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电脑] 关于840系列的tlc,我发现无脑喷子真多啊,完全不懂装懂 [打印本页]

作者: mamania    时间: 2012-9-27 09:31     标题: 关于840系列的tlc,我发现无脑喷子真多啊,完全不懂装懂

还你妹500次寿命,这都不知道多少年前的数据了,估计这么说的人,八成连tlc是啥都不知道,随便百度一个数据就开喷。。

咱也不是洗地,反正到时候840出来,性能跑分说话,寿命质保说话,我真他妈不信21nm的tlc能不堪到啥地步,瞎jb喷

再退一步讲,就算500次,100g的ssd也有写入50t的寿命,这啥概念?我1年多的一块ssd,可劲儿造才写入不到4t,如果5000次的寿命,就是500t的写入寿命。。。

反正只要价格合理,绝壁可以入
作者: FoxfoO    时间: 2012-9-27 09:36

引用:
原帖由 mamania 于 2012-9-27 09:31 发表
还你妹500次寿命,这都不知道多少年前的数据了,估计这么说的人,八成连tlc是啥都不知道,随便百度一个数据就开喷。。

咱也不是洗地,反正到时候840出来,性能跑分说话,寿命质保说话,我真他妈不信21nm的tlc能不 ...
不懂装懂
作者: flyingpig    时间: 2012-9-27 09:38

http://ssd.zol.com.cn/323/3238407_all.html#p3238407
刚好ZOL有个文章,转过来,转发下。
作者: jinye2001    时间: 2012-9-27 09:38

随着工艺的提高,不论MLC和TLC寿命都是下降的
也就是说50nm的比30nm的寿命反而要长,现在的MLC已经从早期的1W降低到平均只有5K了
工艺提高,只是降低了成本
靠工艺升级其实提高不了闪存的读写寿命
唯一只能通过主控优化来提高
对于一样的主控,MLC寿命还是TLC的5~10倍
关键使用的TLC的吐槽点是价格没变得便宜,和MLC的一个价
作者: lysine    时间: 2012-9-27 09:42

正常的,当年intelG3从G2的5000次擦写降低到3000次擦写寿命都被喷了好久。
作者: 黑暗骑士巫妖王    时间: 2012-9-27 09:4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MLC寿命是不是TLC的5~10倍现在没有任何依据吧?

SSD的容量和寿命有直接关系,容量翻倍,价格一样,能保证寿命的话当然TLC也不错。

现在价格高显然是为了给830清仓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09:4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系统中有多少数据是在不断重写的你知道不?莫非你买这个是用来存A片?

作者: mamania    时间: 2012-9-27 09:45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09:4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系统中有多少数据是在不断重写的你知道不?莫非你买这个是用来存A片?
你能看看再喷么。。。你找个稍微用过ssd的问问每年写入多少数据先
作者: 黑暗骑士巫妖王    时间: 2012-9-27 09:5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很简单的算法,容量按照840最低120G来算,寿命按照目前最低的TLC 2000次擦写寿命来算,整个120G的寿命是120G*2000=240000G,然后按照5年寿命来看,就是240000/(365*5)=131.5G。

你需要每天写131G的数据,用5年才能用坏。好吧,就算这是个理论数值,按照80%算,你每天也要寸105G,连续5年才会坏。这还是最低容量最低寿命来算的。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09:5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你啥高级算法可以保证每次都写最新的空间?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07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09:4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系统中有多少数据是在不断重写的你知道不?莫非你买这个是用来存A片?
搞笑了,一个系统里有多少文件是经常重写的???
只有极少一部分文件是经常重写的,系统文件大部分只是读取,而不是重写。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09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09:5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你啥高级算法可以保证每次都写最新的空间?
不说别的,按你的逻辑来想,你啥旧算法可以保证每次都写在同一个空间介质上??

[ 本帖最后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13 编辑 ]
作者: witheredleaf    时间: 2012-9-27 10:12

引用:
原帖由 黑暗骑士巫妖王 于 2012-9-27 09:5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很简单的算法,容量按照840最低120G来算,寿命按照目前最低的TLC 2000次擦写寿命来算,整个120G的寿命是120G*2000=240000G,然后按照5年寿命来看,就是240000/(365*5)=131.5G。

你 ...
你这个是理想算法,实际是不可能这么完美的,intel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指望三星?反正出来了到时候会有人做暴力测试的
作者: lysine    时间: 2012-9-27 10:14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09:5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你啥高级算法可以保证每次都写最新的空间?
U盘普及年代的问题居然到了2012年还有人能问的出来,拙鸡
作者: 黑暗骑士巫妖王    时间: 2012-9-27 10:1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自己写了按照80%来算你每天都要写105G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0:27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09 发表



不说别的,按你的逻辑来想,你啥旧算法可以保证每次都写在同一个空间介质上??
拜托,学过文件系统吗? 知道索引吗?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28

引用:
原帖由 witheredleaf 于 2012-9-27 10:12 发表


你这个是理想算法,实际是不可能这么完美的,intel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指望三星?反正出来了到时候会有人做暴力测试的
实际情况是也不可能有人能做到120G的SSD,每天写100多G,
这等于重写了全盘容量的数据。记住这可是要持续性的每天保持啊,
不是一周内偶尔一两天而已。然后还要如此保持数年,真有人是这样
用SSD电脑的?

有多少人的机器需要达到这种工作强度?真有这种强度需要的上高档产品就是了。

[ 本帖最后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35 编辑 ]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30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27 发表


拜托,学过文件系统吗? 知道索引吗?
索引关这毛事,什么样的索引功能也不能帮助你
在任何情况下都准确反复使用同一处旧空间介质。

确切的说是“反复写入到同一处”

[ 本帖最后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46 编辑 ]
作者: 黑暗骑士巫妖王    时间: 2012-9-27 10:3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30 发表
索引关这毛事,什么样的索引功能也不能帮助你
在任何情况下都准确反复使用同一处旧空间介质。
也就你有耐心和这个虚拟内存傻逼战啊,和这种民科有什么好说的?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0:34

引用:
原帖由 黑暗骑士巫妖王 于 2012-9-27 10:1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自己写了按照80%来算你每天都要写105G
每天写105G, 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是写不了。
但是有很多文件的数据是需要反复写的。 假设有个配置文件,比如说是Windows的注册表,每天这个注册表都需要被修改N次,每次修改难道都把此文件从新删除再创建一个新的?
如果任何文件修改都需要从新刷新整个文件的话,那每天写入的数据量必然极大的提升,而且现在都是4K为单位,不管内容多少,一个文件至少4K。Windows临时文件夹,Internet临时文件夹,QQ文件等可以轻易超过几十G。
这还是最平常的使用, 这要是用来做数据库之类的应用,估计1年都用不到。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0:35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30 发表


索引关这毛事,什么样的索引功能也不能帮助你
在任何情况下都准确反复使用同一处旧空间介质。
震惊了。。。如果不能找到同一旧空间介质,请问你怎么读文件?
作者: 黑暗骑士巫妖王    时间: 2012-9-27 10:3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34 发表
每天写105G, 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是写不了。
但是有很多文件的数据是需要反复写的。 假设有个配置文件,比如说是Windows的注册表,每天这个注册表都需要被修改N次,每次修改难道都把此文件从新删除再创建一个新的? ...
因为你是民科啊,所以这么想太正常了。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38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35 发表

震惊了。。。如果不能找到同一旧空间介质,请问你怎么读文件?
读取和写入是一回事??我才震惊了

找到并读取,是和写入一样来算寿命损耗的?
作者: hellblack    时间: 2012-9-27 10:3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E72)

看来某些民科的发言,我只能噗了。等铺货以后看绝对领域的暴力评测比较靠谱。
作者: auric    时间: 2012-9-27 10:4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专业抬杠的,不管你们怎么抽它都不会主动停止回复的。没理也要编几个出来。
作者: 孟德斯鸠    时间: 2012-9-27 10:4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光理论没实践,还是等评测。
作者: hellblack    时间: 2012-9-27 10:4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E72)

某ff神,用SSD做数据库那得多有钱加多缺心眼才能想的到。
作者: Crusher    时间: 2012-9-27 10:4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现在还想物美价廉的电子产品?!!
还是醒醒吧
作者: KIRITE    时间: 2012-9-27 10:43

ssd读取又不消耗寿命的,只有写入才消耗啊,主控很关键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45

那个FF估计是把读取也当成和写入一样损耗来算了
作者: mamania    时间: 2012-9-27 10:47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34 发表


每天写105G, 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是写不了。
但是有很多文件的数据是需要反复写的。 假设有个配置文件,比如说是Windows的注册表,每天这个注册表都需要被修改N次,每次修改难道都把此文件从新删除再创建一个新 ...
喷了。。我这通电时间。。才写入3t多点。。虚拟内存临时文件我的文档全在C盘,不知道这个能抽你脸不。。。

对了,我还在c盘装了淫熊联盟和大菠萝3,每天玩。。。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0:47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38 发表


读取和写入是一回事??我才震惊了

找到并读取,是和写入一样来算寿命损耗的?
我回答的是什么问题你难道看不懂, 你学过语文吗?
作者: newshadow08    时间: 2012-9-27 10:48

看了9月下的pcdiy有介绍几大主控的垃圾回收功能评测,颗粒寿命一般应用应该比更新换代的周期时间要长,特别是ssd这种跳水情况。大家还是关心一下价钱吧,价钱下来能普及不错啥大bug就行。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0:49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45 发表
那个FF估计是把读取也当成和写入一样损耗来算了
你自己脑残的问“不说别的,按你的逻辑来想,你啥旧算法可以保证每次都写在同一个空间介质上??”
别人回答了你这个问题后, 你居然还不知道别人回答的是哪个问题。
我怀疑你真的是有精神分裂。。。
作者: 黑暗骑士巫妖王    时间: 2012-9-27 10:4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价格应该Ok,我觉得三棒这么干就是准备打价格战的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50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47 发表


我回答的是什么问题你难道看不懂, 你学过语文吗?
你学过电脑基本知识吗??
1、读取自然是精确定位的,但是写入行为不是的,如果连这都不懂,还是再找资料学学吧
2、读取损耗度和写入损耗度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样说你能看懂了吧?不是别人不懂,是你对读取和写入没有基本正确的概念。
第1点是我针对你的回复,第2点是免费赠送指出你对读取和写入没正确理解。

[ 本帖最后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53 编辑 ]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52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49 发表


你自己脑残的问“不说别的,按你的逻辑来想,你啥旧算法可以保证每次都写在同一个空间介质上??”
别人回答了你这个问题后, 你居然还不知道别人回答的是哪个问题。
我怀疑你真的是有精神分裂。。。
你哪句话回答了“保证每次写入都在同一处”这个问题了??
难道是你所说的索引和读取文件??

因为你认为读取和写入是一回事,所以你觉得用“读取行为是精确定位的”
来说事就算是回答出我那个问题了。

事实上你对读取和写入的理解是错误的,所以你根本没有回答出这个问题。

读取和写入是有本质不同的,这就是你错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55 编辑 ]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0:55

引用:
原帖由 黑暗骑士巫妖王 于 2012-9-27 10:38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因为你是民科啊,所以这么想太正常了。
是吗? 那我倒要看看你如何自抽。

这可是你自己贴的图吧。
看到下面的字了吗?“虽然适合于U盘等产品,但预计并不适用于固态硬盘

而且人家还是2000-5000次, 你现在密度提高,能写入的次数更少。
不知你打算如何洗地呢?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0:58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55 发表


是吗? 那我倒要看看你如何自抽。

这可是你自己贴的图吧。
看到下面的字了吗?“虽然适合于U盘等产品,但预计 ...
10年3.5寸还是人类永远的最佳尺寸呢,现在都发展到4寸最佳了,
科技是在进步的,同学。2年前的一句“预计”你就当真理啦?

写入次数上面已经有详细数据推演了,说明足够一般民用了。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0:58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52 发表


你哪句话回答了“保证每次写入都在同一处”这个问题了??
难道是你所说的索引和读取文件??

因为你认为读取和写入是一回事,所以你觉得用“读取行为是精确定位的”
来说事就算是回答出我那个问题了。

...
"保证每次写入都在同一处" 只要知道起始地址就可以了,莫非您还有别的高深见解?
不过我是针对一个文件而言的, 不过我估计你语文太差, 自己连问题都说不清。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1:01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58 发表


10年3.5寸还是人类永远的最佳尺寸呢,现在都发展到4寸最佳了,
科技是在进步的,同学。
科技是在进步啊, 密度提升了呀, 但是写入次数更少了呀, 除非你能找到资料说棒子TLC写入次数反倒变多了, 那我无话可说。
Intel 都没实现的技术, 被宇宙棒子中心提前实现了, 对吗?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1:02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58 发表


"保证每次写入都在同一处" 只要知道起始地址就可以了,莫非您还有别的高深见解?
不过我是针对一个文件而言的, 不过我估计你语文太差, 自己连问题都说不清。
如果非要这样做理论上是可以,我也从来没说绝对不可行,

但是哪个系统给你做了这个“保证每次写文件都一定从最旧的那处开始写”的功能??

你给说个这样的系统出来,是WIN,是苹果,还是安卓??哪家是这么干的?

就好比你做一盘菜放3斤盐,理论上完全没问题,实际上完全见不到这样干的。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1:02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0:58 发表


10年3.5寸还是人类永远的最佳尺寸呢,现在都发展到4寸最佳了,
科技是在进步的,同学。2年前的一句“预计”你就当真理啦?

写入次数上面已经有详细数据推演了,说明足够一般民用了。
人家的话都不能当真, 只有伟大的韩粉说的话才句句是真。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1:05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1:02 发表


如果非要这样做理论上是可以,我也从来没说绝对不可行,

但是哪个系统给你做了这个“保证每次写文件都一定从最旧的那处开始写”的功能??

你给说个这样的系统出来,是WIN,是苹果,还是安卓??哪家是这么 ...
我说过什么系统是每次都从最旧处开始写吗?  这与宇宙大韩国发明的每次都从最新出开始写有什么关系?
您的逻辑推理实在是令人叹服。。。
作者: zcomic    时间: 2012-9-27 11:08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1:05 发表


我说过什么系统是每次都从最旧处开始写吗?  这与宇宙大韩国发明的每次都从最新出开始写有什么关系?
您的逻辑推理实在是令人叹服。。。
别人也没说每次都从最新处开始写啊,这上面推演的都是平均使用情况,
这都不懂你还抬个什么杠,我故意这么问你不就是以毒攻毒,以极端质问极端吗,
这么简单的逻辑都反应不过来?
反证法懂不?

[ 本帖最后由 zcomic 于 2012-9-27 11:10 编辑 ]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1:17

引用:
原帖由 zcomic 于 2012-9-27 11:08 发表


别人也没说每次都从最新处开始写啊,这上面推演的都是平均使用情况,
这都不懂你还抬个什么杠,我故意这么问你不就是以毒攻毒,以极端质问极端吗,
这么简单的逻辑都反应不过来?
反证法懂不?
人家都已经说了不适合做SSD, 而且连发明此技术之一的 INTEL 自己都没出 TLC 的 SSD, 你以为大韩棒子真的是宇宙中心吗?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1:21

Intel's joint venture with Micron Technology appears to be bearing fruit at last, with the pair announcing the delivery of 3-bit-per-cell NAND flash memory based around a 25nm process - providing what the companies are claiming is the highest-density flash storage in the world.

Although not in full production, the pair have produced and shipped sample quantities of the memory to "select customers," with mass production slated for the end of the year - meaning that it will be 2011 at the earliest before we can get our grubby mitts on devices based on the new memory.

The 64Gb chips are initially aimed at USB flash drives, Secure Digital cards, and the euphemistically-named "consumer electronics market," with no mention of solid-state drives to be seen in the company's business plan.

The 3-bit-per-cell technology - also known as triple-level cell, or TLC - is the logical progression from the current single-level cell and multi-level cell memory used in current flash storage devices, and reduces the size of the chip by over 20 per cent when compared with current 25nm MLC-based flash memory - resulting in a 131mm² die set in a TSOP package for the 64Gb version.

This means that the chips are cheaper to produce, require less power, and can have higher capacities for the same surface area - all despite being based around the same 25nm process as the venture's existing MLC chips.

Tom Rampone, vice president of Intel's NAND Solutions Group, claims that Intel "plans to use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leadership of [Intel-Micron Flash Technologies] to deliver higher-density, cost-competitive products to our customers based on the new 8GB TLC 25nm NAND device," although again neglects to mention SSDs.
The first companies likely to create products based around the new chips will be Lexar Media and Micron itself, who will be using the technology to produce higher-capacity SD cards for digital cameras.


不知道楼上几位棒粉看得懂英文不。。。
作者: 黑暗骑士巫妖王    时间: 2012-9-27 11:2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两年前连MLC都不怎么适合做SSD,引来一片骂,民科
作者: anakin    时间: 2012-9-27 11:5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黑暗骑士巫妖王  于 2012-9-27 11:2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两年前连MLC都不怎么适合做SSD,引来一片骂,民科
就是这个理
等着以后三棒用TLC搅乱廉价市场再看民科怎么说

当然现在这货是没必要买的,这价是坑爹价
作者: cf3b5    时间: 2012-9-27 13:17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0:34 发表


每天写105G, 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是写不了。
但是有很多文件的数据是需要反复写的。 假设有个配置文件,比如说是Windows的注册表,每天这个注册表都需要被修改N次,每次修改难道都把此文件从新删除再创建一个新 ...
所以SSD有缓存,这种反复写的可能写了10次才有一次真正写到硬盘里头,其余9次是写在缓存里的~
而且本身硬盘有算法去控制每一个模块的使用次数是一样的,所以算下来,一块ssd硬盘可以轻易超过十几年使用寿命,所以我觉得根本不需要担心!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3:27

引用:
原帖由 cf3b5 于 2012-9-27 13:17 发表

所以SSD有缓存,这种反复写的可能写了10次才有一次真正写到硬盘里头,其余9次是写在缓存里的~
而且本身硬盘有算法去控制每一个模块的使用次数是一样的,所以算下来,一块ssd硬盘可以轻易超过十几年使用寿命,所以 ...
抛开内存中的缓存不说,普通硬盘自身也有缓存,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64M。
系统依旧定期将数据真实写入,就目前Windows系统来说,延迟绝对不会大于1分钟。
另一方面我也没看到缓存大小成为SSD的一个关键指标,因为缓存本身是为了加快速度的。
作者: cf3b5    时间: 2012-9-27 13:38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12-9-27 13:27 发表

抛开内存中的缓存不说,普通硬盘自身也有缓存,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64M。
系统依旧定期将数据真实写入,就目前Windows系统来说,延迟绝对不会大于1分钟。
另一方面我也没看到缓存大小成为SSD的一个关键指标,因为缓 ...
SSD缓存主要目的不是加快速度,而是延长寿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再说这些缓存和时间也没啥关系,因为这个缓存本身就是硬盘的一部分,只有满了的时候,才会把数据写入硬盘,平时就一直放在那里都没问题,和系统的缓存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
作者: 洒家又回来了    时间: 2012-9-27 16:3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和虚拟内存大神谈技术,你们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6:39

引用:
原帖由 cf3b5 于 2012-9-27 13:38 发表

SSD缓存主要目的不是加快速度,而是延长寿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再说这些缓存和时间也没啥关系,因为这个缓存本身就是硬盘的一部分,只有满了的时候,才会把数据写入硬盘,平时就一直放在那里都没问题,和系统的 ...
我啥时候说 SSD 的缓存不是为了延长寿命?
我的意思是说既然SSD的缓存这么重要, 为什么没有成为SSD的主要指标?

你比如这图里提都没提。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12-9-27 16:46

既然你说这个指标关系到SSD关键问题之一的使用寿命,而这个指标连提都没提, 那我不免怀疑这SSD里是否是你说的这套机制。

我个人认为以前硬盘里的缓存是为了提高速度而存在的, 而SSD速度本来就够快, 也就不需要这么一个东西(当一段数据要存入硬盘的时候, 可能涉及多个文件, 涉及多个数据区。 以往的机械硬盘还要涉及机械寻址, 所以才需要存下来,慢慢寻。 而SSD不存在机械寻址的问题)。而且你说的什么不掉电就一直存在缓存里也未免太搞笑了, 不懂就去问问你同事吧。。。
作者: ptgt3rsr    时间: 2012-9-28 14:1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Opera

tlc的话要主控也一并更新,速度很重要,tlc要增加很多次校验,估计大家的主控更新后都要出tlc了
作者: 双面胶    时间: 2012-9-28 19:4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HTC (Hero)

lz请提供一块样品给我暴力测试,我拿测试数据来抽他们脸
作者: cfqxd    时间: 2012-9-28 20:1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FF可是虚拟内存大神,当年在战区那可是牛逼,岂是你们跳梁小丑比的了的
作者: wtq    时间: 2012-9-28 20:32

同一个文件的重写,文件系统中的存储位置一般是不变的,但是主控算法实际写入的物理位置会给平衡。
SSD不推荐做碎片整理的原因,操作系统看到的文件位置(根据LBA),和实际的物理位置并不是对应的,主控管理着这个映射表格并且为了写入平衡一直会变化。做下磁盘整理只是让文件在LBA中得顺序好看,对于机械盘来说实际的物理位置也连续了,对于ssd来说实际物理存储反而更碎片化了还浪费写入。
作者: cc0128    时间: 2013-5-31 19:3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大神就是大神。。
作者: eating2005    时间: 2013-5-31 20:16

草,能不能别把在手机上屁股带到ssd上来?

ff大神,你要黑三棒手机的话,我帮你黑;

ssd的话 没必要揪着三棒不放,三棒这个840黑点不在于使用寿命太短,而是价格依然不够便宜。尤其是之前的120G的,和浦科特的M5S也就差个几十块不到一百块。
作者: jie    时间: 2013-5-31 20:19

ssd是去年返修率最高的产品,新品没必要做小白鼠,要买也1年后看返修率再买。
作者: bikkibakki    时间: 2013-5-31 20:32

引用:
原帖由 jie 于 2013-5-31 20:19 发表
ssd是去年返修率最高的产品,新品没必要做小白鼠,要买也1年后看返修率再买。
都是ORZ的错
作者: eating2005    时间: 2013-5-31 20:33

引用:
原帖由 jie 于 2013-5-31 20:19 发表
ssd是去年返修率最高的产品,新品没必要做小白鼠,要买也1年后看返修率再买。
SSD返修高还不是被ocz这个毒瘤害的。把这个厂家从地球上砍掉后,ssd返修率一片光明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