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2014年度电视剧推荐《一代枭雄》

这部戏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历史上确有其人。

转帖
魏辅唐,是上世纪初叶中国乡村社会畸变的一个模范读本,当社会公权力无法延展其力量时,必然有另一种力量趁虚而入来弥补。魏辅唐时青木川的儿子,青木川位居陕西宁强,是陕西最西的一个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距宁强县城110余公里。青木川虽是三省毗连之所,却深藏在秦巴山区的高山密林里,民国早期,地僻人杂,因政府力量薄弱,无法伸展统治力,青木川在乱世跌荡中,几经更迭,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最后归结于一代民间枭雄魏辅唐手中。
                                          传奇一      烟管和枪杆 雄霸青木川
    魏辅唐出生时,青木川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早在明朝成化年间,青木川因其襟陇带蜀的位置特殊,已经成为三省边贸重镇。一说魏辅唐降生在1902年,原名魏元贵,辅唐是他的字号。他出生的魏家,家贫。魏辅唐八岁入私塾,十四岁辍学。
    因家穷取不起媳妇,8岁那年魏辅唐过继给水槽沟的罗家,岳父罗文焕家祖辈很发达,积累了大量财、田、宅物,但是继父嗜赌,很早就吃大烟折腾光了家屋田产,到魏辅唐过继,家里竟然无立足之地,一家人被迫搬到西沟里居住。抽大烟的危害让魏辅唐刻骨铭心,这也许就是他广种大烟、靠贩卖鸦片发财起家,却终生不许亲朋动大烟的深层原因吧。
    因本性顽劣,逞强好胜,魏辅唐小时候在街面上就是一个惹事多出手狠的主儿。16岁时他加入红帮。有一说,魏辅唐年纪稍长,就伙同朋友魏达帮,杀死隔房的(同宗)三爸魏征先,夺了枪。拥枪在手的魏辅唐,遂在一家茶馆招集镇上的头面人物说话,要求推举新人做舵手。看见魏辅唐的凶样子,谁敢不服?魏辅唐便顺势成了青木川的舵把子。
    魏辅唐以农民式社会经验和江湖历练,在青木川建立了武装,开始了对地方的管治。由于战乱和荒灾,在他统治的几十年间,青木川成为陕西西南边陲真正的商贾大镇,在强权与高压之下,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地方自治式和谐景象,成百上千的异地难民为躲避战乱在黄河苛捐杂税,纷纷涌入,一项数据说,全国有13个省的4000多人来此定居,青木川一时兴盛辉煌,几成“青木国”。因此也留下了有关魏辅唐的大量传奇。
                                           传奇二       与胡宗南平起平坐
    青木川一带,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是插根筷子也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富庶之地。
    因此鸦片种植由来已久。许多人都知道,魏辅唐考枪杆子起家,站稳脚跟,但他要维持统治,却得靠鸦片。在魏辅唐的鼓励下青木川的鸦片种植、交易与消费极为活跃,回龙场(青木川主街)的烟馆更是远近闻名。烟馆而外,洋行、商户、酒肆、饭店、茶馆、戏院等等一应俱全,一般小百货之外,还有时髦的外来物品,如印度产“鹰牌”洋油(煤油)、洋胰子(香皂)等,也有卖,据说当年汉中还见不到玻璃时,青木川已经有了。回龙场是青木川引进外界小商品的主要窗口,青木川的兴盛繁荣与此不无关系。三、四十年代,回龙场被视作陕甘川交合处最负盛名的经济、商贸、文化交流地。闻名遐迩的荣盛魁、辅友社、唐世盛、辅仁剧社、荣盛昌等商业文化机构场所都列陈在临金溪河这条J字形街陌上。
    魏辅唐执掌了青木川大权后,初则利用种植罂粟起家,后则开办各种铺面、制定各种收费性制度扩充武力,最鼎盛时拥有上千人,一时间成为陕甘川三角地最强大的武装集团,到共产党统一中国的49年,魏辅唐成为陕西乃至中国为数极少的土匪统治一方的人物的。资料上说,他当过宁强县独立自卫队大队长、宁西人民自卫队总队长、陕甘川三省九县治安联防处副处长(胡宗南是处长)。真正成为勾连上下、普治脚下的铁腕实权土皇帝。
                                         传奇三        五房姨太太和魏氏老宅
    魏辅唐发达时,先后娶回五房姨太太,其中一对是姊妹花。加上家里丁口众多,所以不时得扩地修房。
    魏氏老宅老宅院始建于民国16年(1927),民国18年(1929)落成,分前后两进,共有房屋61间。
    宅院背倚凤凰山,面向龙池山,有“凤凰遥对鱼龙池,神仙居所度晚年”之说。
    宅院的地面以白灰、油黄泥、沙砾、桐油、糯米粥混合精工细做而成,光滑而有弹性,多年来没有破损。檐坎是用5—6米长的青石条砌成,连台阶边的三角栏石,精料估计约有10平方米,檐坎面上的石板约在2—3平方米以上。
    宅院前面原是小桥流水的鱼池,上有一座亭子。正房正中两根柱子的础石是一对石狮子。正房是魏辅唐母亲诵经念佛的慈堂。整个建筑无论雕花门窗,或者浮雕石刻,都非常精美。对称的两口青石水缸“太平池”,平时养着金鱼供观赏,急时用于防火。
    魏辅唐的五个女儿都出生在这座院子里。为求得儿子,他请人看风水,才知道,背倚凤凰山,面向龙池山,金凤戏龙,只生女子难生男。    风水先生还说,将魏氏新院建在靠右一些地方,背靠将军石,一定养儿男。魏辅唐便造了新宅院。民国26年(1937)落成。
   魏氏新宅有三进,分前院、书堂和后院,由型致相当的两个四合院构成,两层砖木结构。总体呈轴对称图形,左右、前后、上下均对称,有西派建筑风格。型材以青砖、青石或木制为主,兼以木雕石刻,庄重严正。新院建成后,老院便成为生活区,新院正堂为政务活动中心。新宅右边建有两进小院子,前面是舍膳房,专门遇灾的穷人或路人开舍饭。(据说有这样的规定,不供闲人饭、路人只供一顿,饭后若不离开想吃二顿,就安排干活)。后院是用膳房,专供所有下人做饭、吃饭。另有小灶供魏家人用餐。
    小院右边厨房外是辅唐泉。辅唐泉始建于新宅院建成后。它主要用于安全饮水和防备被围困时取水。此源头在一公里外的山岩中,从地下暗道引流至此,道上覆土后植树。据说水位平稳,天干雨淋都不浑浊。供附近200多人饮用。现如今当地通了自来水,但人们依然习惯饮用该泉。且有说法。辅唐泉泡茶有味,有“莫道济南趵突水,更有魏公辅唐泉”之美誉。
                                       传奇四       赚大钱建了戏楼和辅仁中学
   魏辅唐经商是出了名的有办法:他规定,如外地人在贸易中与当地人发生矛盾,则严厉处罚本地人人;有人卖肉,八两当成一斤卖,魏辅唐也严厉处罚;还有,他办的烟馆,只供外地人,不给本地人,怕吸烟误事……魏辅唐最初发家主要是靠种大烟,除本地销售很少的一部分外,大量的都运往四川、成都、重庆。有一说,大烟外面用木耳、天麻、蜂蜜等山货伪装,由长短枪队护送,幡号署“魏团总商队”。商队规模相当大,往往恩威并用,商队里有两个礼师,手持注明礼品名的礼帖,于沿途分送各地方官员。为防经手人揩油,礼帖和礼物分送。沿途各地官员收礼后明知商队有运违禁品之嫌,也睁眼闭眼作个样子放行。
   到后来,魏辅唐赚了钱,发了财,他开始为地方发展公益事业, 1942年魏辅唐开始在回龙场南面的高台上建辅仁中学,1947年竣工落成。魏辅唐长兄魏元臣捐献学校用地50亩,技术工人则从四川聘请,建校资金由魏辅唐负担,小工由当地农民义务担任。这做法颇类于今日普九教育的做法。学校坐南朝北,正对笔架山,“笔架式”式样的校门门楣上横书“宁强县私立辅仁中学”,校园内两侧各有3座教室,正中为可容纳近千人的大礼堂,后面是一座宏大考究的办公楼。据介绍大礼堂是学校召开例会的地方,不过春节时自卫队集会队训、辅仁剧社唱戏也借用。
   学校初始由魏辅唐担任校长,稍后即聘请宁强籍人刘甲三为校长。每每开例会时,魏辅唐一般要登台演讲,鼓励教师警策学生。学校陆续聘请教师20多名。学校建成后将原文庙、五谷庙等私塾学生招进辅仁中学,最多时有学生600名。据说,辅仁中学教师每月的薪水为7—12块大洋不等,这在当时相当高的收入了;一年由皮革厂无偿发一双劳保皮鞋。魏辅唐还规定,开架子宰割卖肉的,每杀一头猪都要给学校无偿送3斤大肉;举凡重要活动或者过事请客,魏辅唐都要来请老师做座上宾。
    当年辅仁中学读书的学生全部实行免费。学区内年满7周岁的孩子必须到校读书,否则要处罚其父母。学校对川、甘等外地学生也一视同仁。大龄学生可随时插班。学校除了开设常规课程,还有外语、戏曲、武术、体育等科目,外语分英语、俄语,戏曲有秦腔、川剧和京剧。资料显示,至宁强解放,辅仁中学共招收过三期学生,但均未及毕业。但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许多人后来卓有建树。60多年前,在青木川街道上听见有人说英语,是一点不奇怪的事。魏辅唐这个一生不离青木川的人,却出资送许多优秀学生到汉中、武汉、重庆、成都的中学或大学深造。其远大眼光实在令人钦佩!
                                                  传奇五      唐世盛和卸载运福特
     唐世盛,即回龙场上俗称“洋房子”的建筑。
     据知情人回忆 ,“洋房子”最早开的是“唐世盛”绸缎商号,后来作为接待场所,接应官府来人。解放前夕大门口曾高挂“宁西人民自卫队部”的标牌。内设办公室等,有全套沙发、高橱文柜、办公桌、穿衣镜、电话、留声机等设备。
    为发展青木川的商贸,1940年代魏辅唐精心修建的商品贸易货栈唐世盛。房子原有四层,外有石拱圆门和圆顶窗,哥特式建筑风格,里边是中式四合院落,中西合璧式建筑,鹤立古镇,雄伟,坚固,奇特,一时被来往陕甘川的人被人视为奇观。
     房屋座落在的“Z”字形石基上,房屋的宅基,是工匠们用錾锤斩断石岩开凿的。檐后阴沟、水井、七级石阶的斧凿痕迹现在还依稀可见。用数丈高的砖砌门墙、方柱分割成五间。两侧建有盘鳌坐脊的高楼,迎门有石刻联,道是:
                                                  深院风和燕雀相贺    高斋日丽麟凤时来
   唐世盛石条门坎,外圆内方,象征容纳天地;高大的木门安有铜环推动。二层的壁匾上书有“复兴之声”。两旁有魏辅唐为抗战捐款的简叙,县长吴伯森题赠的落款。三层有泥塑浮雕“鹿鹤同春”图。四层外塑有财神、内塑有魁星两尊神像,留有两个龙头向外排水。整面墙上有人物、花草、鸟兽等色彩多样的雕塑,缤纷多姿。据说临街窗户上的三棱形钢筋窗条,还是当时从广元兵工厂走私运出的。
   有知情者细说,院内窗户门楣用古典装饰,楼道走廊有曲栏回绕,正厅两窗中间有板木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杜牧《清明》两诗意境,孤帆远江、杏花牧童的雕工非常精细,惟妙惟肖。院中高悬五道金字大匾,计有汉中专员魏席儒亲书“履道崇仁”、“国栋家梁”;宁强县长王孟周赠“望重乡里”;刘凤文赠“崇文尚武”;王慕曾赠“功在千秋”。院中两口大石缸注水养鱼,正面刻“太平池”三字,背面刻“鱼龙嬗变”和“鸟语花香”,侧刻陶渊明的诗句及刻造时间。石缸是防火的安全设备。
    魏辅唐还创造了一项奇迹,1941年春,魏辅唐到西安,在街头看到美国的“福特”轿车,于是便用鸦片换了一辆。轿车出西安到宝鸡准备走(即今316国道)宝(鸡)汉(中)公路时。因路况恶劣,无法行进。魏辅唐无奈只好令人将“福特”拆卸,用骡马托运5天后方到青木川。然后由西安来的汽车工人重新组装。拥有“福特”,在青木川实在是一件天大的事。
                                               传奇六    五千两烟土给红军买药
   关于魏辅唐与红军的一种说法是:
   1930年代,红四方面军一部在国军围剿下转移途经青木川。魏辅唐面临重大抉择:一面是,政府要魏辅唐阻击,另一面是,红军方面派代表来谈判。
   这时,魏辅唐已有一支700多人枪的队伍,对付伤残疲惫的小股红军占有天时地利之优势。
   谈判的红军代表对魏辅唐说了下面一番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你老魏也是穷人出身,穷人岂有和穷人的队伍作对之理?希望魏能腾出一条路。最终,红军的思想教育战胜了国军的作战动员,魏辅唐听完笑说,嗯,看出来了,富人的队伍没有穿得这么破烂的。接下来来,魏辅唐不但给红军让了路,而且从自己的队伍里挑了50名团丁带着枪械弹药加入了红军。
   抗战时期,当年参加红军的一个青木川人回到家乡,对魏辅唐讲了抗战的形势和晋察冀边区药品紧张等困难。魏不说二话,捐出了5000两烟土购买药品赠送边区。五千两烟土,在当时是非常大一笔财富。
    还有一则资料说, 1950初年解放军南下川康,第19军一部奉命在宁强一带剿匪,先后消灭了刘芳等部。对拥有近千人枪、处于易守难攻位置的魏辅唐为了避免伤亡,则采取了劝其缴械的策略。是时,当年加入红军的一名团丁已是解放军的团长了,他回到青木川,见到魏辅唐劝他放下武器,并对他解释说:今天的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八路军。今天的天下已是穷人的天下了!魏辅唐听了后很感慨地说,想不到当年那支总打败仗的队伍也能取得天下,看来穷人是真的翻身了!我魏辅唐也是穷人出身,穷人不和自家兄弟打仗!说罢,魏辅唐传令民团集合,向解放军交出了武器。
    一种说法是, 民国34年魏辅唐曾派兵往甘肃文县帮县府剿匪。
     民国37年,魏辅唐奉宁强县政府命令带全部人马到南山剿匪。
     民国38年12月,魏辅唐响应政府游说,上宁强县城交枪。计有步枪391支,手枪41支,机枪、小自动步枪8支,汤姆生冲锋枪1支、机关枪六挺,步枪子弹13950+600+200+2箱=21950发,其它手榴弹数袋,零散子弹数口袋。  
     民国39年3月,通过3个多月学习改造,魏辅唐又说出了还有部分枪支,是奉县长口谕为保青木川安全今后留用的。管教科的秦姓科长同魏辅唐一起回到青木川起出藏枪,在家里住居住6天后返回宁强。此间到1951年,魏辅唐分别被关押在汉中、宁强、勉县、南郑。  
     1951年8月16日经南郑县法院分庭判处死刑,1952年3月16日用滑杆抬回青木川后,3月20号被处决,他的大女儿魏树金收葬了尸体。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