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其他] 梁羽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网易《见证》第82期) [打印本页]

作者: Dagou    时间: 2014-3-22 22:32     标题: 梁羽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网易《见证》第82期)

梁羽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

(网易《见证》第82期: http://game.163.com/special/jianzheng_82)  


[attach]630134[/attach]

  
  “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绎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1954年,而立之年的梁羽生在《新晚报》上为《龙虎斗京华》写下这首卷首词,奠定新派武侠之基石。
  
  

一、外祖父

  
外祖父的悉心培养,令梁羽生从小打下扎实的旧学功底,尤其擅长对联、填词、弈棋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生于广西省梧州市蒙山县的一户富裕人家。陈家“聚族而居,已历数代,共有良田多顷,松山数个,家中又养猪养鸡,种瓜种菜。男耕女织,衣食无忧。”
  梁羽生的父亲陈品瑞与妻子黄氏育有一男两女,黄氏病故,陈品瑞续娶刘氏,为梁羽生之生母。刘氏之父刘乃琳是晚清举人,年轻时留洋日本,回国后成为清军标统。辛亥革命后,刘乃琳跟随李宗仁,出征武汉时负伤,遂回乡隐居。
  “下围棋、作对联、吟诗作赋,都得益于他的启蒙。记得那一年我才五岁。”梁羽生回忆道。
  每逢冬季农闲,梁羽生便会随父母行七十多里山路,至外祖父家小住。刘乃琳亲自授以文史知识,培养他对旧学的兴趣。梁羽生八岁那年,外祖父开始传授他另三项艺业:对联、填词、弈棋,令他受益终生。
  外祖父刘乃琳的悉心培养,令梁羽生从小打下扎实的旧学功底。在后来的武侠创作中,尽管他笔下的人物和情节较金庸稍逊一筹,但言辞优美,穿插大量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字里行间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姿态。
  从小学到初中,梁羽生的国文成绩极好,但数学成绩奇差,初一被留级重读,加之病休,他花了四年多时间才读完初中。这四年,全国局势急转直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广西岌岌可危。
  广西学生军到蒙山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举办进步书报图片展,组织读书会。身为初中生的梁羽生,由此开始接触《救亡日报》等报刊,以及一批左翼作家的文艺作品,包括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乱弹》。
  
少年梁羽生阅读较多的武侠作品,并非当时流行的旧派武侠小说,而是唐代的传奇小说
  “我以前最不喜欢照别人的意思去念书,越是禁书越喜欢找来读,瞿秋白的《乱弹》就是禁书之一。我在一位同学处借到一本,偷偷的就在上‘公民’(即等于‘训育’课之类的东西)、‘国文’等课程的时间内看完了。”梁羽生回忆道。这些左派书报成为他中学时代的思想启蒙读物,对日后的创作影响深远。
  少年时的梁羽生很少接触武侠小说,家人鼓励他多读古典名著及唐诗宋词,虽未明令禁止,但并不喜欢他读“无益的杂书”,尤其是“荒唐”的武侠小说。
  当时,“南向北赵”和“北派五大家”等旧派武侠作家皆已成名,其作品在民间流传颇广,但在那时的文人看来并不入流。梁羽生也读过一些,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自幼好习武术,1920年代初创作《江湖奇侠传》,被视为旧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
  “此书大体是取材自清代的乡野传奇、地方械斗的故事,加上虚构的侠客、术士,拼凑而成。一二两集还比较可观,越写到后来,越为神怪,飞剑法宝层出不穷,论艺术性是不高的。”梁羽生如此评价。
  少年梁羽生阅读较多的武侠作品,并非民间流行的这些旧派武侠小说,而是唐代的传奇小说。
  初二时,梁羽生开始接触唐人传奇,尤其好读晚唐时期的那些描写豪士侠客的作品,例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袁郊的《红线传》、裴铏的《聂隐娘传》等。梁羽生后来创作的《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三部曲,将虬髯客、薛红线、聂隐娘等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相结合,自成体系。
  
  

二、简又文与金应熙

  
学术方面,对梁羽生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一位是金应熙
  1944年,日军入侵广西,高中毕业后的梁羽生被迫返乡。适逢多位学者避难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国学家饶宗颐等人,均借宿陈家。
  “我们一家遇到大难,流落在异乡为异客,正在途穷忘绝、不知死所之际,忽有爱徒体念师生之谊。全族人居然肯接待、供养、庇荫、护卫我全家十口,卒得平安归来。”简又文追忆那段往事,感恩不尽。
  二十岁的梁羽生拜简又文为师,学习历史和英语。简又文并授以行囊中之《白沙子全集》,劝他多读修身养性之学,不要溺于颓靡的诗词。
  1945年,日本投降,梁羽生随简又文一家前往广州,入读岭南大学。受救亡图存之观念影响,梁羽生放弃自己擅长的文史方向,选择了化学系,但因动手能力太差,一年后,不得不转读其它专业。
  “想学文学,但是那时一个很有名的女老师冼玉清,说以我的水平在大学里学文学已经学不到什么了。岭南的经济管理还是比较好的,比较实用,起码将来不会饿死吧。”梁羽生遂转投经济系,并选修中国通史课,由此结识了年方二十七岁的讲师金应熙。
  金应熙毕业于香港大学,师从陈寅恪。在岭南大学教书时,他的另一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思想极左,十多年后,新中国“反右运动”期间,他在中山大学校园里张贴大字报,抨击陈寅恪,致师生决裂。
  不过,在当时的梁羽生看来,金应熙心地很好,没有架子,平时喜好诗词、象棋,与自己志趣相投。两人年龄仅相差五岁,师生关系之外,更成为生活中的挚友。
  
“我和他谈武侠小说,比我在课室中听他的课获益还多。”梁羽生由此成为一位武侠迷
  金应熙好读武侠小说,尤喜白羽和还珠楼主的作品。1940年代,白羽和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最为流行。白羽是写实派,对人情世故写得颇为透彻;还珠楼主是浪漫派,奇幻仙侠之想象力无人可比。只要二人出了新作,金应熙必定买回细读,并借给同样嗜读武侠的学生共赏。
  受其熏陶,梁羽生也开始大量阅读这些原先被排除在自己视野之外的武侠小说,还经常与金应熙谈武论道,谈至废寝忘食。“武侠小说涉及的方面甚多,金应熙在每一方面的知识都足以做我的老师。我和他谈武侠小说,比我在课室中听他的课获益还多。”梁羽生回忆。
  除了武侠小说,金应熙也是引领梁羽生接触左翼思想的启蒙老师。岭南大学的学生自治总会办有一份《岭南周报》,1948年,梁羽生任该报总编辑,与金应熙商议后,将编辑方针定为“促使岭南人走出象牙之塔”,活跃校园内的政治气氛。
  1949年年初,梁羽生所在的“艺文社”举办晚会,临场加插一曲《我们要渡过长江》。当时,国共双方正在酝酿和谈,共方表示“和谈不成就要渡江”。这首歌触及敏感话题,加之《岭南周报》的政治色彩,梁羽生被列入国民党的缉捕名单。
  1949年4月,国共和谈失败,共产党发动渡江战役。广州风声鹤唳,各大院校提前放假,遣散学生。当时的蒙山仍由国民党桂系统治,梁羽生因名列黑名单,无法返乡与家人团聚。
  于是,二十五岁的他怀揣学校的两封推荐信,南下香港,寻求发展。
  
  

三、从《大公报》到《新晚报》

  
从岭南大学到《大公报》,梁羽生深受左派思想熏染,其后创作的武侠小说亦受此影响
  1949年7月,经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介绍,梁羽生前往香港《大公报》应聘。笔试内容是翻译新闻稿,一条是中译英,另两条是将路透社与法新社的英文稿译成中文。主考官是与他同龄的查良镛,即后来的金庸,当时的他是《大公报》国际版的翻译。
  “主编辑李侠文先生委托我做主考。我觉得文统兄的英文合格,就录取了。没想到他的中文比英文好得多,他的中文好得可以做我老师。”金庸回忆道。
  入职后,梁羽生负责翻译国外通讯社发来的英文电讯稿件。《大公报》是早晨出报,新闻编译人员上晚班,工作至凌晨两点才能回家休息,如遇特殊新闻则要等到五六点钟。梁羽生住在报馆附近的宿舍里,在这个仅容得下床和书桌的单人间里,一住就是七年,直到结婚才搬出去。
  当年年底,梁羽生由编译组调往副刊科,任副刊编辑,接管“文综”、“学习”等周刊版面。“文综”是文艺综合版面,“学习”即普及马列主义和mzd思想。
  《大公报》长期以来一直是香港左派报纸的龙头老大,支持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公报》公开宣布:“自本日起,遵令正式实行公元。”报头从昔日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改为“公元一九四九年”,并随报赠送新国旗图样一面,彰显拥共爱国立场。
  从岭南大学到《大公报》,梁羽生深受左派思想熏染,其后创作的武侠小说往往离不开家国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集体而轻个人,阶级斗争贯穿其间,也因此受到不少读者的诟病。
  
父亲被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梁羽生深受打击,暮年时的他感慨年轻时太过理想化
  入职《大公报》半年,梁羽生在香港安顿下来。1950年年初,他两次返回蒙山,希望接父母去香港同住。但父亲留恋故土,不愿前往。
  这一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剿灭土匪建立革命新秩序的指示》和《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镇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年底,梁羽生收到家信,称父亲陈品瑞遭诬告被县里收押,罪名是“杀害农协领导人,恶霸一方,勾结日寇、汉奸”。
  梁羽生读信大惊,将此事告知报馆。报馆让他以采访的名义,持介绍信回家一趟。梁羽生立刻动身,行至荔浦县,准备乘车回蒙山时,偶遇昔日同学彭荣康。彭荣康深知时局险恶,劝梁羽生不要回去,否则性命难保。他帮忙联络梁羽生的哥哥陈文山前来荔浦,梁羽生将钱物交给兄长,嘱托他代为照顾父亲,黯然离去。
  返港后,梁羽生向简又文求助。简又文随即向蒙山寄钱,以图疏通上下,营救旧友,可惜未能成功。
  1951年2月,一个周六的下午,文圩区农会派两名民兵到监狱提人,押回文圩以待公审,次日一番批斗后,陈品瑞被拉至附近土坡处决。梁羽生的二哥陈文奇亦遭捕杀。
  父亲被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令梁羽生深受打击。暮年时的他曾经感慨:“年轻时想得太美了,共产主义啊,为理想奋斗啊。实际上,一个社会,即使是最完美的,也有脓疮有血瘤,有丑陋的一面。”
  三十多年后,梁羽生的父亲终得平反,恢复名誉。获悉消息后,梁羽生写道:“埋于心中几十年的死结终于解开了。”
  
  

四、擂台比武

  
两人对桌办公,谈论最多的是武侠。每天下午,梁羽生都会买回米酒、烧肉,以助谈兴
  1950年10月,《大公报》姊妹报《新晚报》创刊,总编辑罗孚将梁羽生和金庸从《大公报》借调过来,分别负责小说版面“天方夜谭”和综合版面“下午茶座”。
  梁羽生与金庸对桌办公,两人都很健谈,将对方当成自己的“字纸篓”,“把一箩箩的废话或者不是废话硬倒给他,就好像把废纸或者不是废纸抛掷给‘字纸篓’一样”。
  梁羽生去世后,金庸在一篇悼文中追忆当时情形:“这一段时间是我们两人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时候。我们两人谈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是白羽的《十二金钱镖》和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我们都认为,文笔当然是白羽好得多,《十二金钱镖》干净利落,人物栩栩如生,对话言如其人;但《蜀山》内容恣肆,作者异想天开,我们谈到绿袍老祖、鸠盘陀等异派人物时,加上自己不少想像,非常合拍。
  “同室的陈凡、高学达等诸兄的武侠小说造诣远远不如我们,通常插不上口,听了一会,只好自做工作。那时文统兄每天下午往往去买二两孖蒸、四两烧肉以助谈兴,一边饮酒,一边请我吃肉,兴高采烈。”
  1952年10月,应金庸之邀,梁羽生在“下午茶座”上开辟了他的第一个专栏“茶座文谈”。1953年初,金庸被调回《大公报》负责“大公园”,“下午茶座”由梁羽生接管。同年3月,《新晚报》开辟“李夫人信箱”,专为读者解答“恋爱、婚姻、家庭、交友”之类的情感问题,也交由梁羽生主持。
  当时的梁羽生以不同笔名,化身多个性格各异的人物,见诸报端——博通文艺、风趣幽默的“冯瑜宁”,谙熟史籍、立场鲜明的“梁慧如”,亲切贤惠、生活经验丰富的“李夫人”——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场轰动一时的擂台大战,仅两个回合即草草收场,却意外促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
  “五十年代,大陆文艺的主流是写实主义,我在‘左报’自是不能不受影响,于是决定走白羽的路子。……白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做过苦力、小贩、校对、编辑,故其写世态人情,特别透彻。”梁羽生在散文集《笔花六照》中写道。
  旧派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对白羽最为推崇。白羽的代表作《偷拳》,以杨露禅的故事为蓝本。相传“陈氏太极”师徒练拳时,杨露禅经常旁观偷学。陈氏发现后,不仅不责怪他,反而摒弃门户之见,收他为徒。杨露禅后创立“杨氏太极”,收弟子吴全佑。全佑之子吴鉴泉创“吴氏太极”,其子吴公仪赴香港成立分社。
  1953年秋,吴公仪公开表示,欢迎各派拳术家与他切磋武学,无论何时何地。港澳本是南拳地盘,“吴氏太极”以北方门派广收门徒,甚至放言挑战,让人不甘。很快,吴公仪收到“白鹤拳”掌门陈克夫的挑战。
  1953年年底,两大门派掌门人宣布擂台争胜。时间定于1954年1月17日,因香港禁止公开斗殴,地点移至澳门新花园夜总会池泳广场。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吴公仪与陈克夫国术表演暨红伶义唱筹款大会”。
  当时,港澳媒体不断跟踪报道此事,大肆渲染。香港居民争先恐后赶往澳门,十元门票被哄抬至百元一张。比武前夜,由港赴澳的邮轮搭乘1300余人,打破历史记录。比武当天,澳督史伯泰夫妇、“澳门王”何贤等政商名流亲临观战,八和会馆红伶马师曾、红线女等明星义演助兴,各门派武术精英也纷纷前往助阵。
  这场震动港澳的擂台大战,最终仅两个回合即草草收场,双方不分胜负。虽然结局有些令人失望,但却意外促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
  
  

五、龙虎斗京华

  
罗孚决定借势推出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在《新晚报》上连载,这一任务被交给了梁羽生
  擂台赛举办当天,《新晚报》发表一篇题为《太极拳一页秘史》的特稿,介绍“吴氏太极”与“杨氏太极”之间的渊源:
  “当读者们读到这篇东西的时候,也许正是澳门擂台上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呢!……吴公仪是太极派名手吴全佑的孙儿,吴全佑是得过杨派始祖杨露禅的‘真传’的。杨露禅的许多故事,散见稗官野史、武侠小说,其中有不少神奇传说。”
  这篇特稿作者署名“梁羽生”。这也是“梁羽生”这个笔名首次与读者见面。
  《新晚报》原本每天下午两三点出版,比武那天,待战果揭晓后又赶印“号外”发售,结果被抢购一空。时任《新晚报》总编辑的罗孚决定借势推出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在报上连载。这一任务被交给了梁羽生。
  梁羽生起初很有些顾虑。一方面,他身兼编辑和作者,“李夫人信箱”、“历史新话”等版面已令他有些应接不暇;另一方面,他从未写过小说,第一部小说却要以武侠为题材。当时的香港主流报纸大多拒绝接纳武侠小说,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
  “初时我一直在推,被罗孚说服之后,也还要求多考虑几天,但第二天预告就见了报,我也就只好‘只酝酿一天’,就如北方俗话说的‘打鸭子上架’了。”梁羽生回忆道。
  1954年1月19日,比武结束后的第三天,《新晚报》头版头条宣布将连载武侠小说:
  “自吴、陈拳赛以来,港澳人士莫不议论纷纷,街头巷尾,一片拳经。本报为增加读者兴趣,明天起将刊载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故事紧张异常,敬希读者留意。”
  
“原打算写完一部就辍笔,但读者反应热烈,报馆不肯放人,就这样连续写了二十多年”
  预告刊出后的第二天,1954年1月20日,《龙虎斗京华》如约发表。第一篇“楔子”,梁羽生以长者口吻自述:“笔者虽非武林中人,少年时也曾浪迹江湖,耳闻目睹过一些武林争雄之事,至今垂垂暮矣,回想起来,尚不胜感慨之至。恰好编者要我将耳闻目睹之事,写成一部武侠小说,遂也东施效颦,先填一首‘踏莎行’词以作引子。”
  构思故事时,梁羽生思忖良久,决定以义和团事件为背景,因老师简又文是太平天国史专家,对义和团颇有深识,梁羽生试图以武侠小说的形式阐述这段历史,但结果并不令他满意:
  “现在看来,这部小说是有失偏颇的,虽然我也谈到了义和团的缺点,但是受到当时大陆‘史论’的影响,毕竟是正面的评价较多,后来我多读了一些义和团的史料,就感到它的不足之处了。”
  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梁羽生提及:“1958年间,有左派人士指我对义和团作具体的否定,肯定的部分则空虚无事实。……如果你说义和团对历史影响大,我们可拿它后期的情况来看文革时期红卫兵的行为,因为他们有相似之处,其中一点是‘无理性’。他们都以为自己有理想,其实都做出没有理性的行为。”
  《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上连载半年,共192期。在此之前,武侠小说始终为新文学所轻视,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艺人,观众虽多,却始终算不得名门正派。《龙虎斗京华》一出,局面为之改变。
  “原打算写完一部就辍笔,但读者反应热烈,报馆不肯放人。”梁羽生只好续写姊妹篇《草莽龙蛇传》,从此走上武侠创作的道路。
  紧随其后,1955年2月,金庸在《新晚报》上发表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金、梁二人共同扛起“新派武侠小说”之大旗。
  
  

结束语

  “我本来是从事文史工作的,以偶然的因缘,写上武侠小说,不知不觉,在刀光剑影之中,已是浪费了将近三十年的光阴。”1980年3月,梁羽生叹道。四年后,他宣布“封刀”,退隐江湖。
  除武侠小说外,梁羽生还出版过散文集《笔花六照》,编写过联语集《名联观止》,与金庸、陈墨合著过《三剑楼随笔》。可惜,这些文字被他的三十五部武侠小说所淹没。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在澳大利亚悉尼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金庸在《痛悼梁羽生兄》一文中写道:“他写名著《云海玉弓缘》第十二回的回目是:‘太息知交天下少,伤心身世泪痕多。’可见他内心的伤心处还多,只因知交无多,旁人不知罢了。”

(本文选编自:《梁羽生评传》,渠诚,笔名“私家侦探”。)
作者: 飞天猪    时间: 2014-3-22 22:4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梁的中文底子好,可惜天赋眼界差了点,小说温开水一样。但他的优点这正是现在写通俗小说的最缺乏的。
作者: DoloresI    时间: 2014-3-22 22:51

是人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成就了人?
作者: 小天女    时间: 2014-3-22 23:2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exus

说实在的,我喜欢梁羽生,就是喜欢他这种平淡的文风。在我心中,金庸下来就是梁羽生了。基本上他的小说全看完了,除了那个什么武当一剑。扎实的功底比剧情更加重要,当然,有些作品还是相当不错的。另外这帖子为什么放在游戏区…
作者: keheni    时间: 2014-3-22 23:52

古龙最有武侠小说中奇的味道,不拖泥带水,但有点天马行空。梁羽生以历史为大舞台,但很多作品略带雷同,主人公们太过忧国忧民,虽是侠之大者,但也失去了侠客本应有的潇洒。

另外,超级喜欢厉胜男
作者: mlawar    时间: 2014-3-23 00:0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文史区太冷清 也不该发游戏区啊。。。。。。
作者: 一直都在胖    时间: 2014-3-23 00:1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od (iTouch)

他写的最好的云海玉弓缘和白发魔女传都烂尾了没看完,反而倒是把龙虎斗京华和女帝奇婴传看了
作者: linkzzy    时间: 2014-3-23 00:3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Dagou的文章一向都在此区吧。梁和金的那段完全就是两个宅在讨论游戏剧情什么的,不过二老的旧学水平太高,人家能再创作了。

本帖最后由 linkzzy 于 2014-3-23 00:35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genesisx    时间: 2014-3-23 07:0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S II

有点感慨~文学之深邃,非绚丽画面之光影可比
作者: 小天女    时间: 2014-3-23 11:3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exus

云海玉弓缘和白发魔女传这两部的结局写的都不怎么好,一个是女主性格太强,最后把自己搞死了。一个是性格太强,到死都不见主角一面。也真是这么反传统的写法,才让这两本书在梁羽生的作品里脱颖而出。另外一部萍踪侠影也是将男女主角的矛盾冲突发挥到极致,不过好在梁羽生没有狠心拆散他们。白发魔女里卓一航喜欢练霓裳,但是他是正统门派的人,又是世家官宦子弟,所以被绿林中不拘一格泼辣豪爽的练霓裳所吸引,不过又由于性格上太弱,受到的传统束缚太多,导致最后悲剧的诞生,虽然最后他还是能突破自己,为了爱情舍弃一切,却无法再挽回练的心。而玉海里金世遗是亦正亦邪的人物,属于反传统的人。所以他反而喜欢传统的女性,像是冰川天女,后来的谷中莲。反倒是出身魔教的厉胜男他就不喜欢了。

白发的真正结局应该是在七剑下天山里面。而玉海呢结局是在冰河洗剑里面。七剑的故事比冰河洗剑要好,大概是因为七剑毕竟开创了梁的武侠小说的一个天山一脉大的框架。

梁的作品里的主角大概是金古梁溫里最弱气的了。古龙的书有好有坏,主角性格塑造的强,年轻的时候爱看,年纪大了,反而是越来越喜欢梁的这种风格。前一段时间在亚马逊买了一些古龙的电子版小说,就看完了以前没看过的萧十一郎,火拼萧十一郎没看完,看不下去。梁的书虽然没有大的性格,但是总能保持一定的水平。

不过也可能是年纪的关系,更加能和梁里面的主角产生共鸣。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洒脱老软的事情啊
作者: 东门少帅    时间: 2014-3-23 13:56

看梁的小说看不下去,我只能看古金的书
作者: neo1tgfc    时间: 2014-3-23 15:5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萍踪侠影 风雨雷电 我的武侠启蒙书
作者: 流风    时间: 2014-3-23 16:5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引用:
原帖由 @neo1tgfc  于 2014-3-23 15:56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萍踪侠影 风雨雷电 我的武侠启蒙书
是风云雷电吧
作者: 去日留痕    时间: 2014-3-24 09: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最爱金庸笔下的人性,梁羽生人物不够鲜明,千篇一律的感觉……
作者: keheni    时间: 2014-3-24 09:52

引用:
原帖由 小天女 于 2014-3-23 11:3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exus

云海玉弓缘和白发魔女传这两部的结局写的都不怎么好,一个是女主性格太强,最后把自己搞死了。一个是性格太强,到死都不见主角一面。也真是这么反传统的写法,才让这两本书在 ...
金世遗其实最后还是最喜欢厉胜男吧,厉死后N年才娶的谷之华。
作者: cpspig    时间: 2014-4-6 13:29

张丹枫这个大侠塑造的我觉得比郭靖有血有肉的多!
作者: skykyo    时间: 2014-4-7 14:13

最早看的武侠小说是牧野流星和大旗英雄传,小时候看梁羽生的书总有种烂尾的感觉。
作者: majian1    时间: 2014-4-7 16:43

也就喜欢他的两本书

女帝奇英传  云海玉弓缘

很喜欢女帝奇英传里的女主武玄霜,她和李逸这两人没能在一起真是我看武侠小说经历中一件极其遗憾的事情。
作者: coaye    时间: 2014-4-7 18:0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X2)

结局悲剧多。。。小时候看电视剧都难过
作者: wlgz    时间: 2014-4-8 16:45

看过很多本,说实话书写得比较糟糕,不要说当时就现在也难称大家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