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家电]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iPad火热之际,回顾微软的触摸之路

触摸操控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我小学之时,计算机教科书上就已经有了所谓的“触控笔”概念,可以让操作人员用笔直接在屏幕上点、线、画。但要说触摸真正地走入寻常百姓家,那就不得不说起微软的Tablet PC计划。

早在1999年,微软就提出了平板电脑“Tablet PC”概念,其概念由三个部分来组成——移动、触摸、书写。其实在此之前,微软、苹果等诸多厂商已经挑战过便携式电脑。但在90年代,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特别是尚不成熟的锂电池技术,识别率低下的手写输入,以及价格高昂的触摸屏,使得制造一台我们今天已经初见端倪平板式触摸电脑成为了不可能。厂商面临着两难:要么制造一台4公斤重的砖头,要么制造一台慢如586的蜗牛。妥协的结果就是我们后来所常见的PDA,而非真正的平板电脑。


PDA只能是一个妥协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移动平板解决方案

2002年,随着硬件发展的逐渐成熟。微软才正式宣布了Tablet PC即将发售,以Windows XP Tablet PC版本为软件核心,以触摸平板式设计为硬件标准,号称在”10年内淘汰笔记本电脑“的平板电脑,即Tablet PC就此诞生。惠普、宏基、NEC、富士通等等厂商在微软的大旗下野心勃勃,希望借着平板电脑的东风成为这一新领域的执牛耳者。

但接下来的故事显然为大家所熟悉了。应该被“取代”的笔记本电脑,不但没有随着平板电脑的问世而式微,反而登鼻子上脸连年抢占台式电脑的市场份额,成为了现今的主角。当年是“白骨精”标配的笔记本电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Tablet PC,在经过了最初的喧嚣之后,反而渐渐回归平淡乃至无人问津了。


数码区有人求的HP TC1100,在天下无贼中也路过面

现在看来,当时Tablet PC的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价格问题,以Thinkpad X41t为例,它有着一个非触摸的X41版本。在仅相差一块可旋转触摸屏的情况下,两者的价差竟达到12000元人民币(X41市场时价约12998,而X41t则高达24998甚至更高),这样的价差在Tablet PC概念尚未为人接受的情况下,显得格外致命了;而当时不断走低的笔记本电脑价格更严重影响了市场的走向。

其次,微软对于Tablet PC的定位是失败乃至模糊的。微软不止在一个场合表示过,Tablet PC其实针对的是如医疗、咨询业的“专业市场”,是取代传统的书面记录方式的。但微软显然高估了这样的市场容量,同时低估了客户的惯性。这样的市场定位又反过来影响了Tablet PC的价格定位,使Tablet PC与普通用户渐行渐远。


另一种尝试性的Tablet PC解决方案,UMPC,同样由于价格问题而没有掀起波澜

再次,当时的Tablet PC所提供的用户体验是非常失败的。在没有多点触摸的情况下,大部分Tablet PC仍然需要依赖触控笔进行输入,这实际上和鼠标操作并无本质区别。由于Windows XP是一个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大量的常用软件并没有对Tablet PC进行特别优化——哪怕是微软自家的Office 2003也是,大家可以想一下在Tablet PC上进行Excel操作是多么的可怕。

除此之外,巡航时间、运算效率等林林总总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初代的Tablet PC最终成为了一个曲高和寡的作品。

[ 本帖最后由 来福士戴尔 于 2010-4-19 04:28 编辑 ]


TOP

初代Tablet PC的问题与微软本身的策略是不无关系的。与苹果不一样,微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软件公司,装机量=利润,系统要开放,单价要高,这就造成了Tablet PC在价格和用户体验上的双重杯具。

微软在Tablet PC最初的呼声过去之后,就把注意力转回了Windows Vista。那句“10年淘汰笔记本电脑”的口号似乎也被忘记了。但Tablet PC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实际上虽然没有明确的Tablet PC的标签,Windows Vista,乃至后来的Windows 7中,从控制面板中就可以明确看到它们早已有了默认的Tablet PC软硬件支持。Vista和Win7那乍看之下大了不少的图标,实际上就是在为未来的全面触控化做准备。而Win7在内置手写输入等方面的改进,也不断地提醒着用户,它能够支持触摸。


索尼L系列,触摸屏一体机

以后我们就看到了不少虽未成大器但却十分有趣的杂交产品:台式机或者笔记本与触摸屏的结合。这些产品不再明确地提出Tablet PC概念,而是把触摸式操作作为一个额外的功能用以吸引新的电脑用户,同时价格仅比不具备触摸功能的同类略高。特别是进入Win7时代以来,随着Win7对于用户界面的改善,以及触摸屏价格的下降,这样的产品不断地涌现并吸引着眼球。不过它们都没有成为主流。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的笔记本电脑仍然占据着市场的制高点。


微软的Surface就是一个异类,以触摸操作和无线连接为商业市场(餐厅、宾馆)提供服务

同时微软也在间或发布一些概念性产品,测试用户对新硬件的需求。当iPad即将发售的前夕,微软也走出了自己的棋子。其中之一是惠普的Slate,另一个则是双屏的Courier。


Slate,看上去和iPad类似,实际却强大许多

也许看上去类似。但在我看来,iPad、Slate、Courier实际上三者却是完全不能混淆的三个方向。iPad,正如大量媒体所阐述,正是一个Oversized iPod,一个精简化、娱乐取向的Tablet PC。乔布斯深知初代Tablet PC失败的原因,因此极大地降低了iPad的开放性以确保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将市场定位局限与娱乐领域,以避免在娱乐、商用市场上两线作战。结果就是iPad成为了一台“够用”的视频播放、上网聊天浏览用平板“电脑”——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iPad实际不具备PC的全部功能。

而Slate却是一台PC,可以说就是初代Tablet PC在改进自身大部分缺点之后的完善产品。定价549美元的Slate仅比iPad乞丐版贵50美金以满足普通用户,装备了Win7和8.9寸多点触摸屏幕以改进用户体验。乍看起来,Slate是一个完善的、真正的平板电脑。

但Slate却有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与初代的Tablet PC装备的Windows XP相似,Win7也将面临着效率的问题:未经过专门优化的软件是否能提供满意的用户体验?未精简的操作系统是否能降低功耗延长巡航时间?在Slate发售前,这些都是问题。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惠普之前的触摸式电脑所安装的惠普自身开发的软件,运行效率都不见得出色;而微软的老大作风和在娱乐市场上的劣势,让人不得不怀疑Slate+Win7(+Zune?),能否具有iPad+iTunes的魔力。

显然比起iPad,微软和惠普显得不太会讨巧。苹果知道怎么去藏拙:既然功耗是个问题,那就让iPad只能运行单线程好了;既然触摸难以打字,那就不要让用户办公好了。比起iPad(ARM + 256MB内存),Slate空有更强的硬件配置(Atom CPU + 1G内存)。只要一天Win7不提供专用的解决方案,Slate就无法发挥它硬件上的优势。这让人不得不对Slate略感悲观。乔布斯肯定现在在大笑,哪怕下一代iPad只是升级内存和硬盘,仍然不会输给Slate。现在iPad横空出世,挖去了市场的第一桶金,吸引了绝大部分人的眼球,我们只能感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而看上去奇形怪状的Courier,我的感觉却是“这其实才是Tablet PC”。实际上,从现在所有的信息、视频来看,Courier很有可能会延续之前初代Tablet PC的定位,即针对高价专业市场。其实仔细看一下Courier眩目的概念演示视频就可以发现,厚重的Courier更像是一个律师或者会计师手中的工作利器,而非普通人手里的玩物:一般人需要两个屏幕看视频么?现在这种设计的功耗如何保证?从这点上来说,Courier很有可能会走一条与iPad、Slate都不同的路线。


还只停留在概念阶段的Courier

在Slate和Courier都还未发售的现在,这些当然都只是猜想。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微软本身的软件商身份决定了其在平板触摸时代的尴尬处境:既不可以如苹果一般搞封闭垄断以改善效率和用户体验,又不能像谷歌一般一切免费去招徕用户。这样的尴尬,恐怕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将使微软在近几年内在平板触摸市场上继续碌碌无为。

眼看距离1999年已经11年,而距离2002年宣布的让笔记本电脑消亡的十年之限也只剩下两年,微软在过去的八年中的轨迹却是让人这样的记忆模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或许平板触摸式电脑确实有机会接过笔记本电脑的接力棒,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也许下一个领跑者,是iPad 2或者G pad。但微软,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

[ 本帖最后由 来福士戴尔 于 2010-4-19 09:4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klsm 于 2010-4-19 09:59 发表
神奇啊,回复以后图片就看见了。。。
那是你网太慢……


TOP

引用:
原帖由 翎° 于 2010-4-19 10:39 发表
分析的挺好,这么看iPad还是有价值的, 不把其当PC看.
它本来就不是啊……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