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仔细想想,好像日厂的技术水平从来就不如欧美吧。

引用:
原帖由 GAYBL 于 2008-12-23 23:12 发表
世界上第一个平面卷轴游戏是任天堂制作的,世界上第一个3D游戏是SEGA做的,而这两个公司都是日本的。
还能再傻点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kony 于 2008-12-25 12:09 发表
欧美的3D技术是一向领先吧。至于在游戏上的运用,微软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将所有的规格都几乎统一了,面对画面越来越精细的要求,统一规格有助于缩短开发周期。所以现在XO/PS3/PC跨平台游戏开发都变得比以前简单很多。 ...
应该说,真正3D游戏的诞生可能像5158同学考据的,不是VF就是namco,但是3D空间的概念,欧美游戏很早就用破2D实践着。古老的第一人称rpg,doom,都是这样



TOP

引用:
原帖由 5158 于 2008-12-25 11:00 发表
这些事情都有环境因素,当时日美游戏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不一样的外部环境显然造成了技术应用方面的区别,10年前日本游戏有优势和10年后日本人在技术上的落后都是时代造成的。环境造就了欧美厂商当年更多的利用PC平台,当时的硬件环境(包括价格、市场上主流配置等因素)等等,确实做出来的游戏币比不过街机,比不过同年发售的游戏机。但是欧美市场重视PC游戏,这个环境也适合迅速掌握新技术的应用,相比之下日本的家用机平台技术更新缓慢、街机平台技术更新至在少数厂商手里,10年后这个结局十分正常。
这个环境,其实是体制,具体说就是开发模式。以pc为主要开发平台的后果就是技术共享,重视开发社群文化的建设,重视软硬件通用的标准的建立。日本人在玩主机大战你死我活的时候,那边厢是欧美显卡厂商大战,图形API标准大战。很多人提起微软,就是“垄断”,其实微软是一种“开放性的垄断”——相对于出过硬件的日本厂商在历代主机上倨傲、封闭、保守的做法,如今整个欧美游戏产业的生态链(广泛大量的中间件),可以说都是开放带来的结果。

昨天正好在群里和牛肉讨论AQI,就是那个“中山复兴集团”的故事。AQI基本就是个SEGA、Square和Capcom元老出走之后抱团搅基的所在。中山老头子对日本业界的式微看的很清楚,而且正着手去改变,从产业体制上,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追赶”。AQI旗下,除了比较出名的cavia,还有和微软搅基成立的Artoon(blinx猫、蓝龙),Feel Plus(失落的奥德赛,蓝龙plus),以及专门把日本游戏推广引荐到海外的市场营销公司XSeed。
引用:
  中山隼雄表示,他之所以东山再起成立新公司AQI,是不忍看到日本游戏界的沦落。在十几年前日本游戏市场占全球的50%以上,如今却下跌到连20%都不到,而日本流失的市场都被欧美游戏势力所取代,包括美商艺电、TAKE-TWO。。。等欧美游戏势力的崛起,看在他这位日本游戏界老前辈的眼中十分痛心。他还记得10年前EA的总裁拜访SEGA时,曾表示EA一直以学习效仿SEGA为目标,如今日本市场原地踏步,而欧美势力却全力前冲,让中山隼雄虽然已经迈入退休年龄,却愿意跳下来继续成立新公司,带领一波日本游戏势力崛起,这就是AQI公司成立的目的。

……

  另外中山隼雄也提到,因为目前游戏开发成本大增,动辄10亿~20亿日币的成本,已经有朝向好来坞电影的大规模、高度资本密度的倾向发展,这对资本欠缺的中小型厂商而言很不利,所以有必要针对目前游戏产业的高度资本密集现象做调整,采用预算审核制度成立共同基金,有钱的出钱(由AQI出钱提供厂商开发游戏)、有力的出力(游戏厂商开发并委托AQI发行),这种相互依靠互取所需的模式才能因应目前游戏界高涨的成本。
其实各大日厂其实也知道问题在哪里,尤其是第三方感受到的冲击和压力,应该比SCEJ来的大。Capcom是次时代脑子和步子走的最快的。拍肩膀的和田洋一在TGS 08上作为CESA老大的调子也很明确……不过整体大环境要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水 于 2009-1-11 09:29 发表

日本市场现在是刀枪不入,无论厂商开发出什么游戏,都很难卖到一百万,这不是体制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的问题。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的日本市场是没有问题的,和经济体规模也相衬,但是占据大量市场份额 ...
行了行了。好像日厂没有能在欧美卖出百万的第三方似的。任毒瘤在日本不是挺欢乐的么,嗯……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