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为什么最近引进的国外片不是垃圾就是古董?
[打印本页]
作者:
naughtyben
时间:
2010-4-8 18:59
标题:
为什么最近引进的国外片不是垃圾就是古董?
最近2个月国内引进上映的都什么玩意??
西班牙的《极限空间》(费马的房间),2007年的古董。
变相黑侠K-20: Legend of the Mask 2008年的。
孤堡惊情El orfanato (2007) ,4月即将上映。
《古墓迷途》俄罗斯2008山寨穿越片,竟然漏点了
迷魂陷阱Kandidaten (2008) 烂片也漏点了
孤胆拯救Direct Contact (近战),国内刚上映,听说烂掉渣了,国外都不好意思上映,直接发行dvd的垃圾。
光癜肿菊引进的都什么,票房还一塌糊涂。能不能让给些好点的名额啊。
[
本帖最后由 naughtyben 于 2010-4-8 19:08 编辑
]
作者:
stryker
时间:
2010-4-8 19:09
没新的大片,又要完成任务
作者:
jahaman
时间:
2010-4-8 21:06
不引进烂片你能老老实实看国产垃圾片么?
作者:
Wbird
时间:
2010-4-15 17:5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E71)
233 我居然看了倒数两个烂片。。。
作者:
火星人一号
时间:
2010-4-16 09:0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E71)
估计2012啊,阿凡提啊太火了,把国产片搞得太惨,真理部发文必须引进老片烂片和谐一下
作者:
zhaolinjia
时间:
2010-4-19 00:2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E63)
老老实实在家下载吧
作者:
比尔小门
时间:
2010-4-19 00:22
坐等波斯王子,希望别雷。。。
作者:
atankin
时间:
2010-4-19 10:25
看编号很多片都引进很久压了一年多才发的 主要是档期的原因吧 这种小片烂片操作好了很赚钱的 因为成本很低
转:
分为分账和批片两种情况,这两种都有额度限制,也就是配额制。
个人认为,这个极为的必要,哪天官方要是说取消,可能我也会学韩国剃光头去,反正我头发也很短。
分账说来复杂,看各个好莱坞公司和进出口公司的关系了,还有别的相关官方单位的关系。
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关的问题。
各公司差不多要搞个平衡,不能每年都是某个好莱坞公司出品或发行的片。
这类片都是大片啦,大家都熟。
往往是第二种最逗,也就是批片。
什么情况都有。
曾经很热闹的市场,现在已经变成相对很小的一个圈子。
能拿到片源的人就那几拨,能让片子通过中影、华夏过审的人也是那几小拨。
现在基本都是中影、华夏自己选片,找人来做具体事等。
有不少相对小的发行公司,专门靠批片吃饭呢。
批片的选片很诡异的,几乎没规律可寻,但简单来说,简单粗暴是一个外在标准,因为选片的人都是保守的,这种简单粗暴的电影的市场是相对稳定的。
一部小批片,从版权费(很便宜一般,这两年有点涨,又压回来了),到手续费等官方费用(不少),还有一些相关人头费,然后才是发行和宣传费,基本一圈下来也两三百万了,所以批片如果预期不过千万票房,就没引进的必要了。
很多小公司,通过各种关系,弄个名额,一年发俩批片,人也不需要太多,全公司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
但这种公司发展前景不看好。
还有一种特例,比如《就是这样》,属于临时特殊引进,不占任何名额,也属于对MJ的特殊关照了。
因为审片就没有特定的规则,所以引进片就完全没有所谓的规律可寻,基本是上面说的几小拨人觉得有利可图就行了。
都是商人,没那么多影迷情节。
我自己经手多部批片的引进的所有流程的具体工作,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其中四部国内最后都公映了,其中《日本沉没》,在我辞职后一年才上映,全国闷头不响席卷了近5000万票房。
说来批片的buyer最开心也是最累的时候,就是在海外各个市场看片、选片的时候。
Fly Boys我在Cannes市场上看完,就直接拉老板去版权公司去谈国内版权,结果已经被人抢先。
乌维那部《地牢围攻》在几年前去Cannes的飞机上,我就推荐给公司关注这部电影,当时已经出了几版预告片,提前片方邮件都有发来,我也找了几版预告片,当时国内只上映了玩命快递前两集好像,我觉得这片能卖,结果到Cannes,找到片方去谈,已经被人提前拿下了。结果,感觉n年过去了,居然要上映了国内,我会去影院看的。
《日本沉没》当时赶早上八点的场去看market screening,虽然只是15分钟的片花。
看完片花,就找TBS去谈,来回几趟,离开Cannes之前,终于搞定了Memo。
结果还是买一送一,送的那部是《翡翠森林》,狼羊断背的那个动画片。
最后是动画片根本就在中影那个环节给pass了,因为他们觉得没票房,最后通过了《日本沉没》,但后面就是漫长的引进过程。
相对来说欧洲正轨一点,两部都比较顺,也是因为有比较成熟的版权中介,我经手的多部,最后国内公映的是《绅士大盗》和《空中决战》(《歼十出击》据说还在逐帧模仿top gun,看看人家欧洲的空战戏早就拍成什么水准了)。
我经手最早的一部是《雏菊》,韩国片,从签英文合同到最后的物料对接,麻烦无数,也是我经验最少的一次,完全从头来,也犯了不少低级错误,最后差点素材不齐,影响公映,当时很自责,还好,老天开眼,最后没出问题。
总之,批片是一件纯粹赚钱的事儿,优点就是看片出价,风险相对好控制。
很多批片赔钱,基本还是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的新公司,或者盲目自信和乐观的结果。
原来民营公司还能签memo,拿到版权,再请进出口引进,搞定指标,后来回收后,这些都变回了完全垄断。我觉得这其实是对国内市场发展有利的,不然批片市场太活跃,还是大大影响到国产片市场份额。
所以在民营公司还能直接跟片方签memo的年代,也出现过买片花,但如果最后成片不满意,其实国内民营公司最牛的一个借口,就是说审查不通过,退掉协议好了,对方也没辙,本质说来,这种做生意的方法,自己的风险其实已经降低很多了。但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意义了,选片基本都是小圈子游戏了。
但正是因为如此,当时批片市场相对火爆,最后引发了很多市场上的不良竞争,这个国人最擅长。
最后,中影、华夏把这个权力基本回收,所以现在批片引进和发行,只跟一个相对很小的圈子发生关系了。
不是一般人能进入的一个市场。
我个人希望这个市场最好保持相对的有限,给国产电影再多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希望这个“扫盲帖”对有兴趣了解批片的朋友有一定帮助,这是一个纯介绍性的帖,相信群内不少专业的朋友,看着觉得没啥营养。
我打字快,不太考虑语气,如果有谁觉得我有点“高高在上”,不爽我,我先说声抱歉吧。
关于乌维,做为影迷,他是个烂趣味导演。
但做为buyer,比乌维拍的质量好的片,不见得能进得来,他这种傻大憨粗的动作片,我反倒很会考虑来引进。
所以,我很好奇《地牢围攻》这次国内票房,当然,这也是个恶趣味。
关于批片,有很多遗憾,比如《崔斯坦和伊索得》,后来国内引进叫《王者之心》。
版权中介很早给了盗版碟过来,我看后,觉得这个肯定国内卖,对方要价不高,绝对可以搞。
我还特意收集了材料,写了报告,做了论证,但最后各种原因还是没成。
最后票房出来,记得好像小3000万,果然大赚。
也有反的例子,fly boys国内票房奇惨,国内公映版据说删减了半个小时,我没去看,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惨,据说他还走的分账,是当时国内票房最低的一部分账。
所以,这预判,有准,当然也有不准的时候。
最大的遗憾,那年在Cannes排队等着看《汉江怪物》,满座后,出来一个buyer才能进去一个。
我去晚了,只能等,终于进去,影片开始了20分钟了,出来就找片方,发现人家已经把中国地区预留了,让跟自己母公司有关的一个公司自己做发行。
在market上,其实决定是否要买一部片,我个人的经验,15分钟就够了。
更多一个是浪费时间,或者之前没有做足功课。
每部看15分钟,一天才能看不少于10部片,一次Cannes下来至少能看过100部片的片段和无数片花,这次市场才算没白来,当然取决于之前和每天的准备工作。
所以buyer看片跟影迷是完全相反的,很少把片子全部看完,实在是时间不允许。
我每次去Cannes,每次呆差不多十天左右,看完整的片子的数量每次也就是五六部而已,所以其实如果是工作去,一点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地方。
作者:
熊猫
时间:
2010-4-19 11:07
ls真业内
学习了
作者:
教师随笔
时间:
2010-4-20 11:30
主要是为了衬托国产烂片,好让大家觉得国产片子这两年“跨越式发展”了,给屁民点儿“自豪感”。
作者:
冰镇石油
时间:
2010-4-20 12:56
肥妈的房间这种片也要引进?还不如引进泼水的拥抱,片子本身还不错,
不过里面的数学题我感觉还不如我外甥小学二年级数学寒假作业上面的难度大……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