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其他] 大众软件:谷歌中国的不完全落幕 [打印本页]

作者: voodoo    时间: 2010-5-17 13:01     标题: 大众软件:谷歌中国的不完全落幕

谷歌中国的不完全落幕
发表于2010年《大众软件》4月下
本刊记者  胡炎

当2006年4月12日下午,Google公司全球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携当时的Google中国区联合CEO李开复、总裁周韶宁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共同宣布了Google全球的中文名称为“谷歌”的时候,他们一定没有想到4年后竟然会有这样一个结局:2010年3月23日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大卫·德拉蒙德(David Drummond)公开发表声明,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索服务的“过滤审查”,并将搜索服务的服务器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不过当时在场的三人此时也没有机会再聚首为此商讨和感慨了。周韶宁早在2006年12月31日便宣布辞职另谋高就,而当初的谷歌中国区联合CEO李开复,这位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为跳槽谷歌而引起微软发动“竟业避止”诉讼,与谷歌彻底交恶,引发中美IT业界无数关注和感慨的关键人物,已经在谷歌撤退一年前宣布辞职,并在中国重新创业,宣布要制造更多的“中国奇迹”。陪伴德拉蒙德做出撤退决策的只有当初曾经志得意满的埃里克·施密特,不知他如今回想起谷歌中国曾经为了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市场上开拓而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如今宣布远走的黯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对于更多的旁观者来说,从当初为了在中国市场开拓而大动干戈,到如今带着受尽委屈的表情闹着“不如归去”,Google在中国的经历如同电视里常见的商战连续剧。虽然不能完全知晓其中的暗流汹涌,但这个结局却足够戏剧性,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只是正如《无间道》里那句著名的台词所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谷歌中国闹到如今的结局,其中固然有中国市场的一些原因,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在于Google总公司自己的选择。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结果并不是所期望的结局,不过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也没有用,遗憾之余,只能说一句:谷歌中国,晚安好运。
谷歌为什么要走,这个问题自从1月13日大卫·德拉蒙德首次在谷歌官方博客上透露出可能改变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政策,并进一步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成了旁观者为之热烈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放在谷歌口中,是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不愿意再执行中国政府所规定的内容过滤,言外之意是不能再忍受“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支持谷歌的一方也赞同这个理由,并就此在政治、经济上寻找出各种理由进行佐证。但对于谷歌支持者之外的其他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愿意将谷歌的离去原因归结于在商业上的竞争不力,而这一理由也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须知谷歌对于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公众来说,就如同雅虎对于早期的美国互联网公众,是互联网搜索应用行为的启蒙者和引导者。2002年谷歌在中国声名鹊起的时候,几乎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应用市场,那个时候谷歌如今最大的中国竞争对手百度尚是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如当时另一中文搜索引擎3721,谷歌还曾经投资百度,期望培育中文搜索市场,与当时充满侵略性的3721搜索进行竞争。但世易时移,如今百度已经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股价超过500美元,占据了中国搜索市场75%以上的应用份额,谷歌中文搜索的市场份额则沦落到在20%上下波动的地步,至于曾经风光一时的3721搜索引擎早已烟消云散,因此谷歌的退出,与其过多的将目光聚焦于不可控不可抗的政治因素,不如转而看看谷歌在市场上是如何一点点败退,从中国市场的领先者变为落后者。虽然原因同样复杂,但所有人都相信,对于一个商业企业来说,来自于商业利益的驱动,永远比口头自恃的“正义和道德”更有效果。
那么,谷歌是怎样离去的呢?如果不嫌麻烦的话,让我们从头说起。

[attach]200861[/attach]


告别谷歌


一、谷歌的撤离之路
谷歌宣布离去发生的很突然,2010年1月13日,Google美国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一篇博文中透露,将停止在中国内地过滤搜索结果。此举意味着Google对于搜索结果的处理将不再依据中国法律,因此可以得知,Google中国将有可能退出中国市场。
虽然Google的宣布在中美两国业界都引起了高度关注,但几天之后,刚刚发出威胁的谷歌作出了微妙的表态。美国彭博社1月16日报道说,谷歌已否认媒体报道的已关闭谷歌中国网站和办公室的新闻。谷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发言人当天说,谷歌在中国的雇员仍然准备未来像现在一样继续在中国工作。而谷歌CEO施密特1月15日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示,希望能与中国政府协商取得一致后,继续留在中国。
2010年1月18日下午,在宣布准备退出中国市场、员工停止工作一周后,谷歌再次表示在中国的业务恢复正常运转,并开始投放广告。外界普遍认为这场风波将在未来谈判中逐渐淡化结束。
1月29日、2月25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两次与谷歌公司负责人接洽,就其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强调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应当遵循中国法律,如谷歌公司愿遵守中国法律,中国政府依然欢迎谷歌公司在中国经营和发展。但是,两次谈判双方依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让外界对于此事的走向表示出担忧。
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3点零3分,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再次借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国,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索服务的“过滤审查”,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
谷歌宣布其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内地的事件当天占据了许多美国媒体网站的重要位置。美联社报道说,谷歌在将搜索服务从中国内地转移到香港的同时仍保留了在中国市场的音乐、地图等其他业务,说明谷歌仍然难以忽视高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而美国《纽约时报》撰文指出,尽管目前看来谷歌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内地的事件对谷歌造成的财政影响不大,但这一决定对谷歌来说仍然是一个“冒险”,尤其是放弃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市场,有可能挫伤谷歌全球化的目标。《纽约时报》同时表示,绝大多数跨国企业并没有效仿谷歌举动的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随后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字通过了美国医疗保障改革法案,很快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便转向其中。Google放弃中国市场运营的行为,不幸赶上了一个错误的时机而失去了更多的关注。

[attach]200862[/attach]


施密特(左)、李开复(中)和周韶宁共同宣布Google中文名为“谷歌”,那个时候他们一定没想到4年后会有如此遗憾的结局.


二、谁赶走了谷歌?
谷歌的离去虽然貌似突然,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的事件。在2010年1月13日德拉蒙德首次在官方博客透露这个消息之前,谷歌在中国市场上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就显示出谷歌对于中国市场运营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谷歌对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引导和启蒙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谷歌对于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之缓慢,行为之保守,也是它无法回避的事实。最显著的一个事例,莫过于2009年末爆发的“谷歌数字图书馆涉嫌非法录入中国作家作品”的事件。虽然至今对于谷歌这一举动的性质仍旧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谷歌对于中国版权方的诉求反应非常迟钝。2009年10月中国文著协在媒体上公开这一事件,并呼吁中国作家集体维权之后,直到12月谷歌才对此进行正式的公开回应,但经过两个月媒体的聚焦和炒作,原本一桩以公益目的为主的举措,已经被转变成面目不清的商业侵权行动。对于此事本刊曾经进行过专题报道,因此在此不做重复。不过谷歌对于中国市场的反应迟钝是导致此事走向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须知在传媒如此发达的现代,两个月的时间足可以将一件原本是A的事情包装成B,但在这其间谷歌中国却始终无动于衷,甚至在发布愿意进行谈判的声明之后,对于多方的指责也缺乏足够的解释和回应。在此事的调查报道中本刊记者也曾经与谷歌的媒体公关部门有联络,但他们告知本刊记者“在美国总部没有明确指示之前,我们什么都不能说,包括中国区总裁在内”。中国市场的运营策略需要美国总部来指示确认,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场上,这种体制和政策无疑于自杀。而在态度上谷歌也缺乏足够的诚意。抛开谷歌录入中国作家作品是否侵权这个焦点不谈,但谷歌宣布对于中国作家进行补偿时“60美元补偿,请自行在期限内提出申领,超过时限则视为自动放弃”的举动,也许在版权保护和律师业发达的美国也许行得通,但在中国却远远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是所有中国作家都如同美国作家一般有版权意识,并可以有专业的版权代理人和律师代为提出要求,很多人甚至是在中国文著协发出公开通告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可能“被侵权”了。这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是激化冲突双方矛盾,导致事件走向无法解决的关键因素。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谷歌对于此事的处理也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和尊重,60美元的版权费用也许并不多,饱经盗版伤害的中国作家也并不在乎多损失这60美元,但冷冰冰地“自行申领,过期作废”的口吻让重视面子的中国作家难以忍受,而对于中国人的这种心理,谷歌方面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一点考虑和尊重。如今此事已经随着谷歌要退出中国的举动而变得去向不明,但从这件事情上体现出的大企业所常见的自大、效率低下,却是谷歌在中国的10年征途走向悲剧性结尾的致命原因。而这样类似的例子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并不少见,雅虎、MySpace中国、BestBuy等美国IT企业一一在中国走向衰败,无不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刚刚爆出的惠普产品问题事件,同样也是因为惠普中国由于效率不够而导致事件走向公开,大大损害了惠普在中国的声誉和品牌。如何适应中国本地文化和消费需求,不仅仅是谷歌一家之难,同样也是欧美企业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竞争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谷歌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毋庸多言。自2000年9月12日谷歌正式推出其主站Google.com的中文页面之后,谷歌在中国的努力与开拓就没有停止过。其后谷歌设立了中国技术研发中心,与诸多门户网站达成合作,成为中国网民应用最广泛的搜索引擎。对于第一代互联网民来说,谷歌就是他们获得知识和娱乐信息的最主要工具。随后谷歌为了在中国市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不惜代价从微软挖来当时时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对中国市场和政府公关业务都具备相当了解和能力的李开复,从而引发了李开复与微软将近一年的诉讼纠缠,其间谷歌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李开复,并为李开复与微软庭外和解付出巨大代价。由于当时谷歌中国业务已经设立总裁,并且由周韶宁负责,谷歌特地为李开复设立了“联合CEO”这一职务,罕见的双巨头负责制体现了谷歌对于中国市场开拓的重视。而在2006年1月,谷歌又在集思广益之后,在中国推出了其中文正式名称。虽然“谷歌”这个意思为“收获与欢乐之歌”的中文名称在最初还引起了谷歌爱好者的一番争议,但作为全球市场上唯一拥有当地语言正式名称的谷歌中国,其总部对于中国业务的重视和希望也不言而喻。只是这一切努力并没有收到相应的回报,周韶宁于2006年末宣布离职,而李开复也在3年后高调辞职创业。虽然两位当事人对于辞职都不肯多言,不过“没有美国总部确认总裁不能表态”的规定对于两位负责人究竟有什么影响不言而喻,这也让人怀疑谷歌对于中国业务的拓展重心究竟放到了哪里。
谷歌在中国的离去之路并不是一天铸就的,自2006年以来它在中国的市场运营中就不断爆发各种问题,以首先爆发的ICP牌照问题为例,当谷歌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服务6年之后,公众才发现谷歌一直未能取得合法的ICP经营牌照。虽然这其中可能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从后来问题的解决速度来看,取得牌照对于谷歌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而在于它自身有否重视这个问题。至于后来爆出的“谷歌拼音输入法抄袭”一事来说,以谷歌这样一个重视知识产权的企业,竟然犯下如此低级的一个错误,最终不得不为此道歉,显然证明谷歌的产品开发和审查流程有瑕疵。至于其后的“搜索内容涉黄”的抨击,则是每一个搜索引擎服务商都可能遇到的麻烦,只是对于谷歌这样的企业来说,自诩“不作恶”的企业道德信条使得它面对这个问题时比其他企业更为尴尬。谷歌的爱好者们可以抱怨“为什么所有搜索引擎都有这个问题,单单只曝光谷歌”,而网络民众也知道搜索引擎可以呈现不良内容这个问题并不仅仅限于谷歌,但谷歌却不幸成为自身道德高调反衬下的悲剧人物。虽然从广义上来说,仅仅只针对谷歌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曝光的确算得上是一种不公平,不过这些问题都是事实,这也让人无话可说。如此多的问题积累下来,周韶宁和李开复的相继离去也就不难理解,谷歌的确在中国面临着许多业务运营上的困境,有些问题甚至是放大镜下的审视,但如果谷歌中国能有更多的自主权力,对问题处理的更及时更妥当,那么这种困境原本可以得到缓解。

[attach]200863[/attach]


李开复曾经被认为是谷歌实施本土化运营的关键人物,而他的离去也间接导致了谷歌中国如今的结果



三、谷歌道德的自我困境
谷歌的离去其实并未如它想象中那样引起巨大的波澜,在本刊记者试图通过身处美国和欧洲的朋友了解当地媒体对于此事的关注时,得到的回答是“没怎么看到报道,现在这边的热点是美国医疗保障法案改革问题大争论。”“全欧洲都在关注希腊主权信用危机对欧洲货币和经济的影响,人家本地居民的饭碗还关注不过来,谁管中国什么事情,也许中国企业到这边来个大采购会有更多报道。”
瞧,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虽然谷歌“不作恶”的道德自诩获得了各个国家地区用户的一致赞赏,但是面对更实际的问题时,没人在乎它是否在作恶。因此谷歌在中国的退出更像是一出演给自己看的戏剧。一个商业企业有如此强烈的道德观固然是好事,但强烈到不考虑现实,只顾自己感受的地步,只能说有些太不符合实际。它还是一个以追求商业利益为优先的商业企业么?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论断在谷歌身上失去了效用,这不能不说像是个奇迹。
如果抛开谷歌自身对自己的评价不谈,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美双方政府,同行企业,普通用户……对于谷歌的行为也都表现出了一定质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对于谷歌行为的回答是“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谷歌公司违背进入中国市场时做出的书面承诺,停止对搜索服务进行过滤,并就黑客攻击影射和指责中国,这是完全错误的。在谷歌公司一再请求下,为当面听取其真实想法,体现中方诚意,今年1月29日、2月25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两次与谷歌公司负责人接谈,就其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强调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应当遵守中国法律,如谷歌公司愿遵守中国法律,我们依然欢迎谷歌公司在中国经营和发展。如谷歌公司执意将谷歌中国网站的搜索服务撤走,那是谷歌公司自己的事情,但必须按照中国法律和国际惯例,负责任地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而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汉默尔对于谷歌退出事件的反应是“中美关系已经成熟得足以承受两国因谷歌事件而产生的分歧”。汉默尔在一份声明中,对谷歌未能与中国政府妥善解决争议感到遗憾。但他同时表示,中美关系“已经成熟到足以承受彼此之间的分歧”,而美国在扩大与中国有共同利益方面的合作时,也能够“主动地、坦率地”应对不同的意见。言外之意,这是一个商业公司在商业指导原则上对于中国环境的反应,与美国政府无关。(题外话:在好莱坞电影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告知“你所做的一切一旦被发现将不会得到承认与美国政府有关”)
两国政府对于谷歌的行为都表示出了足够的宽容,而业界同行的反应则各异。本刊记者试图了解百度和微软中国对于谷歌此举的看法。不过正如我们所能想象的那样,两家企业都以“话题太敏感,我们不发表意见”的回复婉拒。与谷歌没有竞争关系的马云则公开表示“谷歌此举不甚明智,放弃中国市场能解决问题么?”点出了谷歌撤退的核心失误所在。其他国内互联网企业如腾讯、新浪也公开表示对谷歌此举的不理解。本刊记者试图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了解市场用户对于谷歌行为的反应,为此联系了国内著名第三方数据统计分析服务商CNZZ,随后他们向记者发来了“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之后的监测流量变化以及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谷歌退出,理由牵强(楷体)
Google公司正式宣布将中国大陆的搜索业务转移到香港服务器实现,这对中国的搜索市场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不过由于目前Google在香港的服务器依然能够正常的访问,国内各大搜索引擎流量份额比例变化并不大,根据CNZZ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至3月24日,中国大陆地区网民通过baidu.com和google.com.hk进行搜索的访问比例分别稳定在76%和14%左右。与一年内的监测情况相比变化不大。
Google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搜索引擎,在其12年的成长历程中,为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曾经坚持的“不做恶”的信条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敬佩。然而在Google公司成长为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后,原本的理想主义逐渐变为自大的宣传口号,过分强调其价值观的输出而不顾及对当地文化的适应,使得其在商业运营上遇到了很多问题。而此次宣布退出中国的理由也并不具有足够充分的说服力。首先,Google认为其遭到了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因此要退出中国,抛开这一指控的真实性与否不谈,公众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黑客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Google遭到来自美国攻击的次数更多,威胁也更大,但Google并没有为此与美国政府谈判,或者干脆直接宣布退出美国市场。其次,Google声称为了保护用户隐私而退出中国,但与此同时Google又在2009年末宣布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审查可能被美国国家安全局认定为妨害国家安全人物的通信内容,其依据是美国国会于2001年通过的《爱国者法案》(具体内容请参见注释)。既然Google可以根据美国法律在美国作出相应的服务变更,那么在中国根据中国的法律作出相应的服务变更也是同样合理的,不应成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最后,Google宣称其不愿继续遵守与中国政府达成的对网络信息进行自行审查协议,最终作出退出中国的决定,这个理由同样站不住脚,任何一个国家都对互联网上的信息都有审查制度,在一向宣扬“自由、民主”的欧洲地区,对于互联网信息的审查限制的同样严格,而Google却愿意遵守这些审查制度。相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Google却对当地政府的互联网内容审查行为表示反对意见,这并不合理。
所以从各方面来判断,Google公司宣布退出中国并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并不妥当。更何况,香港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转移到香港,也并没有离开中国。

如果说上面所提及的问题还在于跨国大企业所常见的业务处理机制和效率的范畴,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不适应。那么引爆谷歌退出中国的导火索,则体现在作为互联网信息流通的引导平台,谷歌对于自身定位的不清晰。此次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理由在于“无法再容忍中国的网络内容过滤审查规定”,抛开它所指责的规定是否合理不谈,但作为现代法律机制规则下的商业企业,谷歌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通过公开与合法的渠道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例如依据《行政诉讼法》在中国的法院提出上诉。虽然结果如何不能肯定,但这是法制社会下的行事规则。如今这种简单的“不能忍所以不玩了”的做法与其说是在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在赌气要挟,而一个商业公司与主权国家政府进行这种形式的博弈,结果是不用做任何其他想象的。如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因为大企业有如此做法而就此修改法律迁就。2006年美国政府电脑采购案因ThinkPad电脑为中国企业联想所有而将其排除在外的时候,联想公司也只是通过法律途径上诉,并在败诉之后就此了结。也许是联想的规模还不够大,但即使联想够庞大,也不会就此直接公开提出要美国政府修改法律,否则就退出美国。谷歌如今的做法,基本断绝了它谈判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最终宣布退出也是在众人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整个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更像一出精心筹划的炒作,而不是商业运营的意外结局。须知,2010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白宫宴请了美国科技业界的重量级人物,包括谷歌全球的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Twitter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微软首席研究与战略官Raig Mundie、以及思科市场总监Susan Bostron等人,在晚宴上希拉里提出了几项议题,要求这些企业在推进互联网信息全球自由化上“作出更多实质性的努力”,随后就发生了谷歌退出中国风波。尽管谁也不愿意往政治博弈上联想,但这还真的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谷歌的道德洁癖到底有多少政治色彩的成分?

名词解释:爱国者法案
 美国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 2001年10月26日由美国总统 - 乔治·沃克·布什签署颁布的国会法案(Act of Congress)。正式的名称为“Uniting and Strengthening America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Act of 2001”,中文意义为“使用适当之手段来阻止或避免恐怖主义以团结并强化美国的法律”,取英文原名的首字缩写成为“USA PATRIOT Act”,而“patriot”也是英语中“爱国者”之意。这个法案以防止恐怖主义的目的扩张了美国警察机关的权限。根据法案的内容,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减少对于美国本土外国情报单位的限制;扩张美国财政部长的权限以控制、管理金融方面的流通活动,特别是针对与外国人士或政治体有关的金融活动;并加强警察和移民管理单位对于居留、驱逐被怀疑与恐怖主义有关的外籍人士的权力。这个法案也延伸了恐怖主义的定义,包括国内恐怖主义,扩大了警察机关可管理的活动范围。在民权主义者看来,《美国爱国者法案》是对民主自由的直接伤害。媒体广泛披露了一些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斗志昂扬的警察对一些个人和组织造成了伤害。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冲突相当程度上使人们担心恐怖分子还会再度袭击美国本土。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担心助长了政府对国土安全问题的本能反应。 《美国爱国者法案》的铁杆支持者则认为,应当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护美国公民不受他们所说的穆斯林激进分子的威胁。如果这意味着放弃公民自由,允许普遍的秘密调查,也应当接受下来。多数美国人处于争论双方的中间地带,他们认为在动荡的世界加强国土安全确有必要,但所采取的措施必须适当,要以美国的立国之本为基础。至今这一法案在美国还处于不断的争议中。



尾声:后Google时代
从目前情况来看,Google退出中国市场的行动再无转圜的余地,那么没有中国的谷歌,和没有谷歌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在谷歌宣布撤出之后,矛盾双方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在可遇见的未来一段时间,这一事件对于双方的影响显然都不算大问题。
撤出中国对于Google来说影响并不太大,2008年,Google在中国收入为2.1亿美元,百度为4.688亿美元,2008年Google全球收入为218亿美元,Google中国收入不及Google全球收入的百分之一,因此,即使Google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对其自身的营收也几乎没有任何影响。Google撤出中国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回到2006年之前Google进入中国之前的状态,大家依旧可以使用Google.com的中文界面进行搜索,而Google很多热门产品,如Gmail、Google Earth、Picasa、Google Reader等都是独立运作,不会受到影响,YouTube、Blogger等项目则在退出之前也没有在中国开通服务,因此受到影响最大的将是Google在2006年之后在中国发展的项目,如谷歌音乐、问答、来吧、热榜、谷歌拼音输入法、265网站导航等项目。这些项目虽然不盈利,但可以带来流量和用户,增加Googl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如果将其停止运营,虽无大碍,但也很可惜,特别是谷歌拼音输入法和谷歌音乐搜索是两个前景很不错的项目,因此很多网民都对此表示惋惜。
而没有了Google的中国,也不会出现什么不利的变化,从业务内容上来看,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原先是百度和Google的天下,Google退出后,其市场份额可能会慢慢下降。虽然无可否认的是,在很多领域,如技术、商务、外贸等,Google搜索都是难以替代的,百度虽然在娱乐搜索上领先,但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在专业领域超越Google,而其他国内竞争对手如腾讯等可能会慢慢蚕食百度在娱乐方面的搜索市场。但中国互联网市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市场潜力,使得这片空白在Google退出之后一定会有足够的后来者补充上来。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已经太多的前例,美国有Facebook,中国就有开心网;美国有YouTube,中国就会有土豆、优酷、酷6网……在这种情况下,Google的离去,短期来说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长期来说,却是一个机会的所在。

附录:谷歌中国大事记
2000年9月12日,谷歌开发其主站Google.com的中文界面。
2002年,Google.com在中国境内短暂无法使用,疑与其在中国竞争对手有关。
2005年7月19日,微软前高管李开复加盟谷歌主管中国业务,微软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谷歌,双方当年12月庭外和解。
2006年1月26日,谷歌推出中国搜索引擎Google.cn,根据中国法规对其搜索结果实施审查,谷歌称做出妥协的目的是在遵守中国法规的同时,为中国发展“做出有意义的积极贡献。”
2006年2月,Google在中国没有ICP牌照、涉嫌非法经营。
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CEO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为“谷歌”,Google正式进入中国。
2007年4月4日,谷歌中国实验室推出新产品谷歌拼音输入法,但随后和搜狐同类产品搜狗拼音输入法产生争端。
2008年8月5日,谷歌推出在中国免费音乐下载服务,与市场占有率领先的竞争对手百度抗衡。
2009年5月,谷歌旗下视频网站Youtube.com在中国无法登陆,持续至今。
2009年5月,谷歌旗下博客托管网站Blogger.com在中国无法登陆,持续至今。
2009年6月18日,谷歌被指责在互联网上传播淫秽内容,此前一天,Google.com,Gmail和其他谷歌在线服务一度无法使用。
2009年9月4日,李开复从谷歌中国辞职,创办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谷歌委任刘允接管李开复的商业和运营职责。
2009年10月,一些中国作家与行业组织指责谷歌数字图书馆收录其作品为侵权行为,并表示可能起诉谷歌。
2010年1月13日,谷歌宣布不再接受对其中国搜索引擎的审查,有可能撤出中国市场。

[attach]200864[/attach]


国外讽刺Google野心的漫画,显然对于Google在国外也并不是一面倒的认同


[attach]200865[/attach]


Google宣布退出中国之后其在中国业务访问流量统计显示变化并不大


作者: u571    时间: 2010-5-17 13:57

奉上路边社消息一条:谷歌退出中国以后其广告客户流失率不足20%,远比某易某狐之前预测小的多
作者: Viewtifuldai    时间: 2010-5-17 14:10

只用google的人飘过
作者: 绯雨流    时间: 2010-5-17 14:52

很像中新办发言稿
作者: 教师随笔    时间: 2010-5-17 14:56

这文章好长啊,看了个开头,貌似还算比较中立的评论,值得一看。
作者: X玩完丸X    时间: 2010-5-17 21:08

马克一下
作者: 7    时间: 2010-5-17 23:00

大软现在有几个特约记者的水平还不错,感觉现在微型计算机倒是越来越小白了
作者: dirge    时间: 2010-5-17 23:59

这文虽然极力想说明谷歌玩儿的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但碍于国内的规矩有些根本问题讲得含蓄,大意是反正TG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所以有人借着这个机会对着干,制造“你们敌人的敌人就是我,我就是你们的朋友,所以我的敌人就是你们的敌人”这种立场闹剧,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呢。

[ 本帖最后由 dirge 于 2010-5-18 00:27 编辑 ]
作者: csnlm    时间: 2010-5-18 00:46

posted by wap

太长,没看完。我只想说我的picasa相册被墙了,真是悲剧啊!
作者: 飞鱼清风    时间: 2010-5-18 01:5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pple iPad

我就问一句:要google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是啥?作者答不出来只好发五毛了
作者: 烏鴉    时间: 2010-5-18 08:54

在下也是不谷歌不舒服斯基,每天使着近20项谷歌服务基本不用百度
但这事还真不能说谷歌有多高尚
你要不作恶不愿意妥协自己的人格,那何必06年进来呢?
被土狗操了3年多后再说受不了再说不作恶,怎么看都有点当了婊子还里牌坊
这就一商业行为,何必非得拉到政治层面去谈?233
作者: 吥喓遺莣    时间: 2010-5-18 14:27

引用:
原帖由 烏鴉 于 2010-5-18 08:54 发表
在下也是不谷歌不舒服斯基,每天使着近20项谷歌服务基本不用百度
但这事还真不能说谷歌有多高尚
你要不作恶不愿意妥协自己的人格,那何必06年进来呢?
被土狗操了3年多后再说受不了再说不作恶,怎么看都有点当了婊 ...
LS没有发现近一年来TG突然操得比以往猛多了?
作者: loveCK    时间: 2010-5-18 16:1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E71)

大软的时评一向不错,就是后面都是游戏,没啥看头,微机已经成了广告册了,可读性,内容都减低了不少。叶欢是个很sb的编辑,每次见到他恶心的照片就想吐。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