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到底什么是最佳的数字存储介质? [打印本页]

作者: burnfox    时间: 2023-9-14 08:28     标题: 到底什么是最佳的数字存储介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光盘怕划伤、硬盘放着就会坏,固态坏了数据还极难恢复。

磁带没有民用的,看名字大概知道怕磁。

真得刘慈欣的石头么?
作者: 卖哥    时间: 2023-9-14 08:42

本地磁盘冗余+定期更换到寿硬盘+异地备份
作者: zxsoft    时间: 2023-9-14 08:4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那肯定是BAT用的分布式存储,数据要坏?多存几份。怕洪水冲了硬盘?多存几个城市。
作者: somesun    时间: 2023-9-14 08:4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ZTE N986
就是多弄几份啊

网盘存一份

本地存两份
作者: 熊熊哥哥    时间: 2023-9-14 08:46

以后技术成熟了,可以发射一颗自己的存储卫星
作者: zxsoft    时间: 2023-9-14 08:4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民用的消费级存储就搞个磁盘阵列柜,做raid10就行。又加速又备份。硬盘放着会坏?四块同时坏?可能性很低吧。坏一两块硬盘柜上有灯光提示,拔出来换上新硬盘插进去就自动恢复陈列,恢复好了之后又和新陈列一样,允许坏一两块盘。
作者: VODKA    时间: 2023-9-14 08:4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硬盘放到退磁,起码10年吧
作者: 爱猫咪的薛定谔    时间: 2023-9-14 08:5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和你有啥关系啊…
作者: DarthVadar    时间: 2023-9-14 08:5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机械硬盘
作者: 第N个新来的小P孩    时间: 2023-9-14 09:0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熊熊哥哥  于 2023-9-14 08:46 发表
以后技术成熟了,可以发射一颗自己的存储卫星
卫星里面用固态硬盘是吧

哈哈
作者: flyingheart    时间: 2023-9-14 09:49

都有风险,降低风险的办法就是多存几份。
假定数据损毁概率10%,存两份同时坏的几率就只有1%,三份只有0.1%
作者: 银白色的天秤    时间: 2023-9-14 10:01

没有东西是能保证不会坏的。古人也有同样的担心,所以就做壁画或者烧在陶瓷里。。。广西的花山壁画都那么多年了。虽然图画保存还可以。。可是现在担心石壁开裂崩塌。。。
现在存储手段多了。还是在于人。。多途径灾备才是重要的。。。这也是当年911之后才大力推行异地存储的 HP/ibm/dell等都是那个时候大力发展这部分的产品
作者: miemiemk13    时间: 2023-9-14 10:0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谷歌和微软onedrive
这两个倒了 互联网也完蛋了 没必要储存
作者: 罪恶台球师    时间: 2023-9-14 10:14

磁带。。。。
作者: img    时间: 2023-9-14 10:18

引用:
原帖由 DarthVadar 于 2023-9-14 08:5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机械硬盘
多年前的2个2t的机械硬盘,最近拿出来用一下,都出现故障了
作者: 吉高由里子    时间: 2023-9-14 10:2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云储存最佳
作者: wtdd    时间: 2023-9-14 11:27

云备份肯定是未来趋势,当然现在结合网络条件和价格,以及网络和软件服务等等,并没有做的特别出色的
作者: mamania    时间: 2023-9-14 11:5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我有个10年没通电的ssd,里面的魔兽世界依旧能启动到登陆界面。。。
作者: lvcha    时间: 2023-9-14 12:0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大型备份用磁带。
我司的磁带是机械手取出插入的,高大上极了。
作者: richiter    时间: 2023-9-14 13:2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坏了就换,难不成刻石头上
作者: nokia5510    时间: 2023-9-14 13:3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把硬盘当消耗品就可以了
作者: 加藤鹰    时间: 2023-9-14 14: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光盘怎么容易划伤了,正常发几十年的,倒是光驱坏的快。。。
作者: 三枪    时间: 2023-9-14 15:50

引用:
原帖由 加藤鹰 于 2023-9-14 14:16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光盘怎么容易划伤了,正常发几十年的,倒是光驱坏的快。。。
20年前我买过一批特别便宜的刻录盘,边缘没有密封胶,三年之内那批刻录盘全都进空气报废了
作者: lvcha    时间: 2023-9-14 16:3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光盘会发霉,当年一堆盗版碟这么坏的
作者: 君思睿    时间: 2023-9-14 16:4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磁带,我就有磁带机,淘汰下来的很新的其实不贵。

磁带别看是磁,但是其实存档工业用途,所有远远比磁盘可靠性高。就像工业级的光盘和普通光盘寿命也是明显不同一样。

随便一个盘就是几T,压缩以后容量翻倍(虽然压缩比不一定有2)
作者: sumeru    时间: 2023-9-14 17:22

多备份才是王道。
作者: alexey    时间: 2023-9-14 17:26

实用性目前还没有能超过硬盘的,重要数据多存几份吧
作者: shen2980    时间: 2023-9-14 18:05

如果说最佳 现在是商业云 当然墙外的那种

如果个人存储 性价比最佳 应该是蓝光了 买档案级的
作者: highd    时间: 2023-9-15 07:4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熊熊哥哥  于 2023-9-14 08:46 发表
以后技术成熟了,可以发射一颗自己的存储卫星
太阳风
作者: Hananeko    时间: 2023-9-15 08:3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红米
数字存储的可靠性不仅在于介质,也在于接口,之前的ide硬盘,即算没坏,也没几个电脑能接了,等到易驱这种衍生产品也连带消失,就是活着的死数据了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23-9-16 20:5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多多备份
作者: easyjinn    时间: 2023-9-16 21:31

对磁带垂涎很久了,这帖子中的用磁带的高人能不能科普一下
作者: 久多良木健    时间: 2023-9-16 22:4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Hananeko  于 2023-9-15 08:38 发表
数字存储的可靠性不仅在于介质,也在于接口,之前的ide硬盘,即算没坏,也没几个电脑能接了,等到易驱这种衍生产品也连带消失,就是活着的死数据了
没有一劳永逸的,只有不断更换
作者: Alloyo    时间: 2023-9-16 23:2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碳变:打颗卫星时刻同步,轨道绝密
三体:在冥王星刻山洞
作者: sceic    时间: 2023-9-17 08:00

引用:
原帖由 easyjinn 于 2023-9-16 21:31 发表
对磁带垂涎很久了,这帖子中的用磁带的高人能不能科普一下
磁带也面临同样问题,因为你也不知道你保存的这代磁带,当你想读取的时候,磁带机是否还可以正常工作,以及上下两代兼容机器还有否售或值得买。
特别是傻逼苹果带来那么多附带强磁场的各种磁吸后,这些玩意命运更加。。。
作者: koko7878    时间: 2023-9-18 00:4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iCloud+Dropbox双备份啊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23-9-27 00:2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只有多备份  交叉备份
作者: meatbun    时间: 2023-9-27 00:3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highd  于 2023-9-15 07:40 发表
太阳风
太阳风喷了!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