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剧透醒目】先不管奥斯卡结果如何,我先喷一下拆弹部队

老美看得這片喜歡,我們只是外行看熱鬧


TOP

引用:
原帖由 BD 于 2010-3-8 11:49 发表


我觉得你这么说是在侮辱Crash,侮辱No Country for Old Men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我只是觉得奥斯卡都喜欢这类调调的片子,当然他们本身就是好片子。不会很直白,总是有很多思考的因素在里面。

是不是那个小孩并不重要,总会有下个小孩会成为人肉炸弹,本身就有很多讨论,贴段豆瓣的影评:

战争之下没有强者——我看《拆弹部队》

  在人们疯看《阿凡达》的时候,我翻出了2008年的《拆弹部队》。理由有三:一是因为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尽了人们的眼球之后挺进“金球奖”,在这个号称奥斯卡风向标的奖项里同《拆弹部队》不期而遇,《拆弹部队》有实力给卡梅隆造成麻烦吗?二是因为《拆弹部队》的导演是卡梅隆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这个曾经执导过《K-19:寡妇制造者》,擅长拍摄男人戏战争戏的女导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三是《拆弹部队》获得了美国制片人协会和影评人协会的高度好评,到底是什么样的片子能如此打动专业领域的老爷们?
  影片的英文名是<Hurt Locker>,中文意思指的是拆弹士兵们身上那层厚厚的防护服。翻译者直接给译成了《拆弹部队》,我感觉不妥,感觉好像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片,其实它不同于传统好莱坞片,更像一个独立电影。不如直接翻译成《拆弹服》,给人很多遐想的同时,也不会给影片打上标签。
  B连的拆弹小组由三个人组成,一次任务中他们牺牲了拆弹队长,于是影片主角詹姆斯加入了进来。詹姆斯是个奇怪的人,他丝毫不畏惧自己的死亡,他根本不遵守作业程序,总是单枪匹马的去拆除炸弹,甚至为了行动方便,不惜一次次的冒着危险脱掉拆弹服。但偏偏是这个不畏惧自我死亡的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却被他人的死亡所触动着,包括美军战友和伊拉克人,这些人的死给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着他的心理和行为。影片中詹姆斯与其说是个坚强的士兵不如说他是个迷茫的参与者,面对看不到的敌人,打一场不知道该和谁打的战争,这一切都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但骨子里美国人特有的英雄主义情结又让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眼前的一切好起来,因为在这个貌似虚幻的战场上,战友们的伤亡却是实实在在的。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回到祖国的他选择重返伊拉克,因为“那里更需要拆弹人员来避免战友的生命受到威胁”。但是,这一切是否有真的意义?
  影片用纪实拍摄的手法,晃来晃去的肩扛摄像机镜头带着我们来到了真正的伊拉克战场,周围到处是胆战心惊的美军士兵和蚂蚁一样的伊拉克人。身处战争之中,大家都是弱者: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兵随时有可能坐上“土飞机”;伊拉克武装分子也轻易地倒毙在美军的50MM机关枪下;平民们更是不用说,双方的任何一个小小冲突,就足以碾碎他们。
  导演用一种独立电影才有的散漫的叙述手法,通过詹姆斯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的片段,并没有紧凑的叙事和迭起的高潮,但却真实的让我窒息。我认为,生活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事主线,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叠加和累积罢了,人们活在世上,也就是不断的遭遇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诚如我们的生活片段串起来记录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一样,影片中这一个个的事件和遭遇,书写着詹姆斯的伊拉克之旅。在这些片段中,导演貌似冷眼旁观的态度,却难以掩藏她那颗反战的心,我们不妨一起来剖析这些场景。
  片段一:前任拆弹者之死
  其实从龙套演员的选择上,可以看到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广泛人脉和独到用心。影片一开始,由大名鼎鼎的盖•皮尔斯所饰演的拆弹专家出场了,这个主演了《时间机器》、《记忆碎片》的名演员几乎把我欺骗了,看到这样级别的明星以标准的英雄造型来拆弹,你不可能不误解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以盖•皮尔斯为核心的好莱坞英雄片,大英雄肯定百战不死,最后拯救了战友拯救了人民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世界然后抱得美人归。然而,这样的常识这次却误导了我们,帮助导演调皮了一把,几分钟后,拆弹失败,盖•皮尔斯挂了。原来他的角色是主角詹姆斯的前任,因为他挂了,所以詹姆斯出现了。盖•皮尔斯的功能就是给观众展示了正确的拆弹程序,通过正规程序的演示,为后面詹姆斯出场后严重违规的行为留下了参照。
  盖•皮尔斯的死其实就是导演本人的开场白,她首先破除掉人们惯常的观影心理,严正的声明,面对战争,谁都是弱者,世上没有不死的兰博,包括盖 •皮尔斯这样“按道理”应该不死的明星。
  片段二:奖金猎人之死
  詹姆斯的拆弹小队在一次任务之后,遇上了四个伊拉克打扮的英国人,他们的工作是按照扑克通缉令来抓人。我不太清楚他们是什么身份,特种部队?因为他们装备有能打下直升机的大狙;奖金猎人?因为他们对赏金非常重视。不管他们是谁,姑且叫他们奖金猎人吧,因为如果是特种部队的话,不会菜到遭遇伊拉克武装分子后居然需要拆弹部队的兄弟帮忙射击。
  有意思的是,奖金猎人的头目这个角色,居然是主演《辛德勒名单》的拉尔夫•范恩斯来饰演。猎人头目的造型是牛逼透顶的,抛开彪悍的装扮不讲,单是手中那把巴雷特,就能酷死一大片,按照常规的好莱坞思维,这又是一个怎么打也不死能够横扫所有战争片的兰博诞生了。可是,几分钟后,范恩斯大帝就被伊拉克人一枪狙中心脏,壮烈的完成了客串历程。
  当范恩斯滚下山坡的时候,导演一脸坏笑的望着我们这帮遭遇接二连三打击的观众说,战争,无强者。
  片段三:上校医官之死
  一天,詹姆斯所属部队里的上校医官同志,在办公桌后呆腻了,于是他找到正要出勤的詹姆斯小组,要求一起去体验生活。结果很不幸,一枚土质炸弹要了上校的命。还是那句话,面对战争,官衔不是强者的标志。上校炸死后,一个士兵冲过去,痛苦的喊着,“我刚才还在教他怎么用电台……”人命说没就没了,哪怕你们上一分钟还在一起吹牛打赌侃大山。战争,就是这样。
  片段四:“贝克汉姆”之死
  詹姆斯常在军营附近买DVD,于是和一个名叫贝克汉姆的卖DVD的孩子熟识了,他对孩子有好感,跟他打赌,同他踢球,向他购买光盘。但是,当他有天突袭一个炸弹制造窝点的时候,意外的在那里发现了“贝克汉姆”的尸体,尸体被武装分子做成了尸体炸弹,肚子里塞满了炸药。
  回军营的路上,詹姆斯痛苦万分,但同车的军士劝他,说他看到的并不一定是“贝克汉姆”,理由是“伊拉克人长得都一样,谁能分得清?”
  多少天后,当贝克汉姆再次出现在军营门口的时候,詹姆斯迷茫了。他以为他比别的美国人更了解伊拉克人,能和伊拉克人交上朋友,其实到头来他跟其他美国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连伊拉克人谁是谁都分不清,哪怕是同他朝夕相处的伊拉克人。
  美国人看伊拉克人,伊拉克人看美国人,西方人看东方人,东方人看西方人,其实大家眼里,对方种族的人都是一个样,难以分得清楚。我们在愤怒欧美人看着中国人问是不是日本人的时候,自己不也是冲着英国人喊老美吗?这恐怕是文明隔阂的一种吧,战争何时结束?恐怕首先要消灭这种隔阂;隔阂何时消失?恐怕是遥遥无期,因为我们连对方人与人长得有什么分别都懒得弄清楚,我们还有闲心去考虑别人想些什么吗?有句话总结得好,“美国人不知道伊拉克人想要什么,伊拉克人也不屑于让美国人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战争之下,孩子是首当其冲的弱者,虽然贝克汉姆还活着,但躺在那里充做尸体炸弹的孩子是真实的,谁能保证,下一个不是贝克汉姆呢?
  片段五:“人体炸弹”之死
  詹姆斯在离开伊拉克之前出的最后一个任务。一个伊拉克大叔主动向美军巡逻队求助,说身上被绑上了炸弹,但他不想做“人体炸弹”,央求美军拯救他。这是一个定时炸弹,留给詹姆斯的时间只有两分钟,詹姆斯争分夺秒的拆弹,将整个影片推向高潮。但是,情节再次偏离了观众的经验,大家期待的最后一秒剪断红蓝线救下伊拉克平民然后军民大联欢的局面没有出现,时间到了,伊拉克大叔被炸成粉末。詹姆斯在逃离过程中被气浪掀翻在地,他仰面躺着,无意间却看到了天上的风筝,那般鲜艳,那般自由。
  导演无数次用残酷的结局粉碎了喝好莱坞奶长大的观众,这就是事实,事实不是拍电影,面对惨淡的事实,我们都是弱者。
  片段六、片段七:
  詹姆斯撤离时,伊拉克的孩子们跟着悍马吉普狂扔石头。
  詹姆斯无法适应回国后的生活,重返了伊拉克战场。
  这两个片段的交相呼应让我感到绝望,战争已经成了不可破解的魔咒,不但让人无法抗拒,更让人无法逃离。在伊拉克的后代心中,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在以后的岁月里随时发芽开花结果。而美国大兵已经深陷战争而无法适应正常的和平生活,仿佛战争成了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双方都是牺牲者,没有强弱之分,都被一个叫“战争”的魔咒驱使着,即使走得再远,终难逃被碾碎的宿命……



TOP

引用:
原帖由 斯科尔斯 于 2010-3-8 12:23 发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我只是觉得奥斯卡都喜欢这类调调的片子,当然他们本身就是好片子。不会很直白,总是有很多思考的因素在里面。

是不是那个小孩并不重要,总会有下个小孩会成为人肉炸弹,本身就有很多讨 ...
影评的标题就很可笑:战争之下没有强者

我觉得鲁莽拆弹却从来不出事的主角和敢于在被狙死的位置上现擦血装弹对狙并且成功狙死所有敌人的黑人护卫都是强者,而且是真强者!

其实剧情上的问题,我都可以忍。看多了美军题材相关的电影,剧集之后,实在是无法忍受片中如此脱离现实的情节。


TOP

严重支持楼主:D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Chrome]

这个片子,我看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去拆汽车炸弹的时候睡着的,第二次是双方对狙的时候睡着了,第三次是主角和同事PK完睡着了。

看得真的是很郁闷。

TOP

BD,汝的判定可以成为反风向标了~~

TOP

《阿凡达》《扯蛋》《杂种》三个片子各有千秋,但是都有个问题~~

都没有对剧情的核心主线在主要矛盾转折的地方做一个合理解释!

TOP

Hurt Locker 远大于Jarhead,Jarhead才叫生硬,吉米·福克斯近乎说教的台词那叫一个假
Hurt Locker在气氛塑造上强过兵临城下等商业战争片不知道多少。BHD是个神话,但我觉得侧重点不同不适合拿来比较。
这片子看完,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想到库布里克的Full Metal Jacket,尽管拍摄首发完全不同,拆弹疯子这种感觉太符合库布里克那种调调了。

TOP

《阿凡达》的杰克如何就义无反顾的叛变的~?不要告诉我剧场版删了,卡梅隆自己说过,导演对剧场版的一切负责!

TOP

引用:
原帖由 国产宝宝 于 2010-3-8 13:13 发表
《阿凡达》《扯蛋》《杂种》三个片子各有千秋,但是都有个问题~~

都没有对剧情的核心主线在主要矛盾转折的地方做一个合理解释!
道理是没错,不过论扯淡程度,显然是无敌的拆弹专家>平行世界的二战结束>科幻的异世界旅程

TOP

《扯蛋》最后男猪脚又怎么想着返回战场的,这个很关键,决定了这片的脉络和导向:是反战还是纯粹是为了刺激而战,就像一开始一样,战争跟毒品一样,会上瘾!但是片子大部分呢,是这在反战!

TOP

《杂种》那个猎手怎么想着憋这么久,最后来这么一出,投降当时看起来没胜算的美国佬?为了自由?他自己能力也是一把手,这种人才在自己本部混的肯定风生水起,其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叛逃的理由是什么?无缘无故的投靠另一方,这比《阿凡达》还扯蛋!

TOP

论爷们的话,三个片子排列如下:
《扯蛋》>《阿凡达》>《杂种》
卡梅隆他婆娘太爷们了,比春哥纯多了!
这他娘的就是约翰康纳他妈投身好莱坞拍的片子!

《杂种》其实挺娘的,这片,昆丁一直就这风格!

TOP

引用:
原帖由 DeniumMKII 于 2010-3-8 13:14 发表
Hurt Locker 远大于Jarhead,Jarhead才叫生硬,吉米·福克斯近乎说教的台词那叫一个假
Hurt Locker在气氛塑造上强过兵临城下等商业战争片不知道多少。BHD是个神话,但我觉得侧重点不同不适合拿来比较。
这片子看完 ...
Jarhead里面Jamie Foxx算个鸟啊,看得是Jake Gyllenhaal和Peter Sarsgaard
Hurt Locker的气氛塑造?你说的是随便扯炸弹上连接的线呢?还是上去随便剪两下就把炸弹拆了?还是两个人趴在沙漠里和打固定靶一样悠闲的狙击?

兵临城下那才叫真正的狙击,是心理上的对抗。管它商业不商业,至少在反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战争状态下造星和战场上狙击战术上面做的都很到位。拆弹做到了什么?告诉我们只要不怕死,炸弹就不会炸?

TOP

最佳导演不给阿凡达还是很意外的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