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wood 于 2016-7-26 13:46 发表
早期还真是用dc光驱提取的,模糊记得提取一张gdi镜像要10多个小时。
原帖由 @dask 于 2016-8-9 12:10 发表
开发机的就是GD刻录机。。。
另外,最早研究DUMP GD的老外,曾经测试过某组织发布的通过刷固件让PC某型号光驱成为GD光驱的方法,刷后PC上出现的型号改变了,但是不能读写GDI,插到开发机上进行GD空白盘刻录,刻了一点就失败并废盘了。。
原帖由 @SONIC3D 于 2016-8-9 21:48 发表
跟这个没关系,dask说的是让部分yamaha光驱变开发机用光驱的固件,受限于那种yamaha光驱的批次,可用性几乎为0.
你说的redump现在的特定固件,是为了让光驱认出一张99分钟的CD TOC后,能够单独发指令控制光驱电机停转和再转,并且再转后,不会去重新加载TOC。和dask说的那种固件不是同一个。
数据偏移问题,是因为redump不正确地使用了gdi这种格式定义。gdi最初定义的时候,要求没有把数据轨和首根音频轨之间的pregap部分略去(其实是352800字节,也就是150扇区的内容为0x00的数据),约定了是要求使用gdi的软件,自己补上这部分数据(因为都是0)。而redump把这部分略去的内容写进了首根音频轨的头部,却依然用了"gdi"作为后缀。对大多数游戏可能不会爆发问题,因为,只不过是所有音轨都偏移了2秒钟而已,但DC有一个很特殊的数据轨定义,就是把一部分数据放到最外圈也就是最后一轨,以加速数据的读取,这数据轨因为之前音轨的2秒偏移,就这样也被往后挤偏移了352800字节,等于里面所有数据都废了。。。
redump坚持这样才是一个gdi应有的状态,不愿意改,实际按我的理解是被人指出了数据存储方法方式不正确,碍于面子不愿意改,期望之后以自己的dump量的增长,让这种改动成为事实标准,所以才变成了现在2种有微妙差异的gdi遍布网络的状况。
原帖由 dask 于 2016-8-9 23:17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那sonic3d大是看过原文的了,连批次问题都知道,可怜我真的买了个yamaha的scsi光驱刷固件测试,那老外貌似是dump出那三张万年不破的ps1模拟器的iso的人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