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关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疑惑

引用:
原帖由 solbadguy 于 2007-11-26 13:09 发表
明白了。有个朋友是做胆机的,听了他自己手工DIY的功放+胶唱片后产生的疑问。
胆机失真是最大的,但是都是二次皆波,这种失真反到非常讨好耳朵。电子管好听不代表高保真。你地明白


TOP

引用:
原帖由 silverhoof 于 2007-11-26 13:21 发表


胆机主要做的是功率放大,甲类功放在工作区的放大是线性的,这个失真最大从何谈起呢。
相对石机来说的。功率放大过程就存在失真问题,只是电子管相对失真更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123321456 于 2007-11-28 23:58 发表
其实现在有些hi end发烧友简直是心理偏执……好几个先行者都是沉迷于“胆机味”而不是高保真……
你是喜欢吃红烧肉还是白水煮肉?
虽说这种比喻不恰当,但是也算说明白一个问题。胆机就好比于红烧肉,从失真到高保真度指标都不算高,但是恰恰这种声音是耳朵喜欢的那种味道。 HIFI音响或数字音响确实指标很高,但是和胆机比就相当于白水煮肉了。
我已经说了,这种比喻并不恰当,但是差不多说明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喜欢胆机的原因。

另外,数字音响想要好声,目前需要三个方面。1:采样率,越高越好。但是这会早成数据量大幅上升(MP3采样率就是例子),当然面对今后光盘的容量来说这也不算什么了。 2:采样精度 3:滤泼电路的设计。其实电源质量也非常重要。


TOP

以前是这样,录音棚都是用开盘机录音,而且是多轨的。这样方便后期编辑合成。
目前可能除了世界几个顶级发烧唱片商采用开盘机录音外,基本上都换成纯数字了。因为这是趋势。数字有数字的好处。毕竟世界上的唱片商不都是出发烧用的软件。
流行乐或者普通音乐没有多大必要追求HIFI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elong 于 2007-11-29 13:27 发表
现实世界是连续还是离散的,这还是个问题
要走题

TOP

玩了些年的HIFI总结一点想法
HIFI就是有钱人(相对说),时间多的难受一些人玩的东西。我们平常玩家还是歇歇吧。什么HIFI,其实都是扯蛋。

以前听说一件实事。有一个HIFI业界的玩家,为了验证是否线材的改善能让人听出来做了一个实验。当时京城有几位金耳朵号称能盲听出功放或音源的品牌型号。
他们约了一个时间,功放,音源,音箱供三套,不同品牌的,当时算不上最顶级也算相当好了。
简短截说
在器材前面放了一道布帘。让他们在后面戴上眼罩忙听。
听了三次,每次都换不同的线材。每次听后这几位金耳朵都说,那那改善了,声音有什么区别。当这位测试者说出真相,那几位金耳朵真是有点汗颜。他说,其实我每次到布帘后面都没有真正的把线材换掉,我只是假装发出一些声音,让你们误认为我在换线。其实你们听到的三次声音,都是同一条线,同一个音源,同一个功放,同一对音箱。我其实什么都没做。
这个结果是不是很有戏剧性? 又说明些什么?

其实有时候什么叫发烧(HIFI),其实就是烧钱。
你想想,你不烧了,音响厂家不都关门了吗?
当然我也不是说HIFI有什么错,只是说说有些事没必要太较真。差不多就行了。音响不太差(现在的技术能差多少?)认真听音乐比什么都强。

TOP

或许没说清楚,换线材时拉上,听的时候拉开。不然几个金耳朵也没必要戴眼罩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dsomeken 于 2007-12-1 07:52 发表
双盲实验才有意义,不然结果都是扯淡。

如果58楼的实验是真的,俺相信玩HIFI的都是心理上自己寻找安慰罢了。
我想应该是这样。更换任何东西在理论上都是应该有所改变的。还别说换整条线材,就算把同一条线材截短一毫米也和原来不一样了,或者说温度变化0.5度,你也不能说金属特性没有改变。关键是这点改变是否真能被人耳所察觉到。我不反对人有特异功能。但是有些指标连仪器都测不出区别来,人耳。。。

[ 本帖最后由 谁家那个小那谁 于 2007-12-1 08:41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