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飞仙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原帖由 WhinStone 于 2009-6-5 02:28 发表 真绝了,到了微软这儿,突然就要完整的动作捕捉,还要还原带球突破,我拜托你索尼的那根龟头棒难道就能捕捉?你动动脚我看看~
原帖由 lijgame 于 2009-6-5 08:46 发表 我记得当初tg有人发过那个被微软收购公司的一些视频的 里面有个镜头我记得是 玩空战游戏,玩家握拳弯曲了下大拇指,计算机就能正确识别并发射导弹 还有你的比较真是无语,其他两家都是靠拿着东西来识别,可到了微 ...
原帖由 教师随笔量产型 于 2009-6-5 11:03 发表 WIIMOTE和PN比?废话不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PN里面有点球的片段,我想问问,WII怎么玩法?WII认得出上下肢?
原帖由 zenodante 于 2009-6-5 12:40 发表 楼主连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都分不清就敢上来发话了。。。内牛满面!!!! 好歹回去查查wii用的加速度传感器和motion plus的datasheet再上来喷不迟!
原帖由 superjay 于 2009-6-6 16:32 发表 我很高兴MS和其他任何一家都没有想过用这种方案………………………………
原帖由 superjay 于 2009-6-6 17:07 发表 刚好就在你这贴里我还贴了视频,怎么不看呢
原帖由 倍舒爽 于 2009-6-5 18:41 发表 sony那东西单纯论精确和同步度是最高的~ 可惜现场演示中的效果貌似一般,连里面一个网球都要花很大功夫才打得中~
原帖由 superjay 于 2009-6-6 17:32 发表 没错,sony和nintendo的也是如此 关键不在于他们也如此,而在于厂商没必要做这种应用模式
原帖由 sleepboy 于 2009-6-6 18:08 发表 Wii和PS3的体感的通病是可以理解为整个空间只有1-2个采样点,所有的数据都是从这个采样点输出的。因此要得到所有传感器的采样数据,手柄的角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MS是对应空间有多个采样点,即便其中某个采样点的数 ...
原帖由 sleepboy 于 2009-6-6 17:45 发表 首先,为什么需要识别出这样的旋转?有任何意义呃?论不能实现的,PS3的和Wii的不能实现的更多,假如一个游戏需要转身,靠光学定位的一被遮挡就丢信号了。识别旋转只是要看采样采到多精确了,游戏应用,像微软那样 ...
原帖由 sleepboy 于 2009-6-6 17:54 发表 Wii remote做到的原理跟要不要监测形状压根无关。g-sensor输出几个轴向的加速度变化,没有红外的话连位移都算不准,需要红外来进行校正。匀速旋转的情况下G-sensor输出的数据你根本没法知道准确的旋转信息。了不起 ...
原帖由 superjay 于 2009-6-6 18:58 发表 通过单点影象最终,玩家侧对摄相头或者身体、衣服遮蔽了手中感应球,那么也会失效果,而natal就不存在这个顾虑,这个系统限制非常大,我估计也是MS没有引用的原因 前面举过camspace的例子了,我估计natal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