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屋
原帖由 @小菜包子 于 2016-11-20 12:16 发表 曾经算是半个业内,再解释下。 线缆+连接器主要是通过测试s参数来确定师傅满足传输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一个是插损,一个是回损。插损越大越好,回损越小越好。这些参数在总线规范上是有规格标准的,具体提现在信号的眼图。由于成本问题,线缆和连接器厂家都是达标即可,不会过设计。 sas、sata、pcie这种高速总线,每一代速度提升很大,上一代的线缆和连接器是肯定无法满足的,所以硬件设计阶段,整套传输路径的所以东西都会重新升级。包括pcb的走线,为了新一代的总线,也要做一些针对设计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原帖由 @小菜包子 于 2016-11-20 22:13 发表 外部线缆没关系喷了,从发送端到接收端,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只要在这个路径上,就都有关系好么。这与水渠放水类似,不难理解。事实上经过线缆后,由于经过连接器产生了阻抗不连续,对信号影响非常大。 前面提的那些高速信号,比如sata,3.0是6G,2.0是3G,1.0是1.5G。数据传输之前先要从高到低协商速率,如果3.0协商ok就跑6G,不行就向下协商2.0,没有中间速率,不会说因为你线缆一般就跑个4G,5G,所以有同学对比速度没太大意义,因为两根线如果都能协商到3.0,速度就是一样的。 那么线缆究竟影响什么呢?主要是协商的过程能否成功、成功率多少。还有就是传输的质量,差的线缆即使某次凑巧协商成功,传输过程误码率也会很高,链路不稳定,引起丢包或者中断。 另外,在接收端有统一规格要求,用上一代的线缆是肯定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接收端接收能力也有强有弱,不满足不一定就会表现出问题,但厂家要保证成千上万种设备接入,这方面就必须考虑,不同速率一定会有区分。 至于你说的用usb1.0的线缆跑usb3.0,上面有位同学已经指出问题了,简直在跑火车。
原帖由 @sakuraNTET 于 2016-11-20 22:53 发表 sata1到3,协议带宽就是150/300/600,所以一代的时候ata133/150还活了挺久的,而hdd的内部带宽其实……没几个能持续用满ata150/sata150,你说拿那会的线材过来用差别不大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usb这三代提升可大得多了,一代我是记不得了好像是12?二代48三代480吧,3.1就奔着1g去了,二代产品普遍也就30m/s的实际传输速度,理论带宽一半而已,三代往后就基本被内部带宽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