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看不懂了,《拆弹部队》为啥拿这么多奖?

纪实不像纪实,剧情不像剧情,人物没着力去刻画,主题也没多少新颖之处。难道仅仅是因为主旋律片的缘故?


TOP

引用:
原帖由 seablue 于 2010-1-19 08:22 发表
这部片子的片头那句话就已经说明很多了。

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

主角在战场上和回到家中的对比更是加深了这种感觉。

究竟主角是所谓的英雄,还是 ...
开头这句话还真没在意,以为只是批判美国政府的陈词滥调。
片子印象最深刻的东西都集中在片尾,拆除人体炸弹失败后,两人坐汽车上的那段话,说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拿命去赌;然后男主角在超市里,面对一大堆麦片不知所措;回家做饭,他讲拆弹的故事,老婆在旁边削胡萝卜;最后是他和孩子的一段对话。
结合开头的那句话,首尾的确是贯穿起来了。这么来看的话,开头那句话其实不仅仅是针对美国政府,也是在针对参战的士兵?结尾变成了对全片洋溢的英雄主义的否定?而最后男主角重返战场的镜头,也就成了一种讽刺?



TOP

引用:
原帖由 seablue 于 2010-1-19 12:37 发表


就是如此,片中体现的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不仅是对伊拉克人,也是对美国人。

所以大家所说的主旋律片,我只能说大家拿这片来当《黑鹰坠落》看了,就比较搞笑了。
如果没有片头那句话,这片子从头到尾就是主旋律的英雄片,面对危险的大无畏精神、为伊拉克男孩报仇、解救素不相识的阿拉伯人身上的炸弹。还有片尾那段,虽然给人的感触很多,可如果没有开头那句话,也都是典型的主旋律式的感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在讽刺反战,而不是讽刺战争。
比如男主角在超市里看着一堆麦片,这是在批判现代文明的过度消费,美国大兵虽然不愁吃喝,可品种都很单一;男主角讲拆弹的故事,老婆无动于衷地削胡萝卜,士兵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生活在安逸中的人却对此毫不关心;男主角对孩子独白的那段,也可以理解为,面对生死大义,物质上的愉悦都是可笑的。再加上最后男主角对老婆说,他们很需要拆弹人员,之后雄纠纠气昂昂地重返战场,就是典型的主旋律片的结尾。


TOP

引用:
原帖由 yesword 于 2010-1-20 01:05 发表
唉,正如楼上所说,如果因为看到美国大兵就把它当成《黑鹰》这种商业大片那是肯定觉得闷的。

这片其实就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片,美国的主旋律是很扣住普通人反战,反思心理来做,美国普通家庭最不明白战争的目的和意 ...
看之前也觉得应该是一部反战、反英雄主义的片子,可看着看着就糊涂了,越看越觉得是一部宣扬英雄主义的片子,看到最后也没觉得给人留下多少反思战争的空间,所以才搞不懂了。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