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手机数码
|
汽车资讯
|
游戏硬件
|
评测专题
|
手机壁纸
|
海淘值得买
|
度假
|
求职招聘
|
广告联系
»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TGFC Lifestyle
»
游戏业界综合讨论区
» 岩田聪:不向智能手机提供游戏或许就是任天堂20年后能存活下来的原因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公司招聘信息
打印
[新闻]
岩田聪:不向智能手机提供游戏或许就是任天堂20年后能存活下来的原因
光之勇士
小侠
帖子
126
精华
0
积分
6848
激骚
34 度
爱车
主机
相机
手机
注册时间
2012-5-5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3-6-12 22:35
显示全部帖子
北京时间6月12日上午消息,虽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游戏应用增势迅猛,远超传统主机游戏,但岩田聪却不准备屈服于这种诱惑。尽管面临扩大游戏兼容范围的压力,但这位任天堂总裁还是决定坚持延续30年的传统战略,继续为自家硬件开发游戏。
岩田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值得为了短期利益而迎合移动应用市场,由于这样做有可能损害该公司的软硬件整合产略,导致任天堂的独特性难以体现,所以并不值得。
“如果我只关心任天堂这几年的情况,而不关注未来一二十年的发展,我的观点或许很荒谬。”岩田聪本周在E3游戏展上说,“但如果我考虑的是未来20年的情况,今后我们回顾不向智能手机提供任天堂游戏的决定时,或许会认为这正是任天堂存活下来的原因。”
对岩田聪来说,任天堂的价值是为游戏玩家带来独特的体验,为该公司的硬件赋予独一无二的功能。如果将这种体验扩大到近10亿智能手机和数千万台平板电脑中,便有可能导致任天堂丧失独特性,并扼杀该公司的游戏价值,从而削弱自身设备的吸引力。
在规模高达660亿美元的视频游戏行业中,任天堂曾经凭借Wii体感游戏机和DS双屏掌上游戏机备受瞩目,但现在却面临着与行业发展脱节的批评。评论人士认为,该公司错过了一次机会,未能凭借《超级马里奥》、《口袋妖怪》、《大金刚》和《塞尔达》等利润丰厚的游戏吸引新一代年轻用户,他们已经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主要的游戏设备。
任天堂股价也遭遇重挫。自2008年凭借Wii取得巨大成功以来,该股已经下跌逾80%
,市值甚至一度低于日本移动游戏开发商GungHo Online Entertainment。后者虽然拥有主打游戏《智龙迷城》(Puzzle & Dragons),但无论在游戏广度还是发展历史上都无法与任天堂比肩。
“我知道有些人并不支持我们的这种做法。如果你想通过股价获得短期利益,那我肯定是个糟糕的总裁。但我认为,从为任天堂实现长期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我没有那么糟。”岩田聪说。
最新一代游戏机的市场反响平平也进一步增加了任天堂的压力。2011年发布的任天堂3DS游戏机在截至3月底的财年内卖出1400万台,低于该公司最初1850万台的预期。去年11月上市的Wii U目前为止至卖出345万台,未达该公司550万台的预期。
麦格理证券分析师大卫·吉布森(David Gibson)估计,如果任天堂不再将游戏独家提供给自家硬件,其股价将会上涨一倍甚至两倍。但他估计任天堂不会采取这种措施。“只要岩田聪在,任天堂就不会做智能手机游戏。这不可能发生。”吉布森说,“如果你不再销售硬件,你的游戏价值也会降低。”
他还表示,3DS游戏《来吧!动物之森》(Animal Crossing: New Leaf)的成功表明任天堂的理念并没有错。这款游戏自去年发布以来已经卖出400万套,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主机游戏。任天堂称,这款游戏已经大幅推升了日本市场的3DS销量。该游戏上周日已经在北美上市,岩田聪预计,这款游戏的销量将超过上一代《动物之森》。
“如果游戏真有吸引力,人们确实会仅仅为了一款游戏而去买一款硬件。”他说,“虽然障碍越来越大,但如果我们能清除障碍,游戏仍然可以大卖。”
岩田聪表示,该公司每次开发一款新游戏机之前都会考虑是否有必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会努力使任天堂的产品具备不可复制的体验。正是通过这种流程,任天堂才在DS上增加了额外的显示器,在3DS中提供了裸眼3D技术,为Wii配备了体感传感器,并给Wii U的手柄上安装了显示屏。
“智能设备的功能在改善,如果坐以待毙,游戏机的独特性将会降低。所以,游戏机需要进入智能设备无法进入的领域。”岩田聪说,“倘若不思进取,游戏机业务就将终结。”
UID
214833
帖子
126
精华
0
积分
6848
交易积分
0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4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5
最后登录
2025-8-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控制面板首页
密码修改
积分交易
积分记录
公众用户组
基本概况
版块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交易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