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转一篇个人以为有点言过其实的邓丽君评论

“再见,我的爱人”
2015-04-22 15:16 作者:王小峰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很少有哪个歌手像邓丽君这样,一直对我们有影响。用一只手就能把有影响力的歌手数清的华语歌坛,其他人的影响都是阶段性的,唯有邓丽君的影响是持续的。

上世纪80年代,邓丽君对大陆人来说是一本流行音乐、大众文化的启蒙教材,她用歌声牵引着大陆民众面对开放的世界和重新以人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感。90年代,邓丽君对大陆人来说是一个经典。当邓丽君的影响开花结果,大陆流行音乐出现繁荣,人们尝试用各种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却发现,最正宗的华语流行音乐还是属于邓丽君。进入21世纪,邓丽君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不由让人想起60年代的英国流行音乐。当布鲁斯、摇滚乐通过英国的几个港口流入英国时,英国人开始模仿起美国摇滚乐,这其中最成功的要数“滚石”乐队,他们50多年来始终把自己的音乐根植在美国布鲁斯音乐之中。而同时代的“披头士”,却在用另一种方式来演唱,他们既受布鲁斯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在摆脱布鲁斯音乐的窠臼,这让他们后来与“滚石”的音乐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披头士”找到了一种英国人演绎流行音乐的语言,即我们后来常说的“英式摇滚”。英国人接受美国文化与美国的强势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更多的是他们在语言和血缘上的相同,使英国人在接受美国文化的时候显得自然而然。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点。

我们常说的华语流行音乐,实际上就是指台湾流行音乐,因为它的音乐美学形成后一直影响着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整个东南亚华语地区。而台湾地区流行音乐的美学以及音乐结构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是它根植于传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另一方面是它受到了美国流行音乐中乡村音乐和民歌的影响。最初,台湾流行音乐深受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流行音乐的影响。后来,在原创力量跟不上的时候,台湾人开始唱西洋歌曲,直到70年代兴起“民歌运动”,主张唱自己的歌。实际上,“民歌运动”是一种音乐态度,这一运动却水到渠成般地把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形成华语流行音乐的美学体系。而邓丽君恰恰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承前启后的歌手之一。

如果纵观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会发现,台湾没有出现开放后大陆流行音乐出现的那种乱象——永无休止地“山寨”西方音乐。这是因为,台湾从来没有出现文化封闭,它的商业文化发展一直是与“二战”之后西方大众文化发展同步进行的。当时美国文化对台湾影响很大,但是这种影响是同步的,有次序的,它不会一下对台湾本土文化造成冲击和破坏,在东西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存在对立,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台湾人只取所需。反观大陆,30年的对外封闭,配给制的计划经济,没有商业意识,流行文化都带有浓重的政治符号。突然的开放,外来文化的进入如冲破堤坝的洪水,一方面人们猝不及防,另一方面它直接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使我们想接受外来文化,也分不清主次,只有接纳,没有吸收的过程。今天我们回看过去30年来大陆流行文化的发展过程,几乎都是被外来文化强大力量辐射后生出的畸形怪胎——品种繁多,都没起色,不伦不类,外鲜内破,昙花一现,随即凋落。

在外来文化的洪流中,只有邓丽君如一条涓涓细流,默默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与其说她是一种冲击,不如说她是一种回归,一种文化的回归。

邓丽君出道时,她演唱的歌曲基本上以小情小调的流行歌和传统民歌为主,这初步确立了她的演唱风格。即便她后来与大唱片公司签约,在演唱方式和主题上有所拓宽,但是她的美学表达方式一直没有变。即使她在日本发展期间,演唱了那么多日本流行歌曲,但是听起来它依然那么中国,这是因为邓丽君在对歌曲的诠释过程中,属于她自己的核心魂魄从来没有散。

整个80年代,西方流行音乐对中国内地的影响和冲击还没有达到巅峰,因而邓丽君的启蒙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在那个背景下,内地还没有都市流行文化,需要一个从城乡结合部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的过程。但是在都市文化还没有转换成功时,市场经济出现,它用几乎是拔苗助长的力量,迫使还带着浓重农业文明色彩的城乡文化一步进入到商业时代。先天不足、后天营养失衡的中国大众文化就此出现。这个先天基因缺失的大众文化在后来的繁殖过程中,你总是感觉到它幼稚、滑稽可笑,甚至弱智。20年后,似乎也都见怪不怪,因为我们所能参照的、属于自己的文化都如出一辙。

在这个时期,邓丽君的影响已不再像上一个十年那样重要。内地人貌似开阔了眼界,尤其是,整个90年代是西方流行音乐大量涌入的年代,也是西方电影大量涌入的年代,人们陶醉在西方文化的海洋中。对消费或审美层面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创作而言,几乎就变成了灾难。音乐和电影几乎同时迷失——放弃了本属于自己的语言,也没有时间去吸收,中国大众文化提前进入了电脑时代的复制与粘贴模式。这就是因为我们最初忽略或放弃了从城乡文化向都市文化过渡转变这一重要环节,使我们在后来的都市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强烈的文化自卑感,以不被人察觉的细小而猥琐的动作不停地用阿玛尼去遮掩里面的对襟马褂,似乎好莱坞那边不点一下头,我们这边拍的就不叫电影。

即使邓丽君的歌曲经典,影响深广,但是在各种新鲜文化不断进入的背景下,她的歌也略显得有些土气了。整个90年代,中国内地的流行文化就像一个繁忙混乱的实验室,人们饶有兴致地做着各种实验勾兑,试图从中发现奇迹。最终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它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城乡结合部文化。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到来。此时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已缩短到信息数据传输的快慢程度,我们第一次与西方文化同步——“山寨”上的同步而已。但同时问题也出来了,在西方文化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我们跟他们存在着几十年的时间差。开放之后,这个时间差缩短到几年。在没有时间差的时候,西方文化又几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出现了停滞,不再像过去那样活跃,新形态的文化出现的周期越来越长。一直以“山寨”为生的中国大众文化开始变得失语和迷茫——接下来该抄什么呢?

互联网背景下的华语流行音乐开始衰落,过去一直被我们参照的台湾流行音乐,也慢慢失去了影响力。此时正是应该反省、积淀和完善我们的流行音乐的好时机,但是一种崭新的游戏方式让中国人进入了新的狂欢,各路李鬼在电视上比拼着谁模仿得更像李逵——选秀开始出现,流行音乐进入到被电视玩弄的时代。

今年是邓丽君去世20周年,当我们再度去回顾这位对大陆影响深远的歌手时,或许应该从她的歌声中得到一些启示: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自成体系的国家,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一直被对立隔阂开,这里面有传统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尤其是,在“二战”之后,全球文化在商业促动下繁荣发展的时期,我们自身封闭了30年。开放之后,中西文化在衔接上又出现了新问题(这在东欧是没有出现过的)。从盲目的封闭到盲目的接纳,都不是正常的方式。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已近20个年头,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渠道,并没有给中国人思维和意识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没有让我们站在更高的文化之巅去完善自己的文化,而是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嫁接。甚至,当西方文化不再像过去那样活跃和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了一种封闭状态。

邓丽君是一个很好的样本,一个用现代方式演绎中国文化传统的样本。今天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形态要么乱象丛生,要么死水一潭,其实都是缺少一个从城乡结合部文化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化转变这一重要环节。台湾当年做到了,大陆没做到。

当文化的现代化出现断层,就必须要有一个弥补和修复的过程。如今我们是回到井底,幻想着与世界平起平坐,这个平起平坐不是你有嘻哈我们也有嘻哈、你有3D电影我们也有3D电影那么简单的对比,而是应该有一种属于你自己的开放和现代的语言来表示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独有和特殊,它应该有非凡的创造力,甚至能影响到更远的区域。

邓丽君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坐标上画出了一个重要的坐标点,我们的大众文化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如何完善过去缺失的那一部分的问题。邓丽君始终在给我们提供一种参照和启示,只是我们也始终在忽略它。

[ 本帖最后由 alexey 于 2015-4-24 09:04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