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音响] 曾经我不信神马音染EQ无用论,现在我信了,什么EQ音染最烦了!

引用:
原帖由 lindley007 于 2010-12-24 13:15 发表
posted by wap

我曾经很相信EQ无用论,但当我开始做音乐和音效之后,才发现神马无用论都是浮云……
做音乐和听音乐是两码事情。


TOP

引用:
原帖由 lindley007 于 2010-12-24 16:05 发表


而且除了监听设备,所有的听音设备本身就会有调音师的功劳,你能确保你买的设备就是音乐制作人制作音乐的时候使用的设备吗?如果不是,你就更得调EQ了
你要是自己搞着玩儿儿当然没问题了,不过要是严格而言,你后面这句我要说一下了。

制作用的监听设备,首先就是要求无音染,平直。你调的越多,只会音染更多、偏差更大,绝不会更接近制作人的思路。

我现在能想到的自己调EQ有点价值的,就是弥补设备和听音环境本身的不足,比如你的耳机某个频段有缺失或者你的房间有驻波之类的情况。

而且说到EQ本身,普通的电脑播放器和mp3设备自带的EQ本来算法就差,你打开EQ本身就是在让音质劣化了,说实话真的不如不开。

从音乐本身的角度而言,老的作品可能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有着很多不足,修正一下倒也无妨。现在的好的制作,本身已经很成熟很夸张了,重新做过母带发行的老作品也已经修的很好了(比如一些老爵士),调的多了纯粹就是画蛇添足。除非你有录音混音行当中传说中的“金耳朵”,一听就知道这段音乐哪个频段打架了之类,那段音乐要把300hz拉下3db来,要不然中频都浑了~~~做为普通用户,这和神机高清数毛可以拼一下了。

普通设备调EQ打个比方就是你吃买来的奶油蛋糕非要上面再加一层自己买的劣质奶油,你吃的到底是奶油还是蛋糕呢?吃这么多奶油一次两次尝个鲜还可以,要是一直这么吃,不会腻死么?这也是楼主要表达的意思,楼主可以放心的是,这种听音乐的方式绝对不是病。



TOP

引用:
原帖由 lindley007 于 2010-12-24 21:20 发表
posted by wap

个人浅见,听音乐和调音乐并没有那么大的界限,最简单的比喻就是摄影:摄影人通常最基本的后期就是调整对比度,而听音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增强或者减弱某写频段。一个对摄影理解得很弱的人随便加对比 ...
我个人认为你的例子不大妥,摄影人是创作者,听音乐是欣赏者。摄影是玩家自己拍照然后自己处理,音乐可不是听者自己作曲编曲然后自己再缩混啊。

一般人不会拿着国家地理的照片随便调对比度玩儿吧,网上下一些图片也不会看的时候都要调一下。你自己拍了照片自己修,应该类比的是自己做了音乐自己混音,至于你混的是否业余,EQ是否妥当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因为是自己的创作么。

[ 本帖最后由 aBrnoSUt 于 2010-12-24 21:5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indley007 于 2010-12-25 00:39 发表



我个人认为, 对于摄影而言, 以中银大厦为例, 贝聿铭是创造者, 摄影师是二次创作同时也是观众, 看某人P出来的照片的人则是纯粹的观众

对于音乐而言, 以卡拉扬版贝九为例, 贝多芬和卡拉扬是创造者, 搞音响的是 ...
那么,音响设备对应的难道不应该是显示设备和媒介么?

音乐中有作曲编曲这些前期环节,然后有演奏演唱录音这些中期环节,最后是混音母带这些后期环节,都完成后才是出版发行到消费者手中。

比如你举了卡拉扬的例子,则应该说的是贝多芬是创作者,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你类比中的大厦。卡拉扬的诠释,乐队的水平,录音的质量,这些具体内容构成了你类比中的二次创作,就是记录到胶带里的声音和摄影师胶片里的图像。

而最后你原始的图像出来后怎么后期处理对应的就是录音素材交到混音师手中如何处理,最后是呈现给大家的成品。

而在呈现这一环,面临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主题了,你的显示器足够好么?有没有偏色这类的问题?要不要调试校正你的显示器?同样你的音箱和耳机呢?播放器的EQ就是在利用一些手段来弥补最终环节的不足,但是它不能等同于你处理照片。

我觉得,造成你的认知中摄影和音乐差异的原因就是摄影的准入门槛跟音乐之间的差别,很多人买个相机就能开始照了,免费装个几千元的最新版PS跟电脑中的必备软件一样,人人都来P一下。但是音乐不同,你外行有个乐器也弹不出曲子来,有个音乐制作软件也做不出音乐来,门槛高太多。比如iLife这套软件,iPhoto就是利用率最高的软件,但是最不高的软件明显是GarageBand。

说到底,欣赏音乐中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有意义的再度创作成分存在,这个和摄影还真是不一样的,就是更接近于纯粹的欣赏照片绘画一样。

如果是再度创作,那就应该是翻唱啊,拼贴啊,甚至是Remix之类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lindley007 于 2010-12-25 09:41 发表


我的标准在于,到卡拉扬指挥现场演奏这一下,实际上并没有进入hifi领域,hifi领域是从录音开始的。

这个流程是:贝多芬》卡拉扬》演奏(这里是现实的存在)》某品牌录音设备(这里是模拟信号的存在,假定是ADD ...
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摄影是创作加制作,听音乐不是创作更不是制作,你再Hi-Fi也只是欣赏。摄影中的原始数据(raw)的获得者是你自己,你是以制作者的环节进入到摄影领域的,普通人不会网上下一堆国家地理的照片然后每一张在看之前都要调一下对比度,他只会在有私人化的未处理的照片的时候去“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或者复制给专门的后期人员》PS”。而你做EQ之类的时候并没有原始的录音文件啊~~~

混音的时候要面对几十甚至几百轨原始分轨,基本上每一轨都会有自己的EQ和压缩等处理,缩混完了之后母带也要肯定再过一遍比金还贵的硬件EQ(专指优秀的制作)。面对这样的奶油蛋糕成品,自己再涂上一层劣质奶油,和摄影中面对自己做的没涂奶油的原始蛋糕给涂一层劣质奶油性质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RAW(原始数据)对应的是录音之后的原始分轨(未处理),而PS后的照片成品(jpg等)对应的是混音母带之后的音乐(mp3等)。摄影(也是一种录)和后期是两个环节,同样的录音和混音也是两个环节。你摄影的例子应该这么对比,有人做了自己的作品、同人音乐或者翻唱之类,自己拿工程的分轨进行了后期的调整或者找专门的混音师去处理,这是等同于把RAW“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或者复制给专门的后期人员》PS”的。

所以如果类比,类比的应该不是自己拍照往电脑里导RAW去处理的人,而是电脑里下载了一堆各式各样的照片,有人物风景艳照等等,非要分门别类对它们调色之后才能欣赏的那些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lindley007 于 2010-12-25 20:38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raw并不是未处理的东西,他本身就已经包含大量厂商的理念在里面了。否则用一台宾得相机和佳能相机转接同一个镜头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这显然有违常理

我觉得你的误区在于 ...
1 未处理当然是说未后期处理,录音是一样的情况,你用Blue和铁三角搭配同样的话放出来的一样是不同的质感。录音的人追求话筒话放和摄影的人追求镜头之类明显是一个意思,你在摄影时考虑的事情就是录音师在录音时考虑的事情。摄影出来的叫做RAW,录音出来的叫做原始分轨,这两个环节是等同的,这不难理解么。

2 确实,不说了。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