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剧透] 前几天我把谢晋的启明星又看了一遍 [打印本页]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2-22 21:37     标题: 前几天我把谢晋的启明星又看了一遍

催泪就不说了。我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这片子拍的怎么那么糙啊。
上次我提蒋筑英的时候提到,牧马人啊芙蓉镇啊还有高山下的花环其实拍的都看得出来的讲究,构图啊用光这些,表演也是。
但启明星这片子简直粗糙的不行,别的都不说了,甚至连画面都总感觉在晃悠。总之在这些方面和谢晋其他的作品差距太大了。当然在主题啊主演啊这些方面是没的说,如果考虑到这个主题那简直更有意义了。
搜了下才想起来,谢晋自己也是两个弱智孩子。当时就想,这片子是不是谢晋自己掏钱或者靠自己关系组织拍摄的,就是说不是上级单位交办的,否则应该能够调动更多资源才对。
优酷就有全片,开头广告之后一路看到底。
作者: blood    时间: 2021-2-22 21:54

依稀记得这片子是学校组织在电影院看的,孩子还喝了农药。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2-22 22:24

引用:
原帖由 blood 于 2021-2-22 21:54 发表
依稀记得这片子是学校组织在电影院看的,孩子还喝了农药。
就是天津的片子,口音都地道。我要是在天津就去看看这启明星学校现在什么样了。
怀旧就是另外的话题了,比如看到那个年代的玩具都是咱们小时候玩的,还有吃顿包子就是吃好的了,这时候想起来狗不理为什么出名真的和这个有关,老年间吃不上白面更别提吃好肉馅了当然包子就成好吃食了。主角父子从平房搬到单元房满意的不行,其实和现在一比那面积也小的不行,现在是压力大太多了主要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但生活条件确实比以前也好太多了。
最晕的是那个厂长的女秘书还是什么的,后来那演员有个镜头,是到公园告诉主角癌症复发的坏消息那场戏,那大姐嘴唇上火起泡烂了一块……所以我就说这片子真的太不讲究了……总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事,就是拍的这么仓促这么局促。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2-24 14:27

找了一些资料,也算给自己做解答了。

一是拍摄时间不长。这片子的剧本原来是准备拍电视剧的,拍摄也是电视剧,拍完了剪成了电影。1991年初,中国残联推荐编剧航鹰把剧本给的谢晋,谢晋一口答应,到天津选演员开拍,年末就出样片了,这个样片似乎是两个版本,一个电影一个电视剧。航鹰在2008年写的一篇纪念谢晋的文章里提到,1991年6月谢晋李瑞环邓朴方在天津审看样片,这个地方她应该是记错日期了,应该是1992年6月才对,这里的样片应该就是电影,让李、邓二人审看电影的可能性比较大,然后7月北京首映,9月天津上海首映。如果掐头去尾去掉选演员和粗剪的时间,基本上来说拍摄过程也就几个月,显然很仓促。

二是经费肯定紧张。这片子当时是天津筹拍的,航鹰在文章里还说这是天津市重点剧目,但暗示经费不多。谢晋一开始是想在京津沪三个地方找智障小演员,他是大导演那出手就大,但这样成本就高。航鹰除了编剧还是制片人,选角这些也都要考虑,和谢晋建议在天津选演员,谢晋同意,也让航鹰松一口气。我猜会不会是当年的电视剧应该比电影成本低,因此才先考虑拍电视剧,起码来说没电影那么讲究。如果是电视剧改的电影,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片子感觉那么粗糙了。

三是演员本身的特点。本来小孩拍戏就麻烦,这智障孩子拍戏更麻烦。虽然没找到直接的资料,但当时的残联理事赵济华写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这片子拍一个镜头动不动就个把小时,有时候演员还不干了睡觉了。谢晋就带着全剧组等着。这样一看,这几个月的拍摄时间都要打折扣,能拍成这样效果就不错了。

小主角被其他小孩塞垃圾桶那场戏,就是根据谢晋自己智障儿子的真事改编的。谢晋当年被批斗,批斗完了回家一看自己的孩子被塞垃圾桶里了。原剧本没这场戏,编剧航鹰听谢晋聊到这个,后加上去的。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2-24 14:30

在谢晋儿子谢衍的百度百科条目里还有描述。谢晋拍戏要求高,动不动一场戏让演员现场排练好了再开机。可能也有省胶片的考虑吧。这片子肯定就没法这样了,也就难怪视觉效果差了。
作者: 撸了贼舒服斯基    时间: 2021-2-28 16:4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这片子看了至少10几遍
作者: sanzzo    时间: 2021-3-2 09:33

这些资料要不是楼主去查,我还到现在都不知道。先谢谢楼主。
启明星给人最大的印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80年代之后谢晋的电影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每部电影端上来就是类似于红烧蹄髈这样的浓油赤酱的大菜,唯独启明星是道清爽的素菜。
  经费肯定是紧张的,毕竟那时拍片子是用来给人看的,不是用来洗钱的。考虑到小演员的特殊性,看完这片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容易,真不容易”。
  说来也好笑,谢晋拍《鸦片战争》倒是真的大制作了,只是这片子反而拍的砸了锅。看来电影拍的不好未必就一定是经费预算的问题。
作者: joker23    时间: 2021-3-2 13:2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当年的天津孩子都看过这片子吧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3-3 00:21

引用:
原帖由 sanzzo 于 2021-3-2 09:33 发表
这些资料要不是楼主去查,我还到现在都不知道。先谢谢楼主。
启明星给人最大的印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80年代之后谢晋的电影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每部电影端上来就是类似于红烧蹄髈这样的浓油赤酱的大菜,唯独启 ...
中国人拍大片最大的障碍我总觉得就是主题。如果主题必须各种正,那么就显得假。大片本来就够俗的了,就靠主题上加点反思之类的内容画龙点睛了。主题如果被限制,那等于龙没了眼睛,其他部位加一起整体感觉再气派再威风也总不是那个意思。

要说找资料,也能够看出现在和以前的不一样。以前评价电影,就往往说的很严肃很正经。可能是体制的关系,因为拍片子都是单位安排的,当事人都当个正事来说。就比如航鹰和赵济华的回忆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很清楚,前因后果能串的起来,还可以交叉印证,翻出来看的过程跟考据似的。回忆的作者本身也是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在当年说就是有单位的人。航鹰不说了,在天津文化界很有影响力了。像赵济华为什么能有这些回忆呢,他自己没说,但一看头衔,他是残联理事,在残联就管宣传,他当理事的那几年正是谢晋当残联的副主席,主席是邓朴方嘛,谢晋相当于是赵的上级。我百度百科一看年份能对的上,那么这个回忆说服力更强。
现在这影视的评价,比影视作品本身还更娱乐化。现在的作品就不着调,评价的人也不着调。正经的作品也大多往娱乐化的方向去评价。就比如启明星这片子我找出来的这些事,放今天都是在这个电影条目的轶事花絮trivia一类,如果把这些信息作为轶事去分类的话其实和这个片子本身的意义和影响力是不匹配的。
也不能说哪样就必然更好,但确实存在这种特点。

中国的很有那么一些老电影都是可以翻出值得思考的信息来的。有机会这方面可以深聊,很有意思。

[ 本帖最后由 sakerping 于 2021-3-3 00:38 编辑 ]
作者: sanzzo    时间: 2021-3-3 09:01

引用:
原帖由 sakerping 于 2021-3-3 00:21 发表

中国人拍大片最大的障碍我总觉得就是主题。如果主题必须各种正,那么就显得假。大片本来就够俗的了,就靠主题上加点反思之类的内容画龙点睛了。主题如果被限制,那等于龙没了眼睛,其他部位加一起整体感觉再气派再 ...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也再谈谈一些由这部电影引发的观点。
1 电影拍摄的相关资料,现在都归入到拍摄花絮中了,其实这是一种不太“正经”的说法。我以前很爱看崔永元制作的《电影传奇》。因为这其中有大量的老片的拍摄解密和背景介绍,我个人喜欢把这些称之为“秘史”。虽然不是在台前的,但没有这些背后的故事,整部电影也会因此失色。至于现在的影视剧,本来就是影视界自我糟践和资本蓄意妄为的产物,被人骂也是活该,所以只有“花絮”,甭谈啥“秘史”。
2 关于主题,这恰恰也是谢导在七八十年代之后所碰上的最大问题。谢的导演生涯算是很泾渭分明的,即十七年时期和改开后的时期。我个人更喜欢前一个时期。为什么?他这时年富力强,是导演生涯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作品能紧密抓住时代的脉络,而且敢拍别人不敢拍的。比如《红色娘子军》里的感情戏。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已经把男女主角的爱情戏份都砍得差不多了,但还是凭一些蛛丝马迹能够看出来,当时如果能保留下来,给予的心灵冲击是可以想象的;至于《舞台姐妹》,大概可以算是中国电影美学上的巅峰了。可以说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随便拿一部出来就是一个经典。到了他的第二时期,问题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主题过正而又有些假(委婉点说是用力过度,当然《高山》不在此列,因为原著就很出彩)。《启明星》倒是例外,因为没有用所谓的完美结局来收尾。换了现在拍,估计就是谢长庚奇迹般治愈了癌症和自己的儿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了。
3 确实老电影是有很多东西可以聊的,哪怕是以前受审查的严格特殊时期,当然要适当排除掉那些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3-3 09:56

引用:
原帖由 sanzzo 于 2021-3-3 09:01 发表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也再谈谈一些由这部电影引发的观点。
1 电影拍摄的相关资料,现在都归入到拍摄花絮中了,其实这是一种不太“正经”的说法。我以前很爱看崔永元制作的《电影传奇》。因为这其中有大量的 ...
这种不好说哪样好哪样坏。你看我找这些信息津津乐道的,显然我认同以前的方式。但以前的评论话语权都在少数人手里,比如导演啊影评人啊这些,大家都端着都装也不好。其实这些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主要也是捞钱搞权色交易什么的,也不一定就干多少正事。现在是干脆没规矩了,又是另一个极端。

另外,以前的审查可不算严格,现在审查才严格。比如有的社会问题在以前是不敏感可以谈的,文艺作品也可以表现,但现在可不敢谈了,这个咱们都理解。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体制的特点。以前出个好电影都是组织观看,还要写读后感,甚至开研讨会交流心得,当然这些感受大多数千篇一律,但个别的是有提到不一样的信息的。还有就是以前的媒体评论啊报道啊往往都是专业记者或者专业人士做的,这些人文化水平高啊,写作都是老套路,采访当事人、调研、现场采风等等的,对主角原型啊剧情原型都有深挖,其实演员剧组男女关系都少不了,但不会大量写成花边新闻往媒体上发。这些信息再和电影的改编做对比,信息量就更大,比如电影里的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无论在影片里还是现在看都不合情理,如果看了这些评论报道就知道其实是编导有意的回避了一些矛盾,甚至是拍了但剪掉了。今天没人深挖这些,个别有深挖的都是官媒有那么一两篇统一口径,不像以前大家都来写,就可能流露出真实的情况。这个我不敢多说,我就怕一旦多说了之后有关部门再把找以前材料的渠道都给封了,我这样的民科就彻底睁眼瞎了。

[ 本帖最后由 sakerping 于 2021-3-3 09:59 编辑 ]
作者: sanzzo    时间: 2021-3-3 15:00

引用:
原帖由 sakerping 于 2021-3-3 09:56 发表

这种不好说哪样好哪样坏。你看我找这些信息津津乐道的,显然我认同以前的方式。但以前的评论话语权都在少数人手里,比如导演啊影评人啊这些,大家都端着都装也不好。其实这些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主要也是捞钱搞权色交 ...
关于审查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当然不一定对)。现在的审查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但再严格的审查也不会比十七年时期更严格。现在影视界动辄拿审查当个筐,啥都往里装。偏偏手撕鬼子,一枪打出八百里还大行其道,很多就明明是自己的原因。而且不涉及到敏感题材的现在生活剧更是莫名其妙,都不知道讲的是哪个维度的故事。有点时间看看老片子读读书不香吗,干点啥都行。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3-3 18:32

咱说的两码事了。你说的是对影视作品内容的审查,我说的是更广泛意义的。
举个例子吧。还是说蒋筑英这片子。蒋筑英这片子的一个主题就是知识分子健康问题,平时貌似没问题,结果人说没就没直接就追悼会了。百度百科写的,蒋筑英死因是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这还跟现在的猝死过劳死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有早期症状的。当然官方的口径是,哎呀这个同志(虽然是死后追认的吧)忘我工作,不顾休息,为了科研事业争分夺秒……对吧?但这里面有个逻辑讲不通:平时真的没征兆吗?为什么平时不去就医呢?这还不是癌症。这么大知识分子怎么就在自己的身体健康上不讲科学了?这问题越问越离谱对吧?
其实有一篇报道就提到了这个原因。作者采访了蒋筑英的老师王大珩,王是中国光学奠基人,显然对蒋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那一篇文章几百上千字,就有一句话提到了,意思是,王大珩很痛心的说,如果挂号看病不那么难,谁不想去看病啊。就这一句话我就明白了,不是他不想去看病,那个年代医疗水平低,看病还靠关系,又耽误工夫还可能受气。连王大珩这种级别的学者专家都这样说,可以想象蒋这样的普通科学工作者就更难了。这不是提高科学工作者待遇能解决的,这是个社会性的问题。

这种内容,在当年也是漏网之鱼,但毕竟还能存在。如果在今天,首先这种采访本身就不太可能出现,即使写出来也不会得到多少关注,尤其是这种带着一点真实的情绪同时反映当时社会负面问题的内容肯定会被删掉。这种审查,可比影视作品本身的内容审查影响大多了。
这话就没法再多说了。
作者: milkcan    时间: 2021-3-4 22:3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小学时组织看过,我记得这片上映以后我们这里就建了几所特教学校,还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
作者: sanzzo    时间: 2021-3-5 09:08

引用:
原帖由 sakerping 于 2021-3-3 18:32 发表
咱说的两码事了。你说的是对影视作品内容的审查,我说的是更广泛意义的。
举个例子吧。还是说蒋筑英这片子。蒋筑英这片子的一个主题就是知识分子健康问题,平时貌似没问题,结果人说没就没直接就追悼会了。百度百科 ...
蒋筑英的情况也和他所在地的医疗资源水平有关,换在一线大城市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可惜了。
我同意你说的,现在文字类的审查已经严到无以复加了。所以我也很敬佩你的做法,你不靠这个吃饭过活,纯粹是爱好。所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有些宝贵的记忆就算不能被人所熟知,但
终有得见天日的时候。不管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看得到。但只要有你这样的人在坚持,总会有见到启明星的时候。
作者: 学远凸    时间: 2021-3-5 09:53

请问夜与昼有拍过电视剧么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3-5 12:40

引用:
原帖由 sanzzo 于 2021-3-5 09:08 发表

蒋筑英的情况也和他所在地的医疗资源水平有关,换在一线大城市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可惜了。
我同意你说的,现在文字类的审查已经严到无以复加了。所以我也很敬佩你的做法,你不靠这个吃饭过活,纯粹是爱好。所谓十 ...
你这说的我简直无地自容。我以前在网上也是各种喷,狡辩,狡理,抖机灵,除了破口大骂之外的难听的话基本上都说过,不堪回首。也是这一年疫情,加上自己家里的事情,让我也算是想明白了很多事,再看以前自己说过的话,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就在网上那样的咬人,都几十岁了,这老祖宗的语言传到现在两千多年我拿来喷人简直是造孽,从自己改吧。我自己现在是发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喷人,关键是不贬低人,这语言的力量一下子就强了,但是多数人对语言不敏感,很多时候说话意识不到自己的用词或者语气是在贬低人,自己就把自己陷进去了。
比如你说蒋的情况和当地医疗水平有关,我就可以直接说你是洗地,这一下子就激化矛盾了,但如果往好了去理解,这话都是可以说下去的,能聊到一块去的。具体蒋的情况外界是不知道了,只有他爱人知道,但他爱人肯定不敢说,就跟某医生似的,家属是不敢说什么的。但从王大珩嘴里说出来,起码说明在王这种最高级别的科技专家群体里这仍然是个问题。我这纯想象,这有点像什么呢,就比如咱们自己身边也有这种情况,一个企业里面,基层工资低待遇差压力大,大领导其实都知道这样是不合理的,但大领导也无力改变,他最多也只能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待遇给基层提供方便,这种好人还不能经常做,否则其他领导还说他收买人心,但他不可能和这个企业多年来形成的惯例体系做对抗,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底下的人才或者发挥不出能力或者跳槽流失。

不靠这个吃饭的还能说两句,靠这个吃饭的才悲惨,只能说违心话,否则职称没有级别不涨。这事也不是你我他谁坚持就能见到光明的事情,本来也是此消彼长的轮回。
作者: sanzzo    时间: 2021-3-7 21:50

引用:
原帖由 sakerping 于 2021-3-5 12:40 发表

你这说的我简直无地自容。我以前在网上也是各种喷,狡辩,狡理,抖机灵,除了破口大骂之外的难听的话基本上都说过,不堪回首。也是这一年疫情,加上自己家里的事情,让我也算是想明白了很多事,再看以前自己说过的 ...
其实打字和说话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也许你说句话配个语气只是一句戏谑,但打成字让人读起来也许就变成贬损了。我年轻的时候对合不来的人一向是置之不理,后来岁数上去了想要所谓的“合群”,“顾大局”。要么想尽办法说服对方,要么附和别人,现在发觉没必要。能好好说话就好好说,不能就别搭理,节省时间和功夫。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哪里都是一样,在其位不能言其明。这个我也理解,我的看法是,你可以不说真话,但别拿假话来骗人就行。
  关于老电影老片子的一些趣事,我这几年也在看一些,有些东西知道了后再看电影,反而你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我这个人是有些厚古薄今的,不过当今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像你提到的,有些就是轮回。既然夜幕会降临,自然就会有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 sakerping    时间: 2021-3-9 12:54

引用:
原帖由 sanzzo 于 2021-3-7 21:50 发表

  其实打字和说话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也许你说句话配个语气只是一句戏谑,但打成字让人读起来也许就变成贬损了。我年轻的时候对合不来的人一向是置之不理,后来岁数上去了想要所谓的“合群”,“顾大局”。要么 ...
对,其实你想的比我明白多了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