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听了几段孙敬修老爷爷讲的西游记,泪奔……还有人记得那个和蔼可亲的声音吗

多么亲切的声音,和他相比,现在的那些拿腔作调的主持人就是那渣。
查了一下孙敬修老爷爷的一生,没想到这么凄凉……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收听广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听广播还是个新名词。美国人在20年代末才有了广播电台,1931年它就传到了中国。当时,北平市除了北平广播电台,还有好几家私营电台。白天教书,下了课跑电台,晚上还常常饿着肚子给阔人家的孩子做家教,这,就是孙敬修每天的生活。孙敬修曾前前后后出过3本唱歌集,但狡猾的出版商却没有付过他一分钱的稿酬。这是他当年发表在报纸上的连环简笔画《铁丝姑娘》。内战时期的北平对各小学教师实行裁员减薪,孙敬修的薪水只剩下原来的一半儿了。此时,他的第五个孩子刚刚出生,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了。
  这张收音机写生是孙敬修亲笔画的。画上的这台收音机曾是他家最珍贵的宝贝,当时,他花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买下了这台收音机,就是为了能让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听听他每天在电台讲的故事。
  孙敬修的妻子叫陈淑田,19岁那年,她嫁给了孙敬修,对这个清瘦、温和,当小学教员的丈夫她是很满意的。每天,丈夫奔走在电台和学校之间,她就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
  在几个孩子里,孙敬修最喜欢二女儿爱来,因为这个留着齐耳短发,长着笑眯眯大眼睛的小女孩有点男孩子的性格。
  一天下午,爱来生病了,一点精神也没有,刚刚下班的孙敬修抱起女儿叫了一辆人力车直奔医院。怀里的孩子昏昏沉沉的,爸爸紧紧地搂着女儿,可是,车还没有跑到医院,女儿就在爸爸的怀里断了气儿。孩子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我的书包在学校里没拿回来,书包里还有一块白薯呢!”
  小听众寄来照片,孙敬修把它们剪贴在一起装订成册,并在照片旁边注上文字,他说,这是孙敬修的小朋友,他们都是将来的伟人。
  1956年6月1日,北京市少年宫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这年秋天,孙敬修接到了北京市教育局的调令,开始在少年宫专职讲故事。
  这里是北京崇文门外幸福大街的幸福楼,也是孙敬修解放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家。但他却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不幸福的十年。
  采访张胜利:“他说我走到楼下,碰到几个孩子想摸摸头,他们都跑开了,我讲了一辈子故事,怎么就成了反革命了?”
  采访曹灿 :“他说,曹灿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话筒前讲着,讲着……”
  1966年8月24日,孙敬修在自家楼下写了张大字报,题目是“更名启事”,他改掉了自己用了65年的名字。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郑重地写道:“经电台同志们同意,我改名为“孙灭修”,已在派出所登记。”那段封闭而冷漠的岁月几乎使孙敬修绝望。只有老伴儿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柱。1977年冬天,他的精神支柱也垮了——与他相伴了55年的妻子陈淑田也病逝了……
  孙敬修常说,我是个小蜡头儿,它烧了八十多年了,已经没有多大亮了,但是我要用这点儿光去照亮儿童们的心。
  1990年3月5日,89岁的孙敬修与世长辞。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他有了一个新家。在这个家里,陪伴他的除了老伴儿,还有一条孩子们送给他的红领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