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瘾科技】Nintendo Switch 给人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被我们拿在手里的这台 Nintendo Switch,跟以往经历过的各类设备都不相同。是说,虽然在设计上你可能会找出一些眼熟的相似点,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款别具一格的独特产品。整套系统的核心,是那台配有 6 吋 720p 触控屏幕的平板。在它下方的角落里藏着扬声器,设备整体不算沉,重量分布均匀,握持起来非常舒适。虽然跟许多同时期(甚至更早)的平板相比,Switch 所用的这块屏幕在分辨率上有些落后,但其观感意外地不错,亮度、细节都挺好,尤其是可视角度很让人满意,而这一点对双人游戏是相当重要的。

在 Switch 的上方可以找到为 Game Card 专门准备的插槽,另外还有耳机孔、音量键和凹进去的电源键。microSD 卡槽和 USB Type-C 充电口都在下面,转到背后能发现供你在平面上使用的支架,而左右两侧则是能通过滑轨装上、取下的 Joy-Con 手柄。


在装上 Joy-Con 以后,Switch 就变成了一块和 Wii U 差不多大小的 Gamepad。但跟后者不同的是,Switch 的按键布局并不是对称的,如果拿时下两大主机来比的话,会更偏向 Xbox(或者再往前说老任自己的 GameCube)而非 PlayStation 一点。此外,可以按下去的摇杆用起来感觉也比 Wii U 的更好,尽管它们要来得小一点(某些人可能没那么适应),但同时也变得更低更好按。而且就松紧程度来说,其可能比任天堂之前任何一款手柄做得都要好,拇指感受到的回馈很舒服,当然啰,长时间使用后是否会变松就有待测试了。

其它按键的手感也都不错,反应灵敏,符合任天堂经典老厂牌的水准。右侧的 Joy-Con,A、B、X、Y 键在摇杆上方,最底下是原型的 Home 键,顶上则是从 Wii U 那里继承过来的加号键。而左侧的 Joy-Con,最上面是减号键,下面变成摇杆在上四键在下,最底下是一颗「捕捉」按钮。这颗按钮的功能跟 DualShock 上的分享键有点像,按下之后会马上截图,未来也会加入录制画面的选项。但值得一提的是,老任目前似乎还是没有向 YouTube、Twitch 用户敞开怀抱。之前他们一直反对玩家把游戏录影拿到 YouTube 上去营利,不知未来情况会不会有所变化。



既然在读这篇文章,那你多半知道 Switch 并不只是一款便携的游戏机而已。用支架把平板部份固定在桌上,或者将其插入 TV dock 时,控制器的体验跟掌机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每个 Joy-Con 都能从平板的一侧很平顺地滑出(这个动作会让人有点上瘾),在将其拆下以后你可以直接使用,或者也可以把它们加装到 Joy-Con Grip 上,用来达到更贴近常规手柄的效果。

如果是用 Grip 的话,控制器整体的方形设计应该会需要一些适应的时间,但总的操作感受跟手持模式相比并没有特别大的分别。不过在装到一起以后,两侧 Joy-Con 的按键布局会有点紧凑,但习惯之后问题不大,而且背面也有足够容下两手其它手指的空间。



要是你想用两只手玩一只 Joy-Con 的话,因为它本身不算很符合人体工学的关系,任天堂的建议是在顶上套一个 Joy-Con Strap。有了它之后,控制器会变得稍稍高那么一点,顶端的 L 和 R 键这样一来会容易按一些。当然,那么小一样东西,提升并不会很大,但 Strap 反正是免费送的,套起来也是聊胜于无嘛。

话说,这么用 Joy-Con 的感觉,很容易会让人想起过去的 Game Boy Micro。对一个成年人而言,长时间使用这种模式,手部肯定会多多少少有些不适(除非你手特别小)。但在那种人多兴起的场合下,还是能派上很大用场的。最后,每个 Joy-Con 都是支持体感控制的,所以你可以像 Wii Remote 那样竖过来使用它们。而且老任这次的特别设计,意味着你无需另购配件就能直接玩双人体感游戏了。



总的来说,虽然 Switch 初看之下好像具备了许多革命性的元素,但实际体验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老任只是把许多在 Wii U 上尝试过但最终没有实现的理念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Switch 是一台你可以在客厅、卧室甚至任何地方游玩的设备,你可以说它的画质落后,但以当下的技术其实是很难在续航力、性能和人体工学上找到一个更完美的平衡点的。而且,若是老任接下来能延续之前改进掌机的传统的话,那更快、更轻薄、更耐久的 Switch 后继者迟早有一天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