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电脑] 回想起MD(Mini Disk),被MP3绞杀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索尼一贯的走错路? [打印本页]

作者: ff42    时间: 2016-4-18 13:46     标题: 回想起MD(Mini Disk),被MP3绞杀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索尼一贯的走错路?

MP3初兴起时,无论是媒体规格还是硬件工艺,连给MD提鞋都不配。
然而MD最终还是输得一败涂地。

其实在随身级MP3设备初面世的时候,MP3资源的获取也是很不方便的,不仅没有太多的网络资源,网速的不足也无法使下载作为主要获取渠道。和MD一样,基本上都靠CD转录。
而且因为存储成本的限制,当时的MP3也往往无法使用较高的采样率。
更不用说与MD动辄20小时持续播放相比,早期MP3只有可怜的两三个小时的续航。

那么现在回想一下,当年有没有可能存在一条正确的路,能让索尼以基于ATRAC的MD剿杀MP3,继续统治随身音乐领域呢?
作者: vermilion    时间: 2016-4-18 13:5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从来没这可能……
作者: 富兰克林    时间: 2016-4-18 13:5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现在mp3播放器都完蛋了。都整合到手机里了。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14:0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锤子 T2
用户体验。

MP3的歌曲选取便利性直接宣告MD的死亡。
作者: ff42    时间: 2016-4-18 14:10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08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锤子 T2
用户体验。

MP3的歌曲选取便利性直接宣告MD的死亡。
早期的MP3在选曲的便利性方面并没有比MD更优秀啊,只能一首一首跳
作者: xcj00xx    时间: 2016-4-18 14:1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索尼的一贯作风,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不计成本的研发没有销量的超前产品,很多到停产都没有收回研发费用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14: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锤子 T2
引用:
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4:10 发表
早期的MP3在选曲的便利性方面并没有比MD更优秀啊,只能一首一首跳
所以MD勉强活了几年,然后彻底死掉。
作者: dgrca    时间: 2016-4-18 14: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我曾经拥有过几个MD。索尼的,建伍的。

说真的,MD只是在外形美感上高于MP3平均水平,有一种高精密机械和电子结合的高科技感。

但其它都不行。
体积、重量、电力,MD由于有大量机械部件,必然不如纯电子器件的MP3。
音乐文件来源,不言而喻。
音乐文件管理,号称史上最反人类的消费电子领域软件之一,SS能让人恨不得砸了电脑。
使用便利性,被MP3全面吊打。
MD盘本身得投资不说,我感觉MD盘上存储的文件有不小的损失隐患。曾经有不少MD盘放的时间长了读不出了。

索尼大法好是不错,然而索尼发展出很多没有前途的技术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特别是索尼有时候发蔫坏要搞技术垄断,死得更快。
作者: ff42    时间: 2016-4-18 14:18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16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锤子 T2
所以MD勉强活了几年,然后彻底死掉。
我的问题是MD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优势战胜MP3
按照你的意思,如果MD比MP3更早出现便捷的选曲方案,就有可能获胜么?
然而这并不是决定胜负走向的关键吧?
作者: milanello    时间: 2016-4-18 14:20

然后苹果推出了iPod,最终变成了iPhone走到了现在
作者: 无印凉粉    时间: 2016-4-18 14:23

引用:
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4:18 发表

我的问题是MD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优势战胜MP3
按照你的意思,如果MD比MP3更早出现便捷的选曲方案,就有可能获胜么?
然而这并不是决定胜负走向的关键吧?
没有,MD的出路就是现在的ZX100和ZX2
顶天了可以保留atrac3+的格式,但是MD这种介质必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14:2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引用:
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4:18 发表
我的问题是MD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优势战胜MP3
按照你的意思,如果MD比MP3更早出现便捷的选曲方案,就有可能获胜么?
然而这并不是决定胜负走向的关键吧?
你这年纪的人都是把玩过来的,能不清楚?
没有屏幕,线控上的屏幕太小,录制歌曲繁琐,选择歌曲繁琐。
MD的出现,是CD的替代,更便利。然而在MP3面前完全没得打。
MP3在手机面前又完全没得打。

反倒是黑胶这种主打音质的,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作者: yaoyuef    时间: 2016-4-18 14:27

你说的MP3包括水果iPod吗
作者: 一直都在胖    时间: 2016-4-18 14:27

md连自家cd都不如啊
作者: 蓝蓝的天    时间: 2016-4-18 14:32

MD用来收藏挺不错的,特别是以前的N10、DR80、E10、909还是什么来着,的确漂亮。

但是拷歌麻烦,选歌也麻烦,重量也是原因,还有就是换歌时吱吱吱的声音也比CD要恼人一点。

总而言之完蛋是必然的,愿意玩CD的不会考虑MD这种替代品,想更便携的会考虑MP3。
作者: 喜欢它likeit    时间: 2016-4-18 14:3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24 发表
你这年纪的人都是把玩过来的,能不清楚?
没有屏幕,线控上的屏幕太小,录制歌曲繁琐,选择歌曲繁琐。
MD的出现,是CD的替代,更便利。然而在MP3面前完全没得打。
MP3在手机面前又完全没得打。

反倒是黑胶这种主打音质的,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黑胶这种主打音质的。。。沙沙声吗?
作者: yang6451    时间: 2016-4-18 14:40

前期MD貌似还有点领先优势,因为早期的MP3容量小,体积也没比MP3强多少,价格还贵

不过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闪存的发展,MP3逐渐崛起,到ipod的时候算是给了MD致命一击。

当然索尼为了所谓的版权死抱着atrac格式不放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 无印凉粉    时间: 2016-4-18 14:41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2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你这年纪的人都是把玩过来的,能不清楚?
没有屏幕,线控上的屏幕太小,录制歌曲繁琐,选择歌曲繁琐。
MD的出现,是CD的替代,更便利。然而在MP3面前完全没得打。
MP3在手机面前 ...
你用的一定是单放机,所有录放机都有液晶屏
作者: dgrca    时间: 2016-4-18 14:4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黑胶销量近几年逐年快速攀升。服不服?
作者: jahaman    时间: 2016-4-18 14:45

别的不知道,以前看同学玩过,录歌太慢要听一遍的时间,而且环境有抖动就会影响音质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14:47

引用:
原帖由 无印凉粉 于 2016-4-18 14:41 发表

你用的一定是单放机,所有录放机都有液晶屏
屁大点的那块液晶,我都不想说是屏幕。

PS:RH1仍在服役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14:49

引用:
原帖由 喜欢它likeit 于 2016-4-18 14:33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黑胶这种主打音质的。。。沙沙声吗?
烧友的世界,你不懂。
而且黑胶由于技术原因,限量,除了本身价格贵以外,收藏价值还很高,热门黑胶的升值空间比比特币有前途多了。
作者: gundamlrc    时间: 2016-4-18 14:50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49 发表

烧友的世界,你不懂。
而且黑胶由于技术原因,限量,除了本身价格贵以外,收藏价值还很高,热门黑胶的升值空间比比特币有前途多了。
还的看唱片公司会不会再版
作者: cf3b5    时间: 2016-4-18 14:51

MP3出来之前MD火了都快10年了,我觉得是在说不上谁淘汰谁的说法,其实就是科技更新换代罢了!
当然MD能被国内老百姓所接触的时候已经算是中后期了,所以有种MD一上来就被MP3淘汰的感觉罢了!
作者: 大豪寺凯    时间: 2016-4-18 14:54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2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你这年纪的人都是把玩过来的,能不清楚?
没有屏幕,线控上的屏幕太小,录制歌曲繁琐,选择歌曲繁琐。
MD的出现,是CD的替代,更便利。然而在MP3面前完全没得打。
MP3在手机面前 ...
黑胶玩的就是逼格,至于音质就只能呵呵呵了。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14:57

引用:
原帖由 大豪寺凯 于 2016-4-18 14:54 发表


黑胶玩的就是逼格,至于音质就只能呵呵呵了。
我穷逼玩不起,但认识的些老烧们评价还是很高的。
作者: ff42    时间: 2016-4-18 15:00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57 发表

我穷逼玩不起,但认识的些老烧们评价还是很高的。
黑胶听的是情怀,并不是还原度。
就跟现在有人看电影依然喜欢胶片噪点一样。
作者: 532    时间: 2016-4-18 15:02

简单点说不就是半导体储存肛了碟片储存么,极端点,就像ipod 群众把硬盘换了cf甚至双sd转cf

你们现在身上还有多少便携设备是带那么复杂的机械结构的?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15:04

引用:
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5:00 发表

黑胶听的是情怀,并不是还原度。
就跟现在有人看电影依然喜欢胶片噪点一样。
我不懂没认真接触过,不发表意见,上面只是转述一种观点罢了。
我说的那几个老烧,还是听CD为主,接触数播的都不多。
作者: 532    时间: 2016-4-18 15:04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57 发表

我穷逼玩不起,但认识的些老烧们评价还是很高的。
基本原理跟现在的电子显微镜无异,一路通过探针摸过去的

理论上能摸出几乎无限细节的模拟信号,然而,每次摸出来的玩意都不大一样,简直屌,不能再次跨入同一条河系列
作者: 女武神    时间: 2016-4-18 15:06

你没发现 其它媒介都被干掉了嘛
作者: dgrca    时间: 2016-4-18 15:0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是不是黑胶的发行方就替听众过滤了太多垃圾,留下的都是比较好的?
作者: handsomeken    时间: 2016-4-18 15:1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现在连mp3都没了,应该很明确了
作者: yaoyuef    时间: 2016-4-18 15:17

黑胶就是听失真,所谓有格调的失真
作者: fatehe    时间: 2016-4-18 15:1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我还在用,以前积累不少碟,都是接同学正版转录的,丢办公室抽屉,经常听。
作者: 无印凉粉    时间: 2016-4-18 15:24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47 发表

屁大点的那块液晶,我都不想说是屏幕。

PS:RH1仍在服役
我觉得纯粹是你自己机器选择的问题吧。
可惜我的这台口香糖电池都挂了,外挂电池盒也丢了,只能扔家里抚摸
作者: anubisx    时间: 2016-4-18 15:2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内存发展比预计要快,如果今天128m内存卡要几百块一张,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另外mp3也差不多死了,都融入到各种便携设备中。其实相机也是,但移动设备只能取代卡片级别的设备。
作者: ppigadvance    时间: 2016-4-18 15:31

讲真拿光纤线录歌的过程还是有趣的。。
作者: fatehe    时间: 2016-4-18 15:32

马云家现在还有不少帮转录MD的,也不贵,最近看了下二手的NET MD,也就500-600,其实我还想搞台大法磁带机,以前几台大法和爱华都是磁头坏了,家里一堆的磁带,估计还能用。


MD的光头真好,不,大法CD光头也不错,我两台用了十几年了,依旧好好的。

[ 本帖最后由 fatehe 于 2016-4-18 15:47 编辑 ]
作者: jonathan    时间: 2016-4-18 15:3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黑胶听一次磨损一次,当然贵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15:38

引用:
原帖由 无印凉粉 于 2016-4-18 15:24 发表

我觉得纯粹是你自己机器选择的问题吧。
可惜我的这台口香糖电池都挂了,外挂电池盒也丢了,只能扔家里抚摸
我去年还在TB上买过RH1的口香糖电池,二手的。
全新的已经没有了,再用了两年,估计跟你一样,只能摸摸怀念下
作者: 532    时间: 2016-4-18 15:44

口香糖电池可以用锂电+降压板子搞,然而引入的纹波对音质有没有影响是别论233
作者: norush    时间: 2016-4-18 15:50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MP3必然吊打MD  无论多么高贵的大法都没用.......
作者: raidentime    时间: 2016-4-18 16:08

就一件事情.....你跑朋友家里想下首别人的歌还要随身带着管理软件光盘,安装完毕才能往里面写歌曲,人家拿出个128MB的mp3下完了像看煞笔一样看着你.....然后你还嘴硬说咱这虽然慢,录完了是wav级别的音质.....
作者: 河马    时间: 2016-4-18 16:18

想起我那台aiwa的NetMD显示屏都没有,全靠线控,线控坏了就只能抚摸了。
作者: 8000008215    时间: 2016-4-18 16:19

跟IPOD的推出有关吗?
作者: amk4amk4    时间: 2016-4-18 16:2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物理介质被数字媒体取代是迟早的事,但是MD连CD都没干翻就是SONY自己问题了
作者: abrina    时间: 2016-4-18 16:3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索尼低估了闪存颗粒成本相较于md盘的下降速度,而且在发现这个问题后的反应速度和态度都太滞后了。
作者: Alloyo    时间: 2016-4-18 19:5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那年代没钱玩,听到看到杂志电视都是大城市的玩家,羡慕死我等玩个沃克曼还是二手的小城市穷鬼
作者: zenhigh    时间: 2016-4-18 20:18

索尼是被自己的唱片公司捆住了手脚。唱片公司天然敌视MP3,索尼当然对MP3播放器不积极。反倒三星很积极,它没这方面的包袱,MP3文件是不是盗版与己何干?
作者: wap666    时间: 2016-4-18 20:2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MI 2
但是这玩意在日本生命力很强啊,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凉宫春日的激奏这集,还说什么喜欢的人可以来免费录制md。那个时候都2006年了。
作者: 78788569    时间: 2016-4-18 20:3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4
当时寝室有个室友买的,告诉我这才是潮流,品质

我好羡慕

后来,后来再也没有了
作者: 000月    时间: 2016-4-18 21:1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有个问题,sonicstage和iTunes,谁的用户体验更反人类?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21:14

引用:
原帖由 000月 于 2016-4-18 21:13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有个问题,sonicstage和iTunes,谁的用户体验更反人类?
sonicstage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8 21:16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2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反倒是黑胶这种主打音质的,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黑胶有音质?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8 21:17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49 发表

烧友的世界,你不懂。
而且黑胶由于技术原因,限量,除了本身价格贵以外,收藏价值还很高,热门黑胶的升值空间比比特币有前途多了。
说穿了就是玄学骗sb
作者: stafy    时间: 2016-4-18 21:2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当时差点买,还好缺钱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8 21:26

黑胶的音质如何我从原理上说明
黑胶是聚氯乙烯制造的,分子大小非常大,而黑胶上的沟槽的厚度只能容纳3000个左右的分子,这只相当於11-12bit,70db的信噪比
实际你能听到的黑胶更凄惨,基本只有55-60db的信噪比,这就是为啥黑胶永远有沙沙声,底噪太高了
这种早该进垃圾桶的狗屎居然在21世纪说有音质?真是历史大笑话,被你坛bs半天的mp3都不知道高出黑胶几个华莱士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8 21:30

引用:
原帖由 532 于 2016-4-18 15:04 发表

基本原理跟现在的电子显微镜无异,一路通过探针摸过去的

理论上能摸出几乎无限细节的模拟信号,然而,每次摸出来的玩意都不大一样,简直屌,不能再次跨入同一条河系列
无限细节个jb,聚氯乙烯分子就是这麽大,怎麽无限细节?
想要黑胶达到CD等级的采样率(16bit)每个黑胶分子都必须比一个氢原子还小,电子显微镜一样洗洗睡

[ 本帖最后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8 21:45 编辑 ]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21:33

引用:
原帖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8 21:17 发表

说穿了就是玄学骗sb
只能说存在即是合理的吧,那些老烧们有钱,业界也蓬勃发展。
我没那条件,也不打算碰,省钱了。
作者: olongnet    时间: 2016-4-18 22:03

你们都忘记了 MD的排线还容易坏。   至少我前后用过3台MD,仍然记得第一次用ipod 花了10分钟把硬盘里400多首歌曲导入后,我都惊呆了,于是再也没用过MD了。
作者: 原始恶魔    时间: 2016-4-18 22:07

历史证明技术优势才是王道。
索尼后面的BD能大胜也不是因为PS3,而是蓝光的容量是哪叫啥来着?HD的几十倍。
这技术优势才会注定赢。
MD之类的就和记忆卡一样,没啥技术优势却强行推广,失败是必然的
作者: Running82    时间: 2016-4-18 22:12

MD 是被时代淘汰的 这个没什么丢人的 毕竟也红红火火了10多年了
作者: Running82    时间: 2016-4-18 22:13

毕竟md有不可绕过的机械问题。
而相对MP3来说,机械损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22:4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锤子 T2
引用:
原帖由 @原始恶魔  于 2016-4-18 22:07 发表
历史证明技术优势才是王道。
索尼后面的BD能大胜也不是因为PS3,而是蓝光的容量是哪叫啥来着?HD的几十倍。
这技术优势才会注定赢。
MD之类的就和记忆卡一样,没啥技术优势却强行推广,失败是必然的
拜托,怎么叫失败?
MD相比CD最大的一步,人们可以自由地烧制卡带,自定义碟片里歌曲的内容,这是使用体验上极大的改进好么。

无非人的使用习惯和体验一直在改进,被时代淘汰而已,正如MP3被手机淘汰一样。
作者: amk4amk4    时间: 2016-4-18 22:4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引用:
原帖由 @000月  于 2016-4-18 21:13 发表
有个问题,sonicstage和iTunes,谁的用户体验更反人类?
必须sonicstage,且不要说这种老古董了,去SONY最新的MORA数字音乐商店买歌试试,那体验绝对能在你用回ITUNES以后感动到流泪。。。
作者: kforce    时间: 2016-4-18 22:49

松下当年就预言过了这类产品肯定要由机械化全面向全电子化过渡,最终能生存下来的形态必然是不含任何机械部件,所以很早就放弃了MD,不过退的面太广,现在已经很难杀回去了
作者: yang_yii    时间: 2016-4-18 22:5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那个时候mp3胜算并不大。当时阻碍mp3的一大障碍是闪存容量,记得大学时候看同学买了一个32m大小的三星mp3播放器都很前沿得感觉。但是容量小也有更新歌曲的困扰,当时一首mp3差不多至少2-3m。
应该说md当时的思路还是正确的,至少是能通过自己擅长技术解决存储媒介问题并且制定行业标准。
无奈苹果太机智了,闪存贵,用机械硬盘解决容量问题。并且推出了自己的数字音乐商店。
作者: 富兰克林    时间: 2016-4-18 22:5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raidentime  于 2016-4-18 16:08 发表
就一件事情.....你跑朋友家里想下首别人的歌还要随身带着管理软件光盘,安装完毕才能往里面写歌曲,人家拿出个128MB的mp3下完了像看煞笔一样看着你.....然后你还嘴硬说咱这虽然慢,录完了是wav级别的音质.....
这个软件都是后来的了。最早我都是光纤接音响录的。
作者: supermaneverbk    时间: 2016-4-18 23:0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3:46 发表
MP3初兴起时,无论是媒体规格还是硬件工艺,连给MD提鞋都不配。
然而MD最终还是输得一败涂地。

其实在随身级MP3设备初面世的时候,MP3资源的获取也是很不方便的,不仅没有太多的网络资源,网速的不足也无法使下载作为主要获取渠道。和MD一样,基本上都靠CD转录。
而且因为存储成本的限制,当时的MP3也往往无法使用较高的采样率。
更不用说与MD动辄20小时持续播放相比,早期MP3只有可怜的两三个小时的续航。

那么现在回想一下,当年有没有可能存在一条正确的路,能让索尼以基于ATRAC的MD剿杀MP3,继续统治随身音乐领域呢?
当年要是可以开放md的数据存储功能,估计会好不少。
作者: 契卡    时间: 2016-4-18 23:18

你们真有钱,当年md真心买不起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4-18 23:2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锤子 T2
引用:
原帖由 @yang_yii  于 2016-4-18 22:56 发表
那个时候mp3胜算并不大。当时阻碍mp3的一大障碍是闪存容量,记得大学时候看同学买了一个32m大小的三星mp3播放器都很前沿得感觉。但是容量小也有更新歌曲的困扰,当时一首mp3差不多至少23m。
应该说md当时的思路还是正确的,至少是能通过自己擅长技术解决存储媒介问题并且制定行业标准。
无奈苹果太机智了,闪存贵,用机械硬盘解决容量问题。并且推出了自己的数字音乐商店。
我宿舍哥们在2003年花了1千多买的韩国某品牌MP3,64M,不便宜,但操作真好。

而且,那个音质,相当好。 后面几年对比了不少国产MP3,都打不过它。

后来的魅族MP3真是良心之作。
作者: fengfenghh    时间: 2016-4-18 23:3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md比mp3早10年最多是比淘汰。而不是击败,击败的是netmd
作者: zhangyunsony    时间: 2016-4-19 00:4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S6 EDGE
和优盘取代软盘一个道理
是存储介质换代的必然性
说录制麻杆的
你们知道当时日本市场都是有灌输好的md专辑卖么
唱片公司出的 和cd一样
mp3选歌方便也不是必然的
比如iphone的随机播放就不如当年的cd和md
而且各种国砖和d50 d100这些也没有阻挡别人去买啊
作者: seek    时间: 2016-4-19 01:0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索尼没有下本把md推广为取代cd唱片的介质,是最失败的地方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9 01:05

引用:
原帖由 fengfenghh 于 2016-4-18 23:3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md比mp3早10年最多是比淘汰。而不是击败,击败的是netmd
事实就是md早出这麽多年连CD随身听都没能取代
作者: zickzion    时间: 2016-4-19 01:26

sony当时往mp3转型其实还可以,凭借walkman的口碑在高端mp3市场还是挺有销量的,直到ipod出来……

ipod的赢点在于itunes,这才是ipod跟当时的高端mp3比如iriver啊创新啊sony啊的最大区别。应该说从2000年左右开始it界进入拼软件、拼用户体验的时代,日系传统是ID一流软件三流,一直到现在的手机市场依然这样,不败才有鬼了
作者: lindley007    时间: 2016-4-19 08:1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ONY Xperia Z3
引用:
原帖由 @无印凉粉  于 2016-4-18 14:41 发表
你用的一定是单放机,所有录放机都有液晶屏
没有这样的规定,参见夏普末代鸡黄DR80
作者: 妹妹的G点    时间: 2016-4-19 08:2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md录制太麻烦,无论光纤还是netmd,音质也一般谈不上多神,淘汰必然的,不过那个做工蛮来福的
作者: skeles    时间: 2016-4-19 08:5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Ss是后期的软件了,最早的是open mg jukebox 其实,就是atrac 这种格式被淘汰的过程
作者: yaoyuef    时间: 2016-4-19 08:54

引用:
原帖由 wap666 于 2016-4-18 20:2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MI 2
但是这玩意在日本生命力很强啊,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凉宫春日的激奏这集,还说什么喜欢的人可以来免费录制md。那个时候都2006年了。
06年的时候已经几乎是MD的末期了
那时候日本yodo里的大水果和大法专区比较,简单客观描述就是水果区门庭若市,大法区门可罗雀。这两个区还相隔不远对比分明,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 Seiker    时间: 2016-4-19 08:5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yang_yii  于 2016-4-18 22:56 发表
那个时候mp3胜算并不大。当时阻碍mp3的一大障碍是闪存容量,记得大学时候看同学买了一个32m大小的三星mp3播放器都很前沿得感觉。但是容量小也有更新歌曲的困扰,当时一首mp3差不多至少23m。
应该说md当时的思路还是正确的,至少是能通过自己擅长技术解决存储媒介问题并且制定行业标准。
无奈苹果太机智了,闪存贵,用机械硬盘解决容量问题。并且推出了自己的数字音乐商店。
02年买的三星mp3 样子还比较来福 32M的容量 900多块 歌我都是下mp3然后转成wma听的 容量小一点 一次放个10多首 后来听到别人说苹果的mp3有多少g的容量 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作者: kdscw    时间: 2016-4-19 09:24

回过头看当年买mp3也很坑,2000年前后32MB的mp3貌似也要1000左右……
谁还没扔,看见32MB“尸体”估计要哭……
MD买过sony r900,sharp mt770。
最后买了台EH1收藏,每年还会拿出来充充电……。
后悔当年欣赏不来sharp的蝴蝶机st880,那时候比较喜欢sony工整的机械质感设计。
MD自己录碟制作封面也算有点乐趣。当然估计这些东西也只有宅男愿意折腾……巨麻烦。
当年MD在日本流行,欧美就很一般了。也算是民族性格使然,日系数码产品,大到电视,小到卡西欧手表都能是厚厚一本说明书……
作者: 取暖的刺猬    时间: 2016-4-19 09:3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原始恶魔  于 2016-4-18 22:07 发表
历史证明技术优势才是王道。
索尼后面的BD能大胜也不是因为PS3,而是蓝光的容量是哪叫啥来着?HD的几十倍。
这技术优势才会注定赢。
MD之类的就和记忆卡一样,没啥技术优势却强行推广,失败是必然的
不要信口开河…
hddvd是15g
bd比dvd也就多了5倍
作者: 取暖的刺猬    时间: 2016-4-19 09:4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日厂在数码世代束手束脚,软件不行,硬件不愿意开放共赢,netmd在mp3初期比mp3优势大的多,几十m的mp3一点都不好用,完全不如能换碟的netmd。

2000左右买过一个松下的手表mp3,插sd卡的,时髦值爆表,但是导歌还是要软件,而且这sb软件还不支持xp,过了几年找出来直接没法用,真是喷了,日系的数码产品走出机械世代就不行了
作者: jamesryo    时间: 2016-4-19 09:48

其实在我使用MP3的几年里,MD还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后来随着盗版音乐的崛起,网上各种MP3~部队,应该是说网速的崛起,连CD都没人买了~仿佛是在半年内,原来周围用MD的人瞬间都换了MP3。我知道,索尼的时代基本结束了...
作者: godzillaqqq    时间: 2016-4-19 09:4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HTC 802t
引用:
原帖由 @raidentime  于 2016-4-18 16:08 发表
就一件事情.....你跑朋友家里想下首别人的歌还要随身带着管理软件光盘,安装完毕才能往里面写歌曲,人家拿出个128MB的mp3下完了像看煞笔一样看着你.....然后你还嘴硬说咱这虽然慢,录完了是wav级别的音质.....
就一件事情.....你跑朋友家里想下首别人的歌还要网上下载itunes,
,安装完毕才能往里面写歌曲,人家拿出个128MB的mp3下完了像看煞笔一样看着你.....然后你还嘴硬说咱这虽然慢,录完了是wav级别的音质...黑胶母盘压制,这才是真正的听mp3。

也不见苹果死,说到底还是信仰不够
作者: amk4amk4    时间: 2016-4-19 10:0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引用:
原帖由 @原始恶魔  于 2016-4-18 22:07 发表
历史证明技术优势才是王道。
索尼后面的BD能大胜也不是因为PS3,而是蓝光的容量是哪叫啥来着?HD的几十倍。
这技术优势才会注定赢。
MD之类的就和记忆卡一样,没啥技术优势却强行推广,失败是必然的
哪来的几十倍。。HD DVD最大30G碟片生产线更新成本低,BD最大50G碟片生产线更新成本高,技术层面上各有优势
BD最后能胜出和技术优势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最大原因是华纳财务赤字急于结束光盘规格大战,当时BD市场份额略高于HD,好像是55%对45%,华纳为快速结束战斗选择全面倒戈BD形成BD市场份额的决定性优势才一下子造就了BD的胜利。。。
作者: 532    时间: 2016-4-19 11:01

引用:
原帖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8 21:30 发表

无限细节个jb,聚氯乙烯分子就是这麽大,怎麽无限细节?
想要黑胶达到CD等级的采样率(16bit)每个黑胶分子都必须比一个氢原子还小,电子显微镜一样洗洗睡
巨巨真流弊,聚录乙烯原来分子量跟形状固定的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16-4-19 11:2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买MD的都是从磁带CD一步一步过来的 而且估计都是索尼牌的
作者: 532    时间: 2016-4-19 11:36

引用:
原帖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8 21:26 发表
黑胶的音质如何我从原理上说明
黑胶是聚氯乙烯制造的,分子大小非常大,而黑胶上的沟槽的厚度只能容纳3000个左右的分子,这只相当於11-12bit,70db的信噪比
实际你能听到的黑胶更凄惨,基本只有55-60db的信噪比,这 ...
呵呵,我还是翻了下数据,姑且看看你这傻逼是怎么算的吧:

碳碳单键 长度 0.154nm
聚氯乙烯 碳碳单键量 姑且算个10万
黑胶沟槽宽度 1/20mm

然后呢,有机化学大湿就开始掐指一算了:沟槽宽度除以单个分子量10万碳键的直链聚氯乙烯,大概就是1/20mm/(0.154*100000/1000000000),大概数值是3246,,换算一下,刚好2的十二次方小一点嘛

========================================
那么问题来了,巨巨你能造个直连碳键10万横向一条直线拉长的玩意出来吗?来年的不存在奖化学家我帮你提名如何?我知道您肠子有几米长,但是巨巨的腰骨顶天半米多点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kPqiRbuS7aXHkQCdk7G
对了,百度百科说啊,不是我说,工业造的pvc分子量大多5-10万,不是十万个碳碳单键的玩意,拜托下次算的时候先把初中化学过了好吗?
作者: cubesun    时间: 2016-4-19 12:01

引用: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22:4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锤子 T2
拜托,怎么叫失败?
MD相比CD最大的一步,人们可以自由地烧制卡带,自定义碟片里歌曲的内容,这是使用体验上极大的改进好么。

无非人的使用习惯和体验一直在改进,被时代淘汰而 ...
CDR也可以啊,我自己还烧过不少,就是因为总觉得有些专辑里有些不喜欢的歌,想自定义。所以后来用了MP3就感觉世界一下纯净了,再也不用为出门带哪张碟发愁了。
作者: 洛克狼    时间: 2016-4-19 12:5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我觉得索尼的MD不行还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一MD碟片成本当时远远低于半导体而索尼当时并没有投资内存工厂,这块一直都是东芝和三星在竞争;互联网当时也不发达,播放器还是以独立的物理媒介为主,独立的第三方网络支付一直到paypal出现才开始流行,索尼的销售网络几乎都建立在实体店为主的,和一开始就是网络商店的iTunes不同;以后就是索尼集团内部的内斗了,播放器部门,半导体部门,唱片子公司,比较讽刺的是索尼的网络部门成立的时间非常早,而采用记忆棒的播放器也很早,但一直被其他部门压制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9 12:56

引用:
原帖由 532 于 2016-4-19 11:01 发表

巨巨真流弊,聚录乙烯原来分子量跟形状固定的
所以我说了,黑胶实际信噪比更低,换算成取样率9-10bit而以,无限个jb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9 12:58

引用:
原帖由 532 于 2016-4-19 11:36 发表

呵呵,我还是翻了下数据,姑且看看你这傻逼是怎么算的吧:

碳碳单键 长度 0.154nm
聚氯乙烯 碳碳单键量 姑且算个10万
黑胶沟槽宽度 1/20mm

然后呢,有机化学大湿就开始掐指一算了:沟槽宽度除以单个分子量 ...
呵呵,大师你这不是更指出了黑胶为啥是垃圾嘛?
作者: 532    时间: 2016-4-19 13:02

引用:
原帖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9 12:58 发表

呵呵,大师你这不是更指出了黑胶为啥是垃圾嘛?
这些高分子内部都是揉成一团的,拍肩,我对你的学历评价从初中降级为幼儿园了

巨巨你要不要科普一下蓝光碟这种密度的玩意是不是用中微子造的?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9 13:06

引用:
原帖由 532 于 2016-4-19 13:02 发表

这些高分子内部都是揉成一团的,拍肩,我对你的学历评价从初中降级为幼儿园了

巨巨你要不要科普一下蓝光碟这种密度的玩意是不是用中微子造的?
喷了,原来BD是记录模拟讯号,我第一次知道,企鹅槌地
作者: 532    时间: 2016-4-19 13:08

引用:
原帖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9 13:06 发表

喷了,原来BD是记录模拟讯号,我第一次知道,企鹅槌地
哦,原来数字信号密度就那么翻了几个次元了,企鹅锤地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9 13:13

引用:
原帖由 532 于 2016-4-19 13:08 发表

哦,原来数字信号密度就那么翻了几个次元了,企鹅锤地
2进制的信号密度更小,但储存密度更大,呵呵:D
作者: allensakura    时间: 2016-4-19 13:15

某人大概以为黑胶音质这麽差是因为刀头太大,用电子显微镜就牛b了
实际上早就有激光读取的黑胶机器了,信噪比仍然只有60db
我还没说黑胶本身在刻录上的时候失真就已经被mp3秒几个来回了

[ 本帖最后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9 13:19 编辑 ]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