其實,COMBO格式最大的作用是在DVD與高清時代的臨界點的時候,而不是現在。那個時候,為了保證良好的過渡,片商可以只發行的COMBO格式的標題,而不再發行DVD版,從而幫助用戶來完成這種轉換,從這外角度講,BD方面一直沒有推出BD/DVD混合光盤格式,是有道理的,其實並不是做不到,只是時機還不成熟。

在現有的條件下,COMBO格式的地位尷尬的成分更多。環球就曾經把以前用COMBO格式發行的標題,又重新以單純的HD DVD版本發行,就說明了用戶的需求。至少片庫裡的老片,就用不著COMBO了。當然,如果環球鐵了心,以後只發行COMBO而不發行DVD,那麼HD DVD肯定會活得很舒服了……

在影音規格方面,筆者這次也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清對它們的認識。從總體的規格上來看,BD由於以1.5倍速播放AV內容,因此在碼率上有著明顯的優勢,比如其視頻碼率可達40Mbps,而HD DVD則為29.4Mbps。不過,這一優勢能否轉換成人人能感覺到的畫質差別還有待考證,至少國內專業的影評媒體,並沒有發現BD的最高40Mbps峰值碼率相對於HD DVD平均峰值24Mbps的優勢。這也再次應驗了所謂的「Sweet Point」的理論,每個編碼系統對於指定的分辨率都有自己的「甜區」,VC1與H.264(VC1)在應對1080分辨率時,超過24Mbps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畫質提升。當初BDA方面之所以採納40Mbps碼率的設計,主要是考慮MPEG-2的需要,早期一些採用BD-光盤發行的標題就是採用MPEG-2編碼系統,為了保證良好的畫質,40Mbps的峰值碼率顯然是必要的。
在音頻方面,HD DVD的優勢就是強制格式要比BD更多,尤其是杜比方面,全部格式都是強制支持。但以BDA看來,有BD-50GB的容量作後盾,直接用LPCM就可以了,所謂的DD+、DTHD、DTS-HD之類的也就可用可不用了。因此在早期的BD標題發行中,我們會發現BD大多只採用兩種音頻格式——48KHz/16bit的LPCM(5.1聲道時,碼率4.6Mbps)和傳統的AC3(640Kbps),如果按影片長度為132分鐘計算,48KHz/16bit的LPCM就將佔用4.4GB的容量,迪斯尼最近發行的《加勒比海盜》1和2的BD版,更是採用了48KHz/24bit的LPCM格式,碼率達到了6.9Mbps(5.1),按它們的時間(第一部是143分鐘,第二部150分鐘)計算,光音軌的容量就分別達7.2GB和7.6GB。
HD DVD一方因為容量相比小一些,所以雖然完全可以採用LPCM,但從一開始就基本以1.5Mbps的DD+為主,所佔容量只有48KHz/16bit LPCM音軌的1/3,後期加入了DTHD音軌,則在聽感上已經與48KHz的LPCM相差無幾,從國外的AV點評網站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BD在音頻方面的最大優勢是因大容量而可以使用更高的碼率,其中以DTS最為明顯,DTS-HD是6Mbps,而HD DVD只有3Mbps,DTS-HD MA方面,BD可以達到24.5Mbps,而HD DVD只有18Mbps,這意味在8聲道的情況下,質量至少比96KHz/24bit的LPCM(8聲道時也是18Mbps)要好,雖然雙方都還不能達到192KHz/24bit LPCM的碼率水平(8聲道36Mbps),不過此時的聲音質量應該已經與之差不多了,就看有多少人能區分出24.5Mbps和18Mbps之間的差別了。至於DTS-HD,雙方都是可選規範,但HD DVD則強制支持無損壓縮的DTHD(DTS-HD MA才是無損壓縮),可謂半斤八兩。

HD DVD與BD的DTS音頻規格具體介紹(點擊放大)

HD DVD與BD的杜比(Dolby)音頻規格具體介紹,HD DVD方面強制規範顯然比BD更多

不過,HD DVD的30.24Mbps的復合碼率確實是個潛在的軟肋,這個復合碼率包括了視頻、音頻、字幕以及PiP交互應用中的子畫面等數據流,如果你採用高碼率的視頻流,留給其他內容的碼率就必須要降低。BD一方則在40Mbps的視頻碼流之外,留出了8Mbps的帶寬給其他的數據流,以最大限度保證AV質量。當然,目前HD DVD倒還沒有遇到過這方面的問題,但哪天如果碰上一個超長的影片或節目,要滿足足夠的AV質量,30.24Mbps的復合碼率也許就會捉襟見肘了(這一切還都是源自光盤的容量限制)。
綜上所述,HD DVD和BD在影音方面的能力應該說是旗鼓相當的,從國外專業影評中,也可以看出相同標題,BD-50和HD DVD-30的版本在AV體驗上幾乎沒有區別,不過畢竟BD的規格更高一些,應對面更為寬廣,對於某些特殊的內容節目(比如超長的影片、現場演出或體育賽事的錄像)HD DVD有可能會需要多張光盤來應付。
在其他方面,BD的業界支持力度顯然是HD DVD不能比擬的,但單從HD DVD的角度來看,其產業鏈也是相當完整,只是不如BD陣營強大而已,理論上講支持HD DVD的生存和發展沒有問題,但面對BD這個強大的對手,業界支持的力量也將產生變數,就看HD DVD如果保持現有的陣營並進一步挖對方的牆角了。而從BD一方來看,其已經完全具備了王者之相,無論從哪個行業來看,都迫近了DVD時代的DVD論壇的水平,可謂生存無憂,剩下的就看能否繼續將自己的優勢鞏固並發揚光大。在這方面,BD也並不是一點隱患都沒有,比如BD影碟機的規範兼容性。

目前已經上市的,不管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BD影碟機,均沒有達到BD 1.1規範子集的要求,身兼影碟機功能的PS3遊戲機在畫中畫(PiP)方面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驗證,但對於一台PS3這樣的「電腦」來說,通過軟件的改進來支持BD-Live是肯定可以的,因此這也是為什麼說PS3是目前最好的BD播放設備之原因所在,也許畫質不如一些高端的BD影碟機,但從規範的兼容性來講,PS3無疑是最完善的。BDA現在已經明確要求10月31日以後推出的BD影碟機必須支持BD 1.1規範,即至少要支持PiP功能,而如果要支持聯網功能,則必須配有1GB的本地存儲,以保存下載的內容。現在北美市場上已經賣出的10幾萬台BD影碟機,沒有一個支持PiP,沒有一個具備本地存儲,沒有一個具備聯網交互功能,有些產品甚至連網口都沒有,這就徹底杜絕了通過Firmware升級來支持聯網交互的可能性,至於PiP能否通過Firmware予以支持還有待考量,但從一些BD廠家的反饋中可以發現,這個難度相當大。這也意味著這些影碟機的用戶今後無法享受到聯網下載以及PiP的樂趣,BD標題的交互性也將大打折扣。
在HD DVD一方,從第一台HD DVD開始,就強制支持所有的擴展功能,這方面的確比BD一方做得更好。目前北美市場上已經售出的17多萬台HD DVD影碟機,都可以做到完整的支持HD DVD標題的交互性。6月份,具備聯網交互功能的《FREEDOM Volume1》發行,也預示著HD DVD這方面已經邁上新的台階,而7月還有《血鑽》(Blood Diamond)也具備聯網交互功能,允許用戶通過影碟機參加華納公司的在線投票和評論。
也許會有人說,交互性並不重要,片子好,影音質量好就成了,可如果後兩者是一致的,那麼交互性也就成為了唯一的區別。在北美的一些AV論壇上,雖然《血鑽》的HD DVD版本是COMBO格式,比BD版本貴5美元,但因為聯網交互的功能,使不少中立的AV用戶選擇了後者,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300》的身上,因為HD DVD版加入了一個PiP導演解說,在影片放映的同時,通過子畫面介紹他們是怎麼在綠幕前表演的,這樣的功能也讓不少中立者寧願多花5美元。
不過,BD影碟機有一點比HD DVD做得好就是,對1080p的支持自始至終,因為它一開始就是這麼宣佈的。所以在影碟機的推廣上,1080p也一直是個主要的賣點,包括率先實現1080/24p直接輸出(先鋒的BDP-HD1),但在另一方面,強制支持1080p也在成本上造成了一定的負擔。從東芝HD-A2影碟機(只能輸出1080i)在折扣100美元降到250美元左右後,銷量開始迅速上漲,並登上Amazon的DVD影碟機銷售排行第一名的現象中,我們能感覺到,對於人數比AV玩多出幾個數量級的普通用戶來說,1080i/p的區別並不那麼重要,關鍵還是在於價格。在同一價格水平上,這些用戶才會追求更高的理論參數。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東芝承諾在9月份發佈新的HD-A20和HD-XA2影碟機的Firmware,支持1080/24p輸出,可見在配置方面,HD DVD影碟機目前比BD更為靈活,也更容易做到低價。

HD DVD與BD上市一週年銷售對比
這可能是讀者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都知道2006年是HD DVD領先,2007年是BD領先,那麼具體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在此我們就來仔細的回顧一下,通過一些專業的調查或銷售機構的統計數據來看看HD DVD與BD雙方的銷售態勢。
北美標題銷售總覽分析

(點擊放大)截止至2007年5月27日,BD標題的總發行量為163萬7090張,HD DVD標題的總發行量為119萬2410張,從市占率曲線中可以看出雙方的交蜂替變化。從中可以發現2006年12月是雙方交換優劣勢的拐點,顯然這是2006年11月17日上市的PS3開始發揮威力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這張圖表中,不包括隨硬件(含PS3和影碟機)附送的和零售商自己促銷贈送的標題

截止到本文截稿前,DVD帝國網站的銷售綜合統計,從中可以看出雙方也是在2006年12月開始了位置互換,而總體的比例與VideoScan的曲線基本一致

截止至2007年5月27日,高清標題總體銷售排名(左)和2007年到目前為止的銷售排名(右),點擊放大,從中可以看出BD的優勢明顯,HD DVD獨佔片商環球的表現並不起眼,反倒是腳踩兩條船的華納兄弟獲得了豐收

毫無疑問,在美國市場BD取得了明顯的優勢,HD DVD目前正在頑強的防守,但我們必須看到,一年多的時間,雙方總的發行銷量還不到290萬張,按每張光盤平均價格是25美元計算,也就不到8000萬美元,而2006年北美DVD的銷售額達到了159.1億美元,BD與HD DVD加在一起才是2006年DVD銷售額的0.5%,高清市場顯然還是非常小的。
北美各格式標題發行量總覽

截止至2007年5月27日,BD標題總體銷售排名(左)和2007年到目前為止的銷售排名(右),銷量最高的是《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但也不過8.36萬張

截止至2007年5月27日,HD DVD標題總體銷售排名(左)和2007年到目前為止的銷售排名(右),銷量最高的是《蝙蝠俠前傳》(Batman Begins),為5.35萬張,《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則為3.78萬張,占高清版《無間道風雲》總銷量的37%,這與BD和HD DVD的市占率表現基本一致

其他地區標題銷售態勢分析

一段時間前,BD陣營表示,由於PS3的幫助,BD在歐洲市場取得了80%的份額,標題銷售量是HD DVD的兩倍,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拿到準確的歐洲與日本市場上的高清標題銷售數據(來自類似於VideoScan這樣的權威機構的統計),不過通過Amazon的統計,我們還是能看出個大概,可能並不準確,謹供參考 。

德國

日本

英國

Amazon網站德國、日本、英國的高清標題銷售排名(截止至2007年6月26日,點擊放大)

有人可能會說Amazon在這些地區並不流行,但是即使不流行,也能從銷售排名中看出點東西來,難道只是某種格式的Fans才會到Amazon上購買東西嗎?
從Amazon的銷售統計來看,在德國和英國,HD DVD標題佔據了優勢地位,而在日本則基本上是BD的天下。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些標題在DVD銷售排行榜中的位置都不高,基本都在幾百名開外,比在美國Amazon DVD銷售排名前十中,經常能看HD DVD或BD標題有著明顯區別,這也說明在這些市場,高清標題的銷量更是非常有限。

美國和歐洲地區兩種光盤格式的片商支持情況

在歐洲市場,BD擁有6個主流片商,1個中級片商和9個獨立片商,而HD DVD擁有3個主流片商,1個中級片商與18個獨立片商,與在美國的情況有明顯不同,雙方在在美國確定的已經發售和將要發售的標題分別有267個(BD)和238個(HD DVD)。在歐洲市場,雙方的數字則為250個和291個,從標題數量來看,HD DVD在歐洲佔據上風,獨立片商的作用不容忽視。
硬件銷售對比分析
我們現在只掌握了基本的北美市場的銷售數據,全球範圍內還沒有相對準確的數據。截止到2007年5月底,HD DVD方面CE影碟機的銷量應該是15萬台(6月底最新的統計數據是17萬台),加上XBOX 360外置HD DVD播放器的15.5萬,大約是30萬台,這也是為什麼HD DVD陣營早前宣稱其軟硬銷售比達到4:1的根據。
在BD方面,CE影碟機的銷售總量同期是10萬台,但如果把具有BD影碟機功能的PS3也算上的話,就是150萬台,因此總體的軟硬銷售比約為1:1。HD DVD陣營宣稱是它的4倍,也是基於此。其實對於AV愛好者來說,對軟件的投資應該都是差不多的,那麼我們可以算算,如果BD方面也是按4:1的軟硬消費比計算,應該有40萬個真正的AV用戶,是他們撐起了BD標題的銷售量,那麼這40萬個減去10萬個CE影碟機用戶,剩下的30萬則為PS3的用戶,環球也因此認為PS3的用戶群中只有1/5左右的人才真正是發行標題的消費群體,剩下的4/5購買PS3的主要原因仍在於遊戲(最新的TDG調研公司的研究數據表明,13%的遊戲機玩家才會使用遊戲機觀看DVD或高清光盤)。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看出來,到今年6月為止,真正的影碟機消費用戶大約是70萬,也就是說,如果沒有PS3的話,理論上BD影碟機的銷量應該是40萬(先不考慮價格因素),HD DVD是30萬。這與2006年4月相差了14個月,那麼DVD當初的發展又是如何呢?我們可以先看看下面這個北美市場DVD影碟機的銷售統計,數據來源是美國的消費電子協會(CEA,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

(點擊放大)紅色代表銷量最高的月份/年份

我們會發佈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DVD影碟機也是在1997年的3月份發佈,4月開始大規模上市,而HD DVD影碟機也是在3月份發佈,4月開始大規模上市,因此如果我們以1998年的6月為截止點來計算,就可以對比HD DVD/BD影碟機的銷售情況。通過計算,我們發現,DVD影碟機在上市14個月後的累計銷量是約59萬台,比我們預測的HD DVD/BD影碟機的銷量要低10萬台左右,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高清影碟機的發佈比當時的DVD影碟機更好,但這也與價格戰有關,而當時DVD並沒有競爭對手,一切都是在按部就班的前進。
分析DVD影碟機的銷售數據,我們還能發現,美國市場的真正高潮在2003年,也就是DVD影碟機上市7年後,它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年代,當年銷售量達2200萬台。而98年到99年,銷量提升了4倍,從99年到2000年提升了兩倍。筆者是在2000年(DVD影碟機上市後的第4年)年底購買的國產步步高DVD影碟機,當時售價1850元,也就是199美元左右的水平,這也可以看出DVD影碟機的起飛價格點。而高清影碟機上市後的第二年,HD DVD就有可能衝擊這一價格,這無疑是競爭所帶來的好處。因此我相信,高清影碟機銷量達到頂峰的用時也要DVD時代縮短至少1/3。

HD DVD與BD成本比較
HD DVD與BD的成本主要指兩個部分,一個是硬件的成本,一個是軟件的成本,也就是光盤的成本。在很多論壇中,這也是爭論得比較多的話題。經過一年多的洗禮,雙方在這兩方面的表現也的確值得我們回味。
硬件成本比較
東芝的HD DVD影碟機現在已經正式降至299美元(東芝HD-A2),而BD方面則是499美元(索尼BDP-S300)。雙方差開了200美元。而從雙方的硬件配置上來看,HD DVD由於把很多BD影碟機的可選功能強制,使其機箱內的元件數量要多於BD,比如採用了Intel的CPU組件以負責HDi及PiP處理,本地存儲使用了1Gb的閃存。BD方面由於一直宣稱1080p,所以每台BD影碟機中都會有一個視頻處理器進行反交錯處理,將1080i轉換成1080p,這在BDP-S300方面也不例外,因此這枚芯片也為其增加了額外的成本。
其實,HD DVD與BD影碟機的主要成本在於內置的驅動器,由於使用的是藍色激光,所以相較DVD機有著很大的不同。不過,通過一年的磨練,HD DVD與BD驅動器的成本有了很大下降。早期的BD影碟機使用的都是BD刻錄機,成本自然會比較高。但是拜PS3的強力推進,使得藍色激光二極管(BLD,Blue Laser Diode)這一BD/HD DVD光驅的核心部件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只讀型BLD的成本已經不到900日元(相當於70塊人民幣),從而也使BD光驅的成本迅速下降。先鋒推出的BD-COMBO光驅BDC-S02/202報價299美元,與其第一代BD刻錄機BDR-101A的999美元相比,可謂天壤之別。而HD DVD一方一開始就關注於ROM型光驅的生產,所以在BLD的成本上要比BD一方便宜得多(因為功率要求低得多),這也就是為什麼XBOX 360外置的HD DVD光驅只要199美元的原因。而華碩OEM自東芝的HD DVD-ROM驅動器HR-0205T預計售價180美元,那麼也就可以想像用於HD DVD影碟機中的光驅成本了。以目前的推算,出廠成本應該在100美元左右。
相對於HD DVD,BD光驅成本上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光頭。這主要就是因為物鏡的NA值太高,為0.85,而DVD為0.60,HD DVD則為0.65。這就意味著HD DVD光驅的光頭可以很容易的向下與DVD和CD兼容,而不需要第二個光頭予以輔助。而且從0.6到0.65的變化,也讓單物鏡光頭的設計與生產更為容易。相反,由於0.85NA值的物鏡還屬於全新的產品,再想做到與DVD和CD兼容,難度可想而知,早期先鋒為了趕先推出的單光頭BDR-101就不再支持CD,可見設計的困難。在初期只有飛利浦的刻錄機和PS3光驅採用了全兼容DVD與CD的單光頭設計,但飛利浦的刻錄機出貨量有限,PS3則是為了日後的發展咬著牙大規模量產單光頭,但良品率一直是個問題,這也是PS3的成本高居不下的一個原因。當BLD的成本迅速下降後,BD光驅的光頭的成本與良率,反倒是另一個需要改進的重點。這方面的成本,HD DVD的優勢不容置疑。
綜上所述,HD DVD光驅基本上是BD光驅成本的2/3,在影碟機中,外圍的主要元件成本BD與HD DVD由於使用的芯片差不多,因此差異性不大。如果算上反交錯視頻處理器的成本,雙方的價差至少能保持在100美元左右,這的確不是個小數目。
不過,在PS3的帶領下,BD的成本下降速度顯然要比HD DVD一方更大。大量的產出,在攤平了BD光驅的一些研發成本的同時,也讓BD光頭的進步更為迅速。雖然HD DVD一方也在進步,但由於起步時就已經比較成熟,所以成本再下降的空間肯定不如BD。現在初期能保持100美元的成本優勢,但相信之後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小,而不會越來越大。當然,只要產量達到一定水平,HD DVD的成本優勢肯定會一直存在,就像CD和DVD光盤成本一樣,就看HD DVD有沒有這個機會了。
預制光盤成本比較
光盤分為兩種,一種是預制型光盤,即我們常說的ROM型光盤,另一種就是空白光盤,就是所謂的刻錄光盤。它們兩者在生產方面基本上是兩回事。ROM型光盤是要先製作母盤(Master),然後通過複製生產線,壓製出更多的ROM光盤,其信息層是定制定好的,在複製過程中,需要精準的控制。如果壓製出問題,就會報廢,尤其在雙層光盤中,只要有一層內容出現了問題,那麼這張光盤也就不能用了。因此雙層光盤的成本因為生產速度與良率的原因,肯定大於單層光盤。
而刻錄盤片,需要的是在盤基上均勻地塗抹刻錄層材料,它雖然不需要在上面預制數據,但在生產方面對技術的要求也非常高,比如記錄層厚度控制以及記錄層材料(如染料)質量控制。在DVD時代,由於雙層光盤採用的對貼方式成型,因此ROM光盤的生產要比刻錄光盤的生產更容易,只是DVD-18的生產要複雜一些,因為它需要在每個0.6mm的基板上做出兩個信息層(DVD-9只是將兩個0.6mm基板上的信息層對貼即可),所以它也很少被採用。在這方面,HD DVD與DVD一樣,雙層30GB光盤在生產原理上與DVD-9相同,早期HD DVD陣營在列舉自己的優勢時就特別強調了雙層光盤生產容易,與之相比BD光盤的雙層化的確更難。
BD的雙層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在0.1mm的厚度裡完成DVD-18單面基板上所要完成的任務,在這個空間裡要保證精確的厚度與凹杭定位(ROM盤上的信息點是壓出來的,而不是刻出來的),這對於預制光盤的挑戰明顯上升,因此對於BD來說,雙層的BD-ROM在生產難度上甚至超過了BD-R/RE。這也是HD DVD陣營長期攻擊的對象。
有關光盤的成本也是很多玩家討論的重點,那麼一年之後,雙方有什麼變化呢?讓我們先看看ROM型光盤的複製生產成本。

美國光盤複製商ProAction Media給出BD與HD DVD-ROM光盤複製生產成本比較,BD-ROM SL的複製成本比HD DVD-ROM SL貴,而比HD DVD-ROM DL便宜,但請注意「Additional Setup Fees Apply」(額外的裝置費用申請)的字樣,說明這並不是最終的實際成本

美國另一個光盤複製生產商PacificDisc給出的複製數據,這是筆者在半年前收集的,可以看出BD-ROM在成本上也HD DVD-ROM之間的差距

在6月份的一次數據整理中,筆者發現PacificDisc給出的數據進行了調整,我們可以看,BD-25GB光盤的複製成本得到了明顯下降,幅度在0.3至0.4美元之間,但仍然要比HD DVD-30GB光盤稍高,也就是說在複製成本上,BD的確並不佔優勢

我們再來看看PacificDisc給出的DVD光盤的祼複製生產價格,以10萬張為例,DVD-9是0.59美元,而HD DVD雙層是1.45美元,BD-25GB是1.59美元,基本上是DVD-9的2.5倍

在生產速度方面,從德國著名的光盤複製設備提供商Singulus的數據中,我們能發現其HD DVD複製線SPACELINE II的HD DVD-ROM生產速度可達3.5秒一張,與DVD-10持平,而用於生產BD光盤的BLU-LINE則要用時近5秒才能生產出一張BD-25,且不能生產BD-50。
至於BD-50,現在還沒有哪家公司能提供它的生產數據,而國際光盤複製協會(IDDA,International Disc Duplicating Association)的251家會員中,也沒有一家擁有BD-50光盤的生產線。事實上,全球的BD-50光盤的生產主要集中於SDADC(索尼數字光盤公司)、MEI(松下電器產業)和Cinram等少數幾家大型複製商的手中,而他們連DVD複製成本也都不曾透露過。去IDDA的會員網站上就可以發現,不少廠商已經是HD DVD-ROM Replication ready,並都能提供HD DVD-30光盤的複製。而BD-ROM Replication 則是Coming Soon,即使是已經部署BD-ROM生產線的,也只能提供單面單層的BD-25。
為什麼複製商們會更青睞HD DVD呢?主要的原因就是HD DVD複製生產線由DVD生產線改進而來,初始成本就要比全新開發的BD生產線更低。其次,HD DVD複製線可以生產DVD光盤,而BD複製線則不行。當複製商對DVD複製線進行更新換代時,購入HD DVD複製線,基本沒有任何風險,哪怕是HD DVD最終從市場上消息,這套設備也完全能用來生產DVD光盤,而DVD業務在近10年內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對於中小型複製商來說,支持HD DVD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至少在格式競爭的初期,投資HD DVD複製線更為保險。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HD DVD的ROM型光盤的複製生產方面的確有著較大的優勢,至少在可提供複製業務的廠商數量方面就領先很多,但是BD方面的進步也不容忽視,而這一切的幕後英雄仍然是那個「PS3」。
PS3的出現,讓遊戲廠商也必須採用BD-ROM光盤來發行遊戲,而在目前的這個時候,遊戲的銷量是BD標題遠不能比的,比如光《抵抗》一個遊戲就賣出了200萬張,而BD一年多才賣出160萬張?大規模的BD-ROM光盤的複製,也必然加速了它的成本下降與技術成熟度。當然,這更多的是指BD-25。但在HD DVD一方,顯然就沒有這樣的幫助,雖然它的底子比BD更好,可惜沒有大規模的盤片需求,讓HD DVD複製成熟度的進展十分緩慢,也喪失了很多相對於BD的複製優勢。
所以,PS3不光在前台帶動了BD格式的普及,在後台也幫助了它加快成熟速度,對BD格式的推進是有深遠影響的。另外,從BD和HD DVD標題的報價中,我們能發現很多時候雙方的價格是一樣的,甚至BD-50與HD DVD-30的版本一樣,從複製成本來講,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是格式競爭初期,在發行量都不大的情況下,價格讓的讓步並不會有多大的損失。況且,在2005年華納兄弟和派拉蒙變成中立的時候,美國方面就傳出,其中一個原因是索尼給片商們3年的複製成本差額補助,雙方的約定從2006年媒體發行開始算起,到2008年年底,就在不久前BDA就曾經宣佈,將在三年內解決戰鬥,到2009年只有BD一家存在。暫且不說,這個消息是不是真的,但在三年後,以BD的發展速度,複製成本將會得到更大的幅度的降低,即使沒有額外的補助,相信也不是什麼問題了。
刻錄盤片成本比較
從理論上講,HD DVD-R/RW相對於BD-R/RE有著類似於HD DVD-ROM相對BD-ROM一樣的優勢,它可以使用現有的DVD-R/RW生產線生產,-R光盤也可與DVD-R一樣採用便宜的有機染料,而BD-R現在則使用含有稀有金屬的記錄層(富士膠卷已經開發出有機染料的BD-R,但具體上市日期未定),這些都將使HD DVD-R更為便宜。不過,現實如何呢?有關它們的生產成本,一直是個迷,但我們可以從最終的售價上看看,而BD和HD DVD刻錄光盤廠商相對集中的日本市場則給了我們這樣一機會。

2007年6月7日,日本秋葉原市場的採集信息(點擊放大)

由於複寫型HD DVD-RW還沒有上市,因此我們只能通過BD-R/HD DVD-R進行一下比較,從中我們可以發現BD-R的單層和雙層的每GB刻錄機成本比較一致,平均為54.8 至53.28日元,但在HD DVD-R方面卻不是這樣,雙層HD DVD-R的每GB刻錄成本最低也要91.6日元,而單層則降到了66.53日元。但對於刻錄盤來說,容量小的一方,按每GB成本計算大多是要吃虧的,雖然從單張的成本來看,要更便宜。比如現在一張CD-R要比DVD-R更便宜,但如果按每GB的成本來計算,DVD-R顯然要便宜得多。HD DVD-ROM和BD-ROM是用來發行標題的,同一個標題的兩個版本,給人的感覺內容是一樣的,可HD DVD-R/BD-R就不同了。
從日本的報價中,單層HD DVD-R(15GB)相對於BD-R(25GB)便宜近30元人民幣,這個價位對於用戶在購買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還不能一概而論。就好比現在的CD-R和DVD-R的關係一樣,如果以每GB的成本計算,沒有理由用CD-R,但現實是在大量的場合中,CD-R也是夠用的。DVD-R即使只比CD-R貴一塊錢,可能很多人也不會去用。但如果你需要更大的容量,比如DVD雙層刻錄盤,即使比DVD單層貴5倍,你也會去用,雖然容量還不到DVD單層的兩倍,這就引出了一個使用習慣的話題,見仁見智了。
但是,上面的比較是在有價差的時候,以上表的報價,HD DVD-R DL比BD-R DL還要貴,那麼同樣的錢,你會買哪個,就很明顯不過了。不過,筆者對於HD DVD-R DL未能保持與HD DVD-R SL相同的每GB成本,或者說BD-R DL能保持與BD-R SL的每GB成本水平,感到比較奇怪。BD-R DL能做到,HD DVD-R DL沒有理由做不到。也許這與HD DVD-R DL比BD-R DL出貨晚半年,產能不足,以及新的染料供應價格較高有關,也許與BD方面的價格策略有關。而如果再追查一下秋葉原一年前的報價,也會覺得比較有意思。

2006年6月

2006年7月

2006年11月

2006年3個月的BD-R與HD DVD-R報價情況(點擊放大)

2006年6月的BD-R/BD-RE的報價,50GB的BD-R居然是2980日元,比一年後的今天還要便宜;2006年7月,HD DVD-R初次登場,此時的BD-R DL反倒提高到3980日元;2006年11月,支持BS廣播刻錄的BD-R/RE上市,同一型號的BD-R DL報價4080日元,而HD DVD-R DL則為3399,到今天BD-R DL降價500多日元,HD DVD-R DL反倒有些漲價。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HD DVD-R相對於BD-R雖然有理論上的成本優勢,但現在並沒有體現出來,而且在競爭初期的定價隨意性也比較大,並不像DVD光盤那樣有明顯的規律。HD DVD-R要想在每GB成本上戰勝BD-R很難,不過並不排除通過最終價格來吸引低容量需求用戶注意的可能。

焦點1:PS3與BD 攜手共進?
HD DVD與BD之間的競爭,讓很多遊戲機論壇也成為HD DVD與BD支持者論戰的戰場,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PS3標配BD驅動器,可以當做BD影碟機來使用,而微軟也為PS3的對手——XBOX 360準備了外置的HD DVD播放器。因此,談到PS3,不談BD是不可能的(反過來也一樣),而談到BD又不太可能迴避HD DVD的存在。這並不像PS2時代,因為那時只有DVD一個主流光盤標準,所以遊戲機論壇也就相對「單純」的多。
很多人把爭論的焦點放在了遊戲機對於一個影音發行媒體格式的促進作用方面,而這方面最為典型,或者說屈指可數的例子,就是所謂「PS2極大促進DVD發展」的論調,在不少人眼中,PS2就是DVD得以興起的功臣。那麼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在討論PS3的之前,我們有必要看看PS2在DVD時代的作用。
PS2在2000年3月4日於日本率先上市,據說在5月24日即宣佈達到200萬台的銷量,之後於10月26日在北美上市,在2001年10月10日,北美的累計出貨量為855萬台。那麼我們看看同一時期美國市場上DVD影碟機的銷量。這裡再次引用CEA的統計數據(下圖)。我們將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DVD影碟機銷量累加,得到的數據是約976萬台。比PS2高出100多萬台,而2000年全年的DVD影碟機銷量更是達到了近850萬台。因此可以說,PS2對DVD格式的推廣與普及作用,根本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大。

DVD-ROM及相關產品(含影碟機)是1997年正式上市的,四年後的2000年年底,也就是PS2在北美上市的時候,筆者購買了第一台影碟機(步步高AB-903KB),售價1850元,相當於199美元左右,而PS2的價格則是299美元。應該說,那時DVD市場已經不需要PS2來幫助,就已經開始啟動了,而啟動的價位就在199美元左右。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PS3,這次也是絕好的一個體現遊戲機對一個發行媒體格式促進作用的機會,那麼自2006年11月上市以來的結果如何呢?
首先與PS2不同的是,2006年也是BD-ROM格式正式登場的第一年,而使用一個剛剛誕生的主流消費電子光盤標準作為一個遊戲的載體,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PS3也因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從最低售價499美元這一點來看,索尼肩負的壓力相當大。
但以第一代BD影碟機最初上市的價格(最低999美元)相比,當初最低價格在499美元的低配PS3對於BD絕對是好事。現在PS3在北美的銷量超過了150萬台,而BD影碟機的量只有它的1/10,這與PS2與DVD影碟機的對比有了明顯的區別,完全可以說,PS3是初期推動BD普及的絕對主力。反過來,BD對於PS3也不見得是壞事,至少在銷量上,由於BD陣營的獨佔片商眾多,以BD標題的誘惑力,讓不少AV愛好者購買了PS3,更何況PS3是至今為止功能最為全面的BD播放設備,而且畫質與音質也不差,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推動了PS3的銷量(希望PS3 Fans不要否認),可以說現階段BD和PS3可以說相互促進的階段。但問題是隨著BD影碟機的價格不斷下降(現在已經降到499美元了),以及功能不斷完善(如強制的BD 1.1支持),到年底的時候,PS3作為BD影碟機的誘惑力就將大大減弱。屆時,BD影碟機應該會接手BD推廣任務,而PS3作為BD的先頭部隊已經很好的完成了任務,剩下的就是純遊戲方面的較量了,BD也不會再幫PS3什麼忙了。就好比PS2時代,當DVD影碟機的價格明顯低於PS2時,又會有多少人關注PS2的DVD播放賣點呢?
另一方面,最新的TDG調研公司的研究數據表明,13%的遊戲機玩家才會使用遊戲機觀看DVD或高清光盤。也就是說,PS3的銷量雖然幫助了BD格式的推廣,但並不是所有的PS3用戶都會成為堅實的BD標題消費者,以目前BD軟硬銷售比大約只有1:1的情況來分析,最多只有30%的PS3玩家也是AV Fans,而索尼要做的就是增加PS3用戶對BD影音娛樂的認識,並以附贈BD標題為手段進行促銷,這一切都旨在培養BD標題的消費群。
筆者預計年底時BD影碟機的主流價位會降到399美元,HD DVD方面應該會達到199甚至149美元的程度。PS3的60GB版在9月會降到499美元,年底商戰時可能會進一步降價,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它與BD影碟機之間的衝突,就看索尼如何取捨了。

老話題:贏了BD輸了PS3,索尼願意嗎?
這個題目並不少見,不過它的確道出了一個可能出現的現象,那就是索尼因為力推BD而在次世代遊戲機市場上喪失了主導地位。 在論壇一些論戰中,筆者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說,很多人認為BD是索尼一家的,如果靠PS3贏了BD之戰,那麼即使輸了PS2的基業,靠BD索尼也是能發大財的。對此,筆者並不完全認同。
光盤格式之爭,對於索尼來說,固然重要,從目前的狀態來講是自DVD格式之戰敗給東芝之後,索尼一雪前恥的一個空前絕好的機會。然而,如果說羸得了格式這戰,索尼就能得到很大實惠,倒也未必,面子上更光彩可能才是真的。細心觀察一下光盤格式的發展史,索尼向來以我行我素而聞名,也許CD格式太成功,索尼(還有飛利浦)也自然希望,市場上的主流光盤格式都是出自它之手,DVD+R/RW、SACD等等都可以引以為鑒。
從產品層面上講,生產BD影碟機、錄像機的不只是索尼一家,索尼不可能獨享整個市場。比如,JVC贏利了錄像機格式大戰,但索尼隨後也迅速跟進,在中國市場上,恐怕用索尼錄像機的人比JVC的更多,而在DVD時代,中國有多少東芝影碟機的用戶呢?
有人可能會說,靠專利索尼就能坐享其成。但是,BD格式的專利擁有並不是索尼一家的,就像DVD時代的專利也不是東芝一家所有一樣(從後來發展來看,比東芝擁有更多DVD專利的廠商很多)。在BD的很多關鍵技術專利方面,我們都能看到來自BDA主要成員的身影,比如飛利浦、松下以及先鋒、夏普、TDK等等。即使未來BD成為唯一的主流光盤標準,索尼也不會獨享專利授權的收成,而是要與BDA相關多成員共同分享。
反觀PS3,只有索尼一家在生產,也只有索尼一家掌管著遊戲發行的授權,這些收益只有索尼才可以享有。從這點來說,PS3產業對於索尼的誘惑力顯然更大,靠PS3贏得光盤格式標準,只是一個附帶的收益。即使BD最終與HD DVD並存,只要沒有排除在主流媒體格式之外(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對PS3也基本沒什麼影響(UMD對於PSP的負面影響可以算是前車之鑒)。
因此,筆者認為,PS3其實對於索尼更為重要,只是被索尼更大的野心所掩蓋。BD的成功是建立在PS3的基礎之上的。沒有PS3,BD將一事無成,而沒有BD,PS3照樣會生存下去,或許比現在活得更好。如果不是為了索尼集團的整體利益強行推廣BD,如果BD就像當初DVD一樣已經是唯一的事實標準,SCE還會不會在PS3上標配BD都是一個問題,現在可以證明BD是PS3目前不太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也可以證明它同時是BD媒體發行市場相對HD DVD更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說,這是索尼集團的一個豪賭,為的是一個面子,一個光盤格式之勝利者的面子,而賭注就是自PS以來建立起的遊戲帝國基業。

在初期上市時,PS3肩負著推廣BD的重任,在價格上也要起到排頭兵的作用,因為PS3可以虧本賣,HD DVD還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且遊戲機在初期推廣的時候,比影碟機的銷量大得不是一點半點,因此作為BD光盤標準推廣的先頭部隊,PS3是很稱職的,在我眼中,它也是目前綜合能力最好的BD播放器。以這點來說,打壓HD DVD是非常合適的,但凡事有利也有弊,在打壓對手的同時,也讓同陣營的盟友不好過。早前索尼新推同的BDP-S300售價降到了499,比當時的PS3低了100美元,也因此成為Amazon上第一個進入DVD影碟機暢銷榜前10的BD影碟機,這就說明了問PS3的價位對於BD影碟機是道檻。

對於PS3來說,似乎肩負了太多的責任,如果真能完成捍衛PS家族榮譽與完勝HD DVD的任務,PS3完全的可以有資格稱為「神機」——索尼的神風

而到2007年年底,將是HD DVD與BD戰得最火熱的時候,也許今後的格局就在今年聖誕季奠定基礎。年底商戰,重量級BD標題促銷中,BD陣營最需要做的是提高用戶忠誠度,提高軟硬銷售比,這就要靠BD影碟機來做了,用PS3做並不是不可以,但以PS3吸引來的AV Fans又有多少會成為PS3遊戲——這一索尼日後回補PS3虧損產品的消費者呢?況且,與HD DVD影碟機相比,PS3的價格優勢已經沒有了,在CE市場它更多的是在與自家陣營的其他廠商影碟機競爭。如果壓得太狠,一些CE廠商就要另謀出路了。比如推出了BD/HD DVD兼容影碟機的LG與三星,推出這類產品與其說它們看好兩格式共存,還不如說在PS3的打壓下,被迫尋找一個「更好」的賣點。如果BD/HD DVD兼容影碟機真成了氣候,對於BD陣營來說,顯然是不願看到的。
總之,PS3對於BD的推廣是功不可沒的,沒有BD的PS3,可能會活得更好,但沒有PS3的BD只會活得更慘。沒有它可以說BD將無法贏利那麼多的獨佔片商,沒有它BD陣營在消費電子領域將不是HD DVD的對手,但PS3對於BD的推廣並不是一世的,其目標是在一個階段內幫助BD取得足夠大的優勢。當BD影碟機的價格與它拉開距離後,普通的非常遊戲玩家用戶以及AV愛好者也就不會再關注它,就看在這一階段能打下多大的江山,建立好怎樣的基礎了。


TOP

焦點2:版權保護 是緊還是松?
版權保護可以說是架在片商與消費者之前的一道牆,牆外是渴望看到自己喜歡的相關內容的消費者,而牆內則是片商們豐富的內容。就像一個遊樂園,園方肯定希望每個參觀者都是買票進來的,而有些人觀眾則希望能不能找到一些管理上的漏洞,或是把樂園的圍牆鑿開一個洞,免費遊玩。如果從非正當渠道進入樂園的人數越多,樂園原本就應該有收益就越來越少,長此以往,樂園可能就沒有了運營經費,也就不能再為消費者提供新的娛樂項目,最終甚至走向倒閉。為了保護樂園的利益,園方肯定會加大保護力度,比如更堅固的圍牆,更完善的監控,以及更嚴謹的管理流程等等。如果我們也把HD DVD和BD看作是兩個樂園的話,它們保護措施顯然要比「DVD樂園」嚴格得多。它們的共同根基就是AACS,而BD還會有多出兩樣法寶,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事態也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第一部HD DVD標題在2006年4月上市,8月個後的2006年12月15日,一名叫muslix64的DOOM9論壇網友,正式編寫出可拷貝AACS保護的HD DVD光盤內容的程序BackupHDD,宣告了對AACS的破解取得成功。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講,這與DVD時代的CSS破解還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對於BD和HD DVD的發展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的事件,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義。如果參照我們上面給出的例子,對DVD的CSS破解可以算是在圍牆上開洞的暴力破解,也可以說是硬破解。而muslix64的方法有點像找到了樂園門衛管理上的漏洞,即軟破解。在一些間諜或大盜影片中,我們會發現,對待金庫,有些賊會用一些硬手段,把它的大門鑽開或炸開,有些賊可能會跟蹤相關的管理人員,通過一些軟手段,把相關門卡或是鑰匙弄到手,然後進入金庫。muslix64的破解屬於後者,他找到了相關管理人員沒有保管好的鑰匙。
AACS方面似乎並沒有感到威脅,因為它就設計好了更新機制,那就是「換鎖」,並一再聲稱AACS的「大門」仍然牢固,還沒有被炸開。AACS組織通過更換大門的鎖來使早前某些管理員手中被人竊取的鑰匙失效,而如果大門已經被鑽出個大洞,那麼你換多少把鎖都是沒有用的。這就是AACS感到還安全的地方,然而新的AACS鎖沒過幾天又被人找到了鑰匙。此時,AACS的主要參與者微軟表示,除非在Vista操作系統的受保護媒體路徑(PMP,Protected Media Path)架構下播放,否則任何的保護措施在Windows XP下都是容易受到攻擊的。
Vista與XP的差別在於,對管理員的管理上,這裡所說的管理員,就是那些有權訪問AACS保護內容的播放器(包括影碟機與PC上的播放軟件)。在XP下,管理員的行動更為自由,如果用一個人來形容,就是它可以去很多地方,酒吧、電影院、餐廳等等,從而也給對其有意的賊更多下手的機會,他們可以跟蹤管理員的行蹤(相當於在內存容間裡查看播放軟件的運行軌跡)伺機尋找破綻。雖然,管理員可以採用很多的反跟蹤手段,但危險係數仍然很高。而在Vista環境下,專門為管理員準備了一PMP生活環境,進行封閉式管理,賊也就無法對管理員進行跟蹤了。當然,這只是理想化的設計,PMP本身是不是堅不可摧也是個問題。

BD與HD DVD的基本組成架構,在內容保護系統(CPS)方面,BD比HD DVD多了兩樣東西

我們這裡不會再去探討具體的技術問題,只是想借此機會先給大家一個比較形象的概念。在經過一年之後,HD DVD與BD的版權保護的確經受了很大考驗,時至今日,很多最新的HD DVD與BD標題都已經出現了REMUX下載版本,這顯然是好萊塢片商們不願意看到的情景。尤其是BD陣營的20世紀福克斯,進入2007年第二季度就基本在BD發行市場上銷聲匿跡了,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等待BD的版權保護殺手鑭--BD+的成熟。6月底,BD+授權委員會宣佈正式開始對外進行BD+授權,20世紀福克斯也將於近期開始發威
由於AACS已經是HD DVD版權保護的全部,因此現在所要關注的就是BD方面的兩個額外保護措施--ROM Mark與BD+。

BD的內容安全保護架構

從BD的內容安全保護架構中,我們可以發現ROM Mark是一個比較小的分支,而BD+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支,它的最終等級甚至比AACS還要高。在BD的播放系統中,AACS引擎包含了對ROM Mark識別處理功能。ROM Mark,顧名思義,是一個對ROM光盤的標記,而ROM光盤只是用來發行媒體,所以與預制內容有關。你可以把看作是一個光盤的物理水印,即使能拷貝出BD上的數據,但由於物理水印無法複製,因此盜版盤在播放時也將被禁止。即使是直接複製到BD-R/RE光盤上也不行。ROM Mark與BD-ROM的複製線一一對應,並由飛利浦、索尼、松下三家公司共同授權,即使是那些正規的「盜版商」(白天為片商生產光盤,晚上為盜版商生產光盤),也會從ROM Mark上追查出生產商的源頭。

ROM Mark在物理層面上限制了大規模盜版的可能

不過,最近有一些用戶將BD-REMUX的文件拷貝到BD-R/RE光盤上,也能順利播放,看來ROM Mark對於這類的「盜版」還無能為力,因為這種光盤更像是用戶自己通過製作軟件生成的BD影音光盤,自然也就沒有了水印的限制與要求。
真正對BD格式產品影響的將是BD+,這一技術的本名叫SPDC,即Self-Protecting Digital Content(自我保護數字內容),由索尼、松下、20世紀福克斯合資建立的Cryptography Research有限公司研製。它從機能上來說,沒有AACS那麼複雜,體系結構也沒有那麼龐大,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個--阻止非授權的數據訪問。在被BDA採用之後,BD上所用的SPDC系統就被稱為BD+。

BD+的工作流程

BD+的在內容創作時,在AACS加密前進行了內容「擾流」,即在若干的位置上,將數據進行有規律的「破壞」,而這些被破壞的位置被保存在一個修正表(FUT,Fix-Up Table)中,破壞的「規律」則加密做成內容碼(CC,Content Code)。在每個BD播放設備中,都內置了一個BD+虛擬機(VM)。這個虛擬機的代碼只有100行左右,共有60多個指令。而每個播放器都有自己的BD+密鑰,在播放時,通過BD+密鑰來解密出修正表與內容碼,交給虛擬機。與此同時,AACS引擎也將會進行AACS的解密,但AACS解密出來的數據,是被BD+「擾流」過的,也就是說,你即使破解了AACS,拷貝出來的內容也是不可播放的。這樣就需要BD+虛擬時實時的通過FUT與CC,對AACS解密出來的數據進行修正,合成最終可看的內容數據並輸出。
在開機以及內容傳輸的過程中,BD+系統會隨時檢查播放環境的安全性,如果發現有攻擊或入侵的現象,那麼就立刻停止播放。每個BD標題都擁有唯一的FUT與CC,破解出一個標題的FUT與CC,並不會影響其他標題的安全性。若BD+系統真的被黑客破解,它也與AACS一樣,具備吊銷機制,來廢除當前播放設備的BD+密鑰。另外,從光盤中提取出來的修正表與內容碼都在內存中進行了保護,並且在光盤退出後立刻清除,而不管播放軟件是否關閉。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能看出BD+在實際應用的等級比AACS還要高,它是最後一道防線,而且也是唯一的。因為黑客們不用再關心AACS,只要突破BD+就可以獲得想要的內容。但是,BD+似乎並不像AACS那麼簡單,因為它更為專注於內容保護,並採用了內置虛擬機的方式。為黑客的入侵增加了更多的限制。甚至已經有調研公司認為,BD+在10年內都不會破解,這可能有點言過其實,可有了AACS的教訓,BD+想必是有備而來,破解難度應該比AACS更大。不過,BD+並非強制的,只是在AACS現有的狀態下,估計BD陣營的內容商都會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至少20世紀福克斯鐵定會採用的。

BD方面對版權保護的具體要求

前面也說了,版權保護是架在內容提供商與消費者之前的一道牆。是保護得更嚴密越好,還是適當有所鬆動更好,一直是業界爭論不休的。而從最近的MP3免版權保護髮行並取得比預想更好效果的事實來看,保護的嚴與不嚴,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關鍵在於發行價格。
在這方面,與BD相比,HD DVD更為寬鬆,其唯一的版權保護體系AACS居然是可選而不是強制的。片商們如果願意完全可以製作無保護的HD DVD內容。而對於一個保護得過於嚴密的東西,消費者也會引起逆反心理,比如你去一遊樂園玩,圍牆外五步一崗、十步哨,衛兵荷槍實彈,進出入按指紋、識別身份,並有警犬巡邏,你的心情會如何呢?在國外的一些AV論壇上,有一些網友就公開宣稱不喜歡BD的原因就在於BD的版權保護太過嚴厲,可能會影響到用戶的一些正式理由的使用權力,比如合法的受控拷貝(MC,Managed Copy)。而這也是HD DVD陣營的一貫說法(下文會有進一步講述)。據稱,當時20世紀福克斯也向HD DVD的主管組織DVD論壇提交了SPDC的申請,但遭到了DVD論壇的拒絕,其中也包括華納兄弟這類的好萊塢巨頭,說明即使是內容提供商在版權保護的尺度把握也不盡一致。
版權保護對於HD DVD和BD的影響,目前還是未知數,也許是因為BD+出現之前,大家還沒有對比,AACS的破解在當前高清標題發行總量很小的情況下,還不會讓好萊塢巨頭們擔心,只要AACS能繼續完善就好。BD+出現之後,將出現更多的變數,也許破解更為不易,但會不會影響用戶的合法使用要求,也是個問題。有時合法的民意也是不可忽略的市場,隨著高清標題的新功能應用的普及,BD+對它的影響也將會有所體現(下文會有進一步講述),就看片商們如何在「緊與松」之間定奪了,除非AACS真的是不堪一擊,否則版權保護還不至於成為影響大部分內容提供選擇陣營的關鍵因素(在歐洲一些小型片商甚至選擇不使用AACS)。

盜版會幫助HD DVD嗎?
有不少人會認為盜版會幫助HD DVD與BD其中的一方取得勝利,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HD DVD無論從生產複製難度(複製商的普及率,以及複製難度),還是從版權保護的門檻上,都要比BD的盜版更為容易。但要說盜版會幫助HD DVD取得勝利,顯然是錯誤的認識。一些人會用早已被破解的DVD現在仍然生命力旺盛來說明問題,可問題在於DVD時代就它一個標準,沒有第二個選擇,片商們即使痛恨DVD的CSS無能,也別無他法。可這次,HD DVD與BD是兩個同級別的對手。 如果我們把HD DVD和BD比喻為金庫提供商,現在就好像一個有錢人(內容提供商)招標建造一個金庫,這兩個金庫提供商在應標。如果一個金庫已經被人破解了,這個有錢人也就不會再選擇它了。只有在金庫提供商是唯一的情況下,有錢人才會無可奈何。
盜版的出現,肯定會增加相應格式播放設備的供應量。中國DVD市場就是在盜版出現時才開始正式啟動,這是實情。可對於HD DVD來說,初期的盜版也許會幫助提升影碟機的銷量,但因此也將斷送內容提供商的支持。畢竟影碟這個東西主要是以內容為導向的,不是以硬件為導向的。只要有的選擇,沒有一個內容提供商會在相對更不安全的光盤格式上發行自己的內容。而只要價格合適,大多數用戶並不拒絕正版。
現在HD DVD商業盜版還沒有出現,但這對HD DVD來說,是個好事情。我認為,在與BD還沒有分出勝負的時候,HD DVD商業盜版出現對其的影響肯定是弊大於利的,在中國市場,也許就意味著HD DVD的滅亡,除非盜版商有能力將BD標題轉製成HD DVD盜版再發行。

對比這次的HD DVD與BD之爭與當初的SD和MMCD大戰,我們能表現,對版權保護力度大的一方最終贏利了更多的內容提供商的支持。DVD時代的SD因為版權保護得更好,而讓MMCD最終低頭,此次BD也是因為在版權保護上更為嚴格。但HD DVD則似乎走向了中庸之道,向IT產業走近了一部,而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微軟。

焦點3:微軟 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DVD時代,微軟在這個領域還是默默無聞的,然而在今天,筆者認為,沒有微軟也許就沒有這場格式之爭了。正因為它,才有HD DVD的今天和可能的未來。
在一些論壇上,看到過一言論,認為微軟在這種光盤格式之爭中,沒什麼大作用。一它不做影碟機;二它沒有光存儲技術;三它不是內容提供商。它所擅長的就是軟件,只能給光盤標準一些輔助。然而,當我們全方位的審視一個發行媒體的製作與播放流程時,我們就能發現微軟的作用。
一部電影要做成一張光盤,分成以下3個階段:
  • 電影內容的AV編碼、版權保護嵌入與光盤內容創作,這其中包括了影音編碼的選擇,以及光盤高級功能的開發上
  • 光盤的製版與複製,這主要是光盤複製商的任務,先製作母盤,然後進行大規格的壓制
  • 消費者購買到光盤,然後在自己的播放設備上進行播放,這其中有軟件和硬件播放設備
除了第二個階段,微軟在第1和第3個階段都有所介入,並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說HD DVD是東芝最早發起的,那麼微軟就是將這一格式發揚光大的關鍵廠商。
微軟對於HD DVD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為HD DVD提供完整的VC1視頻編碼方案:HD DVD與BD所採用的視頻編碼相同,均為VC1/AVC和MPEG2,後兩者的授權歸屬於MPEG組織,而且有多個廠商提供編碼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東芝、索尼和松下。BD陣營所採用的AVC方案基本上由索尼和松下提供,HD DVD陣營的AVC方案則由東芝提供。而VC1則為微軟所開發,目前能提供VC1完整的創作解決方案的就只有微軟一家,在HD DVD上市前期,微軟就已經與華納兄弟和環球影業達成了合作協議,採用微軟的VC1編碼製作HD DVD標題。目前,在北美發行的HD DVD的標題中,採用VC1的佔到了90%以上。可見微軟在HD DVD中的影響力,即使是BD獨佔片商的迪斯尼也採用了VC1格式。如果沒有微軟的鼎力支持,HD DVD的創作環境不可能像現在這樣。
二、為HD DVD提供完整的交互層方案:這個交互層就是眾所周知的HDi(最早的名稱是iHD),這也是微軟在軟件領域的優勢體現。HDi是微軟與迪斯尼合作開發的產物,基本上是由後者提出需求,由微軟負責具體的技術開發,這套基於XML與標準網絡開發語言的交互層,至少到目前為止,體現出了相對於BD交互層BD-Java更強大的功能,與更高的成熟度。雖然HDi所提供的功能,BD-Java都支持,但由於網絡語言開發技術人員遠比Java開發人員更為普及,使得HDi可以的讓開發人員容易上手,並能迅速的熟練掌握。這在一年的實戰中,已經有充分的體現。第一個實現PiP交互功能,第一個實現聯網交互功能,讓HD DVD擁有了一個為數不多的領先優勢,也讓消費者率先通過HD DVD領略到什麼到「交世代光盤交互功能」。而也正是因為微軟的堅持,讓HD DVD影碟機一開始就強制支持所有的HDi功能,此外在最新的Vista操作系統中,也底層支持HDi交互層技術。如果沒有微軟,HD DVD的交互技術不知會是什麼樣子。

微軟為HD DVD做的廣告,從其所突出宣傳的地方,可以看到微軟對HDi是多麼的偏愛有加(點擊放大)

三、為HD DVD開創了低成本播放平台:2007年1月8日,微軟宣佈將與Broadcom合作,在Broadcom的硬件平台基礎上整合微軟的Windows CE 6.0操作系統,以提供高性價比的HD DVD硬件播放平台解決方案。這對於HD DVD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利好消息。由於新一代光盤格式擁有更高級的交互層,對播放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放硬件需要一個更為強大和智能的操作系統,來處理複雜的交互功能。初期的HD DVD影碟機為了處理HDi交互層與PiP,配備了Intel的CPU、南北橋芯片組、Linux操作系統、1GB的內存,這顯然增加了額外的成本。而在微軟與Broadcom的合作中,將只以Broadcom的BCM7440單一系統級芯片(SoC)為硬件平台,配合Windows CE 6.0操作系統,組建HD DVD播放平台。我們可以看看這套系統可以做什麼:利用其中的雙核MIPS處理器代替原來的Intel的CPU運行Windows CE;利用雙解碼器解決了PiP處理問題,並可大幅度減少對內存容量的需求;利用內置兩個32bit的DDR2內存以及IDE/USB/SATA控制器以及以及10/100M以太網控制器來取代原來的Intel芯片組;利用內置的HDMI發送器替代現有Silicon Image的HDMI芯片;利用內置的視頻DAC替代現有的外置視頻DAC。影碟機內唯一還需要保留的就是原來的音頻DAC。這樣對於簡化HD DVD影碟機的設計顯然是相當顯著的。
需要指出的是,BCM7440是支持HD DVD與BD雙平台的,而這種支持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軟件開發,這也是考驗開發商功力的地方。BCM7440在宣傳中稱支持BD 1.0至2.0的所有規範,這更多的是指周邊硬件與底層指令上的支持,而如何去有效的進行協同管理,並有效的實現相關的功能,則是軟件方面的事情,確切的說就是設備中的操作系統。微軟雖然不能像東芝那樣去親自生產影碟機,但在這種後台的軟件支持能力方面,是東芝這些傳統的CE廠商無法比擬的。就像一個智能手機中操作系統是關鍵一環一樣,擁有更多交互功能的影碟機也同樣需要這樣的操作系統,微軟的加入讓HD DVD在這方面的實力大增。據初步分析,這個平台可以讓HD DVD成本下降近100美元,這對於本就有成本優勢的HD DVD影碟機更將如虎添翼。

BCM7440整合方案,在硬件上節省了大量成本

微軟的加入,讓BCM7440的硬件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為HD DVD提供優秀的廉價解決方案(點擊放大)

四、為HD DVD提供更多的周邊支持:微軟在HD DVD的推廣上,除了做了很多幕後的工作,也身先士卒,成為了HD DVD推廣的中堅力量。XBOX 360的外置HD DVD播放器就是一例。有人會說,如果微軟真的要支持HD DVD,就應該在XBOX 360中內置HD DVD光驅。其實,不內置HD DVD光驅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2005年11月XBOX 360上市那個時候,HD DVD以及AACS標準還沒有最終定案,怎麼能上市呢?何況那時的產能不足(NEC說它當時的月產量才8000台),成本昂貴,硬往360里塞,360的處境要比現在的PS3還難看。何況PS3是2006年11月上市的,成本都這樣了,360如果2005年就用HD DVD,還想活嗎?況且HD DVD並不是微軟的戰略重點,也不會給微軟帶來多大的利潤,但遊戲機則是微軟一個重要的陣地,是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除了硬件方面,微軟還依靠其在美國的影響力,拉到了很多援助。最典型的莫過於最近與Amazon聯手,由微軟出資為美國的獨立片商免費製作1000部HD DVD標題,這肯定是東芝所做不到的。微軟顯然是看到了HD DVD的內容方面的空缺,以及在生產複製方面的巨大潛力,才會推出這一計劃。
從以上四點來看,對於這樣的支持力度,說微軟對HD DVD並不上心的人,應該好好反思了。

分析:微軟為什麼如此堅定地支持HD DVD?
自從微軟在2006年9月正式宣佈支持HD DVD以後,HD DVD陣營的主角似乎就從東芝變成了微軟,讓人不禁心生疑問,為什麼微軟會如此看重在與BD競爭中處於明顯劣勢的HD DVD呢? 如果仔細看看HD DVD與BD之間的差異,我們也許就可以找到答案。在容量上,HD DVD不是BD的對手,HD DVD雖然有單面三層45GB/51GB的ROM規格,但至今還沒有定案,至少第一代HD DVD影碟機並不支持這一規格,以後能不能通過Firmware升級予以支持就不知道了,而BD-ROM的雙層50GB已經明確,並且刻錄規格也順利達到了這一標準。
在成本上,HD DVD與BD的優勢現在是明顯的,但對於壽命不在DVD之下的光盤格式來說,越往後,雙方的生產成本也就越趨於接近,就像現在的DVD與CD光盤的生產成本一樣,雖然也有差距,但已經不是問題。雖然單面雙層的BD-ROM量產還有不小的困難,但技術的進步,會這讓些難題最終得以解決,因此就因為成本的優勢而言,也不足以讓微軟如此堅定的支持HD DVD。
有人說,這是要壓制索尼在發展勢頭,的確是這樣,通過HD DVD給索尼的PS3戰略製造麻煩。但如果微軟從中得不到什麼切實的好處,無疑是自討苦吃,微軟為什麼會支持iPod,為什麼會支持與PSP的互聯,這與其反對BD有著鮮明的對比。那麼從不涉足消費電子產品硬件生產的微軟,支持HD DVD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呢?刨去與索尼相競爭,拖住其BD發展腳步,讓其BD宏偉的戰略無法實現的理由外,在筆者看來,還有兩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首先旬有可能在消費電子領域大展鴻圖的HDi交互技術,其次是它不喜歡BD+影響其在內容管理上的主導地位。
一、HDi因素:微軟這次與眾多消費電子廠商之間的經典之戰,其根源就在於——用Java還是不用Java。
對於微軟來說,希望能在家庭用的軟件平台之上建立了一個總體的控制架構,支持HD DVD也正是出於這個考慮。HD DVD採用了HDi的交互技術,它基於XML技術開發而成,其主要的對手就是Sun公司的Java語言。
目前的情況是,多數消費電子廠商效忠於使用基於Java的多媒體家庭平台(MHP,Multimedia Home Platform)的BD格式。MHP已經在TV領域明確了自己的標準交互平台的地位。MHP在歐洲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它也是美國CableLabs公司的開放式有線應用平台(OCAP,Open Cable Application Platform)以及美國高級電視系統委員會(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的高級通用應用平台(ACAP,Advanced Common Application Platform)標準的基礎技術。
IP Action Partners的合夥人Stuart Lipoff表示,「對於MHP,業界要已經準備好了開發工具、積累相關的經驗以及一個不斷增長的巨大裝機量,而且它的成長不受DVD的影響。但微軟不喜歡Java,試圖將人們從MHP那裡引到HDi,因此大戰不可避免。」
在微軟支持HD DVD的同時,它就責備BD使用的是Java環境,這將帶來潛在的高額版稅。據HP透露,基於Java的BD格式的授權金包括MHP全局執行標準(Globally Executable MHP standard),來自Sun的Java測試套件,以及BD-Java本身的成本。
在PC上,有了Vista操作系統,微軟就認為不再需要Java,而Vista有底層也架構在HDi交互技術之上,因此與HD DVD可謂是天作之合,作為微軟向客廳進攻的武器,XO支持HD DVD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二、BD+因素:前文已經介紹了BD+的基本原因,有了它之後,AACS從原理上講就可有可無了。但AACS不光是提供內容加密,也提供了擴展內容管理功能,這其中就要屬強制受控拷貝(MMC,Mandatory Managed Copy)最為著名了。
MMC的基本用意在於,可以讓用戶進行合法的內容複製,並全程受到AACS的控制,用戶可以將光盤上的東西拷貝到家用服務器的硬盤上進行合法的備份。當然這一操作可能需要向片商付很少的費用。
在HD DVD的標準中,MMC是必備的,但BD並不是。BD只提供MC,而不是MMC。是否提供這一功能,BD陣營希望讓片商自己做主。早前,BDA曾同意支持MMC,可是BD+的存在,讓MMC變得很飄渺。支持BD+的福克斯並不喜歡MMC這個功能,這家對版權看得極重的片商,之所以會選擇BD+,也在於防止一切 有可能引發不安全的內容複製,而這其中就包括AACS允許的MMC,甚至是MC。
目前,雖然BD+也給出了支持MC的指導方針,但微軟對此並不滿意。
微軟是AACS的主力開發者,其Vista操作系統也在高清播放方面予以了全面的配合,但BD+的存在顯然打亂了微軟的部署,挑戰了AACS在內容訪問方面的「權威」。因為MMC是微軟實現其客廳高清媒體中心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那麼也只有支持MMC的HD DVD才能入微軟的法眼了。
因此也可以說,BD陣營對Java以及更嚴格的版權保護的青睞而「逼」走了微軟,否則這場格式大戰可能就真的不存在了。

總之,微軟對於HD DVD的促進與幫助是無人能比的。東芝只是確定了一個框架,但微軟向裡面填充了更多的東西。怪不得前環球影業高級技術副總裁Jerry Pierce認為格式之爭,取決於微軟和索尼,注意並不是東芝和索尼,這也是業界對於這場格式之爭本質的看法。雖然微軟支持HD DVD並不是真的出於對這一格式的喜愛,更多的是出於推廣VC1、HDi並打擊對手的考慮,但這並不能抹殺微軟對HD DVD巨大的貢獻。可以說,為了HD DVD(或者說通過HD DVD想要達到的目的)微軟做了它所能做的一切。從微軟的發家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微軟對於它所支持的標準/技術的態度,套用一個著名的電影名字就是《Die Hard》,對於這樣一個對手,即使有很大的優勢,也不能掉以輕心。有了微軟的HD DVD,也許真會Die Hard地阻擊BD到最後。

焦點4:內容提供商 獨佔還是中立?
在HD DVD與BD的競爭歷史中,一個對HD DVD打擊最在的事件莫過於華納兄弟和派拉蒙這兩個原本只支持HD DVD的片商宣佈同時支持BD,讓HD DVD陣營的獨佔主流片商只剩下了環球。
內容提供商對於一個發行媒體格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市場上只有一個主流格式可選時,內容提供商是個弱勢群體,他們大多只能被動接受,即使反抗,也大多不會有好結果。但如果市場上有多個標準可供選擇,那麼內容提供商的選擇就是重中之重了。就好像在一場戰爭中,當雙方的武器水平相差無幾時,就看誰的彈藥更充足了,而內容提供商在光盤格式之戰中的角色,就是彈藥的提供者。當一方彈盡糧絕時,即使擁有再先進的武器平台也無濟於事。
內容提供商(片商)對發行媒體(ROM格式)的選擇主要出於以下4點考慮:
  • 媒體的複製生產成本,對於ROM光盤來說就是壓片的成本,以DVD為例,一部重量級標題的發行量至少幾百萬張,如果一張光盤的成本比另一個格式的光盤成本貴一美元,那麼總體複製成本差價就可想而知了。
  • 媒體的容量,更大的容量當然可以保存更多的內容,除了正片之外,花絮內容也越來越成為片商們吸引消費者的一個重要內容組成,這一點與複製成本也是相掛鉤的。比如現在已經開始上市的全息光盤,容量至少200GB,但預制媒體的複製生產還不成熟,一張全息光盤的生產成本幾十美元,這對於消費者來說肯定負擔不起,片商也自然不會採用。
  • 相關格式播放設備的普及量,一個媒體格式再先進,如果可播放它的平台數量很少,也注定了不可能大量發行,不可能有更多的消費者購買它,那麼對於片商也就沒有什麼吸引力了。
  • 相關媒體格式的版權保護措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盜版是片商們最為痛恨的東西,而版權保護將能最大限度保護片商們的投資,沒有人喜歡自己的產品被盜版,那麼版權保護的好壞就關係到了片商們的切身利益。
通過對比BD和HD DVD,我們可以發現BD佔有上述4項中的3項優勢,即BD擁有更大的容量,擁有更嚴密的版權保護措施,而在播放設備的普及量方面,由於PS3的加盟,使BD在一開始就擁有了幾百萬的潛在消費人群,而HD DVD的優勢就在於光盤的複製成本。不過,上數的4項在不同的片商中的地位和側重也不一樣,比如迪斯尼更喜歡的是大容量,福克斯更喜歡的是版權保護是否到位,而環球則更看重媒體格式的成熟性,也就是成本。
在BD片商的眼中,市場初期的複製成本並不重要,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並不是問題。的確,現在最暢銷的BD標題累計發行也不到10萬張(皇家賭場),而同一標題的DVD版已經發行了360萬張,即使成本差了1美元,也不過10萬美元的差價,對於好萊塢巨頭來說,完全是小菜一碟。更何況,很可能存在的索尼補貼政策(為BD相對於HD DVD的複製成本差價買單)也打消了片商們的後顧之憂(否則HD DVD陣營也不會暗示歐盟去調查BD陣營的不正當競爭)。PS3的出現,也讓BD片商的眼前一亮,它以遊戲機身份順帶創造出的BD播放平台數量是一個重要的優勢,所以BD取得現有的優勢地位,並不奇怪。

2007年截止至6月17日的DVD發行排名,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它們的HD DVD或BD版的發行量,就可以知道現在的高清標題發行市場是多麼的小了,如果高清標題的發行量與DVD同級,那麼複製成本絕對將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接下來,就看片商們如何根據市場上的變化做出自己進一步的決定。這些變化包括競爭對手的發展狀況,以及自身支持格式的未來走向。對於處於弱勢的HD DVD來說,如何爭取到更多的片商支持,是其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為從好萊塢的DVD發行發行市場有率來看,HD DVD陣營的形勢非常嚴峻。

好萊塢主流片商2006年全年和2007年第一季度美國DVD發行/出租市場佔有率

從市場佔有率來看,HD DVD獨佔的環球影業似乎每況愈下,近一兩年沒有推出像《皇家賭場》、《加勒比海盜》這樣的大片,進而也影響了DVD業務。在2007年第一季度的統計中已經位列好萊塢7大片商的第6位,而BD陣營的獨佔片商的佔有率達到了54.1%,可以說在內容的可選擇性上,BD佔據了絕對優勢。不過,不得不說環球對HD DVD的忠心,從其發片的力度和數量來說,絕對對得起「北美HD DVD促進社團主席」的稱號。

BD與HD DVD獨佔片商各自的頂極影片的票房排名(上,點擊放大),顏色部分是指已經發行了HD DVD或BD版,從中可以看出環球對HD DVD的支持力度之大,但面對三大BD獨佔片商,環球的能量不知還能支持多久,從2007年上半年的電影票房收入來看,環球的處境也不並妙

可是,從每週的發行統計來看,依靠著PS3的幫助,依靠著更多獨佔片商,BD相對於HD DVD的佔有率也基本保持在2:1的水平上,從這點可以看出,PS3並沒有達到BD陣營想要的效果。PS3的用戶大多數還不是BD標題的消費者,也因此反襯出HD DVD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此,也值得BD片商們好好考慮考慮了。比如是這樣堅持支持BD更好,還是說變成中立,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呢?華納兄弟的中立政策,就使其在高清標題發行市場立於不敗之地,其高清版《無間道風雲》在本文截稿時已經售出14萬套,BD版約8萬套,HD DVD版約6萬套,可謂旗鼓相當。

環球為什麼如此支持HD DVD?
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好萊塢的7個兄弟,有6個支持BD,兩個中立,只有環球一家只支持HD DVD,這不禁讓覺得它是不是腦子有病? 有關環球為什麼如此堅定的支持HD DVD的猜測有很多,比如VHS與Betamax格式之戰中與索尼打的那場官司(1977年,因為Betamax的版權保護問題,環球起訴索尼),但是那場官司的好萊塢一方不光是環球,還有迪斯尼。也有人說,環球這次想當英雄,如果HD DVD成功了那麼他就是大大的功臣,如果HD DVD失敗了,環球也沒有損失,BDA方面也肯定不會給環球臉色看。還有人說,HD DVD陣營與環球達成了排他性獨佔協議,期限到2008年。不過,從環球在2007年如此賣力支持HD DVD來看,即使有這樣的協議,也不會如此簡單。
在筆者看來,環球如此堅定的支持HD DVD,可能出於兩點原因。第一就是HD DVD相對於BD更為成熟,標準也更為統一,環球希望能通過HD DVD更迅速的啟動高清標題發行市場,從最近的一些訪談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另一個原因就是微軟,微軟與環球的母公司通用電氣的關係非同一般,與NBC Universal合資成立了MSNBC頻道,從中可以看出微軟與環球的潛在關係,
當然,以上也只是筆者的猜測,環球畢竟也是一個生意人,即使出於種種原因現在堅定的支持HD DVD,但如果真BD最終得勢,也不可能不面對現實。就像當初迪斯與福克斯力推DivX影碟,最後還是歸順到DVD標準之下一樣,市場是最主要的。北美很多業界人士都認為環球會在2008年宣佈中立,若果真如此,那麼HD DVD的敗局也將基本確定。
同樣的規律也適用於BD方面的片商,包括索尼影業,如果HD DVD已經成功站穩腳跟,這些BD獨佔片商也會認真對待「是否支持HD DVD」的問題。

HD DVD的自救之旅
微軟一直的努力的拉攏更多的好萊塢片商,但基本上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由它出資扶植美國的中小型獨立片商以HD DVD標準進入高清領域,這些片商相對於好萊塢巨頭們就好比是農村。也許標題的知名度不高,可如果那1000部發行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即使是每部發行1000張,也會讓HD DVD的銷量增加100萬而與BD基本持平。
在硬件方面,HD DVD也在爭取著更多的銷量,以讓片商們不容忽視。從不斷的降低售價的舉措中,我們能看出HD DVD陣營在這方面的急切性。DVD影碟機在北美的普及始於199美元的產品上市,因此HD DVD就必須要趕在BD之前進入這一領域,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硬件佔有率,讓片商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選擇。
此外,世界其他地區的片商,也有可能為HD DVD的普及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源自於HD DVD無區碼的設計,雖然DVD論壇仍然在討論HD DVD的區碼設計問題,但在HD DVD影碟機已經銷售幾十萬台的情況下,區碼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在北美以外的其他市場,有些標題的發行權並不在原片商手中,而是交給當地的發行商發行,由於HD DVD的複製成本更低廉,對歐洲的複製商更為友好,那麼以HD DVD發行在北美是BD獨佔的標題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歐洲片商發行的部分BD獨佔片商的HD DVD版標題,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大作

由於HD DVD的無區碼性,使得任何一部HD DVD標題可以在任何一台HD DVD影碟機上觀看,但BD不是。這也在無形中,加大了HD DVD消費者的選擇面,北美就已經有不少AV愛好者在歐洲購買那些原本是BD獨佔的HD DVD標題。這一情況也出現在日本,原來的東芝娛樂公司就用HD DVD格式發行過一些迪斯尼下屬的米麥克斯(Miramax)的片子。
BD的隱患
BD目前的優勢已經毋庸置疑,但從歐洲片商的動作中, 我們也能看出HD DVD一大潛在的優勢,還是那個「成本更低,複製更容易」,不要小看這個優勢,如果以全球範圍來講,所有的DVD光盤複製商在理論上都可以成為HD DVD的複製商,可BD則要從頭開始,這在市場的初期並不算什麼問題,但後期市場如果迅速發展,能否跟得上市場的需求很可能就是一個問題。
目前,即使在北美,能複製BD-25光盤的廠商與能複製HD DVD的廠商相比,數量仍然少得多。而能複製BD-50的廠商更是屈指可數,基本上由SDADC(索尼數字音樂光盤公司)、MEI(松下電器產業)和Cinram三家控制,在歐洲則基本上是SDADC一家獨大,很多著名的歐洲複製商甚至連BD-25的生產能力都沒有。

第一個可能中立的BD獨佔片商會是誰?
以現有的態勢來講,如果我是一個BD獨佔片商,應該會堅守陣地,因為雙方就是在拼誰的氣長,也許勝負就在於堅持。 不過,日後的發展世事難料,假如HD DVD的生命力回升,BD陣營的獨佔片商們會不會有可能中立?第一個中立的片商又會是誰呢?
我們先不管會不會中立,但就第一個可能中立的BD獨佔片商做一個簡單的預測。
在筆者看來,也許會是迪斯尼或是獅門影業。由於版權保護和政治原因,福克斯與索尼不到最後是不可能支持HD DVD的。而迪斯尼與獅門影業相對要務實一些。
在2006年3月,迪斯尼的CEO就曾經透露過可能會支持HD DVD的意願,不過自PS3上市以後,他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對BD的堅持也越來越堅定。不過,HDi交互技術就是迪斯尼與微軟合作開發的,它也是目前BD獨佔片商中唯一一個採用微軟VC1編碼方案的,而微軟的VC1方案首先是為HD DVD服務的,原則上製作成BD版的VC1內容也完全可以用在HD DVD身上。目前迪斯尼看不上HD DVD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容量,另一個是播放設備的銷量。如果年底HD DVD的三層標準可以順利實現,並能與現有的播放設備兼容,如果超低價的HD DVD影碟機能打開局面,迪斯尼就有可能在2008年宣佈中立。
至於獅門影業,北美一些AV論壇在2006年年底就得到確切的消息指它已經決定中立,並會在2007年的CES上宣佈,但到最後這個消息也沒有成真。有消息指出,索尼在最後提供了更多的補助津貼,從而讓獅門打消了支持HD DVD的念頭。但是,任何事不會空穴來風,如果HD DVD生命力越來越強,獅門也不會不再考慮這個問題。
當然,這一切只是可能,一切就看HD DVD的表現了。

HD DVD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將播放器的成本迅速降低,讓更多的人去購買更多的HD DVD標題,以充分發揮HD DVD的產能優勢。與此同時,HD DVD陣營也在敦促BD一方趕緊普及,這麼說似乎有點不合情理,其實共同把高清標題發行市場做大是HD DVD考慮的第一步。當BD的需求量上來後,以它現有的光盤生產能力能否滿足市場需求,將是一個未知數,這也是HD DVD的用意——大家一塊降吧,我的後方產能沒問題,就看你的了。尤其是BD-50,只有它才能體現出對HD DVD(現在普遍使用的是HD DVD-30)的優勢,可是它的產能能否滿足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還真不好說。
如果BD-50的生產複製問題真的會限製片商的發行,那麼這也將成為一個潛在的轉折點。

焦點5:中國對HD DVD的影響有多大?
提到年底的大戰,就不能不提到中國。在DVD時代,被以東芝為首的DVD論壇折騰慘了的中國DVD廠商,這次卻在自己的產品還沒有上市就成為了全球關注的重要。而且,這次主動找上門來的也是DVD論壇,畢竟全球主要的CE廠商,除了東芝都在BD陣營裡了,如果說哪個地方的廠商,還能與之對抗的話,非中國莫數。
中國廠商的法寶沒有別的,就是成本。在DVD時代如此,在HD DVD和BD時代將更是如何。但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的廠商有能力以低成本生產足夠多的影碟機來供應全球市場。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東芝率先與中國廠商進行了接洽,並同意在國際HD DVD標準的基礎上開發中國專用版的HD DVD標準規範。而中國政府投資的國家光存儲器工程研究中心(Optical Memory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也就成為了中國版HD DVD標準的主要制定者。
我們現在還沒有拿到比較詳細的中國版HD DVD標準說明,但通過一些媒體的報道,可以大概看出它的輪廓。以下就是筆者自己分析總結出的中國HD DVD標準的大體情況。

國際HD DVD標準與中國HD DVD標準的基本對比(基於筆者的推測,謹供參考)

從設計上看,中國版HD DVD標準盡量採用了中國自主的相關技術專利,除了在盤片物理規格上基本沿用了國際HD DVD標準,其他方面能加入自主標準的就加入,能簡化的就簡化。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用意——節省專利開銷。在DVD時代已經吃夠苦頭的中國,在這次的中國版HD DVD標準的制定中,盡量在避免DVD時代「慘劇」的發生。不過,根據中國版標準生產的HD DVD影碟機和光盤只能在中國銷售,因為國外的HD DVD影碟機也讀不了中國版的HD DVD影碟,中國產的HD DVD影碟機也播放不了國外的HD DVD影碟。
有人可能會問,這對於HD DVD標準的生存到底有多大的幫助呢?其實,筆者認為,單以中國版HD DVD標準,並不能挽救HD DVD標準在全球的被動局面,但DVD論壇之所以能批准這一標準,醉翁之意不在酒。
首先,它可以名正言順的讓HD DVD進入中國市場。日本最大預制光盤廠商,也是推廣HD DVD的主力Memeory-Tech公司,已經在2006年11月與中國專門從事引進國外影音內容的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公司以及中國唱片總公司三方一起,聯合投資Memory-Tech於1991年與中唱合資組建從事光盤生產的上海聯合光盤有限公司,目標是建立月產200萬張HD DVD光盤的生產體制。這些生產線,除了可以生產DVD和國際HD DVD標準光盤外,還能生產中國HD DVD標準的HD DVD光盤。
其次,通過與中國達成這方面的協議,可以讓中國廠商對HD DVD產生興趣,因為專利費要比BD少得多。中國大多數影碟機廠商首先考慮的是在中國的發展,走出去是第二階段才會考慮的事情,在這方面,BD專利會讓不少廠商望而卻步。如果生產了HD DVD影碟機,將會提高全球HD DVD光驅以及相關元件的銷量,進一步拉低成本。而在AV處理方面,成熟的HD DVD編碼方案是基於AVC和VC1的,不知在中國是否會引入AVS的編碼製作方案,雖然在一些文章提到了中國版HD DVD也將AVS納入進來。從產業化進程來看,滿足1080p的AVS編解碼方案還不大可能迅速普及。
因此,這個中國版HD DVD影碟機在很多地方都與國際HD DVD影碟機一樣。其所採用的HD DVD光驅可以通過調整Firmware即可實現調製方式的改變,所以如果中國廠商願意,轉產國際版的HD DVD影碟機要比重新開發容易得多。
這也許才是DVD論壇的最大用意——希望能通過中國版的HD DVD影碟機讓中國廠商迅速上手,然後為國際代工做好準備。

中國香港的Alco(VENTURER)展出的SHD7000 HD DVD影碟機

在BD方面,也當然知道中國廠商的厲害,其實他們也並沒有閒著。但BD方面的做法,與DVD論壇不一樣,那些BD陣營的CE大廠,準備將中國設為生產基地,而並不會為中國廠商設立一個中國版的BD標準。BD陣營中,影碟機用AV處理芯片的主力供貨商Sigma Design也在幫助中國南方廠商來熟悉其SMP8634的BD解決方案,據說已經獲得不錯的效果,可是BD的專利要比HD DVD更多,這才是影響中國廠商跟進的一個關鍵所在。也許BD陣營認為,幹掉HD DVD是早晚的事情,到時就剩我一個人時,也不怕你中國廠商不就範了。
其實,談了這麼多中國標準,與年底在美國可能上市的廉價HD DVD影碟機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它們都來自中國而已,微軟+Broadcom的解決方案配合中國廠商的參與才能發揮最大的成本效益。
中國對於HD DVD最大的幫助在於為HD DVD建立了一個可能的後方基地,有中國大型片商的支持,中國版的HD DVD也許真的會在中國落地生根,開創另一個HD DVD根據地。有了中國廠商的參與,將使中國成為低價HD DVD影碟機的生產基地,為其他戰場源源不斷的運送武器。但這並不是說中國就是萬能的,中國市場也不可能與國際市場脫節,比如國際上HD DVD如果滅亡了,中國版的HD DVD還能有多大的生存空間?BD片商強大的片源,也是中國消費者所喜歡的,逐利的影碟機廠商,也會有敢知BD這個「螃蟹」的,所以一切都要先看中國HD DVD產品亮相後的業界反響,也許一鳴驚人,也許默默無聞。

結語:HD DVD與BD決戰在2007年年底
縱覽本專題的相關內容,都會提到在2007年年底時低價HD DVD影碟機可能表現,預想的199美元價位已是公認的普及臨界點,這個可以算是HD DVD陣營的最後一張王牌,其表現也將對HD DVD的生死存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年底BD能否頂住HD DVD的「最後一擊」,HD DVD能否在年底一戰中穩住陣腳,將對這場格式大戰產生重要的影響。
相對於HD DVD的年底一擊,BD一直在循序漸進的發展,依靠著強大的內容陣營和PS3的鼎力支持,BD有更充分的時間去完善自我,比如影碟機的交互性問題,比如盤片的複製生產問題等等。如果現在這個陣勢不變,再拖上一兩年,HD DVD的優勢也將大大減少。不過,時間對於BD有好處,對HD DVD也並不全都是壞處。
上面已經講過,時間拖長對BD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慢慢消磨掉HD DVD的成本優勢,當這種成本價差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時,HD DVD也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可是,對於HD DVD陣營來講,如果年底的商戰成功,贏得了大量的消費群體,並且能保持住這個勢頭,時間一長,BD陣營的片商或者是硬件廠商也會坐不住的,這就是一種動態的發展。成本的優勢讓HD DVD有更多的時間來佔領大眾市場,來動搖或誘惑BD陣營的支持力量。

199美元的HD DVD影碟機有可能嗎?
從最近東芝將其低端HD DVD影碟機HD-A2降到299美元的舉措來看,年底HD DVD陣營推出199美元的HD DVD影碟機已經不是可能不可能的問題,而是必須要這麼做,否則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現在離聖誕季(11月開始)還有4個月的時間,如果屆時中國產的HD DVD機還只是299美元,那麼根本起不到促銷的作用。所以不管是虧本也好,賺錢也好,199美元的HD DVD影碟機必須推出,甚至有必要把價格進一步打到149美元。
那麼199美元對於HD DVD影碟機來說會不會虧本呢?我們可以大概的計算一下(按HD-A2的能力,只支持1080i,不支持模擬音頻輸出):
1、HD DVD光驅:目前還沒有整合光驅伺服控制的全能主控芯片(DVD機現在用的就是這種芯片,不再需要DVD光驅整機),所以還是需要單獨的HD DVD光驅。從最新的報價來看,HD DVD-ROM光驅的零售價已經降到180美元,而業界分析在2006年11月分析PS3用的BD-ROM光驅的成本是125美元,HD DVD-ROM理應更為便宜,雖說索尼自家的BLD非常便宜,只要900日元,但日亞與夏普、三洋的BLD也並不是吃素的。所以,HD DVD-ROM光驅屆時的成本應該在80美元左右。
2、AV處理芯片:Broadcom的BCM7440單一系統級芯片預計成本在20美元左右。與之同級的Sigma Design出品的SMP8634就是這個價位,BCM7440不會與之相差多少。
3、內存芯片:預計的BCM7440播放平台,可能會配備512MB的DDR2內存,以目前單顆512Mb芯片報價2.2美元計算,大約17美元。
4、周邊元件:包括1Gb NAND閃存、電源已及相關的電子元件,它們加起來,也就在20美元左右。
總成本計算下來,大約是140美元。從這個簡單的分析來看,199美元HD DVD影碟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如果上游廠商的成本控制得更好(現在的HD DVD硬件基本上都由東芝一家供貨,以東芝公佈的2006年HD DVD光驅出貨量過百萬台來看,除了索尼之外,沒有一家BD廠商可以與之相比,所以在BLD採購方面,東芝也將因此獲得更大的實惠。),149美元的HD DVD影碟機都是可行的。

作為BD和HD DVD雙方,都知道夜長夢多的道理,誰都希望可以速戰速決,對於這點,BD顯現的似乎是更為急迫,從多次稱自己已經在格式大戰中勝利的宣傳中,反倒透露出一種不安。我們不知道這種不安是什麼,也許是他們也感覺到了後期產能與成本的問題,也可能是想盡早的製造出強大的輿論來影響市場的消費,可是一年多了,BD加HD DVD的累計銷量還不過300萬張,這個時候宣佈勝利的意義又有多大呢?因此在不斷變化的市場風雲中,時間對雙方都是一把雙刃劍,並無絕對的利弊之分,只是對於BD而言,未來的發展路徑是可知的,但HD DVD還是未知的,它完全取決於年底商戰的結果。相信很多硬件廠商,內容提供商都在等待著這一結果,來做出新的抉擇。比如華納兄弟將原來今年下半年發行Total HD光盤的計劃推遲到了2008年第一季度,就可能是要看年底商戰的結果再做定奪了,或許Total HD永遠不會出現也說不定。

全兼容:是Total HD還是兼容影碟機?
HD DVD與BD競爭之激烈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兼容產品的誕生速度。在筆者早前的預計中,至少兩年內應該不會出現這類的產品,沒想到一年內就出現了,而且是兩個方案。
華納兄弟在2007年CES上發佈的Total HD光盤方案,是一個嶄新的技術,它可以說是HD DVD和BD光盤的混合體,光盤的一面是HD DVD內容,另一面是BD內容,消費者只要購買一張光盤,就可以在BD或是HD DVD影碟機上觀看,從華納兄弟的角度講,這有利於簡化它的產品管理目錄,對於經銷商來說,可以節省寶貴的貨架空間。但是,BD光盤的複製成本已經是個問題,再加上與HD DVD光盤的混合,Total HD的成本很是個問題,不過從以前的比較中,可以看出複製成本對於最終售價來講,沒有必然的關係。華納兄弟也表示,價格可能浮動可能在30%左右,這對於片商的確是一個好方案,就看用戶覺得有沒有必要了(為另一個一輩子可能也不看的內容版本多付錢)。
但THD如果真的出現,對於HD DVD更為有利,因為它會在銷量上得到提升(現在的華納兄弟同一個標題的BD版的銷量要多於HD DVD版),從而增加HD DVD發行佔有率,進而對HD DVD市場產生正面的影響。

另一個方案就是傳統的兼容影碟機,就像DVD刻錄機一樣,一開始可能只支持DVD-R/RW或DVD+R/RW,到現在基本全兼容了。兼容影碟機也是如此,LG是第一家已經推出該產品的廠商,它的出現基本上消除了消費者的顧慮,只是價格方面還沒有體現出優勢。
對於全兼容影碟機,消費者是非常歡迎的,至少比Total HD更受歡迎。因為Total HD只是華納兄弟一家在用,全兼容影碟機會可以應對所有的HD DVD與BD片商。但是,這種產品對於片商會有何影響呢?
廠商推出兼容影碟機,是基於HD DVD與BD內容銷售相差不太多的情況,出於增加產品的賣點而搞兼容。在兼容影碟機沒有形成氣候時,片商也會看雙方的硬件播放平台的有效數量,如果相差無幾,可能就會中立。可是,如果兼容影碟機先形成氣候,那麼片商們也就不用費心了,因為製作BD和HD DVD兩個版本,畢竟會增加成本,即使消費者手中的影碟機絕大多數是全兼容產品,那就用一種好了,這就是硬件、軟件銷售之間相互影響的微妙之處。
三星將在年底前推出BD-UP5000全兼容影碟機,售價大約在549美元左右,相當有競爭力。如果在2007年商戰中,兼容影碟機能夠脫穎而出,那麼對於HD DVD無疑是一個正面影響。這是因為它首先增加了HD DVD播放平台的數量,當然BD平台也增加了,但至少HD DVD受到了平等的待遇,並沒有被落下。其次當這種影碟機真的大受歡迎時,HD DVD光盤的低成本複製與更成熟的製作環境,也將會影響BD的獨佔片商,尤其是中小型片商。
總之,兼容解決方案,在目前來說對HD DVD更為有利。這也是HD DVD陣營努力要達到的結果,只是一切都要看HD DVD自身的表現,能否讓相關的廠商下決心這樣去做了。

年底的時候,BD影碟機應該會降到399美元以下,甚至會出現299美元的促銷活動,擅長低價CE產品的船井電機(福奈)的加盟,對於BD陣營是個好消息。對於299美元這個價格,199美元的HD DVD影碟機會有多大的吸引就不好說了。
綜上所述,年底商戰的前景並不明朗。但以筆者的感覺,HD DVD仍然凶多吉少,除非HD DVD影碟機的銷量達到數百萬級,才有可能讓BD陣營的獨佔片商動心,哪怕是能讓HD DVD陣營的標題銷售數量大幅度提升,也會吸引更多的硬件廠商考慮兼容機種的開發。但在一個以內容為主要驅動的市場中,年底隨著福克斯隨BD+重返BD發行市場,相信HD DVD在標題陣容上的劣勢會更加明顯。不過,如果HD DVD影碟機的價格能降到149美元,也可能會出現另一種局面,那就是用戶對於這一價格已經不再敏感,HD DVD的價格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無關緊要,完全可以在BD之外再掏錢購買一台HD DVD影碟機來觀看環球的影片。
年底商戰存在以下幾種可能的結果:
1、低價HD DVD影碟機銷量出奇的好,帶動HD DVD標題銷售猛增,大大緩解了生存危機,並讓BD陣營開始有所動搖。
2、低價HD DVD影碟機的攻勢,被BD強大的內容攻勢壓制,雖然也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力,但大局並沒有明顯好轉。
3、低價HD DVD影碟機攻勢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年底標題銷售大戰,BD達到了8:2的比例,從此HD DVD大勢已去。
第2種的可能性在筆者看來是最大的,因此總體上我也對HD DVD的前景抱以悲觀的想法。第1種年底商戰大獲豐收的機率應該在20%到30%左右,這基本上也是HD DVD的生存幾率(不要忘了環球很可能會在2008年變成中立)。BD即使在年底商戰中失利,除非有什麼重大的挫折(如後方產業鏈斷裂,跟不上市場需求),否則也不會走向失敗,最多是不情願地與HD DVD共享高清發行市場,而HD DVD的首要目標就是生存下來。雙方的基礎不一樣,也使雙方的追求不一樣。
最後,筆者還是想說曾經說過的話——即使HD DVD真的失敗了,也值得我們尊敬。因為它,可能會讓消費者感到迷茫,但沒有它,高清標題的普及之路可能還會長很多。從這點來說,即使是BD的忠誠擁躉,也應該對HD DVD保持應有的尊重,就像在戰場上尊重那些英勇的對手一樣。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