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仇恨其實源自好萊塢這十幾二十年來,母帶重製老往特定的方向砸鍋。
總要增加點Orange and Teal,沒得Orange也還是得加Teal,比例大到調味料壓過原味。
Digital Noise Reduction,我認為不需視為禁忌,底片顆粒本身會增加數位壓縮的負擔。但是DNR到什麼程度才合理呢?難道沒有稍微減輕顆粒的折衷選項?
其他後製影像修飾,與前兩者手牽手的手足,有時搞過頭原味盡失,但不知原味的觀者會驚嘆這現代化的清晰質感,於是往往演變成不同世代觀眾在網上的論戰。
片商賣影片,效果必須能讓人第一眼看到結果。這惡性循環基本就是影像版的"Loudness War"。
......這些年來可能許多導演參與或觀摩或協助諸多電影製作,長時繁忙下感官接收沒有休息、沉澱、重整的空間與餘地,各種微調作業造成知覺的疲乏與麻痺。
這過程對泛濫的Orange and Teal在水煮青蛙中習以為常,對沒DNR的底片紋理漸次無感...
看著好萊塢式的過度Orange and Teal甚至單向Teal可能都感覺不出來了...
導演們很可能不是不知這道理,而是麻痺到根本無以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