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4:10 发表
早期的MP3在选曲的便利性方面并没有比MD更优秀啊,只能一首一首跳
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4:18 发表
我的问题是MD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优势战胜MP3
按照你的意思,如果MD比MP3更早出现便捷的选曲方案,就有可能获胜么?
然而这并不是决定胜负走向的关键吧?
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4:18 发表
我的问题是MD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优势战胜MP3
按照你的意思,如果MD比MP3更早出现便捷的选曲方案,就有可能获胜么?
然而这并不是决定胜负走向的关键吧?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24 发表
你这年纪的人都是把玩过来的,能不清楚?
没有屏幕,线控上的屏幕太小,录制歌曲繁琐,选择歌曲繁琐。
MD的出现,是CD的替代,更便利。然而在MP3面前完全没得打。
MP3在手机面前又完全没得打。
反倒是黑胶这种主打音质的,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2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你这年纪的人都是把玩过来的,能不清楚?
没有屏幕,线控上的屏幕太小,录制歌曲繁琐,选择歌曲繁琐。
MD的出现,是CD的替代,更便利。然而在MP3面前完全没得打。
MP3在手机面前 ...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14:2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你这年纪的人都是把玩过来的,能不清楚?
没有屏幕,线控上的屏幕太小,录制歌曲繁琐,选择歌曲繁琐。
MD的出现,是CD的替代,更便利。然而在MP3面前完全没得打。
MP3在手机面前 ...
原帖由 532 于 2016-4-18 15:04 发表
基本原理跟现在的电子显微镜无异,一路通过探针摸过去的
理论上能摸出几乎无限细节的模拟信号,然而,每次摸出来的玩意都不大一样,简直屌,不能再次跨入同一条河系列
原帖由 @原始恶魔 于 2016-4-18 22:07 发表
历史证明技术优势才是王道。
索尼后面的BD能大胜也不是因为PS3,而是蓝光的容量是哪叫啥来着?HD的几十倍。
这技术优势才会注定赢。
MD之类的就和记忆卡一样,没啥技术优势却强行推广,失败是必然的
原帖由 @000月 于 2016-4-18 21:13 发表
有个问题,sonicstage和iTunes,谁的用户体验更反人类?
原帖由 @raidentime 于 2016-4-18 16:08 发表
就一件事情.....你跑朋友家里想下首别人的歌还要随身带着管理软件光盘,安装完毕才能往里面写歌曲,人家拿出个128MB的mp3下完了像看煞笔一样看着你.....然后你还嘴硬说咱这虽然慢,录完了是wav级别的音质.....
原帖由 @ff42 于 2016-4-18 13:46 发表
MP3初兴起时,无论是媒体规格还是硬件工艺,连给MD提鞋都不配。
然而MD最终还是输得一败涂地。
其实在随身级MP3设备初面世的时候,MP3资源的获取也是很不方便的,不仅没有太多的网络资源,网速的不足也无法使下载作为主要获取渠道。和MD一样,基本上都靠CD转录。
而且因为存储成本的限制,当时的MP3也往往无法使用较高的采样率。
更不用说与MD动辄20小时持续播放相比,早期MP3只有可怜的两三个小时的续航。
那么现在回想一下,当年有没有可能存在一条正确的路,能让索尼以基于ATRAC的MD剿杀MP3,继续统治随身音乐领域呢?
原帖由 @yang_yii 于 2016-4-18 22:56 发表
那个时候mp3胜算并不大。当时阻碍mp3的一大障碍是闪存容量,记得大学时候看同学买了一个32m大小的三星mp3播放器都很前沿得感觉。但是容量小也有更新歌曲的困扰,当时一首mp3差不多至少23m。
应该说md当时的思路还是正确的,至少是能通过自己擅长技术解决存储媒介问题并且制定行业标准。
无奈苹果太机智了,闪存贵,用机械硬盘解决容量问题。并且推出了自己的数字音乐商店。
原帖由 fengfenghh 于 2016-4-18 23:3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md比mp3早10年最多是比淘汰。而不是击败,击败的是netmd
原帖由 @无印凉粉 于 2016-4-18 14:41 发表
你用的一定是单放机,所有录放机都有液晶屏
原帖由 wap666 于 2016-4-18 20:2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MI 2
但是这玩意在日本生命力很强啊,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凉宫春日的激奏这集,还说什么喜欢的人可以来免费录制md。那个时候都2006年了。
原帖由 @yang_yii 于 2016-4-18 22:56 发表
那个时候mp3胜算并不大。当时阻碍mp3的一大障碍是闪存容量,记得大学时候看同学买了一个32m大小的三星mp3播放器都很前沿得感觉。但是容量小也有更新歌曲的困扰,当时一首mp3差不多至少23m。
应该说md当时的思路还是正确的,至少是能通过自己擅长技术解决存储媒介问题并且制定行业标准。
无奈苹果太机智了,闪存贵,用机械硬盘解决容量问题。并且推出了自己的数字音乐商店。
原帖由 @原始恶魔 于 2016-4-18 22:07 发表
历史证明技术优势才是王道。
索尼后面的BD能大胜也不是因为PS3,而是蓝光的容量是哪叫啥来着?HD的几十倍。
这技术优势才会注定赢。
MD之类的就和记忆卡一样,没啥技术优势却强行推广,失败是必然的
原帖由 @raidentime 于 2016-4-18 16:08 发表
就一件事情.....你跑朋友家里想下首别人的歌还要随身带着管理软件光盘,安装完毕才能往里面写歌曲,人家拿出个128MB的mp3下完了像看煞笔一样看着你.....然后你还嘴硬说咱这虽然慢,录完了是wav级别的音质.....
原帖由 @原始恶魔 于 2016-4-18 22:07 发表
历史证明技术优势才是王道。
索尼后面的BD能大胜也不是因为PS3,而是蓝光的容量是哪叫啥来着?HD的几十倍。
这技术优势才会注定赢。
MD之类的就和记忆卡一样,没啥技术优势却强行推广,失败是必然的
原帖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8 21:30 发表
无限细节个jb,聚氯乙烯分子就是这麽大,怎麽无限细节?
想要黑胶达到CD等级的采样率(16bit)每个黑胶分子都必须比一个氢原子还小,电子显微镜一样洗洗睡
原帖由 allensakura 于 2016-4-18 21:26 发表
黑胶的音质如何我从原理上说明
黑胶是聚氯乙烯制造的,分子大小非常大,而黑胶上的沟槽的厚度只能容纳3000个左右的分子,这只相当於11-12bit,70db的信噪比
实际你能听到的黑胶更凄惨,基本只有55-60db的信噪比,这 ...
原帖由 雾桑 于 2016-4-18 22:4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锤子 T2
拜托,怎么叫失败?
MD相比CD最大的一步,人们可以自由地烧制卡带,自定义碟片里歌曲的内容,这是使用体验上极大的改进好么。
无非人的使用习惯和体验一直在改进,被时代淘汰而 ...
原帖由 532 于 2016-4-19 11:36 发表
呵呵,我还是翻了下数据,姑且看看你这傻逼是怎么算的吧:
碳碳单键 长度 0.154nm
聚氯乙烯 碳碳单键量 姑且算个10万
黑胶沟槽宽度 1/20mm
然后呢,有机化学大湿就开始掐指一算了:沟槽宽度除以单个分子量 ...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