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财政公平政策:豪门生财之道,小球会的致命毒药?

上周《每日电讯报》出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文章讲到了英超的青训体系可能发生变化。比如预备队取消,改为U21发展联赛,青训精英中心的终止,以及(可能的)90分钟车程政策的废除。
如今正值欧足联对欧战球队推行财政公平政策(FFP),这些潜在的变化在此时悄然浮出水面。与此同时,这些变化对于某些较小俱乐部的青训建设可能是根本上的毁灭。以下是原因所在。
财政公平政策:良性消费与恶性消费
财政公平政策的美好愿景是阻止俱乐部在短期内以超负荷的数字进行投资,比如球员工资和转会资金,但是对于俱乐部长期的运作——比如青训和球场——你的资金注入不受限制——只要你有那个钱。
新的规则被涵盖在著名的“收支平衡”评估守则中,附录X第二部分有相关收入部分,附录X第三部分则有相关支出部分。在比较相关收入与相关支出后得出的结果用以评估俱乐部的收支状况。而涉及到青训时费用不计入“相关支出”。在附录X第三部分中如此谈及青训:
关于青训发展的投入:
青年球员培养费用包括俱乐部在训练、教育和培养青训计划中的年轻球员时产生的相关花费(例如:如果一家俱乐部不承担任何青训培养义务的话,则可避免这部分花费),同时减去该俱乐部青训计划所产生的一切相关收益。收支平衡条款允许财务报告主体将青年球员培养费用从相关花费中排除,因为其目的本来就是鼓励为俱乐部长远利益而在软硬件上进行的投资和花费。
所以在青训建设方面俱乐部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这些钱都不会被算入收支平衡的数字里头。但是在青训方面增加投入不会减少俱乐部真正的支出,那些富豪拥有的俱乐部在传统的转会市场上不能一展拳脚,却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把砸钱了。
为什么这些俱乐部要在青训上投入重金?首先,在阵容建设方面这个办法相对比较廉价,在自家的暖房里养甜菜总比在泡沫满溢的转会市场砸钱要便宜。其次,巴萨和曼联这样的球队已经证明了这是成功之道。最后,在财政公平政策下成功的青训本身就是盈利模式,这可能会对所有俱乐部产生不可预期的影响。
财政公平政策中关于转出球员的利润
当青训支出被排除在相关支出一项的同时,卖出球员的利润却被包括在内。球迷一直搞不清楚卖出球员的“利润”这个概念,这其实是转会价减去其账面价值,而不仅仅是俱乐部收到多少钱而已。但是从青训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球员之前的转会费为0——或者约等于0,卖出这些球员的利润就等于收到的转会费。在财政公平政策下培养球员然后出售所获得纯利润是被计算入收支平衡守则的。
花钱不算支出转会全算支出——鼓励投资搞青训
这种对待收支截然不同的方式说明财政公平政策下俱乐部被鼓励投资青训然后在各个阶段卖掉他们赚钱。支出不算支出,收入却算作收入,都是真金白银啊。下面是慢了近年出售的一些年轻球员和估算转会费。

过去4年,曼联依靠出售青训系统培养的球员每年可赚540万英镑。在财政公平政策下一家俱乐部的青训支出为0,所以这笔收入相当可观了。
英超原有规则松动,大鱼吃小鱼将愈演愈烈
若是遵循财政公平政策,一些俱乐部会效仿曼联加工厂制造更受欢迎的球员——实际上曼城已经这么干了。若是英超真如传言中作出那些规则变动(尤其是90分钟车程),这样的策略会愈发有吸引力。
随之而来的是那些依仗青训传统建队的小俱乐部(他们的运营模式是把最好的球员卖给英超球队,用以留住其他的球员,从而避免掏钱买人),情况就非常糟糕了。大俱乐部会在全国乃至全球不遗余力地搜罗最有前途的新星,尤其是那些有大老板撑腰的。这些俱乐部根本不会在乎球队是否真的需要这些球员,在财政公平政策下,他们会被卖到足球金字塔较低层的球队换取100%的利润。讽刺的是在财政公平政策和新的英超规则下,小俱乐部要问大俱乐部买那些原本应该由他们来培养的球员。
欧足联和英超联盟需要好好盯着这一块儿,不断完善规则。为了避免大俱乐部建造青训工厂卖球员赚钱,最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限制青训阵容或者保留球员就近加盟俱乐部的规则。必须好好盯着才行。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