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手机数码
|
汽车资讯
|
游戏硬件
|
评测专题
|
手机壁纸
|
海淘值得买
|
度假
|
求职招聘
|
广告联系
»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TGFC Lifestyle
»
影视专区
» 为什么最近引进的国外片不是垃圾就是古董?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为什么最近引进的国外片不是垃圾就是古董?
atankin
混世魔头
帖子
3778
精华
0
积分
29474
激骚
391 度
爱车
主机
相机
手机
注册时间
2006-6-24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在线
1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4-19 10:25
显示全部帖子
看编号很多片都引进很久压了一年多才发的 主要是档期的原因吧 这种小片烂片操作好了很赚钱的 因为成本很低
转:
分为分账和批片两种情况,这两种都有额度限制,也就是配额制。
个人认为,这个极为的必要,哪天官方要是说取消,可能我也会学韩国剃光头去,反正我头发也很短。
分账说来复杂,看各个好莱坞公司和进出口公司的关系了,还有别的相关官方单位的关系。
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关的问题。
各公司差不多要搞个平衡,不能每年都是某个好莱坞公司出品或发行的片。
这类片都是大片啦,大家都熟。
往往是第二种最逗,也就是批片。
什么情况都有。
曾经很热闹的市场,现在已经变成相对很小的一个圈子。
能拿到片源的人就那几拨,能让片子通过中影、华夏过审的人也是那几小拨。
现在基本都是中影、华夏自己选片,找人来做具体事等。
有不少相对小的发行公司,专门靠批片吃饭呢。
批片的选片很诡异的,几乎没规律可寻,但简单来说,简单粗暴是一个外在标准,因为选片的人都是保守的,这种简单粗暴的电影的市场是相对稳定的。
一部小批片,从版权费(很便宜一般,这两年有点涨,又压回来了),到手续费等官方费用(不少),还有一些相关人头费,然后才是发行和宣传费,基本一圈下来也两三百万了,所以批片如果预期不过千万票房,就没引进的必要了。
很多小公司,通过各种关系,弄个名额,一年发俩批片,人也不需要太多,全公司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
但这种公司发展前景不看好。
还有一种特例,比如《就是这样》,属于临时特殊引进,不占任何名额,也属于对MJ的特殊关照了。
因为审片就没有特定的规则,所以引进片就完全没有所谓的规律可寻,基本是上面说的几小拨人觉得有利可图就行了。
都是商人,没那么多影迷情节。
我自己经手多部批片的引进的所有流程的具体工作,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其中四部国内最后都公映了,其中《日本沉没》,在我辞职后一年才上映,全国闷头不响席卷了近5000万票房。
说来批片的buyer最开心也是最累的时候,就是在海外各个市场看片、选片的时候。
Fly Boys我在Cannes市场上看完,就直接拉老板去版权公司去谈国内版权,结果已经被人抢先。
乌维那部《地牢围攻》在几年前去Cannes的飞机上,我就推荐给公司关注这部电影,当时已经出了几版预告片,提前片方邮件都有发来,我也找了几版预告片,当时国内只上映了玩命快递前两集好像,我觉得这片能卖,结果到Cannes,找到片方去谈,已经被人提前拿下了。结果,感觉n年过去了,居然要上映了国内,我会去影院看的。
《日本沉没》当时赶早上八点的场去看market screening,虽然只是15分钟的片花。
看完片花,就找TBS去谈,来回几趟,离开Cannes之前,终于搞定了Memo。
结果还是买一送一,送的那部是《翡翠森林》,狼羊断背的那个动画片。
最后是动画片根本就在中影那个环节给pass了,因为他们觉得没票房,最后通过了《日本沉没》,但后面就是漫长的引进过程。
相对来说欧洲正轨一点,两部都比较顺,也是因为有比较成熟的版权中介,我经手的多部,最后国内公映的是《绅士大盗》和《空中决战》(《歼十出击》据说还在逐帧模仿top gun,看看人家欧洲的空战戏早就拍成什么水准了)。
我经手最早的一部是《雏菊》,韩国片,从签英文合同到最后的物料对接,麻烦无数,也是我经验最少的一次,完全从头来,也犯了不少低级错误,最后差点素材不齐,影响公映,当时很自责,还好,老天开眼,最后没出问题。
总之,批片是一件纯粹赚钱的事儿,优点就是看片出价,风险相对好控制。
很多批片赔钱,基本还是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的新公司,或者盲目自信和乐观的结果。
原来民营公司还能签memo,拿到版权,再请进出口引进,搞定指标,后来回收后,这些都变回了完全垄断。我觉得这其实是对国内市场发展有利的,不然批片市场太活跃,还是大大影响到国产片市场份额。
所以在民营公司还能直接跟片方签memo的年代,也出现过买片花,但如果最后成片不满意,其实国内民营公司最牛的一个借口,就是说审查不通过,退掉协议好了,对方也没辙,本质说来,这种做生意的方法,自己的风险其实已经降低很多了。但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意义了,选片基本都是小圈子游戏了。
但正是因为如此,当时批片市场相对火爆,最后引发了很多市场上的不良竞争,这个国人最擅长。
最后,中影、华夏把这个权力基本回收,所以现在批片引进和发行,只跟一个相对很小的圈子发生关系了。
不是一般人能进入的一个市场。
我个人希望这个市场最好保持相对的有限,给国产电影再多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希望这个“扫盲帖”对有兴趣了解批片的朋友有一定帮助,这是一个纯介绍性的帖,相信群内不少专业的朋友,看着觉得没啥营养。
我打字快,不太考虑语气,如果有谁觉得我有点“高高在上”,不爽我,我先说声抱歉吧。
关于乌维,做为影迷,他是个烂趣味导演。
但做为buyer,比乌维拍的质量好的片,不见得能进得来,他这种傻大憨粗的动作片,我反倒很会考虑来引进。
所以,我很好奇《地牢围攻》这次国内票房,当然,这也是个恶趣味。
关于批片,有很多遗憾,比如《崔斯坦和伊索得》,后来国内引进叫《王者之心》。
版权中介很早给了盗版碟过来,我看后,觉得这个肯定国内卖,对方要价不高,绝对可以搞。
我还特意收集了材料,写了报告,做了论证,但最后各种原因还是没成。
最后票房出来,记得好像小3000万,果然大赚。
也有反的例子,fly boys国内票房奇惨,国内公映版据说删减了半个小时,我没去看,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惨,据说他还走的分账,是当时国内票房最低的一部分账。
所以,这预判,有准,当然也有不准的时候。
最大的遗憾,那年在Cannes排队等着看《汉江怪物》,满座后,出来一个buyer才能进去一个。
我去晚了,只能等,终于进去,影片开始了20分钟了,出来就找片方,发现人家已经把中国地区预留了,让跟自己母公司有关的一个公司自己做发行。
在market上,其实决定是否要买一部片,我个人的经验,15分钟就够了。
更多一个是浪费时间,或者之前没有做足功课。
每部看15分钟,一天才能看不少于10部片,一次Cannes下来至少能看过100部片的片段和无数片花,这次市场才算没白来,当然取决于之前和每天的准备工作。
所以buyer看片跟影迷是完全相反的,很少把片子全部看完,实在是时间不允许。
我每次去Cannes,每次呆差不多十天左右,看完整的片子的数量每次也就是五六部而已,所以其实如果是工作去,一点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地方。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bcb2001
激骚
+7
业内满赛~~~~
2010-4-19 13:04
UID
57822
帖子
3778
精华
0
积分
29474
交易积分
0
阅读权限
40
在线时间
2287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24
最后登录
2025-1-26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控制面板首页
密码修改
积分交易
积分记录
公众用户组
基本概况
版块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交易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