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南方周末》曹筠武和他的“系统”(《见证》第47期,网易游戏频道)

《南方周末》曹筠武和他的“系统”

(《见证》第47期: http://game.163.com/special/jianzheng_47)  


  
  五年前,他讲述了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故事,以虚拟影射现实。那时的他是旁观者和记录者。五年后的今天,他被卷入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漩涡,由现实波及网络。这次的他是当事人之一。《南方周末》新闻部总监曹筠武,一个关于“系统”的隐喻。
  
  

一、政治魔影

  
《系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对金钱至上的规则的抨击,而在于从中发现了“政治的魔影”
  “**虽不可见,却始终看着你。没过几分钟,正在愤怒控诉的‘女王’被抓进了监狱。按照系统的指令,她将被关押8个小时。这个‘监狱’不在这个世界的地图上的任何一点,它只存在于系统中,就像索尔仁尼琴描写的古拉格群岛,你从不会看见它,你只是被运送到那里。”在《系统》中,曹筠武写道。
  此处的“*”并非印刷失误,而是由网游《征途》的敏感词过滤系统自动生成。它将“系统”、“GM”、“史玉柱”等被禁止在游戏内使用的字词,替换为一连串不可辨识的星号。
  《系统》发表于2007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讲述了一位名叫吕洋(化名)的玩家和她的朋友们,在《征途》中,被游戏“系统”一步步诱惑并操纵,不断投入金钱和精力发动“战争”的故事。当她觉悟自己过着一种“被控制”的生活而试图反抗时,却遭到“系统”的无情管制。
  见报两天后,这篇文章从南方报业集团的官方网站上神秘消失。其它媒体的转载,也纷纷被删除。直至今日,在《南方周末》官方电子版的该期目录中,我们仍然无法找到一篇名为《系统》的报道。
  “可是已经在报纸上读到它的读者们出于对它的激赏,以及对xx和‘金钱无敌’的愤慨,掀起了一波声势浩大的‘人肉转载’行动,试图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最终,这篇几乎没有在网络上出现的报道,却成为了中国文字深度报道中的网络转载率最高者。”《系统》的编辑李海鹏回忆道。
  在2011年出版的《大地孤独闪光》一书中,李海鹏盛赞此文:“题材无非是网络游戏而已,但是没有任何中国新闻作品的主题和野心会比它更大。”
  《系统》的“主题和野心”,并不仅仅在于对一款网游的金钱至上的规则的抨击,也不在于对身处其中的玩家的种种欲望的剖析,而在于它对现实世界的影射。用李海鹏的话说,它从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发现了人所不察的政治的魔影”。
  
  

二、残酷世界

  
禁令突然下达,已印好的报纸被封存,版面被全盘推倒。这是曹筠武首次见识“控制”的威力
  2002年,一个周三的晚上,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正在《南方周末》新闻部实习的大三学生曹筠武,心情兴奋。当期的头版是方进玉的《青基会调查》,稿件以扎实的取证和无可辩驳的数据,披露了青基会过去数年的多起账目混乱及目的不明的投资。这是一篇足以载入南周史册的重量级报道。
  报纸交版印刷后不久,禁令突然下达。已印好的报纸被封存,新闻版面几乎被全盘推倒,编辑不得不重新填版。曹筠武陷入巨大的沮丧之中,这是他第一次见识到“控制”的威力。
  两年后,曹筠武正式成为《南方周末》记者,那年他24岁。
  和很多80后一样,曹筠武喜欢玩游戏,《实况足球》、《NBA Live》、《帝国时代》,以单机游戏为主。对于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他几乎一无所知,唯一的了解来自表弟。他读大学时,上中学的表弟迷上了《传奇》,每次暑假回家,表弟就会找他借钱。由此,他对网络游戏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征途》的选题布置于2007年11月,巨人网络在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之际。李海鹏认为,这正是做史玉柱的好时机。
  李海鹏长曹筠武九岁,也是一位游戏玩家。一次,两人在河南采访,围绕《足球经理》这款游戏,聊得热火朝天。曹筠武是AC米兰球迷,李海鹏是阿森纳球迷。
  李海鹏玩过《传奇》,对网游略知一二。他给曹筠武指了个方向:“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里发生着一些残酷的事情。”
  什么是“残酷的事情”?李海鹏建议曹筠武采访三类玩家:特别有钱也玩得特别好的,没钱且玩得特别惨的,以及在游戏里做生意的。把这三类玩家的典型故事写出来,这个“残酷的世界”即可呈现。
  
“未经我允许,这个国家一片叶子也不能动。”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的声音,在此地悄然回响
  联系采访的过程并不顺利。网游中的玩家均为虚拟身份,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如同大海捞针。即便联系上,绝大多数玩家也拒绝深谈,他们觉得,玩网游并不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
  曹筠武先是找到了《征途》里的一名“国王”。对方告诉他,这些事不值得登在报纸上,什么时候,等自己学雷锋做好事时,再欢迎他来采访。
  他又通过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联系上几名西安玩家。对方表示,接受采访可以,但这款游戏太费钱,所以想收点采访费,千把块就行。
  曹筠武原本还打算采访史玉柱,请同事张春蔚帮忙联系,得到的消息是:史玉柱不接受单独采访。
  张春蔚把她以前采访史玉柱时整理的一份记录,转发给了他。
  读完数万字的采访记录,曹筠武发现,这个“同时在线人数超过百万、全部玩家加起来可以组成一个超级城市的”虚拟世界,真正的统治者是史玉柱:“就像SHE唱的歌:‘他是光,他是电,他是唯一的神话,只能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
  后来,他在《系统》中如是描述史玉柱:“他从来不耐烦那些烦琐的升级步骤,而是直接购买高级别账号;他成千上万地花钱,砸下最顶级的装备。以钱铺路,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强大的威力。”
  
这个社会的精神是指向乐趣,还是权力与金钱?其规则是新世界的自由,还是旧世界的奴役?
  12月初,曹筠武仍未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他漫无目的地寻找,一次次地被拒绝。
  一天,他在成都站的办公室里发牢骚,抱怨网游玩家为什么要害怕记者。负责发行的同事刘春康听了,说,他有个朋友,《征途》玩得很好,还当了“国王”,有兴趣的话可以介绍认识。
  这个“国王”,就是《系统》的主人公“吕洋”。
  曹筠武第一次见吕洋,是在一家饭馆,他和刘春康坐在包间里等。令他意外的是,进来的是一个女孩。那天,吕洋穿着白色风衣,脸上带笑,走路一蹦一跳。
  彼此建立基本的信任后,话题逐渐转移至《征途》。吕洋聊了不少游戏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比如她以无名小辈的身份击杀一名“国王”后,高兴得一脚把电脑踹熄火了。
  她还说,自己现在已经不玩这款游戏了,不想给史玉柱打工。曹筠武觉得,采访的主角已经可以确定。
  之后,曹筠武又找到吕洋的丈夫,以及她在现实里和游戏里的朋友,聊了几次。
  商量后,他和李海鹏一致认为,这个故事,不仅是要写吕洋玩游戏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写游戏带给她的影响,游戏如何改变了她的生活。
  
  

三、审查与监禁

  
英雄手持神兵,被高贵的光晕环绕。你却两手空空,只有一条遮羞短裤。这就是人和神的差距
  发稿日将至,曹筠武仍未动笔。这时的他,对吕洋和“狼烟”等玩家的游戏经历,已很清楚,但对游戏本身,仍很陌生。
  于是,他在《征途》里建了个账号,亲自体验。刚进游戏,他浑身上下只有一条短裤,手头连一根木棍也没有。在沼泽地,他差点被蚊子咬死。他想四处走走,熟悉熟悉环境,但很快发现,若不按游戏预先设计的路线玩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
  他加入“狼烟”的家族和帮会,一起做任务。每次他试图走出自己的王国,就会被秒杀。一次,他被堵在边境上,敌国的几名玩家守着他砍。“我恨不得在游戏里掏个记者证出来把丫们吓跑。”曹筠武愤怒,却无奈,最后只好请“狼烟”把他救了回去。
  在漫长的做任务以及反复被砍杀的过程中,他对《征途》的印象一点点积累起来。他称之为“一个体验式采访者的血泪史”,毫无乐趣可言。
  “这是谁玩谁啊?”他对同事开玩笑地说,这不就是考评体系么,你得写多少稿,还得有多少好稿,才让你升一档,我在现实里已经在玩了,干嘛还得跑游戏里去受虐?
  这时的他,对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已有一些模糊的感觉。
  
吕洋讲笑话般述说这段经历,曹筠武却听得后背发凉,他想到了《1984》和《古拉格群岛》
  曹筠武经常会在游戏里干些“煽风点火”的事,比如喊一声:“游戏好烂啊!”有人回应,他就趁机找对方聊天。这招是吕洋教他的。
  骂《征途》的人遍地都是,但大多是一边骂一边玩。李海鹏说,这挺有意思,体现了游戏对人的控制。
  一次,曹筠武和一个卖号的玩家聊天,一句话里含有“系统”二字,显示在屏幕上却成了“**”。他吃惊地问对方是怎么回事。对方说,早就这样了。他又去问吕洋,吕洋说,是啊,早这样了,我还因为这个被抓进监狱呢。
  这就是《系统》后半部分,“监牢,看不见”这段故事的由来。
  吕洋说,因为不满系统的一次改动,她率领家族成员在游戏内静坐示威。她还花“10两银子一次”向“全世界”喊话:“游戏越改越烂,系统越来越贪!”
  这时她发现,“系统”两个字居然变成了“**”。再试“GM”,还是“**”。再试“史玉柱”,这次是“***”。数分钟后,她被投入“监狱”,在“监狱”里被人一次次砍杀。
  吕洋像讲笑话般,述说自己的这段经历,曹筠武却听得后背发凉。这之前,他从不知道游戏里竟然还有审查机制和监禁机制。这些在游戏的官网上并未提及。
  《1984》和《古拉格群岛》的影子,就是在那时,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四、控制与反控制

  
李海鹏建议突出“控制与反控制”这个主题,文章所要写的就是政治,中国社会的虚拟浓缩版
  发稿日到了,曹筠武对着屏幕坐了一夜,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抽烟、听歌、洗澡,无济于事。
  第二天,李海鹏向他索要稿件,他只好如实告知。李海鹏说,那下期抓紧。
  随后几天,曹筠武满脑子都是吕洋他们的故事,走路在想,吃饭在想,洗澡也在想。一次洗澡时,他突然想到,自己应该写一个被控制和被奴役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我们身处的现实那么相像,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个阴暗的故事的结尾还算有点阳光,因为有醒悟和逃离。”
  主题确定后,接下来的一切很顺利。写稿用了八个小时,从下午1点到晚上9点,九千多字。
  写完后,他把稿件传给李海鹏,又给他打了个电话。
  电话里,李海鹏建议他把“控制与反控制”这个主题再突出一些,再贯穿始终一些。他说,这篇文章要写的就是政治。
  在发给曹筠武的邮件中,他重申了这两点:
  “1、这个报道的根底就是政治,中国社会的虚拟浓缩版;
  “2、极权资本主义的脉络,贯穿始终,让信息扣题,让整个报道的力量更大。”
  至此,《系统》的形态最终固定下来。
  
置身于所有人之上的“系统”的强权统治,它对金钱的贪婪,它的敏感词,以及神秘的监狱
  2007年12月20日,《系统》发表在第1245期《南方周末》上。这期的封面故事,是轰动一时的厦门PX项目风波。
  2009年5月,曹筠武接到美国国际记者协会(ICFJ)的电话,被告知已进入奈特奖评委会的视野。李海鹏、方三文、钱钢等人受ICFJ邀请,对他的职业表现进行了评价。
  李海鹏在推荐信中写道:
  “《系统》讲述了一个虚拟世界中的故事,却自然地将主题升华到自由与禁锢、金钱与政治。……它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句子来暗示读者这一切与现实世界相关,但是读者在报道中看到的一切——一个置身于所有人之上的‘系统’的强权统治,它对金钱的贪婪,社会的示范、大众的迷失、‘违禁词’和神秘的监狱等等,都与现实生活有着这惊人的一致性。
  “在本质上,《系统》是一篇关于极权资本主义的报道。它令人想起《1984》和《古拉格群岛》,也触及到了它们在其年代尚未被发现的‘极权统治的目的更多地为了金钱’这一法则。”
  2009年6月,曹筠武获颁“奈特国际新闻奖”(Kn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Award)。ICFJ官方新闻称:“在《系统》一文中,曹披露了一款名为《征途》的暴力电脑游戏。玩家必须花费现金,才能在这款游戏的丛林法则下生存。”
  
  

结束语


  “是啊,这个隐匿无踪的‘**’或‘***’,却无处不在。它谦卑而热情地引导你花钱,它隐身其后挑起仇杀和战争,它让你兴奋或者激起你的愤怒,它创造一切并控制一切,它就是这个世界里的神。”《系统》对“系统”的总结。
  文章发表后,曹筠武与《南方周末》新媒体事业部总监吴蔚聊天。吴蔚说,当初设计网游时,大家想的都是建立一个网上乐园。但现实是,韩式网游或者说东方式网游,不可逆转地成为了丛林。
  “乌托邦的梦想就是这样异化的。这和我们的历史又是多么相像啊。”在采访手记中,曹筠武写道。
  
  (本文改编自:《<系统>采访幕后》,2008年第9期《青年记者》,曹筠武。《新闻的理由》,2009年第20期《南方传媒研究》,曹筠武。《祝贺曹筠武荣获2009年骑士国际新闻奖》,2009年6月,李海鹏。)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