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业评] 其实新寂静岭试玩PT的创意和玩法是山寨这个游戏的。。。

史丹利的寓言是一个独立游戏神作,其型和PT类类似(只能主视角简单走动和简单互动),不过我觉得不少恐怖游戏都是这种主视角探险,要说PT山寨也是山寨更早的东西。(而且史丹利的寓言算不上恐怖游戏)

游戏方式确实和PT类似,主视点,基本只能走动和简单互动。

但两者确实有点风格上的不同,史丹利的寓言的神点类似于portal,就是在于“旁白“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旁白这游戏立刻没感觉了),玩家感觉到很受吸引主要原因就是这个神旁白,而且其旁白处理比portal更大胆更天马行空,完全会影响玩家的选择和心理,其叙述方式完全突破现有游戏。

这个游戏最核心的要点就是,”已知该题答案选A,那么你会选择1.A  2.B”,玩家是在已经给你答案的前提下让你进行选择。

但史丹利的寓言这个游戏的神奇的地方就在此,玩家会非常好奇如果选择B会怎么样(其实第一次游戏,即使选了A,玩家也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反倒是会不断的尝试不同的的选择,想超越游戏,甚至利用bug出地图等,但到最后会发现,你的一切行为人家都预料到了,人家一直在玩你233.

这点上和PT不同,老实说,PT完全没法预测其操作的”逻辑性“和”相互结果“,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出选择“,完全是在莫名其妙的环境里做着莫名其妙的”选择”(经常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做选择,这也是游戏恐惧感的由来,完全不知道自己做的有什么因果关系和影响),感觉PT的运气成分十分的大,甚至感觉相当多的事件是”随机而不可控“的,通关后只感觉好像这个地方是时空重叠的平行世界,无数个不同时间的主角之间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有间接的互动而已,此外就剩下了无限但是每次都有变化的场景loop,对那个杀全家事故的”气氛渲染“以及最后旁白的“我老爹无聊,但宰了我们全家,我被老爹宰了但我早就无聊死,我还会回来“的毫无逻辑,但也因此的吊人胃口的发言了。(就是因为无逻辑所以才恐惧,就好比寂静岭2里将的那个寂静岭4的故事一样,在没玩4代时,你永远不知道其说话的逻辑在哪里,其实说实话,就算玩过了你也会觉得2代那个报纸的内容和4代游戏内容是有抵触而且逻辑仍然有问题的233)

而史丹利的寓言虽然超出玩家想象的地方很多,但一些地方可能你心理会预感到”可能会发生什么“,但只是预感,因为最终总会突破你的想象力的233.

总结一句话,史丹利的寓言是”在知道答案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知道自己是在选择,知道选择的关键点,也知道影响重大,隐约的感觉到选择可能对应的逻辑关系(但总会超出你的想象力),但不知道其对应结果,因此好奇并且感到惊悚“,而PT更多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有什么意义,不知道自己是在选择,也不知道有啥影响,也不知道其结果和其对应的逻辑关系,因为啥也不清楚,因此恐惧并且困惑“。

两者从某种意义上,其游戏性均相当于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体验,但史丹利的寓言告诉我们,即使是体验也会做得非常出彩,其实,我觉得PT和史丹利寓言等这类东西已经不能归纳到传统AVG游戏中了,因为更多的是”体验“而非游戏(甚至连解谜游戏都算不上,因为就没啥谜题,其实,寂静岭破碎记忆这一代就有些”重体验轻游戏性了“,而且其多重结局的解释方式也有些和史丹利寓言类似的点,但起码游戏里还能躲避敌人,有解谜,没做得这么另类和彻底),这点和暴雨之类的还是有些区别,但通过史丹利的寓言,让我觉得这类型游戏完全也可以做的非常吸引人,史丹利和PT的良好反应就说明了这点,当然,前提是一定要做的能够吸引人,有新意,这类型的”游戏“今后还真不能小视...

因为两者有以上的区别,所以我倒是不觉得PT山寨了史丹利,充其量只是借“型”而非“神”,但如果硬要我选一个哪个更喜欢的话,我当然会选择史丹利的寓言,因为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赞了,PT最大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无逻辑关系,无结果预期,玩家不知选择的判断依据,随机感和恐惧气氛渲染”,此外就是画面和商务宣传策略的成功了。

其实PT这个路子感觉非常像寂静岭2中提到的寂静岭4的事件,只是个引子,实际正式游戏可能最多只借鉴人名和一些基本的东西而已,很可能和实际游戏没多大关系。

[ 本帖最后由 tntforbrain 于 2014-8-19 12:14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引用:
原帖由 太平洋雪 于 2014-8-19 11:01 发表



估计等哪天X1上有PT了,他的内涵就要反转了。
77倍这个数字他应该只是随口说说,但若是说史丹利的寓言内涵比PT高很多,我个人倒是觉得原则上他说的是没问题的。

PT其吸引人的地方根本不在于其内涵啊...成功之处在于其气氛渲染,毫无逻辑因此令人恐惧的表现方式,宣传策略的成功以及画面的表现上,扯内涵的话就跑偏了,完全不是PT的吸引人之处。

两者的类似只在于”型“而非在于”神“,根本不是一个感觉的...

[ 本帖最后由 tntforbrain 于 2014-8-19 11:3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tuan 于 2014-8-19 11:44 发表
内涵到底是什么!不懂啊!求指教!什么是内涵!有没有外涵!内涵有没有内内涵!
如果吹毛求疵绝对客观的方式来解释,完全可以得出凤凰传奇和世界名曲是一样的的结论,因为都是由音符和声音构成,也能得出小孩的涂鸦和梵高的画是一样的结论,因为都是由颜色和线条构成,世界名著和小黄文是一样的,因为都是由文字组成,还能得出男人和女人和一样的结论,因为都是基本细胞组成...非要从纯理性,绝对客观化解释内涵这个东西无疑最后会陷入这个无聊的境地。

但世界范围内,认同以上观点吗?

人是感性并且主观的生物,其对内涵的感受水平随着人生经历,生活圈子以及受教育程度不断变化,如果体会不到那种心境也是正常的,如果用纯粹客观的方式去解释内涵,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蛋疼,干脆您可以就把这个理解成”逼格“就好了,毅种情怀,解释了就没有情怀了。

举个例子,就好比有”客观认士“总在说”HIFI,家庭影院方案不是高科技,原理都是是那样,贵的方案和便宜的方案东西没有多大区别,纯粹是玄学“,但真正听过这些声音的区别的有时候就是一耳朵的问题,不管你怎么想,有些音箱东西就是卖的贵,有些就是便宜,而且要命的是很多发烧友的观点很多时候能取得到一致,就是这玩意就是有档次区别,这你到哪说理去呢?

懂的兄弟自然会有共鸣,不懂的兄弟也完全没必要再解释更多,完全没有意义,如此而已。

[ 本帖最后由 tntforbrain 于 2014-8-19 12:1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tuan 于 2014-8-19 17:38 发表


一个人编写的程序,说的话,做的事,再怎么内涵,也是局部的内涵,或者说是内涵的局部,而内涵是一种不可裁量的东西,既然只是一部分,那就无所谓大小,高低。
个人不同意,因为我不认为喜欢世界名著的和喜欢同人小黄文的,喜欢当代LOLI工口漫的和喜欢梵高作品的人的内涵修养是一样的,还是那句话,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没必要解释,因为完全没意义。

就好比当年WenGe时知识分子再怎么说,红小兵们也不可能听进去一样,如果认真去对话,其结果可以参考某著名电影“霸王别姬”中某京戏疯子和GeMing小将们关于“什么是京戏”的对话片段,感受一下什么叫“平行世界”。

当然,人都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这点没人反对,因为不可能让农民工兄弟都去拜读世界名著,也不可能让知识分子都爱上传统东北二人转不是?

[ 本帖最后由 tntforbrain 于 2014-8-20 02:26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