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业评] 日本市场何处去

类似的老问题:日本经济何处去?

饱和了必然萧条。如果没有新的泡沫,冲破瓶颈,那么平静的萧条也是一种稳定状态。

一定要日本市场繁荣干什么。那是无形的手支配的。世界在向右转,左右电子娱乐业风向的是欧美企业和市场,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觉得日本市场的现状很好。包括360在日本的萎靡,我觉得很正常。360的定位和游戏阵容在日本大卖才怪。Wii和DS在日本这样的市场大卖是有道理的。欧美市场未来也可能走向类似的休闲化道路。作为动漫游戏业的出口大国日本的地位不会旁落,只是会有一定的调整和变化。日本本土市场晴雨其实未必就和日系第三方的繁荣度与创新实力完全挂钩。日本市场的萧条和所谓“社会老龄化”、“无子化”有很大关系,实际上这个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动漫输出大国本身正在变得越来越老态龙钟。

与其关心日本市场何处去,倒不如看看日系第三方何处去。日系第三方也在不断地国际化。国际化是必然的,怎么走好,有人已经获得了成功经验,有人仍在徘徊。

[ 本帖最后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10-10 02:4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firesun 于 2007-10-10 09:18 发表
日本第三方吃老本又不是第一天了。看看DS前两年的作品阵容,甚至到目前为止的DS的作品阵容,第三方有过多少辉煌?借DS庞大的硬件装机量,把自己的垃圾游戏卖个好价钱而已。

按我说,这种垃圾厂商就应该继续合并再 ...
日系厂商在上个次世代的大规模合并已经基本上完成,足以应付本世代的格局。个人觉得大型第三方不会有大规模合并,但现有和新增的中小厂商一定会越来越少。



TOP

引用:
原帖由 262674 于 2007-10-10 09:37 发表
基本赞同阁下所言

但我不认同马银是“社会老龄化”、“无子化”产物。个人偏向认为NDS、Wii是社会求新、求变的产物。“悠闲化”不过是新产品发展初期成本风险回避表现形式。
“社会老龄化”、“无子化”是社会大背景。未必适用所有游戏案例。毕竟日本还是有少男少女的。

我不认为“休闲化”只是阶段性现象,Wii 会不断提醒业界甚至非游戏行业的有识之士注意到休闲游戏的价值。


TOP

引用:
原帖由 262674 于 2007-10-10 10:30 发表
在真正接触之前没有人会知道游戏的实际素质。

问题来了,游戏摆上货架,人们凭什么花真金白银购买呢?

品牌效应、广告宣传、市场热点等等因素影响实际销售情况。简单来说,左右着产品销售也就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产品素质也不过是提高消费者心理预期的前提保证而已。
引用:
原帖由 262674 于 2007-10-10 10:40 发表
所谓名作续作在未发售前甚至还不过企画中的时候,就已经在消费者当中形成较强心理预期,如FF13。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转化成厂商的销售预期,同时也为厂商加大成本预算提供前提基础——相对的也保证了最终成品的质量。
的确在游戏的综合性越来越强、类型融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要让玩家了解、接受、乃至购买一款新作的成本和风险正越来越大。
但情况没有这么糟糕,这方面我目前能想到的有几个正面的渠道:

1. Xbox Live Marketplace
这一开创性的平台真正把大规模网络内容下载服务带到了主机领域。事先发布各种视频、Demo对新作的开发和宣传都能起到极强的带动作用,而且这一数据是绝对有效、精确的。贴心的后台下载、关机下载也异常方便。比较典型的案例比如 Lost Planet E3 06 Demo,掀起的热潮和对这款游戏的关注是很正面的。当然,甚至造成很多玩家觉得正式版还不如这个Demo来的激动人心。抽丫的Capcom

再实力一点的厂商如EA,更是和微软分享了金会员的资料。我这里EA的游戏一放进Xbox 360,Gamertag注册用邮箱立刻收到EA寄来的Email让我注册游戏。当然就夹带了调查,提高了社群网站的活跃度。Halo 3 Beta Test、注重互动的Bungie.net更是让你明白只要联网,那么厂商就可以直接和玩家进行各种层次的互动交流。说触角深入每家每户客厅,并不为过。

2. 媒体
国外的游戏媒体除了对游戏进行Review打分,还有极重要的作用就是从各方面对游戏进行各种形式的曝光和Preview。网络媒体、平面媒体都能给厂商带来各种反馈数据。尤其是网站,几个欧美大站如Gamespot、IGN都已经对其庞大的流数据量进行了有效利用,给游戏公司乃至公众提供有效的市场研究数据。IGN对年末美国市场的游戏作品预测,Gamespot的专业游戏调查品牌(名字一下子忘了)都是很好的例子。

3. 零售渠道

4. 专业机构

3、4我就省略不写了,相信了解的能够明白。因为基本上以上这些正循环渠道在国内都不存在。

TOP

引用:
原帖由 civic 于 2007-10-10 13:01 发表
电视总是在向1080p过渡,硬件总是在往高频大容多核发展
不太相信日厂会短视到埋头再在低清主机上脱节欧美5年。至少是两手抓,一面在wii/ds赚钱,一面也要在高清上写写引擎练练技术,尽管出的title少些进度慢些
以后一段时间进入战略收缩也是很正常的选择,高端低端上各要投多少资源就看各厂取向了
1080P又怎样。多核又怎样。只要适度跟进就好。其实厂商选择跟进到什么程度,都是合理的。
电子游戏如果真正要拓宽前景,一定要注意不要做电视的附庸、不要做任何技术或其他产品的附庸

TOP

引用:
原帖由 八子 于 2007-10-10 13:55 发表
为什么第三方对掌机市场的不重视是ds成功的关键?
DS和Wii的硬件设计就已经极大确保了任的利益,不需要第三方也能活的很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leon_shao 于 2007-10-10 09:10 发表
N在改变游戏规则
完全同意。
Wii这手牌打得漂亮,也的确影响到了业界对于新市场(简单说就是NU、LU)的重视。

当然,整个游戏业界的规则不是任何一家软硬件厂商可以在短时间内单方面改变的。
引用:
原帖由 阿西达卡 于 2007-10-10 11:27 发表
不是一定要日本市场繁荣,而是日本市场就是很繁荣,而且比过去更繁荣
我这个“日本市场何处去”的确是个比较委婉的提法
其实市场的走向不可逆转不好逆转,但第三方的动向是可以有变化的

日本的休闲游戏大抬头只是一个表象,本质上还是由此反射出由于日本第三方的裹足不前在市场面前表现出如此的无力和迟缓而带来的被动局面
经过这2、3年的变化,xo/ps3/psp这些n主机以外的硬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难看出
n一直在做的与其说是“开辟”新的没有竞争的市场,不如说是在改造原有的市场——因为即使是更有活力的欧美市场,也确实受到影响了

只不过这个改造的进程,日本更快一点
粗体部分完全同意

一定程度的萎缩是成熟的表征。虽然在文化背景上,日、欧、美市场各有不同,但我完全同意日本市场是最成熟、最为领先的电玩市场。日本市场的动向和现状,很有可能就会在未来表现在欧美市场上。

可以肯定的是,CU的主力人群(单论数量,而非宅的程度)已经从日本转移到了北美。XO的销量上不去就是因为这几乎完全就是一台CU向主机。而Wii的出现把这种对比拉得更开,更加明显。这与其说是一种竞争,不如说是一种张力,一种弹性空间,把整个市场都给撑大了。

我一直说Wii的装机量迟早要超过360,也一定要超过360。这是对整个电子游戏行业都有好处的事情,比如让更多厂商、更多公众、更多行业了解到电子游戏的魅力、威力和潜力。

所以我又要说一句,Wii60不是什么软饭+任饭+反索饭的一厢情愿,而是一种合理的、天然的、不约而同的战略配置。这个次世代最美丽的东西就是Wii60,而非任何一款单独的游戏作品。

其他胜利都只是局部的胜利,Wii60的胜利却绝不仅仅是双赢,而是整个游戏业的胜利。

所以我也还要再蛋疼地说一句,PS3即便卖出再多,也已经输了。PS3并不输在主机设计上、不输在价格上、不输在索尼、不输在第三方的支持上、不输在宣传营销上,最大的失败还是对游戏业发展脉络的把握。

Wii60时代潮流所向,顺我者昌罢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wiixbox360 于 2007-10-11 10:03 发表
第三方的失敗只要還是跟風太多,創意太少啊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