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另开一帖!强推!传说中的国产剧!《走向共和》VERYCD更新中 [打印本页]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8 22:02     标题: 另开一帖!强推!传说中的国产剧!《走向共和》VERYCD更新中

因为原来那帖已经变味了,搀杂了太多有的没,污七八糟,根本不知道是在扯什么的虾扯蛋内容,所以另开一帖,纯讨论内容,谢绝相互间的人身攻击,为起个好头,我在本帖里也不会再用“五毛”这个词,望某些人自重,如果硬要对我人身攻击,那请另开一帖,只要不是恶意无聊问题,我都可回答,本人活的坦荡,没什么不能给你们揭短的(跟你们喷了一下午,别人请我吃饭打球我都没去,我真蛋疼。。。。)

有人说我把这片当《圣经》,这话我赞成80%,原因有二,一来是因为我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二来是这剧对我的意义的确有如圣经,第一次让我看到民主,共和这些字眼,直到过了好几年后我才对这些词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当时对于一个乐观的初中屁孩来说,我对这剧的剧情合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且让我去思考了为什么会和初中历史书上的不一样(初中历史其实就跟三国演义是同一个性质,某人语),然后开始看原来嗤之以鼻的鲁迅的文章(用鲁迅的文章教把学生教的如此痛苦导致看到鲁迅这俩字就头疼,不得不让我觉得是个阴毛。。。),这是后话了。。。。

至于有人说的不完全符合历史,首先么,连续剧这个属性就决定了这不是记录片(事实上就算是记录片也会给某些人喷不符合历史。。。。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么)再者,在当时那个政治环境之下,能拍成这样已经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可想而之当时的主创人员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后来演孙大跑和袁光头的两位主演也的确很少出镜了,委婉啊。。。。)

其他话我也说不出很多了,(文化水平问题。。。)我会ZT些我找到的影评,由于我自己选的文章,必然是我喜欢的文章,也必然不是完全客观想法的文章(谁敢说自己完全客观的?)某些人要有反对意见,可以找史料,也可以找观点相左文章(前提是不要太没下限)当然也可以自己写,只要不是恶意的一律欢迎。。。。。。(我再废话句,我的观点只代表我一个人,谢谢)

VERYCD链接:(感谢分享人,下完的也请多做些时间的种)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3651/

二楼为VERYCD的内容,三楼为需要翻墙才能看的到的内容,四楼为不需要翻的。。。。。五楼为网友评论文章

[ 本帖最后由 evamrx3 于 2009-5-3 05:06 编辑 ]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8 22:04

以下转帖自VERYCD


【剧名】:走向共和
【集数】:60
【年份】:2003
【格式】:AVI(Xvid+MP3)
【语言】:国语
【字幕】:繁中内嵌
【画面】:720*480
【导演】:张黎
【主演】:王冰 吕中 马少骅 孙淳 李光洁 徐敏 孙宁 张含 李传缨 马仑 乔立生 蔡伟
【摄制】: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 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长沙电视台

【内容简介】:

在此先拜托各位笔下留情,回复评论注意分寸尺度,如果某些言论可能影响到本剧的发布,被删了请勿见怪哦。不为别的,就希望能把这个剧完整的发布完毕让更多喜欢的人得到。万一因此导致这个资源中途被撤销了,相信这不是大家和我所希望看到的吧?

真正的完整无删减版,在1楼回复里,举例说明了央视播出版、59集版和本60集完整版间的不同点。大家不妨对比看看。

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
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
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
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

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志向永不舍
一曲曲,浩荡长歌,起伏回响,悲壮动心魄
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
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江河

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
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片尾主题曲歌词

慈禧要修颐和园风光的过她六十岁生日,李鸿章担心日本扩充海军渐成威胁,想加强北洋水师实力,设"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钱,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受命签定《马关条约》,在日本遇刺大难不死,但从此背着汉奸恶名退出政治舞台。

甲午兵败之后朝廷决定训练新兵,袁世凯沽名钓誉取得新贵荣禄信任,开始小站练兵,经营政治资本。

《马关条约》的国耻激起全国义愤,康有为等举子联名上书朝廷,要求维新变法,光绪虽然也想维新自强,慈禧也表示同意,但慈禧一旦发觉康党试图用政变归权于光绪,便轻而易举地将维新血腥镇压并禁锢了光绪。逃亡海外的康梁在檀香山宣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驳斥康梁,宣传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才有希望。

庚子变起,慈禧以为义和团民气可用,一诏战天下,结果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西逃。为了慈禧回銮的议和,清廷不仅赔款,还将一大批被侵略者列为战犯的王公大臣处死。为慈禧安全回銮袁世凯尽心巴结,学西方组建警察,得到了慈禧的赏识,逐步平步青云。

屡败于洋人丢尽颜面的慈禧为了挽救危局,也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准备实行君主立宪。袁世凯和权臣庆王爷通过交易结成联盟,借机推行"新官制",获得更大的权力,军机大臣瞿鸿玑为遏制其权力,发动丁未政潮。庆、袁反击成功,终使首辅被罢,从此独断朝纲。

慈禧死,载沣摄政,罢免袁世凯,亲贵专权,遏压民意。革命党乘机起事,辛亥革命爆发。朝廷只好又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军。袁世凯大使其政治手腕,利用朝廷向革命军讨价还价,又用革命军要挟朝廷,最终逼清廷退位。孙中山为了实现共和理想的大局,将大总统之职让给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暴露了袁世凯封建军阀政客面目,引发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国会中占多数的国民党议员选举中要罢免袁世凯,袁世凯采用武力威胁和流氓手段演出了一场滑稽的闹剧,并且解散国会,清除国民党议员。袁世凯再无忌惮,索性复辟当皇帝,蔡锷起兵讨袁护法,袁世凯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惶惶而死。

历经三载、投资近亿、全新视角、剧力万钧;本剧是中国影视作品第一次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气势恢弘地再现了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袁氏当国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众多事件中,《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这一主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取舍和强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深刻反思。精心刻画了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极弱极贫、人民饥寒交迫等血泪杂陈的屈辱历史卷轴;浓墨重彩地勾勒了晚清封建统治的腐朽以及无数民族精英、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斗争和探索历程。深入生动地再现了慈禧、光绪、李鸿章、袁世凯、荣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上百名历史风云人物,揭示了走向共和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是屈辱挨打的民族发出的呐喊,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这段“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近代史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最全面、最深刻、最剧烈的转型时期,却始终未能被影视作品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过,《走向共和》以历史巨片的姿态填补了这一空白。本片以寻找一条顺乎历史发展轨迹、符合历史逻辑、并适合最大多数人民利益和要求的政治出路为主题,重组史学界已近廓清的历史事件,以精湛的电视剧艺术表达为载体,以人文姿态展开对民族生存境遇的深入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持。孙中山、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光绪、康有为等与以往影视剧中截然不同的众多历史人物将在人文观照的全新视点中被鲜活地还原,他们将以活着的姿态,站着进入人类历史,特别是人类的思想史,并将因此而引发今天的人们全新的震荡和反思。《走向共和》既不复制和重现历史,也不对历史人物再行道德评判;既不是单为某一历史事件洗出一段光彩,也不纯为某一历史人物洗出一种清白。就本剧所承当的历史抱负及其文化意识和艺术追求而言,《走向共和》无疑将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具有挑战意味、探索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一部大戏。

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三十年。甲午战争中国打痛了,打醒了。民族矛盾压倒了阶级矛盾,全民族警醒奋起,力图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是一个改革和探索的年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英雄时代。《走向共和》剧表现了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改革,不懈追求、探索,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斗争和探索历程。这些斗争和探索尽管都先后失败了,但正如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关于发布】:

走向共和这个历史剧,相信很多人是知道的,但绝大部分人都没看过完整的版本。因为在当年播出时引发了一些争议,被有关方面给冷处理了,匆匆在CCTV边删改边赶播完一遍后,原定的央视及各地方台二轮重播计划没有实现。还由此引发并出台了一个“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立项及完成片审查办法”。之后包括发行的影像制品等就从国内消失了。

仔细检查,即使在播出的当时,该剧也并没有明确被官方所禁播,仅是按指示删改后继续播出。而且从当年播出又过去了几年时间,到现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也相对公允客观许多了,近年也陆续有相当多的一些研究成果文章书籍等出版。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在不断进步。表现之一就是——现在大家也可以在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国内网站上公开找到本剧相关的讨论和视频等。

但尽管现在大家从各个途径能找到看到相关的视频,也基本是59集版本的。而这个59集版也依然是不完整的。当时央视的播出版我们就不去说它了,真正的完整无删减版是60集的,这点很多朋友都不清楚吧(在1楼回复里,举例说明了几个版本间的不同点)。不能看到和收藏完整版本,这对喜爱这部精品剧集的朋友来说不啻是个很大的遗憾。现在重新将其发布时机个人觉得是成熟了。但鉴于本剧有一定的敏感元素,为了慎重起见,我在发布之前特地发贴询问,也得到了管理员的肯定答复。

本资源介绍的文字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所发资源仅做试听(试看)参考,如果你喜欢,请支持正版。

凡本人制作原发的剧集等作品,均不添加任何水印、广告,使用大众化AVI载体,可在多数DVD影碟机、硬盘播放器、PS3、MP4、手机等设备中直接播放。

本资源由专用服务器做源,如一时无源请等待其刷新,勿回复催促,谢谢合作。

Sicxicldx  (楼主):

为什么说59集仍然不是完整版?下面仅以片末经典的孙文演说为例做一个对比说明。

1:播出版
无孙文演说,代以长篇历史教学字幕,论述为什么是我党历史而又必然的带领人民走向共和,创建人民共和国…………

2:59集版
有孙文演说删减版,最后有小段历史教学字幕,下面是59集的孙文演说文字版。

引用
我知道,你们很着急,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了,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

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

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 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

民国应该是博爱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又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民众对当权者恐惧的爱,而当权者对民众,只有口头上虚伪的爱。

民国更应该是法制之国! 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行政权力一次又一次地肆无忌惮地干涉立法。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那行政是什么呢?应该是服务于国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打着共和旗帜的家天下,在这个家天下的行政中,我们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监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员是如何花掉民众的血汗钱,民众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员把多少钱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你们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

你们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这个裁判的原则是什么?是一部主权在民的共和国宪法。可民国六年来,我们根本没有看到这么一部宪法嘛。就那部不成熟的《临时约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强奸。

哦,对了,我今天穿的这身衣服有点古怪是吧,连裁缝都说是很奇怪的。但是我要说这是为了完善共和,你们还是觉的奇怪是吗?我要说,这就是共和。这就是共和的衣服。这边,我设计了三颗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这边也有三颗扣子,民族、民权、民生。那宪法呢,我发明了个新词,叫五权宪法。这里装的是立法权,这儿装的是行政权,这儿装的是司法权,这三权你们都很熟悉,叫间接民权。我情有独钟的是直接民权,要让普通的民众都有直接参政议政的权力。一个是考试权,我们要把考试权还给民众。今后,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经过考试,不管是谁。

还有一个是弹劾权。没地儿装了,不急不急,装在这儿,弹劾权。为什么要把弹劾权藏在里面呢?因为它是民众的杀手锏,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杀出来,弹劾你。我孙文此生啊,没有别的希望,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3:60集版
有孙文演说完整版,之后无历史教学字幕。大家可以注意比对,带下划线的文字,这就是59集版删减了的。

引用
我知道,你们很着急,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了,我知道。我啊,我急的不是这个,这些日子我想的很多。 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

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

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 自由是民众天赋的权利。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

民国应该是博爱之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民国六年来,我们又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民众对当权者恐惧的爱,而当权者对民众,只有口头上虚伪的爱。那种真诚真挚的博爱,我们看不到啊。

民国更应该是法制之国! 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行政权力一次又一次地肆无忌惮地干涉立法。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立法者成了行政官员随意蹂躏的妓女。那行政是什么呢?行政,应该说是大总统及其一整套文官制度,应该是服务于国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打着共和旗帜的家天下,在这个家天下的行政中,我们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监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员是如何花掉民众的血汗钱,民众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员把多少钱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你们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

你们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这个裁判的原则是什么?是一部主权在民的共和国宪法。可民国六年来,我们根本没有看到这么一部宪法嘛。就那部不成熟的《临时约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强奸。

有人说,不不不,不是一个人,是有一些人说,共和国,它只是一个称号而已。你孙大炮说的这些太虚幻,太遥远,不符合国情。它就像一个气球,看着很美丽,可以飞上天哪,噗,破灭啦。我想请问你,我们不要共和了吗?难道共和真错了吗?

如果我们不要共和,那我们有的就永远是专制;
如果我们不要共和,那我们有的就永远是被奴役。
如果共和错了,那自由就是错的;
如果共和错了,那平等就是错的;
如果共和错了,那博爱就是错的嘛。
我们追求的共和没有错,当然,它还不完善,所以我们要一点一滴的去完善它,哪怕为此要付出代价呢。

哦,对了,我今天穿的这身衣服有点古怪是吧,连裁缝都说是很奇怪的。但是我要说这是为了完善共和,你们还是觉的奇怪是吗?我要说,这就是共和。这就是共和的衣服。这边,我设计了三颗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这边也有三颗扣子,民族、民权、民生。那宪法呢,我说的不是三权宪法,我发明了个新词,叫五权宪法。这里装的是立法权,这儿装的是行政权,这儿装的是司法权,这三权你们都很熟悉,叫间接民权。我情有独钟的是直接民权,要让普通的民众都有直接参政议政的权力。一个是考试权,我们中国古代有个考试的传统,后来把科举废除了,当然,这对后来大兴新学有好处,可当官就不再考试了,这不好,这就像倒脏水把孩子也倒出去一样啊。民国六年来,在行政上用得是什么人呢,都是他袁世凯北洋的人,至今还如此。所以,我们要把考试权还给民众。今后,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经过考试,不管是谁。

还有一个是弹劾权。没地儿装了,不急不急,装在这儿,弹劾权。为什么要把弹劾权藏在里面呢?因为它是民众的杀手锏,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杀出来,弹劾你。所以,你要颤颤兢兢的当官,老老实实的为民做事。我想这回有人更要说我孙文是个疯子,吃饭穿衣都说共和,你孙大炮还会什么?他说的对,我只知道共和这两个字,我这一辈子就认这两个字共和,我们有许多志士同仁为了共和,连生命都献出来了。我孙文此生啊,没有别的希望,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孙文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




scdl5111:

关于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临终诗

李鸿章——《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不少人认为本剧美化了李氏,这一定程度上是人们长期以来受五十年代史学观影响太深,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当人们面对一个相对更为真实的李鸿章形象时,反而更难以接受。事实上,关于李鸿章,其他的不说,李鸿章一生的奏折、电报、公函、私信、诗文等等就有近3000万字的文字资料,只要加以整理,应该不难勾画出其真实的历史面目。

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世俗理性意识,首先是在洋务派那里发源的。至于这位在近代中国喊出第一声“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李鸿章,应该如何定位,通过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知其一二:当年的洋枪队长戈登给他的母亲的信中,写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中国人是一个奇怪的民族,他们对一切改革都很冷漠,在我所见过的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考虑到当时由于清朝的军事力量、经济发展水平、海军素质等的实际国情,认定清朝难以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因此主张采取低姿态,尽可能在近期内避免战争,以避免中国遭受更大的损失。应该说,这是一种以功效为判断尺度的世俗理性的态度。也决不能以“投降主义”这样的简单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可以概括。《走向共和》充分表现了李鸿章在日本签约期间的内心矛盾与痛楚心理,他在轿车里满脸伤痕绑着纱布,眼神透露出的黯然神伤的形象,至今挥之不去,令人久久沉思。李鸿章这一形象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一定程度上也再现了中国改革的先觉者所处的困难处境。

与主和派相反,中国传统的道德主义的政治文化气氛,是“主战论”的主要特点。中法战争后朝野崛起的清流党就是主战派。他们的主战论于是被后世理解为“爱国主义”,保守的清流党于是成为爱国主义的形象的代表,《走向共和》里的翁同和曾经是这样的清流党式的主战派。我知道下面这话说出来恐怕要招来砖头的——看到翁师傅,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某些时下的网络到处乱喷的“粪青”。注意,我说的不是“愤青”。

关于慈禧。

慈禧太后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慈禧太后的刻板形象,也在本片中令人耳目一新。有人说《走向共和》是为她翻案,我觉得这么说不准确,应该说是重新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历史和人。

历史上,慈禧三次垂帘听政,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办到的,她在清末政治中的巨大影响力是不容置疑。但是作为满族贵族的代表,慈禧本身承担不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任务,包括后来的预备立宪,她在巨大压力面前也试图保持大清王朝长治久安,但慈禧的见识有限,对于新事物的知识不足,晚年的慈禧太后在重大决策方面,可以说是心力交瘁、焦虑不安、优柔寡断,经常以泪洗面、表面坚强,内心脆弱,特别容易受多数人的主流看法的左右。导致了她的许多决策失误。慈禧作为政治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明大势,不懂得世界局势与变化。她的这种局限性对国家发展的阻碍在1895年以后显得尤其明显,做了许多明显的反历史而动的事情,而进一步导致国家崩溃。特别是利用和打击义和团,这是性质特别恶劣的事件。她的新政和立宪都要以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统治为目的,包括推行新政,都带着浓厚的个人利益和权力欲,也摆脱不了“家天下”的概念,她拿掉咸丰的“八大臣”、镇压维新运动,禁锢光绪,在立宪问题上的游移不定,都表现了她的这种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慈禧是自私的。

但另一方面,慈禧还未达到大多数人印象中那样,反对任何新鲜事物,史书记载,慈禧在1903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来自西方的“新学”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很多人宫廷上书,表示希望保留科举,但她还是废除了中国几千年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科举制度。不应该把慈禧简单地划归入保守派之列。她早年就曾力排保守权贵的势力,支持洋务运动,也曾对光绪的变法愿望予以赞同;她和光绪还是有点亲情的。与其说她的思想接近保守派,不如说更接近洋务派;并不是变法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康有为采取了错误的孤立与排斥慈禧的政治战略。结果使以怀塔布、刚毅、叶德辉等为代表的原先就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以慈禧、荣禄为代表的有限地同意改革的既得利益派,以孙家鼐等为代表的原先曾支持改革的温和派,出于对激进的变法政策的共同不满而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政变发生。康有为是戊戌维新的领袖和主要策划者。除了坚决反对变革的顽固派訾之为大逆不道外,在支持或同情维新的人士中指摘康氏把事情办坏了的也大有人在。  

过去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都是从结果出发,认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因此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一个个都是腐朽的糟老头子和老太太,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在艺术性的前提下,回归历史的规定情境。电视剧《走向共和》表现了慈禧的特点,吕中的表演也非常到位。总体来说电视中的慈禧形象基本可信。但在细节上仍然有缺点,例如,历史上的慈禧文化程度不高,很少自己写文件,一般都是口头传达。她的字也写得一般,书画往往请人代笔。

关于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市人。就其一生的作为而言,袁世凯像曹操一样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类的人物。他的一生堪称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缩影。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遭败绩,内外交困、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在风雨中飘摇不定。而身处乱世的袁世凯却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开始发迹并迅速崛起,翻云覆雨,纵横捭阖,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进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复辟称帝。最终却机关算尽,众叛亲离,在举国反抗的浪潮中死去。但这否定不了他作为重要历史人物对晚清民初中国政坛的重要影响。

袁世凯在政治上的蜕变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年的袁世凯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物,剧中他出场时年仅37岁,他担任驻朝鲜使节被撤职查办,落难之际投奔李鸿章。那时他的心态是生怕别人听不见他说话。而到最后,他俨然成为别人生怕听不见他说话的人,这就是他的一个发展轨迹。袁世凯算是个大家,也是少有的没有经历科举制度出身的枭雄。最后野心膨胀,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人。电视剧对他在历史风云变幻中那种奸雄的冷静应对表现得非常生动。首鼠两端是本剧对袁世凯的定位,历史上他也的确是这样的一个圆滑之人,精明能干、善于用人。如果袁世凯不是个人物,确实没有本事,没有给当时的政治、经济带来实际的贡献,怎么能使孙中山和全国上下都同意让位给他呢?请注意,是让位,说袁氏“窃国”似乎不妥。因此《走向共和》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为什么辛亥革命之后拥护他的人如此之多,使他顺利合法地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由此可见袁世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剧中对这些都进行了表现,基本还原了历史。他的确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客观上也做了不少好事实事。

例如: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

在经济领域,中国人今天仍热情传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

袁世凯是被政治错误埋葬的。但即使在政治领域,最少有几条也是应该肯定的:辛亥革命期间,他提出的口号是“五族共和”而不是“驱逐鞑虏”,这也是他赢得相当支持,清廷顺利退位的因素之一。在最短的时间稳定国家形势,维护国家统一,这一点上比孙要高明多了。你能说他对革命客观上没有贡献?其次,执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从法理角度说,袁世凯的这个“大总统”可比后来相当多的民国总统合法多了。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国家机关。再次,他推行军民分治,一再下令军警不得干预政治。

袁世凯谢世之日,他的书案上留有他亲笔书写的一句话:‘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这是他死前留以自挽的话。袁世凯自认为,他一生都是日本的劲敌,自己的离去,使日本在中国少了一个绊脚石。临终前,他迫于压力,宣布取消了帝制。也许,这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中国再造共和满怀期望;也许,这其中也蕴涵着对自己称帝的一丝悔意。

长期以来,国人已经习惯于用“卖国贼”来脸谱化地概括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而用“窃国大盗” 和“刽子手”来描述袁世凯和荣禄。特别是一些历史学家根本不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考察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而用今人的观点评判历史人物,如果再有意搀杂一些阶级分析的教条,历史人物永远都是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这符合人性的特点吗?阉割历史已经成为某种沉积在中国人思想深处的习惯,一旦有机会就会出来随意打棍子、扣帽子,仿佛自己才是真理的化身。

同样,今人观照中山先生,无论是国民党尊称的“国父”抑或我们赞颂的“革命先行者”,都已蒙上了些许不容侵犯的神圣色彩。一旦给其挹注寻常的市井人生情怀,就似乎有损伟人形象。这同样是僵化理解历史的态度。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不可能真实再现中山先生的生活细节,而只能用合理的艺术想像烘托中山先生性格。历史上真实的孙中山,性格鲜明,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执着而百折不回。电视中的孙中山躺在地上,血流满地,愤而剪掉辫子,极合孙中山的个性气质。虽然并非历史真实,但却不乏逻辑真实。事实上,许多与孙中山有过密切交住的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他的幻想家气质,民国初年,他曾计划让各省向外国借债,以为如此就可在十年内在中国建立350万里,即绕地球40圈的铁路!这一总长度则是根据中国人口比美国多5倍而推算出来的。孙中山身上所有这些对其政治行动产生影响后果的个性特点,很可能迄今为止,百分之九十九的当代中国人毫无所知。

孙中山巨大的人格魅力,并不仅仅在于他的理性与智慧,也在于其浪漫幻想家特有的激情。然而,幻想并不能代替理性,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如果能从这一视角展开,那么,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的失败,就会表现得更有深度。在这里,我例举了孙中山真实性格中一些不为人们熟知的特点,旨在说明《走向共和》中的孙中山,与人们所熟知的“光辉形象”确实有一定距离,但离历史的真实却更近了一些。

负责任的史家应该将历史人物请下神坛而不能一味为尊者讳。美国国父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虽世人皆知,但后来证明这是传记作家梅森·威姆斯的虚构,厘清事实并没有影响到华盛顿的伟大反而使得梅森·威姆斯矫情。专家以史家的狭隘怀疑电视剧中合理想像的艺术真实,并不让人觉得专家的严谨,反而更像孔乙己,迂腐得可笑了。

真正的专家不应该纠缠于剧情细节而该有广阔的历史大视野,应该从现实主义的悲悯情怀思索中国从封建专制帝国走向“共和”的来之不易。在和谐社会的现实情境下,以历史为鉴,以民本为基,启蒙公众正确史观才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是转的一段评论供参考(张敬伟的帖子,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6/5813478.html

顺便补充一下,孙中山为什么叫孙大炮?过去我们总觉得是孙中山叫“孙大炮”,是人们对他的称赞。因为无论对满清统治者,还是对封建军阀,他都是一门摧枯拉朽的“大炮”,他甚至不止一次亲自上阵开炮参加战斗;还有人说,叫他“孙大炮”,是因为他口才了得,一开口就有如大炮狂轰……事实上,“孙大炮”的绰号来自孙中山的政敌袁世凯,也并不是对他的赞许。这也源于孙先生的理想主义气质,说白了就是说话比较理想主义,让人觉得是在吹牛,不切实际。
1912年 8月,孙中山刚从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上下来。他入京跟新任总统袁世凯密谈多次,正与袁处于蜜月期。此时的孙中山周游世界,既有强烈的爱国心,又好学深思,满脑子理想。根据他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考察,他认为中国要富强,首先要“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而欲“货畅其流”,修铁路乃第一要务。因此他在与袁氏密谈时,提出这样的方案:他愿专任修铁路之责,保证在10年内修筑铁路20万里(一说10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请袁在同一时期训练精兵百万以强中国。据说,当时袁世凯一听,高兴得站起来大呼“孙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也回报一声“大总统万岁”。孙中山的话虽出于一位伟大爱国者的至诚,但袁世凯心里认为他是信口胡吹。事后,袁在背后说孙中山是个“大炮”。“孙大炮”之名由此而来。袁派孙中山去修筑铁路,显然是投其所好,免得他继续革命或重新造反。谁知孙中山信以为真,向中西媒体正式宣布自己今后的使命之后,就开始行动起来。袁也特授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孙中山率领大批失业党人,乘豪华专车到全国视察。后来孙袁交恶,当局要清查铁道公司的账目,发现铁道一寸未建,而视察公帑却浪费百十万两,于是袁世凯要下令通缉“贪污犯”。事实上终孙氏一生,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修成1寸铁路。直到今天,我国铁路总里程不过是8万公里多点(2007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77965.9公里,居亚洲第一位),孙中山当年立下宏愿说在10年内修20万里即10万公里铁路,的确是不切实际。


dataminingers:
其实从帖子一发布就应该想到会引来这么大的争议的,本来前面稍微的点一下,没想到还是看到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在前赴后继,真是应了那句话了“愤青误国”。其实争论是件好事,理越辩越明嘛,但是就是有些自以为很是“道上"的人在不依不饶的,非得争出一个你死我活来,我就是不明白到底中国人这是怎么了,都争了五千年了,到现在还是这么不遗余力的战斗,鲁迅先生批中国人的劣根性真是一针见血,可为什么就是大家都熟视无睹呢,我就奇了怪了。其实这个剧最好的注释就在那首叫做《走向共和》的歌里,到底有没有几个人细心的听听这首歌呢?我表示怀疑从大家的争论来看。剧是一个载体,不可否认它有导向性,但是它毕竟不是什么历史吧,只是一个表述历史的方式而已,到底什么是历史,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就在你我敲字的时间里就是历史。对待历史什么态度我们先不去讨论,因为那是跟时代和社会环境有关的话题。但是对待一个艺术创作就非得拿历史的框框来硬卡,这是不是有些“逮不住黄鼬,那老鼠代”的感觉。“放了”艺术吧,“放了”文学吧。每每读到这首歌的歌词心里就像针扎刀割一样,每每看到这首歌的歌词,总是感觉我们应该怎样的来思考我们的先辈的奋斗和走过的历程,他们的得与失对于我们这些懵懂无知的后代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真的是有资格来对他们品头论足嘛?是不是显得我们很有知识,很有才华呢?一个对待自己的历史都不能清醒的认识的民族又有什么可值得说什么“优秀”的呢!最后还是把足本的那首歌的歌词贴出来,大家还是静下心来仔细的体味一下歌词的味道吧,这才是剧最终的理想:

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
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
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
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
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
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志向永不舍。
一曲曲,浩荡长歌,起伏回响悲壮动心魄。
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苦)求索。
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
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 本帖最后由 evamrx3 于 2009-4-28 22:23 编辑 ]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8 22:04

照例的WIKI内容,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WIKI有些人上不去,所以我也帖出来了(GOOGLE出来的第一个链接就是WIKI的。。。。。)

走向共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07年2月11日)
(批WIKI的请仔细看看每个词目开头的的注明,谢谢)
演員

    * 王 冰(飾李鴻章) 
    * 呂 中(飾慈禧太后) 
    * 馬少驊(飾孫文)
    * 孫 淳(飾袁世凱)
    * 李光潔(飾光緒皇帝)
    * 戈治均(飾榮祿)
    * 徐 敏(飾慶王奕劻)
    * 張 矩(飾翁同龢)
    * 廖丙炎(飾張之洞)
    * 李永貴(飾李蓮英)
    * 孫 甯(飾康有為)
    * 張 含(飾梁啟超)
    * 矢野浩二(飾明治天皇)
    * 平田康之(飾伊藤博文)
    * 中村文平(飾伊東祐亨)
    * 溫海波(飾盛宣懷)
    * 李傳纓(飾黃興)
    * 喬立生(飾宋教仁)
    * 蔡 偉(飾黎元洪)
    * 馬 侖(飾段祺瑞)
    * 姜 楠(飾隆裕皇后)
爭議

有不少反對者認為該劇過度美化慈禧和李鴻章,對於此二人誤國誤民的言行輕描淡寫。

    * 他們認為,此劇甲午之敗上為慈禧和李鴻章開脫淡化,反而推之於翁同龢和光緒皇帝。
    * 《馬關條約》的簽訂,此劇被認為一味強調日方伊藤博文強勢的態度,以及日軍進逼山海關的不利戰略形勢,為慈禧和李鴻章的軟弱、自私、為保一己私利而犧牲全國的利益作辯解。
    * 甲午後,李鴻章被認為是報復日本,極力促成中俄密約損害國家主權。

批評者認為,這些自私賣國的作為,《走向共和》一概略過不提,只著墨其忠君愛國、戮力從公的一面。有些學者亦指出,該劇之許多情節,與歷史事實多有出入。

但也有中國媒體和一些學者認為《走向共和》比較客觀持平地表現了慈禧太后、李鴻章、袁世凱等歷史人物,不像以往歷史劇和教科書過多地從現代的意識型態出發加以批判,而能就這些人物在歷史情境中的侷限性給予平實的描寫,是中國歷史劇的一種創新和進步,值得肯定。該片首播後立刻被禁演,隨後在全國禁止銷售影碟。

其他

    * 本劇醜化兩代帝師翁同龢,成為阻礙李鴻章改革者、權奸者。但史實上並非如此,在戊戌變法前,正是翁同龢推薦康有為給光緒,後來慈禧便將翁「開缺還籍」。電視劇醜化之嫌,還遭到翁的後人抗議。

    * 康有為當時是非四品以上官員,無法能夠與皇帝見面(電視劇中似有一場「康有為舌戰群儒」,並先到軍機處,受到李鴻章等人的「審問」)。

    * 甲午戰爭後,孫文曾經想求見李鴻章,並寫了一篇文章先呈給李。李鴻章見寫的不錯就召見他,結果因為他一口廣東腔官話聽不下去,孫文於是立志革命。在電視劇當中,孫文向李鴻章宣傳革命,時間順序有錯誤。

    * 在本劇中,孫文起初較為流里流氣,一反過去嚴肅偉人形象,據說這是刻意安排的,要呈現一個孫文的成長過程。

    * 片中突然出現一個光緒的六爺,並拒絕不見慈禧,並未交代清楚。該六爺乃恭親王奕訢,才幹在四哥咸豐皇帝之上,並未繼承皇位。起初與慈禧共同扳倒肅順,後在推行洋務運動時,被慈禧扳倒後兩人鬧翻。

    * 民國以前的片段大部分按《清史稿》拍攝,沒有虛構人物,人物在歷史上都存在。但民國後出現一些虛構人物,似虎頭蛇尾。

    * 本片十分注重以對比手法敘事,如在甲午海戰前,日本天皇為購買「吉野號」而節食,鏡頭一轉,敘述慈禧的「108菜宴」。

    * 本片導演乃拍廣告出身,拍攝方法新穎活潑;主角之一的孫淳原本想演孫文,後演袁世凱,刻意增肥許多;光緒皇帝演員李光潔演出時,仍乃戲劇學院學生,年齡21歲;演出孫文的馬少驊,傳說是中國長的最像孫文的人

參考文獻

   1. ^ 從禁播《走向共和》看中國權力鬥爭 美國之音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 ... 2003-06-29-16-1.cfm
(我废话句:这链接不翻墙是打不开的。。。。等我把WUJIE开开先。。。)
(看了下,过于不和谐也与影片内容关系不大,故不贴出来了)


YouTube - 《走向共和》最重要的一段:(需翻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SAos5CUx14





三区版《走向共和》的诞生  
原文:http://news.epochtimes.com.tw/124/3690.htm
(题目我是重新起的,内容我是大量和谐过的,原因那是众所周知的。。。。。)

旧约——六区版覆灭记:
【記者趙曉慧╱台北報導】中X部日前成立「重大歷史議題審核小組」,將來歷史電視劇集、專題報導,都必須經過該小組審核,才能製播。這個被視為緊縮電視尺度的政策,導火線是因為大陸中央電視台「走向共和」劇情引起XXXX不滿,為避免日後再出現類似爭議,由中X部長劉雲山親自下達指示成立審核小組。

據了解,今年的四月十二日至五月十八日,中央電視台為避免擴大效應,以一天播超過兩集速度播完五十九集電視劇「走向共和」。
不過由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的該劇DVD和VCD,裡的內容一刀未剪,推出後市場反應熱烈。中X部眼看「走向共和」下檔已久,光碟仍然熱銷,乃在六月下旬下令禁止出售光碟。

「走向共和」的XX手法包括,一、加快播出該劇,由每天一集增為二集,後來甚至一天播三集,每集由四十五分鐘剪為四十分鐘;二、首播結束後,短期內不再重播,製作單位也不能將版權賣給各省、市電視台。「走向共和」後二十集到了邊剪邊播的地步,尤其是爭議最大的最後一集,由孫文演講「五權憲法」,居然有三分之二被剪掉,換成XX文宣字幕,宣傳毛XX的「新民主主義」,觀眾XXXXXXXXX。。。。。。



新约-三区版的出现与争议:
緯來電視台資深公關羅文貞說,緯來在一年多前就注意到這部戲了,此劇當時已經拍到第四年,衝著這部戲是「雍正王朝」的原班人馬所製作,研判質感應該很不錯,所以在去年六月上海電視節的展覽時,以一集一萬五千美金的代價簽下版權。

羅文貞表示,這幾年來大陸有很多進步,對媒體的態度也有進步,但這件事卻證明了他們的進步其實並XXX,這樣先開明、後XX的態度頗令人感到意外及失望。

這次「走向共和」在大陸遭XX對緯來造成的影響,首先是此劇主要演員不敢配合來台宣傳,不過因為此劇是將近六十集的大劇,羅文貞表示,緯來會再繼續邀請主要演員來台,但可能性不高。其次,緯來未來選購大陸歷史劇,會盡量選擇已經播過的片子,確定無爭議才會引進。

「走向共和」製作人對該劇在台灣被改成「滿清末代王朝」甚表不滿,他表示,「走向共和」這個名字主要是指滿清末年知識分子反對封建專制,此「共和」並不是指「中華人民XXX」的共和,台灣播出單位「自我設限」,擅自改名,反而閹割了原始的創意。

至於改名的動機,羅文貞表示,當初感覺「走向共和」有點統戰的意味,而且緯來綜合台一向喜歡五到六個字的命名,所以便改成「滿清末代王朝」,並沒有什麼政治上的顧慮。

[ 本帖最后由 evamrx3 于 2009-4-29 00:04 编辑 ]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8 22:05

2003年 16期——《走向共和》

http://www.cctv.com.cn/program/zjds/20030417/101489.shtml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17日 15:57) (文字版,原文有图)
2003年 16期——《走向共和》
   
    由电视剧《雍正王朝》原班人马主创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向我们展示了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那个年代,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一曲慷慨悲歌。通过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等历史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历史之中,去体会被列强瓜分时的辱国之痛,去感叹唤起民众觉醒、走向共和的艰辛。

  本期特邀嘉宾:演员王冰、孙淳、编剧盛和煜

  [主创空间]

  主持人:王冰老师更多以前在舞台上塑造了很多角色,不过说到这次电视剧的形象,说到历史人物,观众在心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外形上给人一种直接的冲击,我们找到了最早关于李鸿章的图象资料,请现场的朋友一起看一下。问一下王冰老师,当时化妆师是不是根据这个图象给您做造型的?

  王冰:是的,化装师参照它来进行过很详细的策划。

  主持人:王冰老师,您给我们讲讲您是通过什么形象涉及或者表现李鸿章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
       
       

  王冰:我看过这个剧本后很激动。所以作者和我第一次谈话谈到了这么一个问题,他问我“你是不是对李鸿章这个人物动了感情了?”我当时没好回答他,我觉得我心里想我要不动感情,我也不演这个角色,确实我很激动。我是从几个人物关系下手的,比如说和西太后,西太后是李鸿章的顶头上司,李鸿章在清末是一个重臣,不能算是忠臣,重臣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诚恳。他的性格很温柔宽厚,也是他为人的一种手段。

  主持人:除了剧本之外,通过您的表演和塑造,恐怕也要给观众比较新的视角。

  王冰:对。因为李鸿章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有结论,但是如果只是按这个结论来演的话,我没法演。比如说这个人是坏蛋,坏蛋怎么演,坏蛋也人。说这个人是英雄,英雄怎么演出,英雄也是人。我们写剧本,一直到我们创作上,一直遵循“历史的真实,人物的多面”这一条,才会可信。如果不可信,我们孤立的演的话,这个人物很坏,应该说他干了一些不对的事。但是总的来看,李鸿章这个人应该是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抛开这个剧本,抛开历史的真实,只把这人描写成天生就是个喜欢卖国的坏蛋,这就不可信了。

  主持人:就是说先有了历史真实的前提,才有可能追求艺术上的真实。然后才能可信。通过您的一番介绍,大家对这部戏中,演员的塑造,包括事件的展示,对我们要描述那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有一个更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谢谢您。

  幕后现场:当时的戏是如何完成拍摄的

  主持人:很多观众在看电视剧时,往往注意最多的就是演员。作为演员,他们创造一个角色的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走向共和》中扮演袁世凯的孙淳就是这样。他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增肥30多斤。很辛苦。

  主持人:大家对孙淳非常熟悉,平时一惯给我们非常有活力而且帅气的感觉,而这次第一眼看袁世凯的时候,的确吓了一跳,这是孙淳吗?感觉反差很大。

  孙淳:说真心话听你这些话我非常高兴。

  主持人:接到袁世凯这个角色,你是怎么产生创作的冲动?
       
       

  孙淳:我只有一个感觉,要找一个很好的角色,我和导演见面后,他把一个袁世凯平面像拿过来了,实际是一个电脑做的图片,把我的脸安在一个穿着袁世凯衣服的人的身上,还带上两撇胡子。我当时没有反应,太突然了。后来我仔细一看是我,我说你让我演什么?他说是袁世凯。我当时一下楞了,我等了三个月真的不知道是这么一个角色,我有一点楞了。导演说能不能明天去做造型试试看。他说剧组对袁世凯这个角色很慎重,另外袁世凯是“美目”,因为史书记载是美目。

  主持人:美目就是很漂亮吗?

  孙淳:就是眼睛像鹿眼,史书记载。我觉得这点的确有些相似的地方,当我所有的造型完成后直接用数码相机拍定装照,通过电脑打印出来的时候,我开始认真了,我应该把我的长项放在哪里?我们俩多少共同点,除了美目还有哪些地方相似,我觉得我不像,为什么?因为袁世凯是个胖子。

  主持人:所以有一个增肥的过程。

  孙淳:对,这个角色定下来后,有三个月的等待,我把自己身体锻炼得很好,我进剧组的时候是138斤。腰围是二尺二三,后来很快达到了三尺。胖了以后,我感觉心脏特别不舒服。

  主持人:有时候演员拍戏会把身体健康也搭进去。

  主持人:这个戏拍过了,你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是哪些部分?

  孙淳:要是说哪部分?我毫不客气地说,全戏所有的地方我都很满意。

  主持人:这次剧中袁世凯的眼神中有一种你以前角色中不曾看到的东西。

  孙淳:我只知道这么一件事,平常说话口从心出,眼神也从心里发出来。我就是在逐步揣摩的过程中,对角色越来越理解的时候,在一个特殊规定情景中,演员捕捉一种相适应的眼神表现。比方说我见太后的时候,我见属下的时候,我见家眷的时候,眼神都会不一样,带有揣摩的心理观察一个人,和对一个人充满感激之情看一个人,是完全不一样。

  主持人:通过今天的谈话,虽然不能说是重新的认识,但至少给我们全新的感觉,我想也有助于我们看待这样一个历史。谢谢孙淳。

  主持人:尝试做古装造型,大家可能觉得挺有意思,但是这种化装基本要两个多小时完成工作,我看着都很累,更何况真的我们化装师和演员做造型什么感觉。今天我们邀请了一位普通观众,她是一位大学教授,她将亲身体验一次被化装成为清朝王妃的造型的过程。

  普丽春:我一名大学老师,爱好非常广泛。在很小的时候十分喜爱文艺、体育和书法,非常喜爱看戏,尤其古装戏,像过去的《红楼梦》到现在的《康熙王朝》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总有一个梦想,哪一天能穿上古装,看看自己在镜头面前什么样子。

  解说:于是我们的编导开始帮她联系化装师,希望在节目中实现她的梦想。

  主持人:给我们讲讲做古装的感受,让现场朋友来分享一下。

  普丽春:那天下午两点从穿衣到做发型化装整整折腾了近两个小时。好在那天的天气不怎么热,所以我觉得当一个演员确实不容易,所有的成功跟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跟导演和摄影师的努力分不开。

  主持人:你第一次这样看自己,您觉得自己美吗?是不是很漂亮?

  观众:是挺美的。

  主持人:谢谢您。

  主持人:有人说历史没有剧本,其实很多历史剧有的是根据历史小说改变的,有的是戏说杜撰的,而《走向共和》只是参考了一些历史书籍,在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可以参照的情况下自己创作出来的。我想就这个问题,请出《走向共和》的编剧盛和煜。
       
       

  主持人:盛老师是咱们国家的一级编剧,创作了很多作品,一共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走向共和》,内容非常丰富,时间跨度很大,您在创作《走向共和》的时候,有没有走不去的坎儿?

  盛和煜:万事开头难,最大的坎儿就是开头,我们这部戏跨度是30年,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前,一直到1924年张勋复辟这一阶段历史。这段时间以前政治教育和文艺作品都有反应,因为大家都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要把这么多复杂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的确非常难。

  主持人:《走向共和》和《雍正王朝》的区别在于,《雍正王朝》还有二月河的书。而《走向共和》是从零开始。这部戏中编剧和演员之间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听剧组的人介绍,在您写的剧本里面,经常说除了给演员一种基本的提示,还有有很多您的注释和理解,包括一些很小的东西。

  盛和煜:我们希望这个剧本成为精品,也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如果是那种“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模式化的作品,则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希望它特立独行,堂堂正正,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种作品。我觉得一个编剧对演员最大的帮助就是剧本,我们尽量从多方面给演员舞台提示、心理提示、场景的描写甚至服装,都要写。

  主持人:等于给演员呈现一种场景,让他看到本子后马上感觉在那个环境里。非常感谢您来到我们演播室。谢谢您。

  [看客闲话]
       
       

  本期话题——“民族出路的百年探索”

  嘉宾主持人王小骞:都云看客痴,谁解其中味。今天我们跟大家聊的电视剧是《走向共和》,是一部大型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描写了中国从封建走向共和一共经历了三千年的时间。

  影评人方位津: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时刻,可以说是大浪淘沙。这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刻,虽然大家非常清楚这段历史,但是对这段时间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甲午战争的失败,比如说我们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从艺术的角度再现,我们似乎有点模糊。

  影评人孙宏华:这段时间是中国结束了封建帝制而走向共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里所有的人物都跟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结合,这个影片好就好在他们把这些人物和这段历史用形象再现出来。

  方位津:这段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转折和社会的转型的过渡时期,而这个过渡时期是从我们甲午海战失败之后,激起了全民族各个阶层人们的一种觉醒,觉醒中我们怎么走过这段历史,从改良到改革,从改革到革命,从革命一直到我们共产党的建立。

  孙宏华:像这样的戏有一个很难的地方,比如我们过去讲一个皇帝或者一个朝代,而清末的时候是各种政治势力角逐,各种思潮泛滥的时候,所以那时候是抓住一个点还是抓住一个面,都不好去把这段历史说清楚,现在《走向共和》基本上提纲携领把中国这段历史的变迁能够很清楚的表现出来,这个是很难得的。

  嘉宾主持人:所以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一个对历史认识的机会。这个电视剧当中有很多重要人物出现,如慈禧、光绪、康有为、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等等,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戏剧冲突的设置,这里面讲究也是非常多的。

  方位津:比如袁世凯复辟的时候,出现了剪辫子、留辫子,出现了禁缠足,换服饰,办学堂,要废科举,这些新的思维,新的事物。

  孙宏华:甲午海战中中国的失败,预示了大清帝国百年基业已经开始动摇,中国向何处去,已摆在中国人面前,这成为整个戏贯串主线的主题,很多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因为见解带所来的行动,构成了这个戏错综复杂的关系。

  嘉宾主持人:在这部戏中,相信像两位老师所讲述的那种东西,当我们只知道这段历史的因和果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知道因和果之间走了一个多么艰难的思想过程,也许这部电视剧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到很多丰满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曾经在我们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希望在我们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您能够选择观看电视剧《走向共和》。谢谢。

责编:段俊丽







《走向共和》逝世一周年

该剧曾由中央电视台于4月12日(萨斯瘟疫爆发高峰期)在“弘扬主旋律”的黄金时段隆重推出。不知何故,后期加速播映,每晚连播两到三集,以至于不到一个月,全剧即播映完毕。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部巨片的深刻寓意之后,突然传来北京全面禁播该剧的消息。

  该剧激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对该剧的艺术性、历史逼真感、和观赏价值,观众都一致予以肯定和赞赏。但涉及其寓意,则看法两极。一种看法认为:该剧重塑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反角”,是为他们翻案,或为当今权贵背书,比如,以李鸿章的“卖国”合法,喻他的“卖国”合法;或为当权者的“稳定”论寻找依据和说词。另一种看法认为:电视剧以一幅生动的近代史画卷,含蓄推崇孙中山等民主先贤所主导的共和革命,讴歌民主、自由、与宪政,讽古喻今,影射和抨击短暂民国之后的专制复辟,尤其是他的独裁.

  的确,这部长达59集的大型电视巨作,涉及几乎所有的近代重要历史人物。而且,该剧“大胆”修改了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定位。剧中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和孙中山等关键角色,都有全新的造型。

  试看剧中的若干镜头:

  北京清宫,御宴。一百多道精美佳肴被唱着名摆上来,慈禧却叹了口气:就这么点儿菜,真没办法下筷了!

  镜头切换,东京皇室。为了筹集海军军费,一再从内库(私库)中拨出款项的日本天皇,又宣布:从今日开始,朕每日只食一餐!

  东京皇室。天皇听完首相有关甲午海战的战报(日方大获全胜,中方全军覆没),缓缓回转身来,含泪微笑道:朕饿了!首相于是大喊:快摆宴席,陛下饿了!天皇扬手制止。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来,是已经啃过一半的面状食物。天皇笑着,一边淌着热泪,一边大口啃食着那半截面食。

  镜头切换,北京清宫,御宴。慈禧与光绪坐在膳台上,面前摆满了山珍海味,却不能下咽(因为打了败仗)。光绪劝道:亲爸爸,您吃点儿吧!所有的大臣都齐刷刷地跪下来,泣劝:太后,您就吃一点儿吧!

  除却细节之外,还有两国总气象的对照:

  东京皇室:天皇自律勤勉,国会激烈辩论,国民众志成城......

  北京清宫:太后高高在上,群臣跪拜,口称“奴才”。或勾心斗角,相互告状,或诚惶诚恐,自煽耳光......

  这类寓意深长的对照或暗示镜头,在剧中比比皆是。明白人以为:这是对慈禧等人的褒呢?还是贬呢?

  其实,以笔者观之,无所谓褒,无所谓贬。客观主义,才是该剧奉行的原则。将史实与场景客观地呈现于你面前,由你自己,带着你的智慧,去鉴别,去评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的谬误真理。毕竟,现实是复杂的,不论好人还是坏人,都不会在额头上刻下好或坏的标签。相形之下,那些脸谱化的所谓历史剧(如《雍正王朝》),大可以休矣!

  其实,大凡对中国近代史有一点概念的人,都非常清楚:晚清与它,这两个相距百年的专制王朝,从本质到形式,都有惊人的相似。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历史常识。《走向共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为这两段具有惊人相似的历史做进一步形象的背书和诠释。

  经济上,闭关自守达二百多年的满清专制王朝,正受到当时来自境外海上贸易(全球通商)的冲击;而上世纪末,闭关锁国达三十年的政权,也同样面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一体化浪潮的挑战。政治上,清王朝面对国内外立宪或共和变革的压力;共产党则受制于海内外民主改革的呼声。

  其间的许多口号、事件、与人物,甚至完全可以划上等号:

  晚清主导的“洋务运动”,等于它实施的“改革开放”;

  晚清国策“祖宗之法不可变”,等于它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或“稳定压倒一切”;

  晚清主张“富国强兵”和“船坚炮利”,等于它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军事现代化”;

  晚清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于它所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外交上,晚清有“外须和戎”,故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它有“韬光养晦”,故签《中俄边界条约》、搁置钓鱼台和南沙群岛等争端;

  晚清首创“十里洋场”上海,VS“经济特区”深圳;

  晚清声称“千年未有之变局”,VS“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事业”;

  如今的“太子党”,正是当年的“八旗子弟”;

  至于官场腐败,百年后与百年前,不仅酷似,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当初满人入关后,华夏实际上已经亡国丧国,至少要承认,满清是一个外来政权;严格地说,共产党也是一个外来主义政权,连毛泽东都承认,他死后,是要去见马克思,而不是孔夫子。 值得留意的是,在整个《走向共和》的电视剧中,没有“中国”之称,只有“清国”或“大清”之谓。不可小觑,编导之良苦用心。

  说得宽一些,百年前后的历史相识性,已经到了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当代任何一类中国人,都很容易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的面目,识别自己的“前生”。不论你是在朝的当权派,在野的反对派,“体制内”者,“体制外”者,还是事不关己的平头百姓。

  该电视剧展现了大量警钟与寓言式的历史画卷。

  臂如:剧中用相当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比(这一竞争和对比迄今仍在进行)。当时,中国海军(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结果,却在与相对弱小的日本海军决战中,全军覆没。船坚炮利(硬件)何益?只要制度与人心(软件)未变,表面上的富强俨然贫弱的面具。海军走私,假弹演习,与当今解放军情形何其相类?剧本因此昭示:不应该仅仅是富强,富强未必救中国。这是历史一再留给中国人的警训。毕竟,历史上,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康乾之治”,中国的富强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谓“繁荣”,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今天的所谓”繁荣”程度,更远非“空前绝后”。(仅二十世纪10至30年代,那段被公认为“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经济就一直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 富强,为救国的必要条件,却绝非充分条件。

  这个道理,即便是那些负笈海外,“光宗耀祖”的留学生们,也多数没有明白过来,百年前如此,百年后依然如此。比如,大名鼎鼎的严复,彼时,是留洋海外、学有所成的代表人物,回国后,不仅没有为中国的彻底改造鼓与呼,反而与杨度等守旧势力同流合污,组成所谓“筹安会”,力主袁世凯称帝。其所学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其所为矣,助纣为虐,遗祸千古。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是钱学森等辈,以“爱国”为名,倾其所学,充当它的“导弹之父”;以“科学”为名,伪证“亩产上万斤”为“真理”。在“文革”武斗或八九年血洗我莘莘学子的枪膛中,有多少弹药,是钱学森们的杰作?而在钱学森之后,为读者歌功颂德、保驾护航者,依然前赴后继,如李政道、杨振宁等人,何尝不在此列?

  令人痛心的是,“钱学森们”、“李政道们”、“杨振宁们”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就在今天,就在全美、全加、乃至全世界“汹涌澎湃”的中国留学生大军中。据说,一些人当了“海龟”后,对封锁互联网贡献甚巨,闻之令人欷嘘!受了文明的教育,却改不了对抗文明的“反骨”。中国人啊,死性的中国人!

  眼下,在中国御用知识界(甚至其对立阵营),又在流行一种说法:如果不是孙中山闹革命,满清通过“洋务运动”,将缓慢走向“君主立宪”,进而实现中国不流血的变革,早已迎来共和与民主。此论意在责备孙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乱了中国”。同时暗示,任由下去,只要经济发达了,民主自然而来。此论不管是出于理想主义还是一厢情愿,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产生,每每源于旧势力的顽固。当权者如果不主动加快变革步伐,革命的风暴必不期而至,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旧势力的覆亡,也将是整个社会裂变动荡的成本。 纵然有此成本,责任显然不在革命者,而在旧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国内的历史教科书中,把近代“西方列强”的照会,一律斥为“强权”、“勒索”。可电视剧中,只要仔细倾听那些如实展示的照会内容,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许多照会有利于中国!

  诸如:

  义和团暴乱骤起,锋芒所向,不仅捣毁外国使领馆(严重违反基本的国际准则),而且,任何与西方文明相关的人与物,均遭涂炭,比如,不准使用“洋产品”,于是扒铁路,毁电线,甚至连那些身上仅带有一只铅笔的国人,都惨遭格杀。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几年前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其极端宗教狂热。

  针对义和团,“西方列强”一再以照会奉劝清政府,要求他们主动采取行动,制止义和团杀害传教士和无辜百姓,停止围攻外国驻华使领馆。但清政府中的强硬派,却另有算盘,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极端民族主义”,来对抗外国,巩固政权。径置各国照会于罔闻,结果,八国联军齐发,大清迅速落败,割地赔款。

  战后,八国要求惩办战犯,清政府中的主战派人物,包括慈禧太后,全部榜上有名。慈禧一方面对义和团改抚为剿,另一方面派员求情,她自己最终被免除于死亡名单。但除慈禧之外,其他174名大清重臣,均被处死或勒令自裁,且由清廷自己执行。这群专制官吏,非贪即歹,祸国殃民,更兼脑后垂挂一条“猪尾巴”,几代人当了汉奸,犹不自知自省,虽万死尚有余辜。“洋人”逼令杀之,实为国人解恨。只是遗憾没能借“洋人”之手,杀了慈禧。否则,中国历史改写,后景何其光明。

  针对戊戌事变,“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解除对光绪皇帝的软禁,与中国外交,只认光绪,不认慈禧。意思就是,鼓励中国的改革(戊戌变法),推崇改革派(光绪),排斥保守派(慈禧)。

  针对袁世凯称帝,“西方列强”照会:要求袁立即取消帝制,不承认复辟后的“洪宪”政权。意思就是,反对中国倒退,鼓励中国走向文明与进步。

  ......

  所有这些照会,动机何在?害怕中国强大吗?希望中国动乱吗?听任中国野蛮吗?恰恰相反,“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信息:希望中国安定,希望中国进步,希望中国跨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后的今天,文明程度已经翻了几番的“西方列强”,他们的忠告(“干涉”),何尝更加不是如此?

  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国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可以少走多少弯路?须知道,日本,正是在虚心听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后,最终成为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一员。从1898年“戊戌变法”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一百零五年;从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92年;从 1919年“五四运动”算起,中国已经被耽误了84年...... 如此一再耽误,错过了多少“东方快车”?怎能不一再落后?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我们不妨依次检视:假设戊戌变法成功;假设晚清较早实现货真价实的君主立宪;假设袁世凯没有称帝;假设孙中山在有生之年巩固了民国;五千年的华夏,何其不幸至此!可怜我中山先生,头像被人高举,主义却遭强奸。九泉之下,何曾安寝?

  有意思的是,当电视剧被禁之后(毫无疑问,这一封杀令,只能来自于保守派的总代表、),那些戴着官帽的御用文人随即弹跳起来,对电视剧指手画脚,大喊 “偏离了正确方向”,“荒唐”。显然,《走向共和》触到了某些人的痛脚。但有趣的是,就在官方媒体刊载的各种评论中,无知是自相矛盾还是有心之失,竟也出现了“决不能把‘朝廷’同‘国家’混同起来,‘国家’和‘朝廷’有一致的一面,又有根本的区别”等语,莫非是说:“决不能把执政党同国家混同起来,执政党和国家有根本的区别”?

  另一段御用评语:“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角,对中国现代化的最初起步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在对待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上,他始终坚守‘力保和局’,奉行‘外须和戎’。李鸿章的贪婪聚敛是有名的,当时甚至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在‘自强’旗号下一手训练起来的、用洋枪洋炮武装的淮军,腐败不堪,只能用于对内镇压,在对付日本侵略时几乎一触即溃。 ”

  以这段评语,分别对应的,莫非是:李鸿章的“力保和局”,与他的“韬光养晦”(都要“保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李鸿章等大清官吏的聚敛,与官僚的贪婪;(洋枪洋炮武装的)淮军的腐败、对内镇压和对外无力,与(俄制武器装备的)的腐败(走私经商)、对内镇压(血洗)和对外软弱 (放弃钓鱼岛、南沙等主权捍卫)......看来,“把话说过了头”的御用文人们,也堵死了以《走向共和》为当今当权者圆场、找台阶下的通道。

  毫无疑问,《走向共和》,充满了对真民主真共和的由衷渴望,同时提醒未来民主中国诞生之初,可能经受的“乱局”与阵痛,彼时,国人的理解与耐心尤其重要。但不管怎样,民主与共和,是人类的必然方向,是中国走向真正富强、和谐、清明、长治久安之不可替代的良方。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该剧实为宣扬民主与自由的活教材,绝佳教材!

  当然,全剧并非毫无缺陷,最大的败笔,是关于杨度。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变色龙”,居然被塑造成了一个“大义凛然”的“正人君子”。其八面玲珑的本色,居然被涂改成“坚持原则”。正是这个杨度,组成“六君子”“筹安会”,与袁家长子袁克定合流,不惜以假签名假报纸,蒙骗并劝进犹豫不决的袁世凯称帝,既害死了袁氏,也葬送了共和。史上,临终的袁世凯曾痛苦地大叫:“杨度杨度,误我误我!”

  杨度、严复等人,是“国情论”的始作俑者和抬轿人。其表演,活生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人”这个群体典型的“劣根性”:“皇帝不急太监急”;以当奴才为快事;以忠君为“爱国”;宁误国弃民而尽愚忠......

  也正是这个杨度,最后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红”。此君在这部电视剧中坐享“重大包庇”,可能因为该剧编导多具湖南背景,而杨度是湖南人士;或者,顾忌其身份。

  败笔难免,不一而足。然而,瑕不掩瑜。《走向共和》,这部逼真而恢宏的巨作,成为中国荧屏上的一道异彩,一座丰碑,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观看,尤其值得当今执政党和反对派阵营的所有成员亲睹。

  以鉴照,以沉思,以深省。(作者: 救生员)

[ 本帖最后由 evamrx3 于 2009-4-28 23:18 编辑 ]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8 22:06

发表者:秦之风
  历史历来是由强者书写的,所以往往带有被强奸的痕迹。中央电视台耗资5000万拍成的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夥丧权辱国的卖国贼们树碑立传,本身就是一件具有争议、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该剧从1890年老佛爷为祝寿修颐和园挪用海军岁银开始,一直讲到袁世凯称帝被撵下台为止,前后经历三十几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任人宰割,迭荡起伏,最儒弱黑暗的一段日子,是从推翻满清帝制到群雄四起,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
    该剧通过对这期间几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让观众思考:为什么中华帝国会从康乾盛世的天下第一强国,迅速地势不可挡地衰落到任人宰割的内在原因。
    其中对中日甲午海战的详细描写,很发人深省。当时大清的北洋水师,在装备的完整和先进性上,号称远东第一,世界第二,远远优于耸尔小国日本。在海战中日军的主力旗舰“吉野” 号,曾经是大清帝国为北洋水师订造的主力战舰,但为了给老佛爷祝寿造园子,大清早已库银空虚,无力完成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了。
    东瀛日本得报以后,一心想得到它,可“吉野” 的造价,占到当时日本全年国民总产值的40%,要想得来,谈何容易?于是就有了天皇为节衣缩食,不吃正餐,主动捐金;未婚的姑娘,不惜做妓女出卖自己的第一次,为国家买“吉野” 集资……。当看到甲午海战以日本大胜而告终后,日本国民那种自上而下,发自内心表现出来的欢庆和喜悦,你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一定会感到无地自容!
    在当前国内还没有完全的言论自由的情况下,该剧对这场战争的大描大写,表露出了很强的借古喻今、以史为鉴的意味。如果我们把现在看来越来越不可避免的台海战争,当成明日的甲午海战,中国,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且不说中国的海军军力在当今世界上的相对地位可能还不及当时的大清,单就国内表现出来的“贩”荣“娼”盛,歌舞升平,腐败遍地,贪污横行,和周边国际环境的列强环视,日益恶化,我们难道不该为我们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吗?
    看到第二次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义和团向一群乌合之众般用自己“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去抵挡区区千人的洋枪洋炮时,你一定会感到一种切齿之痛:愚昧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
    该剧对当时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引人深思。
    一,对李鸿章的描写
    在当时丧权辱国的马关、辛丑条约上签名的都是他。因此长期以来他的名字和卖国贼是联在一起的。但仔细想一下,作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集内政和外交大权与一身,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为什么要卖国呢?李鸿章的观点是:大清是个大国,永远不会被征服,打败了最多是赔银子。既然看不到赢的希望,干嘛要在自己的那点家底被彻底打烂之后再赔银子?先赔不就完了?
    李鸿章深知当时洋人的强大,大清的外强中干,腐败盛行,积重难返。包括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不但借口军务到朝鲜贩运人参进行走私,而且利用夏天转港到香港的机会,上岸抽大烟,嫖女人。可他也只有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北洋水师是他手上最重要的政治筹码。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李鸿章是时代的悲剧。任何一个身处其位的人,也都会被后人,冠以卖国贼的帽子。
    但李鸿章也是一个很清醒的人,没有他的大力推动,老佛爷连那点有限的改革,也是不会做的。李鸿章在最后关头,举荐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在当时为了改革和新政能够继续下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慈僖的描写
    在清剧泛滥成灾的今天,这部戏对老佛爷的刻画,算是很成功的,至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一次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不但烧掉了大清的元气,也把老佛爷的心着实烧的痛了一把。她清楚地认识到,大清如果不变法,祖宗的江山就会毁在自己手上。百日维新之所以可以搞,没有老佛爷的撑腰是不可能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爷亲自批准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不亚于在后来的中华民国所实行的三民主义。特别是慈禧以义和团为后盾,向“全世界宣战” ,虽愚昧可笑,但又何尝不是其一生当中,难得一次的、唐吉诃德式抵御强国之“壮举” ?
  从《走向共和》到走向禁播
  
    当然,任何当权者的改革,都是以不伤及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前提。在这一点上,该剧对慈僖的描写,有很强的喻古讽今的味道。慈僖后来转向支持荣禄剿灭新党,重废光绪,并不是因为他们变法,而是光绪和康有为要搞政变,逼慈僖退位。联想起八九民-运时,当时的决策者决定以强硬的方式解决,并不是因为学生的的反政府观点,而是听信陈希同等的谗言,认为学生要造反,让执政党下台。作者借古喻今之心,昭然纸上!但事实证明: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大概也是这部电视剧被禁的根本原因。
    三,对孙中山的描写
    个人认为该剧对孙中山的刻划是比较成功的。孙赤手空拳,从街头反清开始,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后来流亡海外,成为流浪革命家,为推翻清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勇可嘉,其志可叹。然而,孙中山在识人用人上面,却显得十分幼稚。轻信袁世凯,陈炯明,差点和黄兴翻脸,书呆子气浓厚。说孙中山是一个理想革命家,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是恰如其分的。这也是这部电视剧所塑造的孙中山形象。我认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孙中山,反而让大家看起来更有亲近感。你可以从中感受到,即使一个伟人,也只是站在时代肩膀上的一个凡人。
    四,对袁世凯的描写
    乱世出英雄,乱世出奸雄。说袁世凯是一代奸雄,绝不为过。该剧对袁世凯的描写,可以说著墨最多。袁世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这与当时社会剧变时的复杂纷纭不无关系。他一面支持新政,创立新军,一面又在关键时刻出卖维新;他一面支持废除帝制,响应共和,一面又实行独裁,复辟称帝。只有荣禄,把袁世凯看的最透:此人可用不可信。
    但是作为一个人,袁世凯有他很人性的一面,并具有许多常人所没有的胆识和能力。第一,他是直接和清廷谈判,逼皇室退位的。在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在国一日不可无君的根深蒂固的意识里,袁能够这样做,是非常有胆识的!第二,袁世凯驱人有术,颇有心机。他一手栽培的,从北洋新军混出来的军阀们,能够在袁死后,叱咤中国政坛风云十几年,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最后,袁世凯和妓女英子之间的一段情缘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袁和她相爱于青楼,几十年中不嫌不弃。飞黄腾达以后更对她恩爱有加,深为宠信。这份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真情,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和得到的。
    按照简单的道德标准,英雄和奸雄的区别,在于英雄以国家社稷为重,个人为轻。奸雄则为增加自己的权势,谋求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袁世凯的所为,堪称“治世能臣,乱世奸雄”。如果袁能够以国家为先,共和为重,与孙中山通力合作,为孙的理想而战,那么中国的近代史,将会重新改写。
    最后,《走向共和》这部优于《雍正王朝》的大制作,高水平的电视剧,为什么会被禁呢? 我个人的观点,除了很露骨的喻X古X讽X今,让当朝者不舒服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剧所描写的这段近代史本身,就充满着争议,很多地方,还是一笔糊涂帐。
    大家可以想一下,从1890到1920这30年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翻滚过的众多主要风云人物当中,除了孙中山一人,还有几人能被当今的史学家们定性为“正面人物” 呢? 把这些似乎早已定性的历史人物,作为凡人、作为主角来描写,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争议性。这种争议,对维持目前 “安X定X团X结” 的大局,没有好处。
    至于有人说这部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为卖国贼翻案,我认为这不是该剧被禁的主要原因。在历史剧、特别是清剧泛滥的今天,其中有几部,是能够经得起史学家检验推敲的?中国几千年以来写正史的,能够让后人称道首肯的,不也只有司马迁一人?
    对于绝大多数不懂历史的老百姓来说,看电视剧首先是为了欣赏,消遣。《走向共和》好看,凝重,大气,故事性强,看过以后还能激起一些争议、思考和联想。这,大概是《走向共和》的主创人员,希望达到的真正目的。
    时值今日,这部电视剧已经逝世快两周年了。但是在国内,对该剧的争议还在延续。该剧的BT下载,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得到。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走向共和》,不过是拍得很好看的一部戏而已。





煜然(也叫两块钱) :

已经整整一个多月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电影了,主要是因为59集的《走向共和》实在是把我折腾得不行。不过好在眼下一切即将尘埃落定,我也终于可以平静地对此说上两句。
  
  回归真实 治史之本
    可以说,看过《走向共和》的人,恐怕是很少有不尊敬李鸿章的,甚至还有不少尊敬慈禧太后和袁世凯的,此外,大概还没有几个是会认同康有为、翁同龢的。这显然是作者态度的一种自然流露所对于他们施加的影响。所以,对于走向共和的争议首先在于这样的描绘历史是否真实。
    对于历史的讲究,锱铢必究始终是要的。所谓历史剧终归不可能是完全脱离真实的,何况两位作者一个是曹禺文学奖得主,另一个也是近代史学的专家,料想是不会太过不严谨的。不过既然是戏,总有一些艺术化的地方,曾经有人考证过其中一些细节并非史实,这也没有什么可以意外的。所以在《走向共和》屡受争议之时,编剧盛和煜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把她当电视剧看就行了。”这并非完全是作者的搪塞,毕竟承载一份对于历史观的责任,这本就不是一部电视剧所消受得起的。
    然而,既然作者都认为这只是一部电视剧,猜想他的意思便是说让老百姓茶余饭后乐一了,就算大家当作是《戏说乾隆》,我也无所谓。但是这种一石激起千层浪,乃至遭到央视封杀,却是“戏说”诸片所从未享受到的待遇,此中原因究竟何在?
    想来,虽然这些电视剧都是对于往事的新解,但所谓“戏说”,从来只讲述皇帝等人的情爱故事,并未涉及意识形态的根本,而《走向共和》虽然也可以看作是戏说,却触及了历史观乃至政治观的问题,在这方面,权威似乎是不容挑战的。
    然而,停播之后观众的抗议从未歇息。BT上的下载说明便是——作为中国人,一定要看一看这《走向共和》,显然不少人对于剧中的一些史实和观点是深信不疑的,而对于传统历史观是嗤之以鼻的。所以有人会针锋相对地说停播是因为此片影响到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譬如那些终身钻研于一种理论体系的学者。
    笔者认为,就事论事地说,对于晚清历史,究竟哪一种观点比较正确,其实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更重要的事情在于,为什么《走向共和》乍一推出,就有人愿意彻底地去相信她。
    首先,这显然是因为传统的历史观是有其缺陷的。比如说,把马克思划分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生搬硬套在历史发展进程截然不同的中国。再比如认为凡是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推动历史进程的。这样的历史观显然是出于我国目前政治局势的需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意识形态标准。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历史事件简单地划分为非此即彼的两个概念——正确的错误的,进步的保守的,革命的反革命的,这种为了政治而学术的理论,有其内在缺陷实在是理所应当。
    但是,我们还可以退一步讲,假如这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完全正确的,那么《走向共和》一剧的诞生,是否还是会导致同样的争议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常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可以成为真理,但是如果一句话真的被重复了一千遍,我们还会把她当作真理吗?笔者猜想,绝大部分人会认为,真理是没有必要重复一千遍的,而需要重复一千遍的话,多半不是真的。当有一个新鲜的声音出现的时候,即便她并不是那么准确,许多人却是宁愿去相信她的。
    说到这个地步,这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了,更像是在搞心理学。《走向共和》被推出来,为什么会有争议,因为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观点,所以才会闹得沸沸扬扬。
    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当权者总有一种家长的观念。比方说西方各国讲民主就说要统一全民的观点,作为各项决策的依据,我们偏偏要加上一个 “正确的观点”。可是政治上的决策多是前瞻性的,执政者同样是人,又如何判断布衣们粗浅的看法正确与否呢?同样的,我们的家长总是害怕我们学坏,只告诉我们一个所谓正确的历史观。如果一辈子只听说这么一种论断那也就罢了,但万一不慎听说了一种“歪门邪说”,那又如何是好呢?
    所以遮着掩着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我们的历史观始终是多元的,始终是允许所有人各抒己见的,那么听的人也会自觉地产生一种免疫功能,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判定的标准。在那样的大背景之下,即便是哪天冒出一个大逆不道的说法来,也不可能搅合得满城风雨如临大敌。
    所以说,百花争春总归是要比一支独秀来得好看,不过还有一种方法也许是更好的。中国治史者擅长的乃是春秋笔法,寓观点于陈述之中,纵是《走向共和》也是有这样的倾向。话说回来,历史本身确实是客观的,但从人嘴里说出来总难免是主观的。不过笔者仍是觉得,如果可以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多一点客观地陈述,少一些主观的判断,以逼真地还原历史的真相为己任,而把一切评价的工作留给每一个读者,也许是于读者也于这个国家最有利的一种历史写作方法。
  
  阴阳相济 是为中庸
    梁启超曾经说:“政治思想之内容,从所表现的对象观察,可分为两类。一曰纯理,一曰应用。”两者有着各自的发展脉络,自然也不免有些连锁的关系。从今日来看,一般人了解的纯理发展显然要远胜于应用——这当中或许亦有传统历史观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相比纯理,其实对于中国历史的考察更应着重于其应用。其原因在于,政治圈里的“潜规则”从来是没有人会写进书里的,但是这些又在很多时候决定许多历史事件的成败。
    黄仁宇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抵来说既不可能大公无私,也不会太过贪得无厌。所谓知识分子,总是受过儒家思想熏陶,自然会有一些济世的情结,但他们却又是生活在俗物之中,官场的种种暗流必然懂得一些,同时在制度上又没有有力的制度加以约束,所以即便不是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上下其手这样的事情总归是有的。
    而《走向共和》一剧,对于我们考察中国政治之实际操作,是颇有价值的。
    别人参奏由丁汝昌担任水师提督纯属李鸿章任人唯亲,丁汝昌惶恐不安,流露出辞职之意。见此,李鸿章对他感慨道:“不让我任人唯亲,难道还让我任人唯疏不成,老子搞的就是这一套!”显然,事关北洋水师能否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李鸿章宁愿相信一个能力平平但绝对忠心于自己的人。
    由此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张之洞和李鸿章分居南北洋,为何前者在各方面的地位始终不能与李鸿章相提并论分庭抗礼呢?作者借着摄政王载沣的嘴说了出来——恰恰就在于善作道德文章的张香帅确实不如李鸿章深谙官场里公私相济的道理。
    同样的,袁世凯极力鼓吹君主立宪,但是又提出12年准备立宪期,以保慈禧在世之时仍享有独裁统治的权利。同时,他又立主改办新学,行新官制等,于私确实是想安插自己的人在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但也不能否认,于公确实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被羁绊在“纯理”政治理想的人,如翁同龢,虽然清廉若圣贤,但在政治实践中,却是最难堪大用,最不能为国家与国民谋幸福的人。另一个例子可以参考《万历十五年》中的海瑞。
    不过,孙中山或许是个特例。在革命的理想之下,他竟至如此坚持不懈,何等天真却又何等执著。当民国与清廷南北和谈的时候,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始终认为孙文要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自己只是一个噱头,但于孙文觉得只要能结束封建统治,自己当不当大总统确实没有什么可以计较的。这可能就是孙文超脱于俗物的一面。
    但是,孙文一生都在革命,即便民国成立之后,仍是如此。这便说明,他的革命并为成功,即便在一些范围内成功了,也很不彻底。也许这就是中国的理想主义者无法超脱的一种宿命。
    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奉行中庸之道。何为中庸?笔者认为,在这官场之中,能将公私熔于一炉,这乃是“政治家的中庸”,似乎也是在中国唯一行得通的办法。









我的<走向共和>评论
作者: 忽悠
我错过了《走向共和》的第一轮收看,本待事后温习,孰料竟成禁剧。遍觅无着,只好放弃。但于近日在电脑碟片摊重睹其容,毫不犹豫收入囊中,有了观看、琢磨、品味的机会。
    按理,《走向共和》其实不脱离中央电视台一套的台风,以艺术语汇来表达政治情思(倘若是主旋律历史剧的话就更直接了,象近日的《施琅》恨不能将郑明直接换成陈水氏来骂),整个套路其实就是政治教科书的艺术版:在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且侵略东方时,中国遭遇三千年来未遇之大变局,经过洋务自强、维新改良、军人政治、资产阶级革命,诸多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求索、努力,最后老天爷将大任降于斯人—当今执政党。对其执政的天然合法性进行再一次的补充表白。而且该剧在思路上还沿袭近年央视剧的另一套路;执政是苦差事,执政者都是苦人,看着他们在屏幕上宵旰焦忧,会为自己曾经腹诽执政党而惭愧。那么,它为什么在刚刚放映一轮过后即遭强力封禁,看过前十集之后,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这个答案我列了两条,其一为历史材料的选择性展现,其二为形象颠覆的出轨,造成过于直白的暗示。
    其实中国人治史,一向都当作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工具,根据需要对历史材料进行选择性粘贴、复制,这一点在近年来央视播放的所谓历史正剧表现极为突出。在貌似宏大的背景下,以修饰、考据过的历史细节冒充历史原景再现。其实赫拉克利特说过:“万物皆流”,历史具有流动性,不可逆性,本来就是无法再现的。但我们出格的是,对历史材料的剪辑选用过于大胆了些,所以中国电视屏幕乃至中国文化都有一种惯见的“平反昭雪”现象,由于第一次评价的主观性,往往造成平反后的评价更加具有主观性。这里又有一个好例子:“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在过去的宣传中,他就是脑子里装着毛泽东思想,只会做损自己利他人好事的、纯洁朴素的共产主义圣徒,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境界之高,据说连洋鬼子都忍不住效仿,将其供奉在西点军校。但后来一点点披露的新材料看,该同志不仅有当时算作奢侈的英纳格表,毛料裤子,今天更说他还有初恋女友。每欠新材料都以实物考据、言之凿凿地为当代政治服务。让人常常醒悟时代的不同,换了一重又一重天。
    回到《走向共和》本身,前十集基本都在表现洋务自强运动的内涵,主人公基本可以说是李鸿章,看到作品展现的李鸿章在办洋务过程中左右掣肘,惨淡经营,面对最高权力执行者强颜欢笑,在阉人面前也不得不使小钱,通门子,与纸上谈兵、道貌岸然的对手翁同合所代表的清流针锋相对,互相斗争,与洋人交往委曲求全,时时流露出对于富国强兵之道的深刻思考,以及由此展现的他的苦心孤诣、不为人知的幽暗心境、富有个性化的政治语言。。。所营造出的环境和人物都不令人不由自主的浮现出当时在任的朱大总理的形象。
    这真是一个从基座上颠覆人们固有意识的意识巨变,曾几何时,李鸿章的政治形象都是与卖国求荣、失地割款、对外屈膝对内凶暴的丑角形象陈列于历史画廊,《走向共和》塑造的类似于勾践的正面形象,无疑首先是对历史材料进行再一次选择性使用的结果。事实上,自从开始私人阅读以来,对于教科书的说法都已经不相信了,很多时候更倾向于反向理解。与教科书之外的材料接触越多,我更坚持于自己的逆向思维方式。清末国家的历史性沉沦既不是善于谈判媾合的李鸿章所致,也不是号称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所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诗云:“时光如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远的不论,李鸿章形象的抹黑或描红必定与当代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清末时的形势与当代形势,洋务运动与当今的改革必定有着逻辑上的互通性。
    李鸿章的辉煌政治生涯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之后跌落谷底。因为耗资縻费建立的起来的北洋海军与日本一战即告覆灭,后又忍辱签订《马关条约》,当时即被国人骂作“卖国贼”,是上下皆曰可杀。记得过去有李默然主演过的一部《甲午风云》让人印象深刻,李鸿章的阴险虚伪、外国人的强盗勾结、方伯谦、刘步蟾的畏敌如虎,贪生怕死等反面印象和邓世昌的正面形象均已固化在脑海中,而在《走向共和》基本上都做了颠覆性展示。李鸿章为争取海军费用左右支绌,邓世昌、方伯谦、刘步蟾等留洋精英管带的爱国情怀和职业操守都表现充分,当然,我相信今天的展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因为那部黑白片诞生于意识形态强烈的年代,肯定会打上那时的简单思维模式,正如文首所言,这个形象颠覆有点出轨,弯转得急了。但是这个现象好有粗俗一比,妓女从良,总不免让人想起她的皮肉生涯过去。惯于说谎、欺瞒的央视,偶而说点真话,还让人不敢相信呢。
    象李鸿章一样,《走向共和》播出之时,中国也正面临着入世的艰难挫磨,我们的前任总理与李鸿章面临着同样的境地,在他刚上任时,有位左将军就惊呼他是中国的格尔巴乔夫,正如李氏所面对清流翁同和一样,其时,外部谈判难以推进,内部改革进入深水区,既得利益和成本负担者逐渐向两极分化,老朱之难,岂亚于老李?该剧似乎想在宣传的格式范围内,引导人们认识中国与世界,内忧与外患,在历史的旗号下为改革鼓呼。其心殷殷,不可不察。但基本上还是落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俗套。政治观念的命运比不上艺术长久,有点象时令蔬菜,过了晌午就蔫了。
    不惟象我这样的观众对该剧持保留意见,它的被禁说明同样不被官方意态所接受。老朱下台到今日,意识形态似乎又再有左转之势。我曾经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结尾引用巴尔扎克《悲剧世界》中冉阿让的陈词:“在这个城市,有在一个凶手每天都要夺去三五条性命,它是贫穷”(大意),一位长者听了后说,这样的观点放到57年,你铁定会被打作右派。真是郁闷而恐惧。

[ 本帖最后由 evamrx3 于 2009-4-29 00:06 编辑 ]
作者: abe1007之马甲    时间: 2009-4-28 22:08

原楼已删保持LZ完整。够意思吧。

支持LZ 提供淘宝链接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 ... tml?cm_cat=50003291
作者: redemption    时间: 2009-4-28 22:13

你另开多少贴结果都是一样的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8 22:27

引用:
原帖由 redemption 于 2009-4-28 22:13 发表
你另开多少贴结果都是一样的
某人授意的,外加也算是给别人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算是给论坛的“民主”一个机会。。。。。。。。
作者: 雄狮亨利    时间: 2009-4-29 00:00

德宗维新的时候孝钦皇太后说你但留辫发不剪,祖宗神主不烧我就不管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9 00:08

俺终于把GOOGLE出来的1~6页的、我赞同的文章帖完了,俺喷了一下午,俺现在肚子饿死了,俺实在不行了,俺要去吃饭了。。。。。
作者: abe1007之马甲    时间: 2009-4-29 00:21

台湾把《走向共和》改成《满清末代王朝》这段最脑残了……
作者: 凶残的存在    时间: 2009-4-29 02:32

洗脑片?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9 16:01

果然不能骂街的帖就没啥人看啊....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9 18:48

前几集都没看过正好重新看,记得当初看到袁光头大胜利,把那些老官气的鸡飞狗跳我那叫一个爽啊........
作者: 雄狮亨利    时间: 2009-4-29 19:00

其实反袁的人说的对啊,袁宫保就是曹操
作者: abe1007之马甲    时间: 2009-4-29 19:04

袁世凯是曹操,可惜他儿子连袁尚刘琮之流都比不上。
作者: 雄狮亨利    时间: 2009-4-29 19:05

皇二子不是挺不错么
作者: 趣味第二    时间: 2009-4-29 19:06

慢慢读慢慢读
作者: lijgame    时间: 2009-4-29 19:5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UCWEB]

甲午那段确实开脱的比较生硬
作者: abrina    时间: 2009-4-29 20:11

好吧,说正经的,我比较喜欢李中堂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4-29 21:02

引用:
原帖由 abrina 于 2009-4-29 20:11 发表
好吧,说正经的,我比较喜欢李中堂
我就记得当年不知道从哪看来这么一段话,说李中堂跑到别的国家参观,一下船啥话也没说就是一口痰......所有外国记者看了都是一惊.....
作者: superDioplus    时间: 2009-4-29 21:58

我很喜欢慈禧在火车上得知李鸿章去世那一幕
作者: EVAMRX    时间: 2009-4-30 02:43

主号回一帖,免的以后找不到....
作者: EVAMRX    时间: 2009-5-3 04:40

我就不明白了,这康有为为什么要搞李鸿章?康有为要维新,给钱最多的就是李鸿章,你觉得人家是卖国,最起码以如此高位之人,不反你你都开心死了,干吗要去搞人家,要我的话绝对巴结他啊,外加以康有为的智商,李鸿章那些年来干的这么多事,老百姓看不出来,怎么他也看不出来?!人家都去欧洲旅游了,你竟然还要下手搞人家,颇有翁师傅风范啊.......还当着那么多官的面喊着要杀一两个一品大臣,这事干的也太SB了吧,连容禄本来是推举他的人都怕了......

康有为这办事手段要是能有李鸿章四分之一的本事,说不定当年维新就成了......唉

这皇帝也是个二百五,人家帮了你那么多年怎么都忘记了?!当年你求着人家去代表你签条约,过了几年倒好,连个闲职也给说撤就撤?!难怪慈喜这老菜皮都怒了,把翁老头撤了也是,撤就撤吧,自然是好,之后就不能请人回来提提字,崂崂磕?做给别人看也好啊,咋就那么一根筋呢,当初软的要死,一硬起来又横冲直撞,搞了那么多年的权术之技,一真到自己全盘接手了就全忘光了.......

不过康有为有句话说的好,维新变法,不能只是变事不变法.........可惜GCD是全忘了.....

李鸿章有句话也让我印象太深刻了"不任人为亲,我难道他妈的要任人为疏!?"

这片思想太危险了.......以前年轻,还没看出竟有这么多的危险思想,现在要是这片能在全国再放几遍,只怕毛氏江山危矣.....

这孙大跑也够有意思,先从别人那里骗钱,然后又给别人骗了去........

袁大光头也真是条狗啊,谁给骨头吃他就跟了谁,还不忘临走了给上一个主子咬上一口,手段也够毒,不过人是聪明,能力也强,真可谓吕布再世....

[ 本帖最后由 EVAMRX 于 2009-5-3 06:11 编辑 ]
作者: EVAMRX    时间: 2009-5-3 05:15

"本王爷就是主子的黄天霸!主子想到的,交代的,咱们给办了,那是狗奴才.....主子没想到的,没交代的,咱们提前给办了,那是好奴才!"

妈比啊,以前看XX所言,所行,左思右想不明白,看了这话,豁然开朗!

[ 本帖最后由 EVAMRX 于 2009-5-3 05:24 编辑 ]
作者: EVAMRX    时间: 2009-5-3 13:39

孙大炮还真像是恐怖份子....你说人家要是没变什么也没个时间表什么的,那你炸也就炸了,人家都要开始学走了,这么一炸,把事都坏了....你都不让人家试试.....

[ 本帖最后由 EVAMRX 于 2009-5-3 13:49 编辑 ]
作者: 雄狮亨利    时间: 2009-5-5 13:50

评《走向共和》
姜 鸣
 《走向共和》是一部耗资5000余万,以近代中国历史为题材的一部电视剧。播出之前该剧被誉为历史正剧、“可以当作教科书”,播出之后因为涉及李鸿章、慈禧太后等近代史上的敏感问题,而在网上网下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收视率节节上升。但一般观众难以觉察的该剧在史实上所犯的错误,以为史学界专家、历史爱好者广泛注意,下面这篇文章就是近代海军史专家姜鸣先生对该剧的一些批评,也代表了本站对该剧的看法。




我历来把荧屏上越来越多的清宫戏看作是一种新兴的商业题材样式,犹如美国无穷无尽的西部片、灾难片、警匪片,当不得真。但清宫戏的编导们却喜欢把自己的作品说成是严肃的历史正剧,以期对观众进行再教育,这就使得历史学家大跌眼镜。这几天常常接到来电,询问我对《走向共和》的看法,吸引我也关注起这部被称作“宏大叙事”和对李鸿章评价上取得“艰难突破”的电视剧来。然而看了几集后的感觉,却是失望和遗憾。周围稍有史学基础的朋友,都说不忍再看下去了。

  不知道影视界对历史剧的定义是什么,想来除了由穿着古装的历史人物演绎剧情之外,讲述的故事总还要尽可能地符合历史真实吧。可是,《走向共和》达不到这个要求。近代史距离今天如此之近,史料和研究成果如此丰富,熟悉它研究它的人又如此之多,站在故宫的院落里,常常感到我们同光绪、同慈禧几乎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同一团空气,这就使得创作的难度大为增加,来不得随心所欲。可是,该片作者却毫无顾忌地下手,例子不胜枚举。

  本剧在讲述历史的过程时,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完全自由发挥。比如该剧前十集是讲1890到1894年间的事,但实际上翁同龢是1885年接任户部尚书,他的前任阎敬铭升任大学士,当时的人事变化与兴建颐和园无关;醇亲王大阅海军在1886年,去世于1891年,但在剧中,检阅海军似乎变成甲午战争前一年的事情;李光昭早在1874年在报效圆明园木材事件中,因四川总督吴棠和直隶总督李鸿章揭露而被捕,与颐和园工程全无瓜葛;孙中山是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到日本断发易服的,本片把这个情节改到了广东巡抚衙门前。几乎在每一集里,都可以举出事例,这种轻率的做法,大大削弱了作品的可信度。

   从内容上看,胡编乱造比比皆是。如将李鸿章在检阅海军时赠醇亲王的诗改为醇亲王本人所作,又将原诗中“佽飞禁旅严千帐”改成“同携禁旅严千帐”,凭空带出后来太后的指责:“你和谁‘同携禁旅’?和李鸿章?北洋水师什么时候变成你们哥俩的啦?”以及醇亲王就此活活吓死的情节;“定远”舰仅有一发炮弹,表演实弹射击时是由水兵在靶船上用血肉之躯引爆炸药的情节;孙中山拜会李鸿章,两人共进晚餐,孙中山席间劝李鸿章“革命”的情节,都是虚构的。对于重大事件随意编造,显然是非常不严肃的。作者对晚清历史其实是生疏的,在情节的把握分寸上也漏洞百出。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任所在保定和天津,不奉朝命,不能随意前往北京。从甲午战争爆发到奉命到京商谈马关议和之前,他从未如同剧中那样,在光绪帝面前与翁同龢争论政事。李鸿章为北洋海军建设一共五巡威海,每一次都有史可查,从来没有悄悄跑到旅顺口、威海卫去私访和杀人。至于太监小德子怨恨李鸿章,居然在太后祝寿的宫殿里用凿子破坏地面,好让李鸿章跪拜时膝盖疼痛,更是让人匪夷所思。本片作者说:“我们不能保证照史书上复原就是真实。比如李鸿章整顿北洋水师的戏,史料里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我们集中各方面的既有信息,从李鸿章的身份、地位、阅历、行为方式等分析,推测李鸿章会怎么做,这样的处理是符合历史逻辑的。”我不知道,所谓的历史逻辑究竟是什么?

  剧中还有不少硬伤。比如黄海海战之后,光绪帝为邓世昌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足”字居然错成“是”字;“经远”管带林永升被错成“林文升”。犯这种低级错误,明显暴露出剧组的文案工作十分粗糙。

  《走向共和》前十几集的焦点人物是李鸿章。作为研究了二十余年李鸿章,尤其是研究李鸿章与北洋海军,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失败经验教训的学者,我一直期待学术界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也期待文艺界能够重新塑造出贴近生活和历史真相的李鸿章的艺术形象。然而这次,用这样一部与事实相去实在甚远的作品,来担当重新评判李鸿章功过是非之责,显然离题万里。作者为翻案而翻案,为了突出李鸿章而设计的对立面翁同龢,被简单化脸谱化,成为伪君子真小人的反派人物,从创作的方法论上看,同以前别人丑化李鸿章异曲同工,实在未见高明;而对于广大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来说,则造成了严重的误导。在“廓清历史真相”的旗帜下,灌输错误的历史知识,其负面影响,比那些公开声明是“戏说”的肥皂剧更甚。若以这样的作品去纠正别人的错误,就使一场严肃的正剧变为喜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讨论李鸿章形象的重新塑造是否成功吗?

  作家们常爱争论“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也就是创作者有多大的虚构空间。我以为,对严肃的历史题材来说,其虚构的空间很小,且只能限制在一些具体的情节上。我曾说过:“我不敢写历史小说,因为我不会虚构。所谓虚构,其实是以作者的水平去揣想前人的智慧谋略和行事处世。既然我所研究的历史人物,都是他们所在时代的佼佼者和弄潮儿,我怎么可以依自己的一孔之见去妄想去编派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呢?我的任务只是努力地深刻地发掘并再现他们的思维逻辑和生活轨迹。”历史学家和作家自然有区别,但当作家走进历史题材的创作领域,他应该尊重史实,不可以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打扮的大姑娘,这也正是创作的难度所在。在我看来,历史作品的力量在于真实,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魅力,在于它重现了极为丰富和感人的历史场景。处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期,晚清到民国的发展脉络是如此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宫廷和官场斗争是如此激烈诡异,充满复杂的故事情节和紧张的戏剧张力。以此为题材,有极大的回旋余地,去使片子拍得好看。如果作家们没有真正搞懂历史就贸然创作,还以“允许虚构”来辩解,其实只是证明自己的无能。
作者: 雄狮亨利    时间: 2009-5-5 13:51

再谈《走向共和》创作之粗糙
姜 鸣
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应如何把握,这是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了。历史剧当然要允许虚构的成分,但这里有个尺度问题。我想结合《走向共和》,提出以下看法,不知是否能找到共识。

  一、涉及历史上特定的称谓、专用术语、典章制度的时候,不能虚构




  月有阴晴圆缺,戏有真伪幻化,此事古难全。但历史题材作品,即便虚构,也应当遵守所表现时代特定的称谓、专用术语、典章制度和交往礼仪,在虚拟环境里营造出真实的气氛,这是体现编剧学识功力的起码要求,所以要创作某个时代的作品,就先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起码要先读读大事记。如果不遵守这一条,那李鸿章也可以穿着T恤衫玩电子游戏机了。




  在《走向共和》中,这方面的漏洞实在太多了。如剧中称呼奕为“军机魁阁”,就属生造概念。实际上,清代称首席军机大臣为“揆首”。又如剧中人说:康有为“有皇上的奉衣带诏”,也是虚构术语,康有为在海外宣传保皇,使用的是假的“衣带诏”,而不是假的“奉衣带诏”。再如科举,剧中人说:“我等……即将入京殿试,乃天子门生是也。”按照常识,这批考生都是举人,进京参加会试,须考取贡士,再经复试、殿试,获得进士功名。由于殿试由皇帝主持,进士可以夸耀为“天子门生”,但举人是不可以的。



  清代吸取前朝教训,限制太监卷入政治运作,皇帝上谕,由军机大臣传旨,一般在每天早上见起时由皇帝授意,以“军机大臣奉皇帝面谕,字寄某人如何”的方式传递。在清末,外地的还直接发电报,用不着由太监对着大臣喊叫“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云云,更不会派小德子出京去传旨。这种太监传旨的状况,是明代以前才有的。




  二、在编织历史故事时,不要随意滥用真实人物的名讳




  用真人的名字去做全不相干的事,或给他安排张冠李戴的职务和经历背景,这个手法,在当代题材文学作品中,作家一般是不干的,比如人们不会编派许世友当清华大学教授,与宋子文一起官费留学西班牙之类。而在距离我们稍远的近代史上,同样也要谨慎,不能放手恣意而为。




  李盛铎和张謇都是晚清名人,一个是光绪己丑科(1889年)的榜眼,一个是光绪甲午科(1894年)的状元,两人不在一科及第,为什么非要把他们俩拉在一起呢?而且还把张謇说成是癸巳科(1893年)状元,而这一年根本没举行会试。




  又如孙中山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时,参加者中出现了身穿水师军官服装的程璧光。此人原是广东水师“广丙”舰管带,甲午战争中,就是他向日本海军提督伊东佑亨递交北洋海军投降书的,后被遣返归里。广州起义失败的剧情纯系虚构,但是否有必要让这样一个人物来掩护撤退呢?




  剧中瞿鸿是从江苏布政使、学政任上,到保定参加慈禧的考试“国破山河在,今后怎么办”得最佳,入军机的。实际上瞿鸿1899年3月6日以礼部右侍郎出学差,任江苏学政。1900年10月31日任左都御史,次日改工部尚书,1901年5月26日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他的发迹与慈禧考试无关(根本无此考试)。瞿鸿的地位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对这样级别的政治人物,虚构履历毫无必要,况且学政根本是不能兼布政使的。




  三、对于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常识,不宜随意虚构




  作为历史剧,在演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违背常识,随意虚构史实或历史场景,是不严肃的,有害的,甚至会误人子弟。




  剧中有五大臣1906年出洋考察时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与他们的一通对话,居然说:“一百年前,首次制订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写进了总统任期不能超过四年两任等内容”。众所周知,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小罗斯福还做到四届总统,在其死后,美国人才通过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限制总统任期。




  剧中刚毅还说:“昨天太后召奴才进宫说闲话的时候,也说起礼仪之事。说是圣祖康熙爷,当年为了洋人不行我大清叩拜之礼,一怒之下,将洋人全部赶出我大清……”这是把乾隆年间的马噶尔尼使团做由头瞎说了。我不明白,如实说乾隆爷如何拒绝英国国王的通商请求,难道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剧中李鸿章在马关遇刺受伤,在接着的谈判中,伊藤博文说:“辽东半岛贵国可以不割,但利益必须让,澎湖列岛割与不割可另案谈判,这两条都可从马关之约中去除。”这是严重歪曲史实。剧中签定《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对奕说:“天下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王爷,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哪,我来吧。”这等于告诉观众,参加议和谈判的中国首席全权代表奕其实没有在条约上签字,试问这样的文本西方国家外交代表会承认吗?至于说《辛丑条约》规定要杀174个中国大臣以谢罪,也是纯属虚构。对于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最有影响的不平等条约,编导为了塑造李鸿章的人物形象,随便篡改其内容(包括签字人),这是不可以的。




  四、历史真实一定不如虚构来得生动吗?




  对于上述篡改,作者辩解说,艺术虚构是为了让作品好看。假如历史事实在演进时过于散漫,这也算是一种搪塞的理由,但对于有真实记载可做依据,本身也富有戏剧冲突的场景也去胡编乱造,就会使人匪夷所思了。事实上,历史演变本身的生动之处,只要真能深入发掘,往往远胜于常人想象;只是这种从历史深处的发掘,比起天马行空的虚构,要吃力得多,也需要更大的功力。




  这里试举一例。戊戌变法是以发布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开始的。此后第四天,翁被开缺。这是一个大疑案,也是变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剧中光绪问翁:“翁师傅是属马的吧,明天是翁师傅的七十大寿……”光绪送了一把太后赏赐,他本人又写上“翁师傅”三字的折扇给翁同。翁不解:“时值天凉,太后赐这个,不知何意呀?”事实上,翁同龢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生肖属虎,68岁。按阴阳历换算,1898年的生日为6月15日,恐怕也无须叫做“时值天凉”。




  其实翁同那几天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他在日记中都有清晰记载。他6月14日中午从城里赶到颐和园参加军机处值班,心情平静,全然不知紧张的政治谋划正在背着自己进行。次日早上,翁同龢起床后向空叩头,纪念自己的生日,接着他去军机处值房看折办公。到了叫起的时候,太监通知说,翁某不要进去。看着其他军机大臣进入皇帝处理政务的殿堂,翁同龢意识到肯定有重大事情发生了,他独坐着,看着窗外的沥沥雨丝,把五匣文件整理好,交给苏拉(服务人员)。同僚退出后,他读到光绪皇帝的谕(据考证是光绪亲笔,而不是军机大臣代笔),命将其开缺。翁立即离开值房回休息处,然后请军机章京代撰谢折(被皇帝开缺了还要感谢)。军机大臣刚毅、钱应溥、廖寿恒前来看望,翁同龢穿上正式官服与大家告别。由于明天还要向皇帝磕头,他在颐和园留宿一夜,晚上,与三位军机大臣“痛谈”。16日早上,李鸿章来看他,三位军机大臣退值后也来谈话,军机章京都来告别。中午,光绪皇帝驾出,翁同龢急忙赶赴宫门,在道边磕头。“上回顾无言,臣亦黯然如梦”,从此,翁同龢离开了颐和园,离开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也正是这天上午,光绪接见了康有为。这样真实生动的场景,为什么不能成为创作的基础,非要统统摒弃,然后虚构出太监捏着嗓子,对着撅起屁股磕头的满殿文武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呢?




  五、不能因为观念和情感的需要,任意歪曲历史




  一部严肃的历史剧在叙述重要事件时,不能借口文艺创作的权利,掩盖、伪造或歪曲历史真相,而使之顺从于观念或情感的需要。这也应成为共识。




  《走向共和》是从讲述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展开剧情的,但讲述的情节基本都是虚构。毫无疑问,颐和园工程是清末政治走向腐败的一个标志,同1874年恭亲王率领王公和大臣们抵制圆明园工程上马的精彩斗争不同,到1886年颐和园工程启动时,整个官场的反对降到最低的程度,而阿谀奉迎却大为上升。无论光绪、醇亲王、李鸿章,还是翁同龢、张之洞,都没有积极劝阻,还起劲参与筹集资金的活动。但编者显然在这里运用了双重标准。




  “海防捐”不是为颐和园筹资发明的,而是1884年因中法战争爆发,为筹集海防经费而设立的“开源”手段,这是得到清政府批准的合法行为。翁同龢主持的户部,订有专门规则,在全国广为推行,直至甲午战前。所筹款项,一部分被挪用于园工,但大多数还是用于海防,比如旅顺口船坞,就使用了海防捐的资金,这个船坞,现在还在使用。回避这些事实,把主要责任放到翁同龢个人头上,并作为本剧主要卖点反复渲染,这样做妥当么?




  但与此同时,编者故意回避了更具有戏剧色彩的“海军报效案”。1888年,醇亲王通知李鸿章,复修颐和园经费不足,要他设法与各地督抚设法集款200万两存储生息,以备工程使用。在李鸿章的发动下,各地督抚积极响应,超额认购,总数达到260万两,仅张之洞就报效了100万两(不是剧中所改的捐给北洋海军100万两)。为了避人耳目,将此称做“海军经费”。在李鸿章向各地督抚的通信中,有许多有趣的言论,比如他对张之洞说:“此为功力,岂可测量?”但一涉及到编剧偏爱的主要角色,就宁愿“割爱”,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上面谈的,其实只是对严肃的历史剧提出一些希望。多少年来,历史学界和相当一部分观众都希望能有好的文艺作品,来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灿烂历史画卷。我们等待得太久太久,以至有人以为,要真实严肃,故事就不会好看了,这实在是一个误区。但我相信,这样的好作品终究会问世的。
作者: literry2001    时间: 2009-5-5 14:02

这个不是纪录片,谢谢
作者: abrina    时间: 2009-5-5 15:06

“他妈的不任人唯亲,难道还让老子任人唯疏不成?!”

这句话我也喜欢,颇有李中堂风范
作者: evamrx3    时间: 2009-5-14 11:15

马上VERYCD就更新完了.....
作者: uc0093    时间: 2009-5-14 21:49

国人最喜欢的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作者: neversc0t    时间: 2010-5-18 20:52

谁能提供一下链接
作者: KPM    时间: 2011-9-5 06:10

http://bbs.verycd.com/topics/537818/
http://www.simplecd.org/id/2147506903
迎接辛亥革命百年我也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儿~大家喜欢的话请多分流~
作者: eastwoodwest    时间: 2011-9-5 08:54

这反应真慢,那啥。
作者: 一无所有    时间: 2011-9-5 23:24

说实话,当年刚播的时候正好上大学,我们寝室有人租了全套,我当时只看了前半部讲李鸿章的,感觉挺好看的,后半部因为非常不喜欢孙文的娘娘腔所有就没接着看了,没想到这部片子居然是这个结局
作者: superDioplus    时间: 2011-9-7 14:56

我收了港版全套dvd的,有粤语配音
作者: 灰太狼    时间: 2011-9-8 01:1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mark
作者: swzcool119    时间: 2011-9-8 10:06

果断mark 下载地址
作者: luffy1982    时间: 2011-9-8 12:24

mark
作者: 激骚专用马甲    时间: 2011-9-8 12:33

最后胜利的果实还不是被TG窃了,会有下一个TG么
作者: skyxia    时间: 2011-9-8 14:08

据说当年被禁是片子把老佛爷说的太好,把小皇帝说的太渣。触动了某人的心病
作者: tzenix    时间: 2011-9-8 14:44

那三个为什么禁播的视频,里面的言论很不和谐啊~
作者: HKE    时间: 2012-9-23 16:43

posted by wap

@HKE mark
作者: 草泥猫    时间: 2012-9-23 22:05

我要看粤语完整版啊~!
作者: Heidern    时间: 2012-9-24 15:29

等迅雷快传版本。
作者: waterfirestart    时间: 2012-9-25 18:16

mark
作者: lbyonline    时间: 2012-9-25 22:50

youku上边有68及国际版 点解??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