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音响] 看水区某搞笑贴有感,大家讨论下一个正常人听音乐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reinhaidvon    时间: 2009-10-26 08:50     标题: 看水区某搞笑贴有感,大家讨论下一个正常人听音乐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RT
片源?例如mp3与CD的比较?
播放器?例如discman和cd机的差别?
线材?光线同轴对普通的那什么什么线?
音箱或者耳机?包括音箱的摆放位置
还是最终的人耳处理系统?

我就一普通人,不是什么金耳朵,想听听效果好点的,到底哪里是最有可能的瓶颈?
如果要改进,各部分的升级比较应该是多少?
大家可以讨论下
作者: sectionboy    时间: 2009-10-26 09:29

先升一升147美元的电插座,

http://www.parts-express.com/pe/showdetl.cfm?Partnumber=110-439&vReviewShow=1&vReviewRand=2818820





再来个丹能500美元的网线,那差不多就算入门了



http://www.amazon.com/Denon-AKDL1-Dedicated-Link-Cable/dp/B000I1X6PM/ref=cm_cr_pr_pb_t


作者: amm    时间: 2009-10-26 09:31

简单,你同样的设备,听一首歌,MP3,ape各试一下,用foobar
如果你觉得没什么差别,恭喜,木耳,什么都不用烧了
继续吧

如果资金有限的话建议升级后端(耳机,音箱)
相对(注意相对这个词)来说,效果更明显点
作者: 纵海行舟    时间: 2009-10-26 09:41

引用:
原帖由 sectionboy 于 2009-10-26 09:29 发表
先升一升147美元的电插座,http://www.parts-express.com/pe/ ... vReviewRand=2818820



再来个 ...
这些还真不贵。相对于2000美元的线,和500美元的垫脚。
作者: sceic    时间: 2009-10-26 09:45

公司的CD曲库都不惜听,现在唱片灌录越来越渣,出张唱片权当有声名片用,艺人为了省钱租用廉价录音棚,从制作到录音一路电子合成,现在的音乐,选MP3就很好了。

[ 本帖最后由 sceic 于 2009-10-26 09:47 编辑 ]
作者: otz    时间: 2009-10-26 09:5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E71)]

当你花钱花得多了之后,自然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东西和那些便宜货的音质一样了。很自然的事情
作者: jun4rui    时间: 2009-10-26 09:56

其实一般人都有一定的欣赏能力的,并不能归结于“木耳”。

关键是,一般人没有长时间听过太好的设备。

如果他们偶尔用好设备听,最常见的也是这两种情况:
1、用好设备听自己常听的口水歌,因为好设备本身对口水歌的提升不是很明显,所以他们觉得自己听不出几万和几十块的设备有太多的差距,要么觉得话很多钱发烧的是白痴,要么觉得自己试木耳听不出;
2、那好设备听自己不长听的高品质音乐,例如交响乐之类的,因为没有自己熟悉的曲子比较,所以只是觉得好,具体有多好,哪里好,都说不出来,所以觉得自己试木耳。
作者: 极品飞猪    时间: 2009-10-26 09:58

木耳飘过
没差,MX500对我来说已经是天籁
作者: allspace    时间: 2009-10-26 18:4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Opera]

某TGER送的931足矣
作者: 鬼舞者4    时间: 2009-10-26 18:50

耳机或耳塞,没疑问。
作者: 善良的大灰狼    时间: 2009-10-26 19:12



最大的瓶颈是满大街的MP4 MP5 揣个破艾利和IFP880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作者: rinlord    时间: 2009-10-26 19:30

我们属于噪音耳


别人属于真空耳
作者: 仲晓萌    时间: 2009-10-26 19:32

木耳,听音乐128kbs和320kbs没差
作者: peanut    时间: 2009-10-26 19:45

别说128k,192k和320k的差别都很大了,无损的更不用提。只要不是聋子都应该能听出区别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强迫症,大多数人音源差点只要效果还过得去也就忍了,不会太在意这些。
作者: 萨兰丁    时间: 2009-10-26 19:52

[posted by wap]

下的是FLAC和CUE,通通转成192KPS的MP3,谁有我蛋疼…
作者: cf3b5    时间: 2009-10-26 20:43

主要是很多人没同时听过好的……
原来我电脑用一百多的木质2.1觉得音质挺好,和朋友家那对1k多的区别不是很大……
后来把人家搬到家里放在一起听了一次,一个天一个地啊……
第二天也换了一对一样的……

作者: 我爱杨钰莹    时间: 2009-10-26 20:55

引用:
原帖由 sceic 于 2009-10-26 09:45 发表
公司的CD曲库都不惜听,现在唱片灌录越来越渣,出张唱片权当有声名片用,艺人为了省钱租用廉价录音棚,从制作到录音一路电子合成,现在的音乐,选MP3就很好了。
同感,上次一个朋友送我一张某新近歌手的CD,我听了下就问他这张是不是盗版的,他说不是,是在中唱的库房拿的。我就说这CD听上去怎么像MP3翻刻上去的...
作者: opkl    时间: 2009-10-26 21:25

对音质偏执、对线材偏执、对生活的态度偏执
作者: xxhunter    时间: 2009-10-26 21:30

这贴很搞~~
amm很认真
作者: XM    时间: 2009-10-26 22:13

耳机第一 音源第二 心情第三
作者: lawson    时间: 2009-10-26 22:17

[posted by wap]

有钱第一,蛋疼第二,炫耀无限。
作者: Demitry    时间: 2009-10-26 22:17

人视力不同,有远视有近视,有色弱有色盲。

耳朵也一样。

别人听得到你未必听得到,你听不到就当别人听不到这就属于傻了。

[ 本帖最后由 Demitry 于 2009-10-26 22:26 编辑 ]
作者: 晓得    时间: 2009-10-26 22:34

$
作者: leica    时间: 2009-10-26 22:59

1)窃以为,用火电的力度大点,声音偏暖,用水电的声底偏冷,但解析力很高,水电中,以葛州坝的电音色最好,火电中以北仑电厂的电音质最好,因为烧的无烟煤的比例最高

2)同一套器材,晚上8点到10点的时候音色就感觉有点偏冷,晚上11点之后声音明显偏暖,后来才发现高峰电用的是外省的水电,低谷电以本地火电为主,铁证如山!

3)风力发的电层次感很差,听感朦胧,听菜可妇司机的A大调B小调,音场明显收缩,小提琴部都混在一起

4)风力发电的单机功率在500w以下的音色都偏薄,电是三相和两相和音色关系不大,关键是平衡感,三相电播放大编制的交响乐阵脚明显比两相的要稳!核电适合播放《终结者》之类的大片伴音。但遗憾水、火、风、核电都并在了国家电网上了,所以放什么声音都是混论一片。

5)有位烧友为此从上海搬家到广州,声音好很多,因为南方电网以大亚湾核电和两广水电为主,音响既有力度,又比较清澈。最近准备投资建设独立不并网的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高山雪原的天水,将使音响脱胎换骨。但可研报告遭到印度的反对。

6)太阳能发电,有何不同?声音偏向温暖,不冷,但是有点薄有个自翔为国内最资深的耳机发烧友,一日试听森海塞尔 HD 650耳机,听着听着突然摘下耳机说“今天没法听了,一定是水电站的水位又涨了”, 令在场其他烧友目瞪口呆!
作者: HKE    时间: 2009-10-26 23:0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fari]

1)窃以为,用火电的力度大点,声音偏暖,用水电的声底偏冷,但解析力很高,水电中,以葛州坝的电音色最好,火电中以北仑电厂的电音质最好,因为烧的无烟煤的比例最高

2)同一套器材,晚上8点到10点的时候音色就感觉有点偏冷,晚上11点之后声音明显偏暖,后来才发现高峰电用的是外省的水电,低谷电以本地火电为主,铁证如山!

3)风力发的电层次感很差,听感朦胧,听菜可妇司机的A大调B小调,音场明显收缩,小提琴部都混在一起

4)风力发电的单机功率在500w以下的音色都偏薄,电是三相和两相和音色关系不大,关键是平衡感,三相电播放大编制的交响乐阵脚明显比两相的要稳!核电适合播放《终结者》之类的大片伴音。但遗憾水、火、风、核电都并在了国家电网上了,所以放什么声音都是混论一片。

5)有位烧友为此从上海搬家到广州,声音好很多,因为南方电网以大亚湾核电和两广水电为主,音响既有力度,又比较清澈。最近准备投资建设独立不并网的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高山雪原的天水,将使音响脱胎换骨。但可研报告遭到印度的反对。

6)太阳能发电,有何不同?声音偏向温暖,不冷,但是有点薄有个自翔为国内最资深的耳机发烧友,一日试听森海塞尔 HD 650耳机,听着听着突然摘下耳机说“今天没法听了,一定是水电站的水位又涨了”, 令在场其他烧友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1
作者: hyh    时间: 2009-10-26 23:04

不是有专门的滤波器还是叫什么的玩意.
作者: 折翼大天屎    时间: 2009-10-26 23:44

引用:
原帖由 善良的大灰狼 于 2009-10-26 19:12 发表


最大的瓶颈是满大街的MP4 MP5 揣个破艾利和IFP880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有MP6了,带wifi能收网络电台的
作者: 瞬·狱·杀    时间: 2009-10-27 00:08

引用:
原帖由 leica 于 2009-10-26 22:59 发表
1)窃以为,用火电的力度大点,声音偏暖,用水电的声底偏冷,但解析力很高,水电中,以葛州坝的电音色最好,火电中以北仑电厂的电音质最好,因为烧的无烟煤的比例最高

2)同一套器材,晚上8点到10点的时候音色就感 ...
这个就妖魔化了,有些无聊了,虽然我相信肯定有人这样觉得。

但不应该以点盖面吧?
作者: 瞬·狱·杀    时间: 2009-10-27 01:13

如果你觉得音响对声音的还原没有好坏之分,不做讨论;
如果你觉得MX-500是天籁,不做讨论;(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真心话,只是没有基础)
如果你觉得音乐只是POP,不做讨论;(也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POP也有POP的好——真心话,只是没有基础)

谈谈个人听音乐的历程(这个词有点大),只分享,不争吵:

1.Q:人必须要音乐么?又不能吃,不能喝!
  A:“饱暖思淫欲”,“吃饱了撑的没事干”,音乐确实不抵吃喝,但是解决温饱了后,人总会有些自己的独立思考。
     所以,音乐还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时候干的事。
     “歌以咏志”,音乐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还是思想的表达。
     “口水歌”说的就是没有思想的音乐吧,没有思想的照片,没有思想的画,即使再以假乱真,高度有限。
     但是反过来说,即使是“口水歌”、“靡靡之音”、HEAVY METAL,你要让人听,总会说点啥吧。
     所以这就需要音乐,因为有些话、有些事只是一种思绪,真要表达出来、说出口还真不知道怎么说,
     这时候——烦闷、快乐、忧伤、迷茫——找一段符合心情的音乐,排解压力,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总希望自己会种乐器,最好是小提琴,当有心事的时候可以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现在看,只能到退休后再学了····

2.大家听音乐的顺序随着年纪的增长一般都是:POP——ROCK——JAZZ、blues——古典小品——交响乐吧,
到40岁时让你听你20岁买的CD,肯定一大半都听不进去,而音乐本身对音响器材的要求也是
顺着POP——ROCK——JAZZ、blues——古典小品——交响乐这个顺序提高的,这不需论证吧,
交响乐比POP更需要器材好。


上面是音乐,下面说音响器材:

1.个人觉得不存在所谓的“木耳朵”,更多的是因为接触的不够,中国的教育制度音乐课都教什么?起码我那个年代没印象。
所以造成了音乐=POP,而POP是对音响器材品质要求最低的,再加上就像各位楼上说的,华语流行音乐唱片单从音响质量上来说就是粗制滥造。

2.如果你从小就受过真正的音乐教育(只要求真正的,并不要求多高,但也不是中国学校的音乐课),我想就不会产生所谓自己“木耳朵”的担心。
试想,一个从小弹钢琴的人、拉提琴的人,会不知道什么器材出来的声音更真实,更好听?这样的人只会对器材要求更高。
你听不出来,是因为你本身就不知道钢琴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提琴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最后导致中国的奸商卖器材时都是先给顾客放鼓声、爆炸声、碎玻璃声,然后谓之“动态大,低音好,器材好”····
而中国又有多少人进音乐厅听过交响乐呢。

3.题外话,如果你想听交响乐或是古典,但又入不了门,总不知道古典到底好在哪里,
(古典是好东西就不论证了吧,都流传几百年了,300年后还会有人听周杰伦么···)
还是先从贝多芬开始吧(个人意见,不讨论),买一张最大众的,就《命运》吧,
夜深了、安静了下来以后,一个人静静的听,也许一遍后还没什么理解,不要急,静静听上3、5遍后总会有所收获。
还是上面说的,不懂、不喜欢并不是因为你搞不懂、笨,而是中国没有环境让你接触它。
这也不怪谁,中国民乐与西方古典的差距有多大,你多听听就知道了,况且中国才吃饱饭了30年而已····

4.如果你喜欢上了交响乐,《命运》听了5遍后,还分不清哪套器材放的《命运》好听,那可能真是“木耳多”了···


以上只是个人听音乐的一些理解
乱乱的写了这些,也不知道想说啥,见笑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 本帖最后由 瞬·狱·杀 于 2009-10-27 01:29 编辑 ]
作者: 善良的大灰狼    时间: 2009-10-27 01:20

[posted by wap]

楼上赞
除了那句300年后还会有人听周杰伦
作者: hyh    时间: 2009-10-27 01:25

我拉屎的时候才会想听命运没有贬义啊:D
作者: alucardx2004    时间: 2009-10-27 09:51

引用:
原帖由 萨兰丁 于 2009-10-26 19:52 发表
[posted by wap]

下的是FLAC和CUE,通通转成192KPS的MP3,谁有我蛋疼…
MP3就算320K,听感也不行,高频缺失很严重,低频下潜有限,现在感觉不错的就是AAC格式,320K或者448K都不错,虽然和无损有点点差距,但不影响听感。
作者: 纵海行舟    时间: 2009-10-27 10:0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Chrome]

爱乐者和发烧友是完全不同的类型,爱乐者在乎的是音乐本身,听音设备只要不是太烂,他们就可以沉浸在音乐美妙的世界之中。
而发烧友只在乎所谓的音质,把音乐割裂成中、高、低音、声场、解析、泛音,他们在乎的是能否用高档器材听到擦弦声;能否听到翻乐谱声;掌声能定位到第几排;能否听到后台的咳嗽声。
虽然烧友成天把自己往爱乐者的队伍中挤,贴上爱乐者的标签。而真正的爱乐者却没那么多经历研究那么多听音器材,顶多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一套合适自己的就可以了,不会像烧友那般成天换这个换那个,把时间统统花在器材研究比较上。有这个时间爱乐者研究的是音乐本身,研究的是音乐的作者,研究的是历史背景,研究的是音乐所要表达的理念。爱乐者和烧友虽然并非完全对立,但人的精力有限的,当烧友纠结于反复ab数款器材的优劣之时,爱乐者却是在安静地聆听和感悟。
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旁人无从指责。

本帖最后由 纵海行舟 于 2009-10-27 10:10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alucardx2004    时间: 2009-10-27 10:35

引用:
原帖由 纵海行舟 于 2009-10-27 10:0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Chrome]

爱乐者和发烧友是完全不同的类型,爱乐者在乎的是音乐本身,听音设备只要不是太烂,他们就可以沉浸在音乐美妙的世界之中。
而发烧友只在乎所谓的音质,把音乐割裂成中、高 ...
赞同,比如说我就是外出的时候听听音乐,大部分听动漫OST。配一套差不多的随身设备就可以了。千元左右能满足听音需求。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09-10-27 10:41

mp3确实和CD差别很大  听起来不顺
作者: 超级大CC    时间: 2009-10-27 11:34

铁三角
作者: tales    时间: 2009-10-27 11:55

128和320的mp3我听不出来
作者: 伪    时间: 2009-10-27 12:10

VC上下载的百家讲坛RMVB,转96K和320K根本听不出区别的飘过。。。
作者: 德德97    时间: 2009-10-27 12:16

引用:
原帖由 于 2009-10-27 12:10 发表
VC上下载的百家讲坛RMVB,转96K和320K根本听不出区别的飘过。。。
。。。。。。。
百家讲坛RMVB音频码率也就128K到头了
转到320K不合没转一样么。。。。
作者: 盐水棒冰的替身    时间: 2009-10-27 12:20

大多数人的瓶颈在于,音源和后端吧。
再怎么木耳,这俩瓶颈配合着升级一下一般都能听出差别的吧,再听不出的话该看医生了也许……

但是作为常识,瓶颈不能一个一个单独解决,比如用128K的mp3换上耳放...或者用着路边耳塞换APE...
看上去挺荒诞,其实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程度不同而已……
作者: jerry881220    时间: 2009-10-27 12:22

引用:
原帖由 纵海行舟 于 2009-10-27 10:04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Chrome]

爱乐者和发烧友是完全不同的类型,爱乐者在乎的是音乐本身,听音设备只要不是太烂,他们就可以沉浸在音乐美妙的世界之中。
而发烧友只在乎所谓的音质,把音乐割裂成中、高 ...
+1
试听音乐花去的时间远远多于挑选器材...应该说根本就没怎么挑过,目前还是耳塞党
作者: hyh    时间: 2009-10-27 14:54

以前上班老能路过北京音乐歌剧舞剧院.然后偶尔能看见一个老头儿,骑一辆28破永久,什么随身听都没戴,一边骑车一边手舞足蹈的指挥.一看就是歌剧舞剧院里上班的.人家那才是享受生活呢
另外,我现在房间里还有把小提琴在落土呢.根本就拉不出cd里的那种所谓松香味儿,当然很大的因素可能是我只会拉都来米
作者: 真FREEDOM    时间: 2009-10-27 22:10

听音乐就是自娱自乐,以上
作者: 善良的大灰狼    时间: 2009-10-27 23:00

[posted by wap]

很久以前很神经病 下了APE转成WAV再转AAC 放香水瓶里 用888听 总感觉不如鱼雷+EX500听WAV 为换不换机器纠结了很久
偶然一次 几个民工用山寨MP3 两个人 一人一个耳塞  边听边哼唱
我才意识到
我错了
作者: yangjuniori    时间: 2009-10-28 00:04

我还是喜欢带CD WALKMAN  带MP3的 虽然低端不过CD和MP3的差别一听就出来了
作者: 木月    时间: 2009-10-28 00:58

其实还是心啊,美好的音乐你要能感受到才行,器材什么的都能想办法达到,当然需不需要另说。
不过现在网上有不少装B犯以及许多纯粹的烧友,后者不说了,这个是个人爱好,虽然不是冲着音乐去的。S1当年著名的SONY原装记忆棒比组装记忆棒声音细腻柔和的理论真是看了就想吐,这还是人用PSP得出的结论。
作者: 田中健一    时间: 2009-10-28 02:03

什么器材听久了都是白开水,就像香味一个劲的闻,最后什么都闻不到了。
作者: 熊市亨利    时间: 2009-10-28 11:08

我从4岁到16岁,每天弹琴,18岁到现在,每周弹钢琴,每个月至少一次现场Opera 或者 Musical——听过MBL的Reference系列西装,Burmester的Reference系列西装, B&W的802D(没听过更贵的800和801)配Pass Lab,还有Avalon配登峰,和Linn的两组,其他次要和我自己家(我父亲和叔叔都是超级烧友)的系统就不说了。结论就是每个烧友都有一个很个人的音乐审美取向,高级的系统都有突出的个性,可能正好迎合了某些人的口味,我认为大部分的烧友听器材只能说听出区别,不能确凿就是听出了好坏。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对乐器本来音色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自己的系统为Think Pad T61+Sony MDR888,经常“听”Youtube上的MV,关注音乐的内涵,就能够享受更多乐趣。

[ 本帖最后由 熊市亨利 于 2009-10-28 11:09 编辑 ]
作者: floweryc    时间: 2009-10-28 12:10

[posted by wap]

音乐有内涵  可惜很多伪烧听的不是音乐 只是声音
作者: rockstyle    时间: 2009-10-28 12:42

引用:
原帖由 熊市亨利 于 2009-10-28 11:08 发表
我从4岁到16岁,每天弹琴,18岁到现在,每周弹钢琴,每个月至少一次现场Opera 或者 Musical——听过MBL的Reference系列西装,Burmester的Reference系列西装, B&W的802D(没听过更贵的800和801)配Pass Lab,还有Ava ...
都看不懂掉。。
作者: aBrnoSUt    时间: 2009-11-4 00:28

对音乐理解的深了,就也会对声音的细节要求得更多。听音乐和声音之间并不矛盾。

在不想投入的情况下,明显换播放器是个好办法。少投入的情况下换个声卡,笔记本换个usb的都可以,不需要太贵。再想投入就换对音箱,2.0的studio监听最好,尽量没有音染,低端的也不会太贵。想要相对纯粹的的声音就不要买民用的,尤其扔掉“hi-fi" 。studio系的也不是所有都贵。

与其研究线材细节,不如直接十倍的砸钱,否则一二千元投入已足够。

另一方面,如果器材价值不多于500元(只是个代指),研究320k和ape的区别实在没有太大意义。

当然了音乐是自己的享受,爽了就好,不爽时再想办法就是。
作者: we520    时间: 2009-11-4 01:42

玩耳机已经花了小4W了,正在考虑是否回头
作者: xmm    时间: 2009-11-4 02:05

LS 好烧啊。。
作者: 西风的树    时间: 2009-11-4 02:38

引用:
原帖由 熊市亨利 于 2009-10-28 03:08 发表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对乐器本来音色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我顶这句
很多人对乐器原本音色缺乏了解
没有建立一条合适的基准线(这么说也不是很贴切)
作者: sectionboy    时间: 2009-11-4 06:01

引用:
原帖由 西风的树 于 2009-11-3 13:38 发表


我顶这句
很多人对乐器原本音色缺乏了解
没有建立一条合适的基准线(这么说也不是很贴切)
普通人要听现场多少遍才有“感性”认识
作者: ooo    时间: 2009-11-4 07:5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N78)]

音乐资源只收192KBPS-224的MP3或AAC的飘过。有人能听出320K和无损的差别我基本不信。
作者: 妖怪告白    时间: 2009-11-4 09:50

真正的瓶颈在于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心态啊.谁敢说听过这世界上所有乐器的标准音?没有的话你凭什么来评判器材的声音?从来没听过现场的人,你凭什么研究乐器的定位?说来说去都是主观喜好的问题.人耳的构造都是一样的,只要不聋,功能也是一样的,可能有的人耳朵敏感一点但这根本不重要.个人认为在你听音乐的时候,如果你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音乐旋律本身,那么自然会忽略一些细节,反之如果你是为了听细节而听,那其实不是在听音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新买了张碟,觉得很好听,把它听了好多遍,基本上旋律都记下来之后,再听,会发现一些之前没听到的东西,或者注意力就会集中在不同的地方,就好象你听ROCK,刚开始是把所有音轨作为一个整体在听,在听歌,之后会无意识地把注意力落在在某条音轨上,BASS,吉他或者鼓点什么的,你的侧重点不一样了,听到的主要信息也就不一样了.因为这张盘你已经听了十几遍了,注意力已经不在音乐本身了........一天到晚热衷在网上现宝搞什么PK,测试的,基本都不是爱乐之人.
作者: robenz    时间: 2009-11-4 09:54

是听音乐的瓶颈还是听器材的瓶颈?
作者: yy77    时间: 2009-11-4 10:41

如果不是对比着听的话,300左右的器材和2000~3000的听不出什么区别。
如果对正在听的曲子有热爱的话,有时候觉得人的大脑是会自动补全(脑补?)的,不管什么音质都会觉得很high。
作者: aBrnoSUt    时间: 2009-11-5 01:03

引用:
原帖由 ooo 于 2009-11-4 07:5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N78)]

音乐资源只收192KBPS-224的MP3或AAC的飘过。有人能听出320K和无损的差别我基本不信。
虽说咱讨论中心是音乐,但你还真别小看一些“金耳朵”,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可远不止320k和无损这么简单。当然我说的不是什么狗屁不通的“发烧友”,我是说真正的业内,如好的录音混音师之类。
作者: hyh    时间: 2009-11-5 03:26

关键是唱片录制的水平就参差不齐.有些你喜欢的未必有aaa或者sss给你买啊.
作者: 九尾藏马    时间: 2009-11-5 06:39

这东西就是你没听过好的不知道别人的比你更好
作者: 九尾藏马    时间: 2009-11-5 06:52

举个例子 耳机也就罢了 但是音响谁家能开的和店里一样 不可否认初级欣赏就是没功率=没效率。。。
有一个朋友烧hf一对破音箱就跟科技市场那种回收站5块钱都没人要的破东西样子似的 还特意国外买回来上千刀。。。他那些东西看着真不起眼也叫不上来名字 好几百万啊。。。咱最多听个cd罢了|||
[attach]158228[/attach]
再发个牢骚最近很多引进版cd都阉割不少曲子。。。更别说国内z的质量了。。。

[ 本帖最后由 九尾藏马 于 2009-11-5 06:56 编辑 ]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