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为撒奥迪奔驰的纯电车续航那么惨?

大厂都不行,这个行业进步太快,大厂还是习惯于5年一款车的状态。
另外大厂产业链太长,有用没用的环节太多,反应也不够迅速。
个人觉得目前大厂里面最好的是极星2,但是目前量产车也只有41万那款。对标M3的30万之内的版本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奔驰的EQC来看,大部分指标都不如ES6,关键是,价格还要贵。

说白了,电驱动车大家都是重新起步,你还保持你百年老店的节奏,有人可是一步冲到前面去了。

大众现在ID系列,连个FOTA都变变扭扭,BMW之前有些新功能还要去四儿子刷机。

我手头有个自己的经历,去年去了一次德国去看某个德系的没有发布的新车,很明显的是德国人也不知道中国消费者要什么,于是把项目外包,最后里面的人大部分都是吃回扣旅游来的。就这样,德国厂家能知道真正的中国消费者要什么?
  
最好笑的,内饰环节放的音乐居然是哪个宝石GEM的口水歌,在中国买车附加B&O,B&W的消费者怎么会去听这个?很明显就是德国人根本什么都不知道,没准外包给了哪个台湾咨询公司,这帮人在baidu搜了个排行榜大陆排行榜就把这个口水歌弄上了。

蔚来那边是学小米,我有社区,通过社区帖子热度FOTA解决一定的需求,确定以后的硬件升级。通过积分奖励,低成本收集到消费者需求。
德国人在花大钱给一群中国人包吃包住,然后收集一群假信息,中间大家回扣吃好,又慢,又贵,又不准确。

NEDC这个问题,没准德国人还觉得中国消费者不在乎呢,因为他自己收集的信息就这么显示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朱爷吉祥 于 2020-7-22 21:48 发表
很可能是电机的效率不高,电机的绕组分布不够高效
看看重量,EQC整备质量质量为2455千克,比特斯拉Model X 100D还重上26公斤
ES6好像是2.3吨

从这个推测只能是ES6的铝材更多
另外 永磁和感应也挺重要。
还有一点是OTA的优化,大厂也基本没有。
综上三点,就算每个都有5-10%,其实也挺可观的。
个人观点

[ 本帖最后由 toshiki 于 2020-7-22 22:10 编辑 ]



TOP

我觉得吧,这事真不用给大厂洗地,他们就是这么慢,打过交道就知道。
什么安全之类的不能成为自己磨洋工的理由,目前大厂真有全新设计理念的是标榜安全的极星。
据说吉利老板也是大为不满,认为欧洲人磨洋工,2年了还不能交付,人家特斯拉一年工厂跟量产都完成了,发火好几次。
昨天极星2交付了41万的版本,后期会有一个30万内的版本对标M3。

不去考虑最终是不是能卖得好,但是这个车确实是全新设计、研发、生产的,对标M3。

大厂产业链上甩不掉的太多了,但是越往后,越难。


TOP

引用:
原帖由 wanghujin 于 2020-7-23 09:25 发表

没什么难的。
关键还是电瓶车真的可以所谓替代汽油车。
现在看起来,去掉政策支持,电瓶车还是没得搞。
额,我觉得这不是汽油车还是电车的问题,问题在于整个汽车工业流程。
只是说由于电车相对控制结构简单,更容易突出软件水平差异,放大了汽车工业流程低效的方面。
就好比说没有苹果前大家觉得塞班也没啥难用的。
没什么汽油车跟电车对立的这种假设,这些假设都是微博上面ETC的思维。
客观说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共存,但是有了特斯拉的先例,会有更多的人觉得其实可以去尝试改变这个工业流程。

有些人觉得M3,30万左右就能有百万汽油车的加速度很好。
有些人觉得充电是个特别傻X的事情也好。
都是各自角度不一样,对于消费者来说,没必要预设什么唯一的立场,第一感知永远是钱跟性能、配置、便利的合理性。
无论是有新人下场生产出有性价比的产品,还是产品倒逼大厂拿出诚意,都是很好的事情,产品有差异,百花齐放总比独大要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supermaneverbk 于 2020-7-24 11:4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目前的电动、电池技术,明显更适合轻出行。说白了就是电动小车、甚至电动摩托车的使用场景,更加能够发挥电动机和电池的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造这些东西赚不到钱啊。
我觉得要加个定语,传统厂家。
特斯拉已经有毛利了,还很不错。
所以我说大厂转身慢。
假设奔驰在奥地利有个变速箱厂,你转做电车,这些人干嘛?
白养不行,让他们去做电车,一把年纪还不如大学毕业生学的快。
左右为难。
那就让他们做把,重新规划设计,以前的老本都推倒重来。
结果就是成本没优势,性能也没多好。

欧洲人用的电池可能比BYD跟宁德贵,性能还差。
但是供应商这么多年了,不可能一脚踢开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supermaneverbk 于 2020-7-24 17:05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电动车技术含量低、产业壁垒薄,其实并不难发展(参考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只是设计利益传统车企一方面是抵触电车的发展,另外也始终没有重视起来(包括去开发专用的平台 ...
我觉得还是难,只是说是那种能够得到的难。
不像以前发动机变速箱你摸都摸不到。

TOP

引用:
原帖由 朱爷吉祥 于 2020-7-24 20:09 发表
其实说白了就是德国车企对于配套供应商博世、大陆、西门子之类的依赖已经达到了几乎言听计从的程度

新的发动机、新的电池电控全都依赖供应商,自己的研发能力被局限在很小的部分

大众的软件门事件已经可窥一斑 ...
明白人,供应商跟大厂绑一起了。
百米线跟自研芯片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上面有人说做工,做工反而是tesla最不需要现阶段在意的,因为那个问题随时可以解决

[ 本帖最后由 toshiki 于 2020-7-24 22:4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心之一方 于 2020-7-26 19:03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但是傻快byd也可以啊,做工还更好更便宜233
我没太看明白?
BYD有百米线跟自研FSD芯片?
Model S的整车线束长约3公里,大部分汽车厂家也是这个水平。
Y系列要百米。
FSD每颗处理器每秒可处理1TB数据,标称性能36TOPS。
其他整车厂基本上还在用Mobileye4吧,算力只有2.5TOPS。
虽然原理上有些不一样,但账面数据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心之一方 于 2020-7-26 23:2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问题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也不行啊,和其他车看不出代际差距,做工体感可是立马就有体验的
是,做工说的一点都没错,换我我也不买。
匪夷所思的还不在于做工,而是出厂质检,原厂拼花也是很牛逼。
更匪夷所思的是即便是这样还是一堆人说香,4秒加速跟做工比有的人就不在乎做工了,电车平顺跟加速度,每个人看法不同吧。

做工这件事是可以改的,但是设计理念如果是颠覆性的,就是另外一个角度了。
线束少了,设计成本高,但是制造成本可能就低了,就像我一直觉得蔚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毛利,真有一天打价格战会很吃力。
也许有一天特斯拉想去价格战,大厂会很难受。(比如M3放到25万价格,砍掉AP等等)
FSD虽然说一直磕磕绊绊,但是NOA一直还是特斯拉领先,至于你说下个闸道,自动召唤等等到底能比别人高多少,反正有人掏钱,有人不舍得。
我觉得这个事情看你是看他一辆车,还是看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未来规划了。
特斯拉2013年的规划:
第一步开发高端、高性能运动型电动汽车,以足够的“炫”吸引第一批目标顾客;

第二阶段开发价格接近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的电动轿车;

第三阶段推出价格能被普通大众接受的低成本经济型电动汽车。

起码这个规划前两部分应该都算基本成功了,从这点看,很值得佩服,规划到执行都很棒。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引用:
原帖由 woowoo 于 2020-7-27 05:58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油改电,北极星对标M3  笑喷

这点认知的电池粉就不要强行聊车了。

特斯拉现阶段上不了台面,2020年还全线没有hud的低科技产物。内饰和做工给个5nm八核5ghz的处理器都救不了
...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去成都测试Polestar 1的时候,工厂的人说的。
我想我说的是极星2,Polestar 2。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引用:
原帖由 woowoo 于 2020-7-27 12:02 发表

建议吉利工程师去看看BMW S58引擎数据再来吹牛逼
....????一脸蒙蔽
这帖子不是谈论电车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woowoo 于 2020-7-27 12:2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我以为极星2对标BMW m3看错了
噗,不是一个事啦。
开头说电车,我默认M3是Model3。
极星是后面独立出来的,不是原来哪个北极星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