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业评] 从一个computer vision从业者角度看微软的“火星科技” [打印本页]

作者: laarcenciel    时间: 2009-6-2 13:06     标题: 从一个computer vision从业者角度看微软的“火星科技”

RT。

我是一个在读博士,领域是computer vision,在国外某大学。

这次微软火星科技实际上包括face recognition、gesture recognition、motion tracking几个经典运用。

先说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这已经是一个做了20多年做烂的学科,一般光线和正脸无遮挡面对相机情况下没有任何难点。这些年这方面成品化已经很普遍,比如索尼相机的smile shutter就是先检测出脸部、再判断表情的。微软演示中出现了LIve id的识别,这也是这方面运用。只要先检测出脸,在正脸情况和光线充足下检测出每个人脸上不同的特征点(salient points)就可以,很简单。

再来gesture recognition,这是compter vision这几年比较热的一个方向,这几年的好会议,像ICCV、CVPR、ECCV上都有记录。说句题外话,微软是computer vision研究方面如果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微软旗下的MSRA、欧洲和雷蒙德研究和成品化力量绝对不是任何一家其他大学和公司研究机构能比拟的,这个我们这些人都明白。gesture recognition现在一个难点在于real-time处理,不过在游戏机上运用问题不大,而且这里面很多都是先检测出身体一部分(比如手 hand detection 游戏机离不开手部操作),在跟踪(tracking),用轨迹分析表演者的意图,再反馈相应操作,这些从技术上看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我们也做过一个demo,就是用一个摄像头,扑捉手部运动,来开赛车游戏;手上不需要任何controller。

最后是motion tracking,一个研究了N年的问题,我不想说了,打的很累。总之,没难点。


--------------------------------------------------------------------------------------------------------------------
我总结一下:

微软这次demo,所演示的都是computer vision过去5-10年现成的,已经成型的技术,实现起来不会存在问题。不过demo过程中会有一些概念的成分,比如伸手插轮胎等,一个摄像头(没看清,不确定是不是有第二个,有就没有问题)难以扑捉深度信息(depth information)值得商榷。

欢迎其他懂行的同学一起来讨论一下。
作者: 红叶    时间: 2009-6-2 13:12

人机交互方面MS研究的很深入,只不过以前都没有大规模商业化的东西
作者: 穆托姆博    时间: 2009-6-2 13:22

终于来专家了。。。
作者: THX1    时间: 2009-6-2 13:26

欢迎砖家液内来到TG,真心话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2 13:33

引用:
一个摄像头(没看清,不确定是不是有第二个,有就没有问题)难以扑捉深度信息(depth information)值得商榷。
是两个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2 13:36

引用:
Project Natal

最后来说说这次发布会重点中的重点,高潮中的高潮——Project Natal。从演示的内容来说,Project Natal是三种技术的融合:语音识别,动作捕捉和人工智能。了解IT业界的相信对这三个词汇都不陌生,这些都是计算机领域的边缘学科。从很多年前就被列为IT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重点的研究。谁能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所突破,不但能够对科技进步带来突出的贡献,也将会拥有未来的财富。可惜的是,在这些概念产生的一二十年内,这些技术发展的速度可以用龟速来形容。人工智能就不说了,自从图灵之后,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到如今,依然是海量的if…then… 所堆砌出来的代码。语音识别,10年前就看过微软通过海量语音输入学习,从而了解输入者发音习惯的机制,到如今依然还是这个机制。要么或者是Fonix那种只能对极有限词汇进行模糊识别的引擎。从未有任何一款技术真正实现了对人语言表达的识别。动作捕捉同样,时至今日,游戏和电影中所使用的Animation还是要通过专业Motion Capture设备,数十个摄像头,在专业的场地,被Capture的还需要穿着带有数十个能够代表Key Point信息的服装,方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出的数据还要经过专业的Animator做海量的手动调整才能使用在游戏和电影中。或许微软收购了在某个领域内有突出研究的公司,但是如果说就此便能有演示中的突破,并且可以在XO这种机能和上百美元(左右)的外设配合下体验到,我觉得常识会阻止我去相信这种东西的存在。

再看今天的实际演示,所有具备“未来”科技感的演示都来自播放的视频。而现场的演示全都局限于一个人的极其有限的互动。现场的“踢球”和“作画”基本上都是Eyetoy级别的演示,甚至不如之前的Eyepet和几个 Eyetoy的Concept Video。外设本身也无非是增加了摄像头的数量,从而提供了诸如对于物体空间感的判断而已。而且不出意外的是,这次发布会上并未公布(不确定,因为Stream的时候中断过几次,不过之后我也没找到相关的信息)外设的发售时间。从常理上判断,意味着今年内应该不会上市,自然的也不会有相关的游戏出现。换言之,至少年内这事儿不会穿帮。

当然也会有人说,视频中或多或少有夸张的成分,可以说是一种对“目标能达到效果的预期”。这是商业中很正常的事情,不必太当真。然则我就觉得更加可笑了,E3 06中KZ2使用Pre-render Video作为游戏Concept阶段的演示,也是业界惯用的做法,为何某些人时至今日都耿耿于怀,却对微软“科幻”般的演示如此容易释然呢?
另外,我很想请LZ站在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另一位资深专业人士的上述发言做些同行评议


作者: shiningfire    时间: 2009-6-2 13:36

LZ說很容易實現 FRF說不行 至少這幾年不可以 我到底該信誰
作者: 金碧辉煌    时间: 2009-6-2 13:39

当心被NF喷对着空气发傻


作者: d2loader    时间: 2009-6-2 13:40

至少ms是这一领域,还有ai 领域世界最强的公司之一。。。
作者: flyzzb    时间: 2009-6-2 13:44

引用:
原帖由 金碧辉煌 于 2009-6-2 13:39 发表
当心被NF喷对着空气发傻

这图。。
作者: 枪骑    时间: 2009-6-2 13:44

业内垒猴
作者: FXCarl    时间: 2009-6-2 13:47

LZ 说的很棒,但是都是在理想环境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的客厅布光不均匀,就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

脸部识别的问题,我们相信现在数码相机的水准……是不是脸……基本上不会找错。但是是不是认得人,却要靠“运气”……

实时的动作捕捉处理,难度不是速度或者算法,而是鲁棒性。如何才能确保在绝大多数用户的家中都可以准确的跟住目标呢?

以 Bojo 等专业摄影机求反都不能拍着胸脯说可以还原出精确的摄影机轨迹(还需要大量的艺术家参与)。在实时领域可能会造成的问题是——当你突然动作幅度过大或者你在侧身状态时间有点长的话 …… 分析你肢体动作的解算器会很容易跟丢目标的。

相比于 Wii 的加速规系统, MS 的这个东西在技术上,理论可行。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受游戏环境的影响会很大。同时加上这个东西可能将来也不会是主机的标配 …… 所以估计针对这个东西开发的游戏不会很多。

就算是微软力挺这样的东西 …… 看看 PS3 的 SIXAXIS 的应用想必大家也会有些自己的理解吧。

[ 本帖最后由 FXCarl 于 2009-6-2 13:49 编辑 ]
作者: laarcenciel    时间: 2009-6-2 13:49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2 13:36 发表


另外,我很想请LZ站在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另一位资深专业人士的上述发言做些同行评议

我不是专家,也不一定正确,仅仅想大家讨论一下,不对之处还请指出。

我大概浏览了一下,没有细看。motion capture那段没有错,很多电影或游戏都是这样的,原因是计算机模拟人体自然运动很不容易(几乎不可能真实还原),动作扑捉更加经济和有效。

而微软演示这些computer vision方法的运用领域却不在于此。他的目的只是“扑捉”人体的某个运动,然后通过相应的graphics方面的东西呈现出来:抑或是跟随人体做出相应动作(插轮胎),抑或是对人体动作做出反馈(球弹开),并没有很严格的要还原人体运动的目的。

另一个是我相信微软demo可行的地方就是:凭借我们这边一些硕士生都能做出光用手和一个摄像头就能控制赛车前进、左右转、后退等操作,对于那些在theory和programming方面无懈可击、又通过各种top ranked会议和期刊验证过,进入微软的优秀人才们,这些其实都是小儿科。
作者: karsus    时间: 2009-6-2 13:49

没啥可火星的
像客厅那种简单环境下的语音识别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没什么出奇的,动作捕捉的视频显然太夸张了,在复杂背景和多人情况下的实际效果嘛……出来再看吧,有些通过摄像头对人体本身的结构和动作分析,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现在都还在实验室里,先不说别的,光衣服穿的多少效果就会差很多
至于AI,恐怕也就是状态机、决策树一类的东西,毕竟就这种比较可靠,只不过建立的时候麻烦点罢了

还有……诸位表一提AI就是图灵,那家伙跟AI没啥关系,只不过妄想了一把罢了
作者: karsus    时间: 2009-6-2 13:51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2 13:36 发表


另外,我很想请LZ站在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另一位资深专业人士的上述发言做些同行评议

人家说的没错啊,里面都说了常识来说是不可能的,广告,夸张而已

[ 本帖最后由 karsus 于 2009-6-2 13:53 编辑 ]
作者: laarcenciel    时间: 2009-6-2 13:51

引用:
原帖由 FXCarl 于 2009-6-2 13:47 发表
LZ 说的很棒,但是都是在理想环境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的客厅布光不均匀,就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

脸部识别的问题,我们相信现在数码相机的水准……是不是脸……基本上不会找错。但是是不是认得人,却要靠“运气” ...
是的,我们现在进行的很多研究都是理想情况下,能不能很好的运用在现实(比如游戏环境),还有待产品的检验。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09-6-2 13:52

引用:
原帖由 d2loader 于 2009-6-2 13:40 发表
至少ms是这一领域,还有ai 领域世界最强的公司之一。。。
这是你以为的, 还是你跟踪技术多年的结论?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2 13:54

引用:
原帖由 laarcenciel 于 2009-6-2 13:49 发表 我不是专家,也不一定正确,仅仅想大家讨论一下,不对之处还请指出。

我大概浏览了一下,没有细看。motion capture那段没有错,很多电影或游戏都是这样的,原因是计算机模拟人体自然运动很不容易(几乎不可能真实还原),动作扑捉更加经济和有效。

而微软演示这些computer vision方法的运用领域却不在于此。他的目的只是“扑捉”人体的某个运动,然后通过相应的graphics方面的东西呈现出来:抑或是跟随人体做出相应动作(插轮胎),抑或是对人体动作做出反馈(球弹开),并没有很严格的要还原人体运动的目的。

另一个是我相信微软demo可行的地方就是:凭借我们这边一些硕士生都能做出光用手和一个摄像头就能控制赛车前进、左右转、后退等操作,对于那些在 theory和programming方面无懈可击、又通过各种top ranked会议和期刊验证过,进入微软的优秀人才们,这些其实都是小儿科。
ok,我承认我动机不纯。不过,我在今天满屏的泛酸和下限贴中,总算找到了一点营养,我很高兴。感谢LZ分享。
作者: FXCarl    时间: 2009-6-2 13:55

还有想说的是……

游戏对于操作的竞速要求,和实验室的“可用”要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就说操控车辆驾驶着一个…… 可能遥控车辆运动,你的手部动作可以指定车辆运动就OK了。而实际游戏即便是最简单的赛道和赛车也会超出很多“技术手段”的预期

譬如说赛车模拟游戏其实需要手臂上代表方向盘动作的精度单位小于1度,手臂转动方向盘的速度可能会超过 90度/s。而对于这个操作判定的延迟更是要趋近于0。

赛车游戏玩家甚至会因为输入延迟的不同而从一些低端方向盘换到游戏对应的专属方向盘……而动作感应想要达到这样的精度可能还很远。

F1 有时候会使用摄影机追踪车手方向盘上的标记点来收集车手的驾驶数据 …… 但是如果通过这个数据分析的结果再来反馈到车辆驾驶 …… 恐怕就完全不行了 ……

可能目前MS提供的系统,适用领域还是以家庭休闲游戏为主吧

[ 本帖最后由 FXCarl 于 2009-6-2 13:57 编辑 ]
作者: xphi    时间: 2009-6-2 13:55

其实这东西的工作原理在演示中基本都能看到,演示里面那个“装象”就再明白不过了。这个东西基本就是个玩具,不要把工业用的东西拿来比较,从演示看这个产品是不能用精确、准确来形容的,只能处理个大概动作。但是如果一定要和摄像头过不去,穿着迷彩服在林子地里测试系统的鲁棒性,那实在是有点……
作者: 马甲007号    时间: 2009-6-2 13:57

光是攝像頭的擺放位置,角度等就夠煩了,還有對場地的要求,跟老任拿起就玩的簡單理念比起來很難吸引LU
作者: cf3b5    时间: 2009-6-2 13:57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2 13:54 发表


ok,我承认我动机不纯。不过,我在今天满屏的泛酸和下限贴中,总算找到了一点营养,我很高兴。感谢LZ分享。
觉得确实不值得的大惊小怪的也属于泛酸?
作者: laarcenciel    时间: 2009-6-2 13:58

引用:
原帖由 FXCarl 于 2009-6-2 13:55 发表
还有想说的是……

游戏对于操作的竞速要求,和实验室的“可用”要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就说操控车辆驾驶着一个…… 可能遥控车辆运动,你的手部动作可以指定车辆运动就OK了。而实际游戏即便是最简单的赛道和赛 ...
没错,精确度我相信很难达到,指望用手就能开出用罗技方向盘的效果,我觉得很困难。
作者: laarcenciel    时间: 2009-6-2 13:59

引用:
原帖由 xphi 于 2009-6-2 13:55 发表
其实这东西的工作原理在演示中基本都能看到,演示里面那个“装象”就再明白不过了。这个东西基本就是个玩具,不要把工业用的东西拿来比较,从演示看这个产品是不能用精确、准确来形容的,只能处理个大概动作。但是如 ...
同意您说得只是玩具。

事实上我也是这么觉得,就和跳舞毯一样,当时用脚来玩,后来热度一过也没太多人用了。
作者: karsus    时间: 2009-6-2 14:01

里面有些就太假了,像换衣服那个,他能就凭俩摄像头,就算光照条件理想,能把同一个穿不同的衣服,同样衣服不同穿法,还可能包括各种褶皱和纹理阴影干扰下把人体结构算出来穿上个别的衣服?那都不知道获了多少个图灵奖了
作者: FXCarl    时间: 2009-6-2 14:03

要是以玩具来看的话 …… 最受人关注的,应该就是价格了 ……

我们若是把这个当作某种特殊游戏外设来看的话 …… 上帝保佑 49 刀 …… 99 刀 以下还行。149 刀还打不住 …… 就意思不大了

[ 本帖最后由 FXCarl 于 2009-6-2 14:04 编辑 ]
作者: 古兰佐    时间: 2009-6-2 14:04

佩服啊,博士.
作者: 江户川柯南    时间: 2009-6-2 14:07

面部检测应该很成熟了

苹果的iPhoto 09软件就可以由用户选择一个脸,输入名字便自动搜索所有照片里相同的人
作者: 火星科技    时间: 2009-6-2 14:07

我才不要和微软搅基,我永远是属于SONY的
作者: karsus    时间: 2009-6-2 14:08

就算是玩具的话,便宜点估计简单和理想的情况能处理的过来,不过那样的话情况一复杂出问题,玩家遇到了还不得骂娘,吃力不讨好,不如不做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2 14:08

引用:
原帖由 cf3b5 于 2009-6-2 13:57 发表
觉得确实不值得的大惊小怪的也属于泛酸?
老TG的时候我就翻译过一个长篇的讲摄像头科技的文,所以我并不奇怪技术可以达到的高度和完善度。不过看到实际的、富于想象力的演示,还是会有情绪上的反应的。

迷信和不信,都很偏执。当然,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才是TG战区。
作者: d2loader    时间: 2009-6-2 14:18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09-6-2 13:52 发表

这是你以为的, 还是你跟踪技术多年的结论?
自己去查查光是msra 每年有哪些访问学者过来 就知道了
作者: Waist    时间: 2009-6-2 14:27

我有个好友去年刚拿了微软学者的奖,不过他看了视频后好像没啥感想,可能专业方向不一样吧。

[ 本帖最后由 Waist 于 2009-6-2 14:29 编辑 ]
作者: laarcenciel    时间: 2009-6-2 14:30

引用:
原帖由 Waist 于 2009-6-2 14:27 发表
我有个好友去年刚拿了微软学者的奖,不过他看了视频后好像没啥感想,可能专业方向不一样吧。
也有可能就是做这摊的,觉得没什么新奇,哈哈。
作者: 为何不分手    时间: 2009-6-2 14:32

叉包你要承认 BD写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次发布会的意义在于指出了方向  但你要是说马上就能实现  那我是不敢相信的 。
作者: 玩物丧志    时间: 2009-6-2 19:05

关键这次捕捉的是3D 的,就是你对着屏幕拇指扣扳机也可以被识别。
ET 能行吗?WII 能行吗?
作者: Mistwalker    时间: 2009-6-2 22:25

问题是这个过时的烂玩意。。。LZ极度唾弃的东西。。。别人没做出来,LZ也没有。。。只有MS做出来了
作者: 逆寒冰冷雨    时间: 2009-6-2 23:08

某楼的图赞啊!
作者: 猎狼者    时间: 2009-6-3 12:03

想问下,这套完整的系统完全的实现了运用到目前的游戏上面有什么意义?又一个WII?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09-6-3 12:16

原来还有这样的文啊。。
学习了~

另外俺想请教lz,现在sony的阳具棒和wiimote貌似分别不大啊~

真的是这样吗??

另外我觉得体感这东西要在市场上刮风,主要还是要看软件~
创作空间一下子大了n倍~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3 12:17

引用:
原帖由 为何不分手 于 2009-6-2 14:32 发表
叉包你要承认 BD写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次发布会的意义在于指出了方向  但你要是说马上就能实现  那我是不敢相信的 。
恐惧源自无知

BD根本没搞清楚Natal是个什么东西,就拿出他家低科技感的EyeToy出来献宝。笑死人了。我都不好意思喷他。。。

知道了Natal的原理,没什么不能实现的

你仔细看Natal的工作原理好了

http://bbs.tgfc.com/thread-6083009-1-3.html

[ 本帖最后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3 12:20 编辑 ]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3 12:18

这贴讨论很好很内涵

贴个官方的原理说明,请各位业内欣赏
引用:
纳塔尔计划是如何工作的?

•        纳塔尔计划传感器 纳塔尔计划是全球首个将 RGB 摄像头、深度传感器、多阵列麦克风,和运行特定软件的可定制芯片整合到一起的全新提供,纳塔尔计划将为每台 Xbox 360 主机带来这种体验。Xbox 360独家提供纳塔尔计划传感器,通过跟踪人体全身运动、识别每种语音、创造无遥控器的乐趣和社会化娱乐。

          •        RGB 摄像头 纳塔尔计划拥有一个能提供三原色影像的视频摄像头。作为纳塔尔计划传感器的一部分,RGB摄像头主要负责脸部识别及其他功能。

          •        深度探测器 一个配备了单色 CMOS 传感器的红外投影仪允许纳塔尔计划在任何光照条件下识别房间内的三维空间(而不是将房间作为一个2D图像来识别)。

          •        多阵列麦克风 纳塔尔计划内置一个麦克风,通过声音来识别语音,并过滤环境噪音。多阵列麦克风提供无耳麦的Xbox LIVE多人交谈,及其他功能。

          •        (运行有微软专利软件层的)定制芯片 这一专利软件层使得一切纳塔尔计划的魔法得以成真。这个层,使得纳塔尔计划与目前市场上的任何其他技术都卓而不同,使得纳塔尔计划有能力识别人体并过滤其他视觉干扰。
[ 本帖最后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3 12:21 编辑 ]
作者: 村上春樹    时间: 2009-6-3 12:25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3 12:17 发表

恐惧源自无知

BD根本没搞清楚Natal是个什么东西,就拿出他家低科技感的EyeToy出来献宝。笑死人了。我都不好意思喷他。。。

知道了Natal的原理,没什么不能实现的

你仔细看Natal的工作原理好了

http:// ...
PS3 自己展示的體感是要EYETOY + 按摩棒,這不就又抽了bd大仙一把.

原來sony嶄新的體感就是外加一支wiimote
作者: zo    时间: 2009-6-3 12:26

大家没搞明白啊,
pn是利用自身发射红外光的反射来得到z轴信息的,
用极端的话来说,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也不会影响使用。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09-6-3 12:29

引用:
原帖由 zo 于 2009-6-3 12:26 发表
大家没搞明白啊,
pn是利用自身发射红外光的反射来得到z轴信息的,
用极端的话来说,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也不会影响使用。
按这么说sony这东西其实比奶头的使用环境要求还高。。

eyetoy不会发射红外光~
作者: 猎狼者    时间: 2009-6-3 12:30

这帖子越来越深度了继续关注下载,设想一下用来玩最终幻想.问题是真的能模拟出一些微小的动作吗?比如说扣动手枪扳机,或者用手机出来打电话,拨打电话号码。。。。。无限遐想中
作者: zo    时间: 2009-6-3 12:30

深度探测器 一个配备了单色 CMOS 传感器的红外投影仪允许纳塔尔计划在任何光照条件下识别房间内的三维空间(而不是将房间作为一个2D图像来识别)。
作者: gopcboy    时间: 2009-6-3 12:34

其实仔细想想,用摄像头捕捉玩家手指的变化
真的不如直接玩家握个手柄按一下来的快,而且有手感啊
微软应该会想到这么基本的问题吧
搞的太高科技了也不好
我只想要能精确定位动作的东东就好了
作者: 黑奇    时间: 2009-6-3 12:36

旁观业内
作者: 马甲007号    时间: 2009-6-3 12:38

這個紅外投影儀實在是太強了,能每秒偵測30幅全息畫面,比遊戲公司的超貴動作捕捉設備牛逼多了,微軟太強大了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09-6-3 12:40

引用:
原帖由 gopcboy 于 2009-6-3 12:34 发表
其实仔细想想,用摄像头捕捉玩家手指的变化
真的不如直接玩家握个手柄按一下来的快,而且有手感啊
微软应该会想到这么基本的问题吧
搞的太高科技了也不好
我只想要能精确定位动作的东东就好了
以演示看来~
奶头不适合对操作有准确要求的游戏吧。。。

例如类fps我是抱怀疑态度的,因为从演示看来同步率不够高,延时比较明显~

我觉得思维不应该局促在传统上~

这东西的前途和可能性只有我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

[ 本帖最后由 倍舒爽 于 2009-6-3 12:44 编辑 ]
作者: tgfc董事会    时间: 2009-6-3 12:40

引用:
原帖由 马甲007号 于 2009-6-3 12:38 发表
這個紅外投影儀實在是太強了,能每秒偵測30幅全息畫面,比遊戲公司的超貴動作捕捉設備牛逼多了,微軟太強大了
谁说的能每秒偵測30幅全息畫面?
作者: baozhiyu    时间: 2009-6-3 12:42

怎么还搞上红外了?

两个摄像头就可以组成一个binocular stereo来识别深度,和人眼一样的道理
作者: 猎狼者    时间: 2009-6-3 12:42

用这个打GTA 这个一定很好玩 搏击之夜 要是拿来玩忍龙的话。。。玩到虚脱估计都打不死一个BOSS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09-6-3 12:43

引用:
原帖由 马甲007号 于 2009-6-3 12:38 发表
這個紅外投影儀實在是太強了,能每秒偵測30幅全息畫面,比遊戲公司的超貴動作捕捉設備牛逼多了,微軟太強大了
30fps的侦测速率从哪里看来的??没找到。。。
我觉得应该不只。。。

你试想你用相机以1/30拍一个动作,要动作凝固得好,那动作要多慢才能凑合上那快门速度???

不然就是那动态模糊了。。

[ 本帖最后由 倍舒爽 于 2009-6-3 12:46 编辑 ]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3 12:43

引用:
原帖由 baozhiyu 于 2009-6-3 12:42 发表
怎么还搞上红外了?

两个摄像头就可以组成一个binocular stereo来识别深度,和人眼一样的道理
精确度  精确度  精确度
作者: 教师随笔量产型    时间: 2009-6-3 12:45

引用:
原帖由 倍舒爽 于 2009-6-3 12:29 发表



按这么说sony这东西其实比奶头的使用环境要求还高。。

eyetoy不会发射红外光~
ET对环境光要求比较高,背景光和人体反差太小的话识别能力就不行了,而且精度非常低,别说3D人像了,连左右手也分不清。
作者: 262674    时间: 2009-6-3 12:46

请教各位业内达人
如此一套“火星科技”正常运行需要消耗360多少的(CPU、内存)资源,还有多少剩下供给其他软件(游戏)运算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09-6-3 12:47

引用:
原帖由 教师随笔量产型 于 2009-6-3 12:45 发表

ET对环境光要求比较高,背景光和人体反差太小的话识别能力就不行了,而且精度非常低,别说3D人像了,连左右手也分不清。
就是这个意思啊。。。
作者: 教师随笔量产型    时间: 2009-6-3 12:50

引用:
原帖由 262674 于 2009-6-3 12:46 发表
请教各位业内达人
如此一套“火星科技”正常运行需要消耗360多少的(CPU、内存)资源,还有多少剩下供给其他软件(游戏)运算
不认字?这玩意自带处理器,微软负责软件层OK?
作者: HalaEspanol    时间: 2009-6-3 12:51

http://www.eurogamer.net/article ... tal-hands-on?page=2
According to Kipman, the game is running at 30fps. The camera is able to scan your entire body within five frames, so no complicated calibration is required.
作者: 教师随笔量产型    时间: 2009-6-3 12:52

很显然MS的东西并没有像动作捕捉那样全程跟踪人体的每个肢体动作轨迹,而是只跟踪关键动作,尤其是关节的动作判断出运动轨迹,这样显然运算量会降低很多,而且算法简化多了。本来游戏也不需要搞得那么精密,只要正确回馈肢体动作即可。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09-6-3 12:53

引用:
原帖由 教师随笔量产型 于 2009-6-3 12:50 发表

不认字?这玩意自带处理器,微软负责软件层OK?
那肯定不便宜了~
不过在营销方面应该试图把群众拿这外设当成一台新主机来购买~

这样再不便宜也觉得值。。。
作者: 马甲007号    时间: 2009-6-3 12:53

引用:
原帖由 倍舒爽 于 2009-6-3 12:43 发表



30fps的侦测速率从哪里看来的??没找到。。。
我觉得应该不只。。。

你试想你用相机以1/30拍一个动作,要动作凝固得好,那动作要多慢才能凑合上那快门速度???

不然就是那动态模糊了。。
乃要相信微軟的技術,人家還完全克服反射盲點呢,太神奇了
作者: 猎狼者    时间: 2009-6-3 12:53

发现这个东西真的是一点实体感觉都没有。。。这样玩的话 就明白了 试玩视频上面为什么地上要放上一块地毯了,以后买这个设备估计要送一块地毯。
作者: HalaEspanol    时间: 2009-6-3 12:55

引用:
原帖由 教师随笔量产型 于 2009-6-3 12:52 发表
很显然MS的东西并没有像动作捕捉那样全程跟踪人体的每个肢体动作轨迹,而是只跟踪关键动作,尤其是关节的动作判断出运动轨迹,这样显然运算量会降低很多,而且算法简化多了。本来游戏也不需要搞得那么精密,只要正确 ...
But the major breakthrough, he says, has been getting the camera to register how the entire skeletal system works. "That's something people have not yet been able to solve yet with this kind of technology," reckons Tsunoda.

识别整个骨骼系统?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09-6-3 12:57

引用:
原帖由 马甲007号 于 2009-6-3 12:53 发表


乃要相信微軟的技術,人家還完全克服反射盲點呢,太神奇了
但现在看来奶头是三家中动作同步反应表现最低的一个哦~~
作者: 262674    时间: 2009-6-3 12:58

引用:
原帖由 教师随笔量产型 于 2009-6-3 12:50 发表

不认字?这玩意自带处理器,微软负责软件层OK?
不好意思,没有留意

好的,谢谢

任天堂又少了个对手了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3 13:04

引用:
原帖由 倍舒爽 于 2009-6-3 12:53 发表
那肯定不便宜了~
不过在营销方面应该试图把群众拿这外设当成一台新主机来购买~

这样再不便宜也觉得值。。。
你又再次成功突破下限了……
作者: sometrees    时间: 2009-6-3 13:05

RGB 摄像头 这就是一个摄像头

深度探测器 这就是一个红外探测器

多阵列麦克风 这就是一个麦克风。

从这些资料看,3d识别还不是利用类似人眼的视差原理,而是利用红外探测器

红外传感器都是基于一个原理,三角测量原理。红外发射器按照一定的角度发射红外光束,当遇到物体以后,光束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线被CCD检测器检测到以后,会获得一个偏移值L,利用三角关系,在知道了发射角度a,偏移距L,中心矩X,以及滤镜的焦距f以后,传感器到物体的距离D就可以通过几何关系计算出来了。这个只能识别焦点

EyeToy+单点距离传感,当然也许可以利用EyeToy对活动关节点预测得到多点距离,但这样就容易出误判,而细部像手指动作如扣扳机动作怎么可能实现。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3 13:08

我发现很多人的思维真的很简单……或者说,单线程的

只能听到声音,可能是瞎子

只能看到图画,可能是聋子

微软反复说,RGB摄像头+深度传感器+多阵列麦克风,还有一个关键的,综合处理这些数据的可定制芯片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智能识别系统

综合创新,不是简单地把零部件堆放起来。

唉……我都替你们觉得累………
作者: 教师随笔量产型    时间: 2009-6-3 13:09

引用:
原帖由 HalaEspanol 于 2009-6-3 12:55 发表

But the major breakthrough, he says, has been getting the camera to register how the entire skeletal system works. "That's something people have not yet been able to solve yet with this kind of tech ...
显然不可能,重要关节能识别就够了
作者: zhangjingy2008    时间: 2009-6-3 13:11

说实话,MS这个挺垃圾的。
作者: 教师随笔量产型    时间: 2009-6-3 13:12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3 13:08 发表
我发现很多人的思维真的很简单……或者说,单线程的

只能听到声音,可能是瞎子

只能看到图画,可能是聋子

微软反复说,RGB摄像头+深度传感器+多阵列麦克风,还有一个关键的,综合处理这些数据的可定制芯片 ...
本来就是对牛弹琴,尤其是看到有人搬动作捕捉出来喷得时候。
作者: 教师随笔量产型    时间: 2009-6-3 13:13

引用:
原帖由 zhangjingy2008 于 2009-6-3 13:11 发表
说实话,MS这个挺垃圾的。
彩色龟头不垃圾,可惜要抢张小姐饭碗了
作者: huihuihui    时间: 2009-6-3 13:13

当然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了
作者: 神之右手    时间: 2009-6-3 13:17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3 13:08 发表
我发现很多人的思维真的很简单……或者说,单线程的

只能听到声音,可能是瞎子

只能看到图画,可能是聋子

微软反复说,RGB摄像头+深度传感器+多阵列麦克风,还有一个关键的,综合处理这些数据的可定制芯片 ...
你辛辛苦苦翻译的技术贴,早晨我一瞅在第二页呢

战你大爷的,爽就行了,技术是毛啊,灭活活活 :D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09-6-3 13:29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3 13:04 发表

你又再次成功突破下限了……
嗯,这很有可能就是我每次做点小买卖都屡干屡败的原因~~

你有空说说。。。
作者: MJ3    时间: 2009-6-3 13:36

引用:
原帖由 猎狼者 于 2009-6-3 12:53 发表
发现这个东西真的是一点实体感觉都没有。。。这样玩的话 就明白了 试玩视频上面为什么地上要放上一块地毯了,以后买这个设备估计要送一块地毯。
简称YY
作者: superjay    时间: 2009-6-3 13:51

业余爱好着讲讲见识,是以前发的帖子,当时是结合S3D呈像来讲的,可给大家参考一下

* 由于不是专业人士,只是在几年在网络上找到零星信息的汇总,所以不能保证一些理论完全准确

* 对于深度信息,应该是利用红外计算距离信息,比如以前用红外射线往返时间信息计算月球距离那种,不过这是个人猜想

* 帖子有点老,里面youtube视频可以通过一个sneakme什么什么的网站代理来看

* Natal的技术,包括wiimote的技术,都有人做事后诸葛亮,说是老技术,不过总得有商业机构或者军事机构来将这些技术请出研究院,怎么整合、怎么应用才是关键

* Natal的精彩之处,至少一半在于其“网络社交”层面的应用,影象识别只是Natal大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已,而Natal的其他部分也赋予影象识别技术更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仅仅靠游戏应用来推广和普及——以当今所谓CU玩家狭隘的包容能力和游戏制作厂商的胆量来看,是不太现实的

* 其实我个人认为我这帖子里的应用模式也是蛮好的想法,把headtracking和S3D结合起来,达到“准全息呈像”的效果,大家可以参考批评一下
引用:
深夜惊魂之headtrack

其实就讲了近两年的所见所闻, 题目可能并不恰当



| Johnny Lee的wiimote headtracking

一切都是从两年前johnny Lee在youtube发布的这段视频开始

  
Johnny Lee.jpg (15.01 KB)
28/3/2009 00:26



这个视频造成了轰动性的效应,包括国内各大IT网站在内的世界范围内IT媒体都对这个技术作了介绍

根据最新情报,Johnny Lee在推出这个视频不久,立即被Microsoft招安到旗下游戏部门行研发(根据个人估计应该是应用到下一代主机上)

其实,Headtracking并不是Johnny Lee的发明,在更早之前,使用电脑玩模拟游戏的玩家就开始使用各种形式的头部动作捕捉,例如下面这个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u87lKxZsI

   track ir.jpg (29.13 KB)
28/3/2009 00:26

那么,也许会有人问,既然早就有了headtracking,Johnny Lee的贡献在哪里?





| 进入正题:Johnny Lee headtracking技术的思路

通过上面的两个视频,相信大家也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Headtracking并不是Johnny Lee的发明

2、Johnny Lee是应用headtracking这个技术,把软件应用带到了更高的层面——虚拟3D

以往,人们观察电脑屏幕,人头部动作、位置的变化并不会造成显示内容的任何改变,这是一切“平面图象”的基本属性

而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说法,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我们都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致

Johnny Lee最大的贡献——他利用一个已经成熟的技术,也就是headtracking,来实现了“立体观察”3D物件的原理

是的,Johnny Lee胜在他对Headtracking的应用思路上





| J.L式Headtracking应用,对于3D呈像的贡献

第一,我们通过红蓝眼镜、分时眼镜等方式,以左右眼不同角度的交错图实现了视觉上的立体纵深感

第二,J.L通过Headtracking实现了电脑内部处理3D物件在观察形式上的立体感

想象一下当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电脑呈像技术将进入“准全息”时代

这就是我在上一张帖子里提到的“S3D+headtracking是未来3D的趋势”,而这贴就是向不了解这个技术的朋友作入门介绍

我把这两个技术提到一起来比较,还有两个原因:

1、他们在技术上实际上都已经相当成熟,只是缺乏大众广泛的认识

2、他们实现的成本实际上都可以做到很低,普及的可实施性很大




| 要实现Headtracking,成本可以做到多低?

Johnny Lee视频在发布之处,很多人着迷于利用wiimote来实现headtracking,因为这样的技术比之前使用track ir成本低了不少

不久之后,就有更逆天的技术出现了,请见下面的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nrmxNKt84

   webcam track.jpg (21.36 KB)
28/3/2009 00:34



实际上,在J.L视频之后一个月左右,我就看到国外有高手利用webcam(也就是很常见的网络摄像头)实现了J.L视频一模一样的效果

这种技术被称为webcam track

其成本可以想象——从人民币20元起价到100多元,电脑城遍地都有这种产品买



| Webcam Track的原理

仅仅靠摄像头,如何判断人头部在显示器之前空间内的三维位置呢?

这是托IBM(或者是Intel?)一个叫Open CV的开源项目的福

这个项目中提供一个关键性技术——人类面部识别,这个技术允许电脑通过分析webcam捕捉到的图象,得到人类面部的信息,并通过对这张脸大小变化、眼鼻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解读人脸距离摄像头远近、高低、左右的信息

远近、高低、左右——这实际上包括了三维空间中的关键性维度,在这个层面的三维追踪被称为6dof(6 degrees of freedom)

也就是通过这个技术,利用普通摄像头webcam电脑也能判断出用户脑袋和显示器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了headtrack,头部动作捕捉和追踪

webcam headtrack实验性应用的网络游戏,想象一下headtrack + S3D的效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ewngkDJCyY&NR=1






| Webcam Track的其他应用

既然提到webcam track,就顺带介绍一下主流利用webcam来捕捉、追踪的利用形式:

1、头部动作捕捉,headtrack,前面已经提到了,主要用在模拟游戏驾驶仓模拟观察以及3D物体立体观察,另外一个没提到的应用是这个:http://www.youtube.com/watch?v=f6caQ0IxBIo

2、红外线捕捉,leaser track,利用摄像头一样可以捕捉红外线,可以用于鼠标模拟,当然也有把红外发射器绑在帽子上来实现头部动作捕捉的

3、形状捕捉,分析webcam拍摄下的特定形状,如蓝色方块、红色方块等,根据方块的形状、大小变化来分析解度三维空间数据,基于这个技术的有camspace提供的用色块替代手柄的软件,还有日本人开发的虚拟女仆(Camspace:http://www.youtube.com/watch?v=v0srY37kkMw , 虚拟女仆:http://www.geishatokyo.com/jp/ar-figure/figure.html

4、多点触碰捕捉,网上有高手在摄像头前设置毛玻璃一块,当手指点到毛玻璃的另外一面,摄像头捕捉到手指的黑色阴影,并将其转换成多点触碰的信号,国内有达人用此来diy了microsoft的surface互动桌面技术(surface的视频:http://www.youtube.com/watch?v=rP5y7yp06n0





| 前景展望

很多技术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年,只是一直缺乏推广

例如nintendo在nds上加入的触摸屏,在wii上加入的leaser track和动作感应(nintedo早年还有一个失败的尝试,vitual boy,实际上就是如今我们玩的3D游戏眼镜的远古版本),实际上都是成型多年的老技术,得到厂商推广后立即风起云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wii最早被命名为revolution,改变的不仅仅是一时市场占有率,更让所有厂商和玩家(可能不包括“从小玩FC长大的资深高级非样板戏不玩高品位玩家”)转换了思路,让竞争对手也意识到原来主机的发展还有很多方向,技术发展之路上的未来明星技术还有很多被遗落在了身后、缺乏伯乐的赏识,等待人们去开发

现在而言,3D立体呈像技术在nvidia的推动下已经初具规模,接下来我仅期望能有有识之士能让J.L试headtrack发扬光大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早日进入“准全息3D游戏时代”了[
[ 本帖最后由 superjay 于 2009-6-3 13:52 编辑 ]
作者: superjay    时间: 2009-6-3 14:15

马勒鼻

我辛苦码这么多字,到哪个论坛都只有沉底的命,多细得?
作者: cuberoot    时间: 2009-6-3 14:32

这些识别都是基于模型的,比较容易遇到鲁棒性上的问题。

例如一个残疾的、畸形的、假肢的人。。。或者一张烧伤的脸。。。
到时候极容易被人告上法院啊。。。
作者: 猫猫的小叔叔    时间: 2009-6-3 14:44

[posted by wap]

技术这种东西,原理都很简单,实现起来就未必。不要说用到现实中了。未来几年内大家估计还是拿着手柄在玩游戏。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3 15:47

引用:
原帖由 cuberoot 于 2009-6-3 14:32 发表
这些识别都是基于模型的,比较容易遇到鲁棒性上的问题。

例如一个残疾的、畸形的、假肢的人。。。或者一张烧伤的脸。。。
到时候极容易被人告上法院啊。。。
这种极端个例根本不用纳入讨论范畴。盲人还根本不能玩 Video Game呢,告谁去
作者: 村上春樹    时间: 2009-6-3 15:50

Johnny Lee 現在也是natal計劃的一員,詳情可見他的BLOG

http://procrastineering.blogspot.com/2009/06/project-natal.html
引用:
Now, I should preface by saying I don't deserve credit for anything that you saw at E3. A large team of very smart, very hard working people were involved in building the demos you saw on stage. The part I am working on has much more to do with making sure this can transition from the E3 stage to your living room
一個cmu的互動科技博士生進了微軟先進科技研究部門,才猶如發現自己只是一位智慧與經驗遠不及其他學術前輩的小夥子...

太強大了.

[ 本帖最后由 村上春樹 于 2009-6-3 15:53 编辑 ]
作者: ddaaii    时间: 2009-6-3 17:24

我觉得这些东西还是没法应用到主流游戏类型里面
作者: kirbyx    时间: 2009-6-3 18:03

其实,不少公司花巨款搞motion capture设备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 doomking    时间: 2009-6-3 18:14

从wii上来看,最受欢迎的应用了体感的游戏都是有现实运动基础的游戏,光枪,球类,赛车,刀剑;
体感能有效降低这类运动的难度并且实现良好的体验
可惜这类游戏在没有实体手感和振动的NATAL下玩的感觉都会及其SB,参考空手抓空气换轮胎开车视频

[ 本帖最后由 doomking 于 2009-6-3 18:16 编辑 ]
作者: BFM9000    时间: 2009-6-3 18:31

看软件支持,能不能开发出适合的游戏了
XO主流游戏我看都不适合,都对手感有高要求
射击用动作捕捉还真不如用光枪实在,赛车也没有方向盘实在,ACT更别说

针对蓝海就不好说了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3 20:03

引用:
原帖由 村上春樹 于 2009-6-3 15:50 发表
Johnny Lee 現在也是natal計劃的一員,詳情可見他的BLOG

http://procrastineering.blogspot.com/2009/06/project-natal.html

一個cmu的互動科技博士生進了微軟先進科技研究部門,才猶如發現自己只是一位智慧 ...
是的。Johnny Lee说了,真正进入每家每户客厅的时候,还会更加震撼。
作者: BD    时间: 2009-6-3 20:31

小回一帖,那些缺乏基本常识,混淆概念的人就不要继续秀下线了。
LZ所说的和我所说的没有实质性的冲突,LZ说的很多可实现的部分都是基于现场Show的。我也说了,现场Show的内容并没有超出现实,说白了也就是Eyetoy级别的,当然因为多个摄像头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肯定能做到一些Eyetoy做不到的东西。但是想要达到微软发布会视频中的那种交互,却是根本另外一回事了。比如就对于玩家肢体反馈的部分来说,现场演示的是Motion Tracking,而视频中的显然光靠Motion Tracking是实现不了“所要展示内容的”。

SONY的体感棒则就要务实的多,靠一个,或者多个Key Point信息(就是手持的外设),辅助Eyetoy进行Motion Tracking。不但更加容易,而且在很多问题,诸如甄别不同Player等方面处理起来更加简单。

LZ所提到的几个领域,我早说了,都是研究了十几二十年的东西,但是距离最初设想的最终目标仍然差的很远。而且纵观业界,根本没有能够和微软发布会展示视频中同级别的产品出现。而且很多地方,如果想做出效果,不但需要好的算法,还需要比较强的计算能力,单靠XO这种级别的计算Unit能实现多少?
作者: THX1    时间: 2009-6-3 20:40

一个写字视频 一个射箭视频,其实已经可以让人感觉到SONY 体验的强大了,不是说MS做不出来,但是现场的DEMO,感觉真的很容易就能在游戏中应用,比起MS现场大部分的播片演讲,sony 是100%的现场真人show,哪两个家伙现场搞怪笑点很强,看得睡意全无,就算再丑,手里拿着东西也比拍空气好,而且把真人影响和虚拟道具结合在一起了,我是看好sony!
作者: superfight    时间: 2009-6-3 20:43

我是觉得PN适合一些场景互动~

但是不适合临场感觉~

之前PS3的手柄没有震动~ 都骂成屎了~

想了一下~ 想例如换衣服~ 控制界面之类的操作就很适合PN

但是赛车~ FPS~ ACT~ 之类需要高临场感觉的游戏就不适合PN了~  

或者看看PN有没有办法加上力回馈这样的功能~
作者: BD    时间: 2009-6-3 20:47

引用:
原帖由 RestlessDream 于 2009-6-3 13:08 发表
我发现很多人的思维真的很简单……或者说,单线程的

只能听到声音,可能是瞎子

只能看到图画,可能是聋子

微软反复说,RGB摄像头+深度传感器+多阵列麦克风,还有一个关键的,综合处理这些数据的可定制芯片 ...
233max,你这种缺乏技术常识的人,除了能认字念出这些名词之外,你知道你反复重复的这些名词都是什么么?是不是听起来都很牛逼,所以你自然觉得都是牛逼科技了?

另外,我比较同意倍舒爽的意见,这东西售价肯定可以当作一台或者半台主机来买了,对于一个把130W像素Live Vision卖39.99,一个最基本的无线网卡卖99.99的微软,这种摄像头+传感器+麦克风+处理芯片,我觉得怎么也要个129.99吧。诺~半台XO出来了。
作者: slowsonic    时间: 2009-6-3 20:55

引用:
原帖由 THX1 于 2009-6-3 22:40 发表
一个写字视频 一个射箭视频,其实已经可以让人感觉到SONY 体验的强大了,不是说MS做不出来,但是现场的DEMO,感觉真的很容易就能在游戏中应用,比起MS现场大部分的播片演讲,sony 是100%的现场真人show,哪两个家伙现 ...
一看到那按摩棒我也立时睡意全无了
作者: 玩物丧志    时间: 2009-6-3 20:56

引用:
原帖由 doomking 于 2009-6-3 18:14 发表
从wii上来看,最受欢迎的应用了体感的游戏都是有现实运动基础的游戏,光枪,球类,赛车,刀剑;
体感能有效降低这类运动的难度并且实现良好的体验
可惜这类游戏在没有实体手感和振动的NATAL下玩的感觉都会及其SB,参 ...
用WII玩什么球类很爽?手球?

[ 本帖最后由 玩物丧志 于 2009-6-3 21:01 编辑 ]
作者: west2046    时间: 2009-6-3 21:02

棒子你好,棒子再见
作者: doomking    时间: 2009-6-3 21:03

引用:
原帖由 玩物丧志 于 2009-6-3 20:56 发表




用WII玩什么球类很爽?手球?
萎sports玩得最多演示的最多的网球保龄球被你54了
作者: wants    时间: 2009-6-3 21:08

稍候我打算写个E3简短总结

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
以我一个外行的身份,分析一下三大主机所使用的到底JB都是啥破技术和原理
我其实不知道具体技术和实现办法,但是我见过不少类似的东西,能触类旁通
作者: RestlessDream    时间: 2009-6-3 21:09

引用:
原帖由 BD 于 2009-6-3 20:47 发表
233max,你这种缺乏技术常识的人,除了能认字念出这些名词之外,你知道你反复重复的这些名词都是什么么?是不是听起来都很牛逼,所以你自然觉得都是牛逼科技了?

另外,我比较同意倍舒爽的意见,这东西售价肯定可以当作一台或者半台主机来买了,对于一个把130W像素Live Vision卖39.99,一个最基本的无线网卡卖99.99的微软,这种摄像头+传感器+麦克风+处理芯片,我觉得怎么也要个129.99吧。诺~半台 XO出来了。
你昨晚充过电了是吧。我一直觉得,在常识方面,你是专家,无人能出你右者。比如强大的PSN,强大的GAME 3.0,强大的EyeToy按摩棒,比如强大的技术的索尼是不可超越的,等等,这些常识,的确很需要普及,尤其是对微软有好感的人群,最好接种疫苗。在你的,技术常识的世界里,一切充满秩序,没有噪音,没有微软,只有歌颂纯净、高贵、真正牛逼(不只是听起来牛逼,是真的牛逼)的技术的索尼的唱诗班的歌声。

作为有常识的、懂技术的、忠诚的索尼业内战士,你不用等太久,就能拿到“传说中的” Natal 开发包了。
引用:
"None of those rumours did justice to what we were actually doing with Project Natal. People expected a controller you put in your hands," Microsoft's Shane Kim said to VentureBeat. "We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in natural user interfaces. Voice recognition is one of them. That's why we have been able to deliver development kits for it this week."
本周 Project Natal 开发包就开始派送了,你可以自己订一份

到时候记得上图,旁边写个 TGFC BD 啥的,然后批判一下这个东西有多低科技,码个长文之类的

哦,顺便说一句,关于成本的问题,上面有人提到了Johnny Chung Lee,他最出名的那段视频叫 “the $14 steadycam.” 你不知道的话,可以翻页补课。

哦,顺便再说一句,Johnny Lee 拿到Ph.D之后现在也进入微软工作了,而且就在搞 Project Natal。
引用:
Now, I should preface by saying I don't deserve credit for anything that you saw at E3. A large team of very smart, very hard working people were involved in building the demos you saw on stage. The part I am working on has much more to do with making sure this can transition from the E3 stage to your living room - for which there is an even larger team of very smart, very hard working people involved. The other thing I should say is that I can't really reveal any details that haven't already been made public. Unfortunately.
说到这里,我也觉得很 unfortunate... 我怎么就能在网上碰上这样的帖子,和喷出这样帖子的人物呢……

感谢索尼!:D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