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屋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原帖由 opeth 于 2007-6-25 00:20 发表 没有唤醒它啊,只是让它在虚拟的世界中小小的遛一遛。没有放到现实世界中就不会造成实际的损害,举个例子吧,在街上被偷了钱,心中也会想把小偷抓到爆揍一顿吧,但是小偷已经跑了,所以只能在心中宣泄一下这种 ...
原帖由 opeth 于 2007-6-25 00:26 发表 当然是一码事,玩游戏这个事情本身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是一个虚拟世界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对他人根本构不成任何影响。所以是可以类比的
原帖由 opeth 于 2007-6-25 00:31 发表 我谈的不是制作发行,我说的是购买使用是合理的,当然,购买使用都合理了,那么制作发行理所当然的就合理了。
原帖由 262674 于 2007-6-25 00:32 发表 游戏电影分级本身建立在人类对是非辨别能力基础上。一般来说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是非辨别能力也会随着增长。但在中国今天的国民素质,增长更多的仅仅是对法律认知程度而已
原帖由 opeth 于 2007-6-25 00:39 发表 说到大众媒体,为什么对游戏这么刻薄呢?电影电视上杀人场面无数,这就没社会效应了?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6-25 00:47 发表 再说一遍,MAPP也好,ESRB也好,这些内容分级除了对受众年龄群进行必要的划分外,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内容信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中立道德标签”。比如说,这部电影被标为PG13,告诉你最好有家长陪同 ...
原帖由 sxyzero 于 2007-6-25 00:49 发表 不是每一个玩家都有X包你的觉悟,游戏也不是为你一个人开发的。自我为中心,是很危险地
原帖由 借酒一杯. 于 2007-6-25 00:53 发表 你怎么不自己想想?而老问“???” 对定义有问题,就先学定义,然后一个个套。 老这么多问号,我看你想一年也未必想得通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6-25 00:57 发表 这帖里很多人所谓的“问题”,还是在于没有理解分级制度的运作 内容分级的对象是针对年龄的,但内容分级要发挥作用,是靠成年人的。而不能指望那些受限年龄的人主动“自我保护” 所以问题不在内容分级 ...
原帖由 hanzo 于 2007-6-25 01:07 发表 MANHUNT2不是被敲打了么
原帖由 hanzo 于 2007-6-25 01:07 发表 忽视制度的作用了,看,MANHUNT2不是被敲打了么?
原帖由 hanzo 于 2007-6-25 01:13 发表 叉包的文中有这句话——“暴力游戏”本身是无罪的。游戏中的“暴力”也无需抵制,只有缺乏内涵的要素才值得抵制。” 如果大家了解MANHUNT是个什么东西的话,应该能理解他对这个游戏的立场。 把MANHUNT2 ...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6-25 01:15 发表 首先,反复说了,ESRB是非政府组织,而且正式北美90%的发行商组成的行业协会推出的评级系统。去评级是资源的,还要厂商自掏腰包。 所以ESRB本身就是一种行业自律,是游戏业在承担自己的一部分社会责任,想公众进行明确的内容告知。 其次,游戏厂商对游戏当然有态度。Take2的GTA系列算是近年来有关“暴力游戏”话题的风暴眼,但实际上即便这两年的GTA-Like游戏“一窝蜂都来做,还越来越带劲,越来越夸张”,但销量、评价和对街头暴力文化的展示并没有一个超越GTA3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这就回归了顶楼文章一个重要的落点:游戏毕竟是游戏,没有人能制作出一款纯暴力的游戏,还让它大卖。玩家买账GTA3,不完全是因为暴力,更是因为这款游戏开创了自由探索的模式,有其作为电子游戏的产品价值。 而封杀、过度的道德评价,会抹杀新游戏的创新意义,仅仅是因为“太血腥了”。实际上标为AO的游戏能推出的平台已经很有限,主机厂商也在维护和承担他们的社会责任。 一款Manhunt 2 被封或许是个案。但是GameSpot为什么立刻就采访了Postal 3的主创,谈起这些话题?因为“泛道德论”的危害和黑手面向的是整个游戏业。一个教堂都能为自己在一款架空历史的《抵抗》里露脸而把游戏公司告上法庭,卫道士们假借“道德”之名,还能干出些什么来?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7-6-25 01:27 发表 显然你对心理分析更有兴趣,而不是讨论分级制度的优劣利弊 这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大赞ESRB,大赞分级制度。还有就是要说,没有游戏开发商会蠢到把暴力作为唯一卖点而无视游戏自身的“乐趣第一”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