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现有技术能不能100%完美复刻一张CD? [打印本页]

作者: 0:00    时间: 2016-10-3 16:32     标题: 现有技术能不能100%完美复刻一张CD?

posted by wap, platform: Windows
只谈技术,不谈玄学!
作者: wtq    时间: 2016-10-3 16:5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红米Note2
十年前不行,现在有EAC。
作者: 旨旨    时间: 2016-10-3 16:5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ONY Xperia Z3
引用:
原帖由 @wtq  于 2016-10-3 16:56 发表
十年前不行,现在有EAC。
eac是什么?
作者: beterhans    时间: 2016-10-3 17:0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这要看 你 100% 如何定义
作者: zhangyunsony    时间: 2016-10-3 17:0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你手中现在拿着的CD还是你刚买到手一瞬间那张CD吗?
微观状态下物质随时都在产生变化
如和定义100%完全 一样?
除非能在瞬间完美复制出包括微观粒子所有运动轨迹和动能所有信息在内的所有东西
否则都不能叫100%复制
作者: tyfsam    时间: 2016-10-3 17:1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cd音乐就是pcm啊,数字格式,wav文件就能完美复制,很简单的技术,相反模拟的磁带就很难复制了

本帖最后由 tyfsam 于 2016-10-3 17:11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分分钟叫你做人    时间: 2016-10-3 17: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红米Note3
以前玩PS游戏,PS加密的盘都能复制了

还有电影盘,物理留个坏道加密,连坏道一分不差,也能复制了!

本帖最后由 分分钟叫你做人 于 2016-10-3 17:22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n2    时间: 2016-10-3 17:1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数字有什么不能复制的
作者: mieumieu    时间: 2016-10-3 17:2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n2  于 2016-10-3 17:17 发表
数字有什么不能复制的
音乐cd没有校验位,可能会出错
作者: blaze1999    时间: 2016-10-3 17:3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喷了 是先有wav才有cd的好吗
做音乐的文件导出是wav格式啊
作者: lionheart007    时间: 2016-10-3 17:5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cd是半数字半模拟的
作者: 马甲爵    时间: 2016-10-3 17:5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有个软件叫叫克隆CD 连加密磁道都给你原封不动的搞定
作者: couger    时间: 2016-10-3 18:0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Cd不是纯数字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3 18:51

楼内有会装逼的业内哦,好怕怕呢,你们快去请教

[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11 编辑 ]
作者: darkryu    时间: 2016-10-3 20:1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eac就是玄学,十几年前就拿eac和cdrwin(当年很流行的刻录软件可以制作镜像和抓轨)生成的wav文件做过二进制比对,一个字节的内容都不差....
作者: MrAmethyst    时间: 2016-10-3 20:3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wtq  于 2016-10-3 16:56 发表
十年前不行,现在有EAC。
十年前就在玩eac了,麻痹都是玄学,现在手头还砸着两桶三菱深蓝
作者: wtq    时间: 2016-10-3 20:55

TG好像也发过几次这个贴,10年前就定论了吧。虽然比起一般数据CD少了很多校检,但不是没有,所以数字部分还是能100%复制的。电脑上以及大部分能找到的播放器也是纯数字播放,效果就是100%,剩下的是专业CD播放器的玄学部分。
LZ可以看看这篇文章,CD Audio红皮书的内容解释的很详细了:
http://publish.it168.com/2006/0824/20060824018701.shtml
作者: shiny    时间: 2016-10-3 21:05

闺女幼儿园毕业演出的DVD光盘,里面是个MP4的视频,在电脑上能播放,文件头部有摔坏拷不出来,已经试了好几天了,还没找到完美的把这MP4拷出来在电视上播放的方法
作者: grammyliu    时间: 2016-10-3 21:1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CD没多钱,喜欢买正版就是了,你听得过来的数量绝对可以承受得起。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10-3 21:1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shiny  于 2016-10-3 21:05 发表
闺女幼儿园毕业演出的DVD光盘,里面是个MP4的视频,在电脑上能播放,文件头部有摔坏拷不出来,已经试了好几天了,还没找到完美的把这MP4拷出来在电视上播放的方法
直接提取ISO
安卓盒子播放ISO或者将ISO转换成mkv/avi之类
作者: 燕山隐士    时间: 2016-10-4 07:3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X4 Pro
引用:
原帖由 @shiny  于 2016-10-3 21:05 发表
闺女幼儿园毕业演出的DVD光盘,里面是个MP4的视频,在电脑上能播放,文件头部有摔坏拷不出来,已经试了好几天了,还没找到完美的把这MP4拷出来在电视上播放的方法
我曾经一怒之下用屏幕录像工具 给完整录了一遍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6-10-4 10:5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弄成DVDROM MP4真没谁了
作者: alleni3    时间: 2016-10-4 12:2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我用的还是5年前的技术,是先把cd转成wav文件,一首歌大约44m左右,wav文件直接扔手机听,然后攒够100首歌刻个无损dvd在车上听,不知道还有没有啥更先进的方法。eac是啥?不懂
作者: pradafx    时间: 2016-10-4 14:07

我觉得cd还是要听原版,拿个刻录盘或是转成无损都是丧失逼格的表现。
作者: mamania    时间: 2016-10-4 15:2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引用:
原帖由 @lionheart007  于 2016-10-3 17:53 发表
cd是半数字半模拟的
来源呢。。。我怎么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作者: alleni3    时间: 2016-10-4 15:31

引用:
原帖由 mamania 于 2016-10-4 15:27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来源呢。。。我怎么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CD是半模拟也没说错,毕竟都是磁带转的
作者: n2    时间: 2016-10-4 15:5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引用:
原帖由 @alleni3  于 2016-10-4 15:31 发表
CD是半模拟也没说错,毕竟都是磁带转的
这话就跟。。我说你是精子。。。一样

压根不能这样扯。。
作者: alleni3    时间: 2016-10-4 16:12

引用:
原帖由 n2 于 2016-10-4 15:56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这话就跟。。我说你是精子。。。一样

压根不能这样扯。。
问题是这话不是我说的,就和BD 4K蓝光盘一样,不也是录像带原生转的?

我只是把我听到的说法说出来而已,咱先不说模拟还是不摸你,就单说比音质CD还真得靠边站
作者: jun4rui    时间: 2016-10-4 18:3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数码多很多年前就测试过eac了啊
作者: fuckmic    时间: 2016-10-5 07:5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4
引用:
原帖由 @alleni3  于 2016-10-4 16:12 发表
问题是这话不是我说的,就和BD 4K蓝光盘一样,不也是录像带原生转的?

我只是把我听到的说法说出来而已,咱先不说模拟还是不摸你,就单说比音质CD还真得靠边站
现在很多电影就是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当然你要说数字摄像机也是通过数模转换获得的数据,那我也无话可说。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08:4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
引用:
原帖由 @alleni3  于 2016-10-4 15:31 发表
CD是半模拟也没说错,毕竟都是磁带转的
尽瞎扯,磁带又不是就代表了模拟
DDD 处理流程听过没有?全程数字化
作者: darkryu    时间: 2016-10-5 09:1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alleni3  于 2016-10-4 15:31 发表
CD是半模拟也没说错,毕竟都是磁带转的
悄悄地告诉你,硬盘中记录数据的那片盘状物件就是磁盘。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6-10-5 14:0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cdda没有纠错 只能说容易犯错 未必每次都犯错
作者: vpoei1992    时间: 2016-10-5 14:19

引用:
原帖由 fuckmic 于 2016-10-5 07:57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4
现在很多电影就是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当然你要说数字摄像机也是通过数模转换获得的数据,那我也无话可说。
谁用数字摄像机拍电影?现在的BD,4K都是胶片转录的,现在的胶片转8K无压力

[ 本帖最后由 vpoei1992 于 2016-10-5 14:22 编辑 ]
作者: vpoei1992    时间: 2016-10-5 14:21

引用:
原帖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08:4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
尽瞎扯,磁带又不是就代表了模拟
DDD 处理流程听过没有?全程数字化
别瞎YY了,现在录音就是模拟,制作时才转数字,更别说一大堆旧录音的模拟母带CD出来后才转录成CD的
作者: 旨旨    时间: 2016-10-5 14:2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ONY Xperia Z3
引用:
原帖由 @vpoei1992  于 2016-10-5 14:21 发表
别瞎YY了,现在录音就是模拟,制作时才转数字,更别说一大堆旧录音的模拟母带CD出来后才转录成CD的
并没有,录音早就都是数字设备了
作者: vpoei1992    时间: 2016-10-5 14:37

引用:
原帖由 旨旨 于 2016-10-5 14:27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ONY Xperia Z3
并没有,录音早就都是数字设备了
逗,CD和电脑出来前,70年代80年代那么多经典录音后来出的CD都哪来的?那时候有个毛数字设备
还有索尼出的一大堆,高分辨率音频不少都是磁带转录的,数字录音根本做不到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14:42

楼内有会装逼的业内哦,好怕怕呢,你们快去请教

[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11 编辑 ]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6-10-5 14:4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我们下载党不讨论啥了
作者: alleni3    时间: 2016-10-5 14:57

一会胶片 一会磁带 一会模拟 一会数字

你们争吧,我们这些外行看不懂,平时就买7元一张的BD 听320K和无损的MP3就知足了
作者: vpoei1992    时间: 2016-10-5 14:58

引用:
原帖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14:4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
别瞎YY了
DDD是全数字,我又没说早期转过来的也是数字载体记录的
现在当然一堆数码录音的,谁说录音一定是模拟的?

况且CD毫无疑问是数字载体,10000次重放也是100%精确的

本 ...
呵呵,我说的和你这种外行不在一个频道上,你根本不懂录音的原理
作者: 伪    时间: 2016-10-5 15:01

我想问一下,一个CD拷贝文件的时候到99%的时候显示“循环冗余检查失败”,这时候有什么办法能把那些文件完整拷贝出来?
作者: 寂静狼    时间: 2016-10-5 15:3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vpoei1992  于 2016-10-5 14:58 发表
呵呵,我说的和你这种外行不在一个频道上,你根本不懂录音的原理
内行倒是拿点干货啊
作者: Kuzuryuusen    时间: 2016-10-5 16:18

posted by wap
对于这个问题,最接近的回答是:也许可以,也许不可以,但是你永远无法确定。具体看图。
比方说我们只讨论一个扇区。数据CD有校验位和纠错位,这2352个字节读出来,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没有折中。但是音频没有那些校验位和纠错位。2352个字节读出来,也许全对,也许错了一两个(但是人耳听不出来),没法知道。这种情况可以从你手上的CD一直追溯到唱片公司的母盘,每次复制都有可能出错。
一般EAC的做法是读多几次进行比较。都对的话就认为是对的。但无论读几次还是不能100%避免出错。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18:02

楼内有会装逼的业内哦,好怕怕呢,你们快去请教

[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11 编辑 ]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18:07

楼内有会装逼的业内哦,好怕怕呢,你们快去请教

[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12 编辑 ]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18:16

楼内有会装逼的业内哦,好怕怕呢,你们快去请教

[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12 编辑 ]
作者: Kuzuryuusen    时间: 2016-10-5 20:09

posted by wap
引用:
原帖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18:07 发表
CDDA当然有校验
1个扇区2352字节中有304字节的校验
但是没有校正能力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18:09 通过手机版编辑
不知道你这304字节哪来的。反正图也贴了,2352字节全部用来装数据。余下编码级别的容错也是聊胜于无的东西。
归根结底音频视频流“允许”出错,所以纠结100%完美复制CD没有意义——因为缺乏对“完美”的定义。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21:01

楼内有会装逼的业内哦,好怕怕呢,你们快去请教

[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12 编辑 ]
作者: vpoei1992    时间: 2016-10-5 21:02

引用:
原帖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18:16 发表

原来你们是专业内行使用的是模拟录音啊,失敬失敬
看来可能是情怀呢,建议使用黑胶哦
呵呵,外行就是外行,根本没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早说了,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讨论问题,自然没兴趣证明给你看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21:03

楼内有会装逼的业内哦,好怕怕呢,你们快去请教

[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12 编辑 ]
作者: vpoei1992    时间: 2016-10-5 21:04

引用:
原帖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03 发表

再缩缩看?头都伸不出来了吧
呵呵,继续YY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21:05

不想再浪费时间讨论了
反正只要记住一点
数字载体就是要体现100%的精确和可靠
保证的就是回放过程中100%的可重复性
如果你觉得某个载体不可靠,在考虑设计者是不是脑子进水之前,先考虑你是不是看得太多想得太少
作者: EraserKing    时间: 2016-10-5 21:06

我还是某个装逼业内的爹呢,就是懒得证明了

[ 本帖最后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13 编辑 ]
作者: vpoei1992    时间: 2016-10-5 21:08

引用:
原帖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06 发表

来啊互相伤害啊
怂货,0干货的业内,好怕哦
你这种货见多了,网上看点资料就自以为是,其实根本摸不到业界的边,而且根本不在一个层面讨论问题,干嘛要教你?浪费时间没有讨论的价值
作者: Kuzuryuusen    时间: 2016-10-6 05:56

posted by wap
引用:
原帖由 @EraserKing  于 2016-10-5 21:05 发表
不想再浪费时间讨论了
反正只要记住一点
数字载体就是要体现100%的精确和可靠
保证的就是回放过程中100%的可重复性
如果你觉得某个载体不可靠,在考虑设计者是不是脑子进水之前,先考虑你是不是看得太多想得太少
说明你完全不懂数字信号的存在意义。数字信号是为了避免失真,而无法避免错误。只有冗余才能避免错误。
冗余的本质是用更多的存储空间换取数据一致性。比如CD-ROM Mode1就是用2352字节的存储量保存2048字节的数据,剩下的304字节作为冗余(原来304是这么来的啊)。
而音频CD标准里恰恰没这个冗余,2352字节全部用于数据,原理上无法避免错误。
这是设计者太蠢吗?不是。这恰恰是设计者聪明之处——因为流数据本身对错误不敏感。一张CD几十亿比特,错几个根本无关紧要。对这样的数据去搞冗余浪费1/8的存储量才是真的脑子进水。
作者: wtq    时间: 2016-10-6 06:3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红米Note2
引用:
原帖由 @Kuzuryuusen  于 2016-10-6 05:56 发表
说明你完全不懂数字信号的存在意义。数字信号是为了避免失真,而无法避免错误。只有冗余才能避免错误。
冗余的本质是用更多的存储空间换取数据一致性。比如CDROM Mode1就是用2352字节的存储量保存2048字节的数据,剩下的304字节作为冗余(原来304是这么来的啊)。
而音频CD标准里恰恰没这个冗余,2352字节全部用于数据,原理上无法避免错误。
这是设计者太蠢吗?不是。这恰恰是设计者聪明之处——因为流数据本身对错误不敏感。一张CD几十亿比特,错几个根本无关紧要。对这样的数据去搞冗余浪费1/8的存储量才是真的脑子进水。
早期对cd audio是这个观点,看我前面贴的链接,光盘格式上是没额外校检,跟vcd一样。但是光盘正常读取的情况下编码内校检也是足够的,数字部分可以完整复制,没误码什么软件都100%否则需要EAC抓取更准确。
作者: Kuzuryuusen    时间: 2016-10-6 06:48

posted by wap
引用:
原帖由 @wtq  于 2016-10-6 06:33 发表
早期对cd audio是这个观点,看我前面贴的链接,光盘格式上是没额外校检,跟vcd一样。但是光盘正常读取的情况下编码内校检也是足够的,数字部分可以完整复制,没误码什么软件都100%否则需要EAC抓取更准确。
编码级别的容错姑且算有吧,但无法替代传输/存储级别的冗余。你也说是“正常”读取。问题在于从原理上就没法知道这次读取到底是不是“正常”。EAC的做法是多读几次,结果都一样就认为“正常”。这样也许能避免绝大部分的错误,严格来说还是无法保证100%。
作者: wtq    时间: 2016-10-6 07:0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红米Note2
别人研究了一下红皮书结论是校正的过来的,可能一般的软件复制不管这个,音频有误码也直接复制,早期盗版爆音可能这情况。
作者: 0:00    时间: 2016-10-6 12:5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I
引用:
原帖由 @MrAmethyst  于 2016-10-3 20:35 发表
十年前就在玩eac了,麻痹都是玄学,现在手头还砸着两桶三菱深蓝
朋友你出么?
作者: endrollex    时间: 2016-10-6 13:25

现在拍电影还用胶片啊?我还以为胶片都是老黄历了呢
作者: hisokoa    时间: 2016-10-7 08:2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现在还有实体店卖正规的cd专辑么?市面上只见到些卖汽车cd和精选大全集之类的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10-7 09:2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hisokoa  于 2016-10-7 08:25 发表
现在还有实体店卖正规的cd专辑么?市面上只见到些卖汽车cd和精选大全集之类的
有卖。
很多老烧就喜欢CD,说是跟音频文件感受不一样,分辨得出来。
我耳朵没那么刁,听不出来……
而且我觉得5.1声道演唱会的包围感比2声道的CD要爽……
作者: 柯布西耶    时间: 2016-10-7 09:56

数字格式只要不错就是100%啊
作者: passby99    时间: 2016-10-10 13:29

引用:
原帖由 shiny 于 2016-10-3 21:05 发表
闺女幼儿园毕业演出的DVD光盘,里面是个MP4的视频,在电脑上能播放,文件头部有摔坏拷不出来,已经试了好几天了,还没找到完美的把这MP4拷出来在电视上播放的方法
只要了解原理可以设法解决,因为windows的copy命令要做校验, 因为有坏道,校验不通过就停止copy. 而播放软件一般会跳过坏道.所以copy失败,但播放能成功.
所以自己写个小程序, 从源文件读一段,拷一段到目标文件,哪怕读失败也继续, 可以解决.
没有编程能力的话,
1) 找一些copy软件,如fastcopy,找找选项中有没去除校验这样的设置, 看能否成功.
2) 或找一些做CD镜像的文件,如ultraiso, 找找选项中有没去除校验这样的设置,看能否成功.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