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25 12
发新话题
打印

[业评] 假如square没和enix合并的话

引用:
原帖由 超越神的牛肉人 于 2012-6-15 18:43 发表
enix做出版的
漫画杂志这些还行
游戏基本就是外包和扶植创意小组,性海是狼组的,这个算是扶出来的红牌姑娘
山名学的团队也是ENIX扶植起来的。

ENIX没有游戏一样生存的下去,它的涉足领域不仅仅是出版,餐饮、包装等等都有它的踪影。SQUARE就不同了。

另外,许崇智他家的事情你怎么还没解释出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6-15 21:2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狠死烂逼Enix了!
没有ENIX,SQUARE早就不存在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as01 于 2012-6-15 21:53 发表

当年X-2和王国之心早撑过来了
X-2只能保持不亏的基本线,王国之心最多只是缓解了周转资金的不灵,但实际上其根本危机并未解除。尤其是在宫本雅史以下的其他股东看来,他们的分红完全得不到保障,无论近期的作品怎样大卖,都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利益,与其如此,不如让ENIX入主。至少对他们而言有了绝对强势的靠山。


TOP

引用:
原帖由 三无 于 2012-6-15 22:50 发表

那enix除了dq还有能打的?
s再不行在欧美卖得出去

dq连每年一作都不能保证,没有dq的财年靠什么过活?北欧女神还是星之海洋啊
可惜,就当时欧美市场的规模而言,SQUARE恐怕是等不到能获利生存的那一天了。

DQ这种作品是用不着每年一作的。如果不是SQUARE的内部流动资金捉襟见肘,它也是不会选择让FF每年一作这么频繁的滚动销售以缓解经营压力的(看看合并之后的SE就清楚了)。

至于说DQ在业界的地位,我可以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肤浅的波兰女作家,在一次世界作家的联谊宴会上对一位美国女士大肆宣扬自己出了多少本著作,接着问:“您有哪些著作呢?”
那美国女士冷冷地回答:“我只有一本,它的名字叫《飘》。”
这位美国女士就是大名鼎鼎的玛格丽特·米切尔。

你现在明白DQ这个产品对于这个业界而言意味着什么么?

另外,如我刚才所述,ENIX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游戏厂商……你以为它除了游戏就没有生存的途径了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NintendoVii 于 2012-6-15 23:11 发表



又开始放屁了,如果X-2只能保持不亏的基本线,全世界游戏厂商都可以关门了
如果你要证明别人在放屁,为什么不拿出SQUARE未被ENIX并购的未来来做最好的说明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NintendoVii 于 2012-6-15 23:25 发表


X-2这种Square最有把握,销售预期和成本之比最高的项目,都仅能保本,Enix吃饱了去吃掉Square,Enix那么精明,可能干这种蠢事么
这是因为SQUARE合并之前机构过于臃肿,大量所谓的开发人员人浮于事,浪费了许多开发投入。但并不是说这些品牌不具备竞争力。

所以ENIX并购了SQUARE后就立即开始对整个企业进行整构重组,清洗和解散了许多在ENIX看来无用的员工和小组。提高开发效率。

明白?

TOP

引用:
原帖由 NintendoVii 于 2012-6-15 23:43 发表



没事,反正胡说不要钱的
是不是胡说,反正ENIX并购SQUARE的现实不会改变。

TOP

引用:
原帖由 三无 于 2012-6-15 23:43 发表

听你的意思s就是肤浅的女作家?
ff虽然是不如dq大卖,难道不如就是肤浅?

还有enix能不能活是重点么,他能不能作为游戏厂商活才是本贴的主题
我只是给你讲个故事,你自己要对号入座些谁我可没有兴趣了解。

ENIX从最初开始也不是作为游戏厂商而活,它经营的事业太多了,游戏只是它整个经营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已。

哪怕ENIX不是一个游戏厂商,也并不妨碍它去并购SQUARE。就如同SAMMY公司也不是一个游戏公司,但它却能并购SEGA一个道理。

TOP

引用:
原帖由 NintendoVii 于 2012-6-16 00:25 发表



enix并购square就是因为FF的牌子还很值钱,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
这个现实正好抽了你的脸
FF的牌子值不值钱跟X-2是不是仅仅维持不亏本的基础线有何关系?

前面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牌子再值钱也赚不到几个子儿,所以人家收购时保留了FF的牌子,却裁撤了很多员工的位子。简单否?

TOP

引用:
原帖由 as01 于 2012-6-16 07:49 发表

SQUARE是宫本雅史一手创建的,当初他根本就不想卖,记得卖的时候他还抬过价的,就拿股东利益来说的话,任天堂都可以卖
什么重组提高开发效率,那就是胡扯,看看合并进10年才出了几个游戏吧,ENIX的效率是出了名的 ...
这个,ENIX是负责整个企业的整合重组的,它只管将部门清理精简,而具体的经营它是不管的。

合并后的se开发进程日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部门界限划清,资金,资源分配更趋于平均。以往的SQUARE,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人员、资金等等界限模糊,为一个或几个项目临时把所有的开发资源一股脑全部压上的情况屡见不鲜。工作的速度自然比合并后严分部门,各领薪金的情况要快。(不过这样也造成重点项目与非重点项目开发组之间的龃龉,很多在SFC时代和PS时代早期名噪一时的开发组也是在那个时候纷纷选择离开SQUARE)

第二、原公司财源有限,不得不滚动发售某些重点游戏。进入PS时代以来,由于开发费用日渐提高,上马的项目又太多,再加上失去了昔日稳固的掌机收入来源,公司的财务日渐捉襟见肘,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不得不选择滚动推出重点产品的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竭泽而渔。而在合并后,原先上马的部分项目被裁撤,而ENIX和任天堂关系紧密,在掌机方面的收入有所保障,财务危机缓解,这种危机经营遂被停止,也是理所应当的。

第三、进入高请游戏时代以来,SE面临新的开发压力,使开发进度放慢。首先原本重点押宝的PS3早期拓展十分缓慢,迫于装机量的低迷使得FFB的制作迟迟未有进展。而进入中后期时,原本对应的高清引擎又显得技术落后,难以适应开发者的需求,SE又不得不分出大量资源去搞引擎。以至于各种项目进展缓慢。

这几点其实都与ENIX关系不大(硬说有关系的话,反倒是合并后与任天堂的关系得以进一步缓和),ENIX如果泛泛的说就相当于这个企业的董事集团,他们负责找人经营,而自己坐收分红,真正的决策开发是以和田洋一为代表的SE经营管理层成员。

[ 本帖最后由 马甲雷01 于 2012-6-16 08:39 编辑 ]

TOP

十几个部门分是分了,但是在那时,FF的制作部门随时可以调用其它部门小组的人员和资金,导致其他的项目组常常面临人员匮乏,资金紧张的窘迫之境,异度装甲两张CD,为何前后游戏叙述模式大相径庭,就是因为异度小组在开发中期被为了赶上档期销售的FF制作部门强行抽调人员,砍掉了大批经费用于FF8,不得已才只能虎头蛇尾收场。否则高桥哲哉,光田康典等一大批游戏,音乐制作人能这么愤愤不平么?昔日有这么一句话“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我觉得这恰恰代表了合并之前SQUARE内部的一种常态化现象。

你不开玩笑吧

圣剑传说 - 最终幻想外传 (日)  1991
Seiken Densetsu - Final Fantasy Adventure (美) 1991  Game Boy
Mystic Quest (欧)  1993  Game Boy
1999年3月4日 《陆行鸟不可思议的迷宫》(WS)
2000年9月21日 《工作陆行鸟》(WS)
2000年12月9日 《Final Fantasy》(WSC)
2001年5月3日 《Final FantasyⅡ》(WSC)

这些不是掌机的是什么?

SQUARE要是有太多的钱去砸电影,刚做到3/5左右就要发行股票来支持电影投入资金又是为何?这个电影其实完全是坂口博信个人野心膨胀的产物,由此还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资金危机。而且它在北美的宣传费用还是SCE垫付的,票房失败等于把SCE都给裹挟进去了。

如果河津秋敏那几声哀求能换回山内爷爷的谅解,那就不需要专门成立一个皮包公司作为缓冲地带了。事实是直到ENIX正式入主了SQUARE的董事局,新公司和任天堂的关系才真正得以正常化(这其实还要托福岛康博就任会长后立即清算亲索或反任的原领导层中的坂口博信、武市智行、铃木尚等人的福,其中除了坂口博信得以体面淡出以外,其他的都被解雇)。






Game Boy

TOP

引用:
原帖由 as01 于 2012-6-16 20:40 发表

你真是雷帝吗
Mystic Ques可是SFC游戏啊
异度装甲跟FF7是一个档期关FF8屁事啊,而且不是钱不够而是传说被高桥夫妇花完了
还真把WS给忘了
河津秋敏那么努力就这样被你否定了,GBA的陆行鸟没记错的话还是打着SQ ...
是SFC游戏,我查错了。抱歉。

异度装甲是ff7发售后投入开发的,但是它的开发周期和FF8重叠。你明白吗?原本高桥夫妇申请的资金要做完异度装甲是没有问题的,但就在开发中期,当时负责《FF8》和《寄生前夜》的坂口博信强行砍掉了异度装甲大量开发资金给上述两个项目输血,并且调部分高桥组的核心开发人员补充入这两个项目的开发小组中,导致《异度装甲》的后半部分水准大失。而当作品面世前后,项目组甚至抽调不出足够的费用进行宣传。导致这款作品最终以不到九十万的销量收场(原本计划要销售100万份以上),这个成绩,以及由此而来的公司“不再开发续作”的决定也成为次年高桥组愤然出走的直接原因。

河津秋敏的努力没人否定,但是努力的效果也无人能够夸大。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仅仅靠他一个亲任派是无法扭转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的。(虽然就现在而言他的处境也没有多好,SE会社内的主要亲任势力除了他以外基本都是原ENIX的开发代表,如堀井雄二等;而原SQUARE的开发代表大部分都是亲索的,他的身份和倾向等于和这两大股势力均难以融合,这也是他,以及他的个人团队在整个WII和DS称霸时期都难有作为的原因之一)

TOP

引用:
原帖由 GAYBL 于 2012-6-16 23:11 发表

对。福岛是30%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当时SE合并的时候,福岛就说过,SQUARE解散,其人员并入到ENIX中。然后福岛把当年跟他做对的SQUARE高层人物毫不客气的全部开除。
不是跟他作对,而是逼他改变昔日主张的那些人。

如果光是做对的话,福嶋倒不会那么小心眼。

而当初逼迫他改变主张那些人,对福嶋而言堪称是自己奇耻大辱的始作俑者,必须无情地清洗。

TOP

引用:
原帖由 hirosue 于 2012-6-17 01:42 发表
你太看得起老史了,他那点美元资产能受那点波动多少影响。合并是2003年4月,那一年的财报纯利有140多亿日元,合并前的没查到,不过即使合并后比这多的也只有05、06了,而且你扯了半天的记有ff10和kh的前一财年也有40 ...
应该是FF10-2,FF10是2001年的。

另外汇率此升彼降给这些企业带来的影响是要看这些企业最后的利益以什么来结算的。不是说每个企业的情况都完全一样的。

不过客观的来说,在2003年初期,SQUARE的经营状况相对于此前两年应该说有了相当大的改善,此时被ENIX并购在当时也存在很多颇具争议性的说法。

但我个人看来,ENIX之所以能入主成功,主要还是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SQUARE的众多股东而言,除了宫本雅史和SCE在当时主张维持现状外,其他大部分都对当时的SQUARE经营层信心缺失,由于FFM的失败几乎导致的毁灭性结局,让众多股东认为只要仍是坂口博信和信任他的武市智行等人掌握企业的经营权,那么日后就很难说不会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类似于FFM的危机出现。对于坂口博信挥金如土的行为。众多股东认为必须重新调整管理经营班子。不能继续放纵。而此刻ENIX伸出援手,对于许多SQUARE的股东而言正中下怀。

第二、SQUARE在当时虽然经营状况改善,但企业凝聚力却日渐淡薄,由于时常出现高级制作人为了个人项目强调其他组人员,强砍其他组资金的情况,导致大批从业者流失到其他地方。也让很多股东担忧继续这样下去,企业将陷入单极化,寡作化的深渊,不利于之后的企业收益。而ENIX长久以来奉行行之有效的代理式管理方式。不轻易进行开发组之间的人员,资金调动,让SQUARE的众多股东也认为ENIX的模式更适合企业的长久发展。

第三、SQUARE在当时情况确有改善,但面向未来的项目却不是太有章法,而且其上马项目过于多而紧凑,使得其收益中的相当一部分不得不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存在,能分得股东的红利自然减少。这也是很多股东意欲另起炉灶的原因,对于很多股东来说,趁着现在情况尚好的时候与ENIX对等合并,要比日后再经历新的危机被人彻底吞并消化更好。因此这也是他们在最终决定社运的表决中对ENIX投下信任票的原因之一。

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原因,也许还更重要,那么就需要更多对此有看法的人添加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p251 于 2012-6-17 12:26 发表

我能问问这小故事出处是“读者”还是“知音”或者“大千世界”么?
早忘了。

TOP

 25 12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