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无透] 《河边的错误》我很喜欢 [打印本页]

作者: mike7882    时间: 2023-10-21 23:55     标题: 《河边的错误》我很喜欢

当初看预告片就非常喜欢这个老电影的胶片质感,以及预告片的诡谲气氛,期待了很久

今天看完,确实很好,前半段像类型片,悬念一直保持,有几处都把我看得头皮发炸,后半段开始走入疯魔,悬念反而不重要了,但整部电影的诡谲感是在的。
整部电影的隐喻还是非常多的,无逻辑的命运对人的无情嘲弄,集体、体制对人的驯化和异化等等。我没看过原作,看完电影想把原著找来看看了。

[ 本帖最后由 mike7882 于 2023-10-22 00:00 编辑 ]
作者: 西风的树    时间: 2023-10-22 11:5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我也非常喜欢,节奏非常流程。而且是一个很浅显易懂的电影,甚至浅显的有点刻意和客套,特别尊重观众。
回来想了想,也有可能是导演毕竟不长于那个时代,一些符号化的元素使用和借鉴虽然刻意,但比他之前得电影反而来的成熟和自然。
作者: killzome01    时间: 2023-10-22 12:3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没看过原著 网上介绍都没看跟着老婆直接去看了
反应当时社会现象啊。习惯美剧凶杀片 再看这个不习惯
作者: 九阳游侠    时间: 2023-10-22 14:0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不是说去电影院的人都没看懂吗?这片子到底咋样
作者: wts    时间: 2023-10-22 16:1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小说我看过的,其实案情很简单,那个年代这类纯文学小说里的人都神经兮兮的,说话做事都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感觉改不成电影,电影里除了老太婆和疯子别的角色的身份差不多全改过了,所以还比较通顺。这电影还行就是怎么感觉画面好糊,黑乎乎的还,不过朱一龙真火呀,我昨天下午看的文艺片居然9成上座率还没有票补,旁边两个小妹妹一边看一边笑。

本帖最后由 wts 于 2023-10-22 16:25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yukiecho    时间: 2023-10-22 21:40

这么好看吗
看了导演前两部作品印象很差,这部进步那么大?
作者: 摩根    时间: 2023-10-22 21:44

真的吗?我怎么觉得楼上都说得反话
作者: dirlee    时间: 2023-10-23 17:1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引用:
原帖由 @wts  于 2023-10-22 16:14 发表
小说我看过的,其实案情很简单,那个年代这类纯文学小说里的人都神经兮兮的,说话做事都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感觉改不成电影,电影里除了老太婆和疯子别的角色的身份差不多全改过了,所以还比较通顺。这电影还行就是怎么感觉画面好糊,黑乎乎的还,不过朱一龙真火呀,我昨天下午看的文艺片居然9成上座率还没有票补,旁边两个小妹妹一边看一边笑。

本帖最后由 wts 于 20231022 16:25 通过手机版编辑
小说谁是凶手?
作者: wts    时间: 2023-10-23 20:2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dirlee  于 2023-10-23 17:19 发表
小说谁是凶手?
以下有小说剧透,虽然不等于电影但如果你在意请跳过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啦啦啦




小说里就是疯子干的,但是因为都不负责,他总跑出来,然后继续杀人,杀的那些人也没电影里的这么有特色,最后马哲失控了就把他杀了,之后领导还有老婆就让他装疯逃避法律制裁,他一开始不愿意,做鉴定的就一次一次来问他,问着问着他的回答就变得真疯了。
作者: lancer    时间: 2023-10-24 12:24

引用:
原帖由 wts 于 2023-10-23 20:2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以下有小说剧透,虽然不等于电影但如果你在意请跳过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啦啦啦




小说里就是疯子干的,但是因为都不负责,他总跑出来,然后继续杀人,杀的 ...
Posted by Xiaomi 2203121C
原著如果是这个剧情的话,我觉得电影的改编比较精彩,贴一个枪稿的解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d9d7b4c0e954f367042

[ 本帖最后由 lancer 于 2023-10-26 00:18 编辑 ]
作者: darkryu    时间: 2023-10-24 20:1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马哲在接手河边凶杀案之前就已经出现非正常精神状态了,在他的臆想中,自己曾在云南获得过三等功嘉奖,但其后在与老同事的电话中被直接否定,对方还提出他有经常性酗酒的习惯。可见在影片开始之前,马哲的精神状态就已经被高强度的刑侦破案压力和自己对事物规律性的执着,压迫至崩溃边缘了。

马哲这个名字结合80年代中后期的写作时间,我高度怀疑是余华故意影射。

本帖最后由 darkryu 于 2023-10-25 12:08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ZATO_1one    时间: 2023-10-25 10:20

讲真 电影的剧本比余华的原作好
作者: shchon    时间: 2023-10-26 19:0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看的时候想到了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和母亲,非常棒的电影
作者: xzsslp    时间: 2023-12-6 22:0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今天上架流媒体刚看完………
稍微看懂一些
看了b站解读,才看懂全部…………
推荐下可以一看

【【河边的错误】疯子披上外衣,凡人卸下伪装!万字观后精讲-哔哩哔哩】 https://b23.tv/qqcZWNR
作者: wpang    时间: 2023-12-7 14:1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原作可以解读成先锋写法的伤痕文学喔
可以当成蚊革恐惧的
小魏大导给改成89恐惧了
这个比较贴合最近几年的大陆人心
当然他成了戛纳嫡系靠的不是这个或者模仿科长搞的一堆第六代中国刻板印象
是他几部作品一以贯之的元电影属性
派出所往剧场舞台上一放法国人就提起神儿了
那段银幕淌乒乓球的一整段拍的也确实挺好的
福茂估计尿出来一点点

才发现写6/4会被屏蔽耶

本帖最后由 wpang 于 2023-12-7 15:00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无印凉粉    时间: 2023-12-7 18:11

没这么复杂,整部电影最终反映的是接受现实与自我和解这么一个不是很隐晦的命题。
其实我早就想写一点东西了,不过不想剧透,既然流媒体已上,就罗嗦两句。
电影几乎大半的篇幅,马哲都处在一个质疑的状态,质疑受害人,质疑凶手,质疑证人证据证物,质疑同事,质疑领导,质疑妻子,甚至质疑自己。
于是他的质疑,就成了串联整部电影的线索,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质疑受害人,揭穿了受害人的那点独特“爱好”;质疑凶手,导致凶手手下又多了2条人命;质疑证人证据证物,直接导致了托尼老师的死,也间接害死了诗歌社的老师,还有小男孩;质疑同事,发现自己的三等功是臆想的;质疑领导,导致对疯子的抓捕不利,自己差点死在疯子手里;质疑妻子,差点妻离子散;最后的质疑自己,差点就一枪把自己崩了。
臆想中的三等功是一个伏笔,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马哲的精神状态,也让他质疑凶手身份顺理成章,更把观众的思路在电影的前半段彻底带进了马哲这个角色。使观众认为一个拿过三等功的刑警队长,判断一定不会有错,凶手肯定另有他人,也就在潜意识中接受了马哲那种挖地三尺般的调查,还会一起质疑市局对于收押疯子结案这么一个草草收尾的决定,一定是想要掩盖什么,这个时候,观众也就跟着一起进入了一个半疯癫的状态,而且随着剧情的越来越压抑变得越来越疯癫。
这种疯癫,伴随着马哲开枪的一幕来到了高潮,也随着子弹从弹匣中推出而退去。马哲产生了自我怀疑,观众同样也产生了自我怀疑,前面的剧情,到底有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看到这里时,尚无法定论。全剧最突兀的一次转场就是马哲最后一次来到河边,他遇到疯子,制服疯子,同样制服的,也有他自己的疯癫和质疑。原来战友和领导一直都是对的,于是他最后接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三等功,接受了现实。
影片最后一幕是他给自己刚刚降生不久的孩子洗澡,金色的暖洋洋的阳光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伴随着孩子那天真懵懂的表情,让马哲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而这一幕的和解,其实从他和妻子随着花心起舞,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最后的圣母玛丽亚拼图,也并没有因为马哲的疯癫被破坏,至于究竟是马哲自己把拼图重新补了回去,还是他妻子把拼图补了回去,还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毁过拼图,这个还重要吗?
作者: Nick666    时间: 2023-12-7 19:5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国产电影这波杀人回忆模仿秀还没过去呢?
作者: Alloyo    时间: 2023-12-9 22:4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这片要看两遍,第一遍跟随主角视角,第二遍走上帝视角
作者: Alloyo    时间: 2023-12-9 22:4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Nick666  于 2023-12-7 19:52 发表
国产电影这波杀人回忆模仿秀还没过去呢?
这片跟杀人回忆有个毛关系
作者: Nick666    时间: 2023-12-10 11:0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Alloyo  于 2023-12-9 22:49 发表
这片跟杀人回忆有个毛关系
没有没有,你说得对
作者: cry1988    时间: 2023-12-10 14:29

主角的扮相和杀人回忆中的首尔警察相似度90%
作者: 不紧张的不    时间: 2023-12-11 00:0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红米
故事还行,但看多神经病电影的大多都能看懂
拍得吗。。。无效镜头太多

今年这种片好多啊

另外,我还是觉得,好的电影,一定要赞美人性的闪光点,如果导演想搞出一部经典的话

本帖最后由 不紧张的不 于 2023-12-10 16:12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yukiecho    时间: 2023-12-11 05:30

看评价那么好最近上了流媒看了看...
如果觉得这片好为什么不觉得地球最好的夜晚好?
剧情和后半段完全是割裂的,男主开天眼,看个痕迹能知道那么多?非专业演员衬的朱一龙演技像梁朝伟一样
说剧情的话没啥好说的,余华的隐喻他也没怎么讨论,加了很多自己的私活,还有混淆视听的镜头,说是杀人回忆那也太假了。男主相关的前面毫无铺垫,一度以为是闹鬼。每个人解读都是那套,但是电影中有表现超过5分钟吗?基本都是脑补。现在想想闪灵真TM经典,恐怖之余把整个过程都拍的丝滑
说氛围的话,不如看毕赣。毕赣最失败的就是拍太长了,地球前面剪掉点全片搞个90分钟豆瓣评分不得直冲9.0
最大感受是文艺青年原来最喜欢奇情情节+超现实表现

[ 本帖最后由 yukiecho 于 2023-12-11 05:31 编辑 ]
作者: nopaina    时间: 2023-12-11 11:3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太无聊了 看完后还去看了豆瓣小说的评价 不然理解不了这种剧情也配改编成电影 当时还挺制作组吹啥无法影像化的小说
作者: 无印凉粉    时间: 2023-12-11 19:12

引用:
原帖由 yukiecho 于 2023-12-11 05:30 发表
看评价那么好最近上了流媒看了看...
如果觉得这片好为什么不觉得地球最好的夜晚好?
剧情和后半段完全是割裂的,男主开天眼,看个痕迹能知道那么多?非专业演员衬的朱一龙演技像梁朝伟一样
说剧情的话没啥好说的, ...
朱一龙,1988年4月16日出生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非专业?
作者: qazqaz    时间: 2023-12-15 04:3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莫名其妙,故事全靠观众脑补?差点睡着。
作者: ZATO_1one    时间: 2023-12-15 09:04

引用:
原帖由 无印凉粉 于 2023-12-11 19:12 发表

朱一龙,1988年4月16日出生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非专业?
“非专业演员衬的朱一龙演技像梁朝伟一样”这句话这么难理解吗
作者: su7    时间: 2023-12-16 07:5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引用:
原帖由 @无印凉粉  于 2023-12-7 18:11 发表
没这么复杂,整部电影最终反映的是接受现实与自我和解这么一个不是很隐晦的命题。
其实我早就想写一点东西了,不过不想剧透,既然流媒体已上,就罗嗦两句。
电影几乎大半的篇幅,马哲都处在一个质疑的状态,质疑受害人,质疑凶手,质疑证人证据证物,质疑同事,质疑领导,质疑妻子,甚至质疑自己。
于是他的质疑,就成了串联整部电影的线索,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质疑受害人,揭穿了受害人的那点独特“爱好”;质疑凶手,导致凶手手下又多了2条人命;质疑证人证据证物,直接导致了托尼老师的死,也间接害死了诗歌社的老师,还有小男孩;质疑同事,发现自己的三等功是臆想的;质疑领导,导致对疯子的抓捕不利,自己差点死在疯子手里;质疑妻子,差点妻离子散;最后的质疑自己,差点就一枪把自己崩了。
臆想中的三等功是一个伏笔,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马哲的精神状态,也让他质疑凶手身份顺理成章,更把观众的思路在电影的前半段彻底带进了马哲这个角色。使观众认为一个拿过三等功的刑警队长,判断一定不会有错,凶手肯定另有他人,也就在潜意识中接受了马哲那种挖地三尺般的调查,还会一起质疑市局对于收押疯子结案这么一个草草收尾的决定,一定是想要掩盖什么,这个时候,观众也就跟着一起进入了一个半疯癫的状态,而且随着剧情的越来越压抑变得越来越疯癫。
这种疯癫,伴随着马哲开枪的一幕来到了高潮,也随着子弹从弹匣中推出而退去。马哲产生了自我怀疑,观众同样也产生了自我怀疑,前面的剧情,到底有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看到这里时,尚无法定论。全剧最突兀的一次转场就是马哲最后一次来到河边,他遇到疯子,制服疯子,同样制服的,也有他自己的疯癫和质疑。原来战友和领导一直都是对的,于是他最后接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三等功,接受了现实。
影片最后一幕是他给自己刚刚降生不久的孩子洗澡,金色的暖洋洋的阳光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伴随着孩子那天真懵懂的表情,让马哲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而这一幕的和解,其实从他和妻子随着花心起舞,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最后的圣母玛丽亚拼图,也并没有因为马哲的疯癫被破坏,至于究竟是马哲自己把拼图重新补了回去,还是他妻子把拼图补了回去,还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毁过拼图,这个还重要吗?
写的很好

本帖最后由 su7 于 2023-12-16 15:05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hind_d1983    时间: 2023-12-16 13:5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拍的故弄玄虚,就像galgame没有解谜篇
作者: razgriz    时间: 2024-1-7 08:3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yukiecho  于 2023-12-11 05:30 发表
看评价那么好最近上了流媒看了看...
如果觉得这片好为什么不觉得地球最好的夜晚好?
剧情和后半段完全是割裂的,男主开天眼,看个痕迹能知道那么多?非专业演员衬的朱一龙演技像梁朝伟一样
说剧情的话没啥好说的,余华的隐喻他也没怎么讨论,加了很多自己的私活,还有混淆视听的镜头,说是杀人回忆那也太假了。男主相关的前面毫无铺垫,一度以为是闹鬼。每个人解读都是那套,但是电影中有表现超过5分钟吗?基本都是脑补。现在想想闪灵真TM经典,恐怖之余把整个过程都拍的丝滑
说氛围的话,不如看毕赣。毕赣最失败的就是拍太长了,地球前面剪掉点全片搞个90分钟豆瓣评分不得直冲9.0
最大感受是文艺青年原来最喜欢奇情情节+超现实表现
前天才看了这部电影来顶一下,我觉得非专业演员才能拯救中国电影了,就像半业余的独立游戏才能拯救游戏一样。

我现在对国产电影的要求很低很低很低,让我看着别尴尬就行,好好演戏别装逼,就这一条9成9的专业演员已经做不到了,所以一部电影其实容不下几个专业演员。
作者: cloudland    时间: 2024-1-7 09:01

我个人不太喜欢,我觉得导演魏书钧拍这种类型片,讲故事的基本功还不过关,感觉就像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起飞了...(我还没读过原著,但我觉得电影完全是可以脱离原著独立存在的)
话说回来魏书钧也很聪明,不过是迎合电影节和影评人的那种聪明,比如加上迷影元素(把警察局搬到电影院),比如用16mm胶片拍摄(但我个人觉得本片的摄影看起来并不出彩),比如请朱一龙主演稳住票房基本盘(我觉得朱一龙倒是演的还可以,比《无名》里的王一博还是强多了)

[ 本帖最后由 cloudland 于 2024-1-7 09:15 编辑 ]
作者: razgriz    时间: 2024-1-7 09:0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无印凉粉  于 2023-12-7 18:11 发表
没这么复杂,整部电影最终反映的是接受现实与自我和解这么一个不是很隐晦的命题。
其实我早就想写一点东西了,不过不想剧透,既然流媒体已上,就罗嗦两句。
电影几乎大半的篇幅,马哲都处在一个质疑的状态,质疑受害人,质疑凶手,质疑证人证据证物,质疑同事,质疑领导,质疑妻子,甚至质疑自己。
于是他的质疑,就成了串联整部电影的线索,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质疑受害人,揭穿了受害人的那点独特“爱好”;质疑凶手,导致凶手手下又多了2条人命;质疑证人证据证物,直接导致了托尼老师的死,也间接害死了诗歌社的老师,还有小男孩;质疑同事,发现自己的三等功是臆想的;质疑领导,导致对疯子的抓捕不利,自己差点死在疯子手里;质疑妻子,差点妻离子散;最后的质疑自己,差点就一枪把自己崩了。
臆想中的三等功是一个伏笔,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马哲的精神状态,也让他质疑凶手身份顺理成章,更把观众的思路在电影的前半段彻底带进了马哲这个角色。使观众认为一个拿过三等功的刑警队长,判断一定不会有错,凶手肯定另有他人,也就在潜意识中接受了马哲那种挖地三尺般的调查,还会一起质疑市局对于收押疯子结案这么一个草草收尾的决定,一定是想要掩盖什么,这个时候,观众也就跟着一起进入了一个半疯癫的状态,而且随着剧情的越来越压抑变得越来越疯癫。
这种疯癫,伴随着马哲开枪的一幕来到了高潮,也随着子弹从弹匣中推出而退去。马哲产生了自我怀疑,观众同样也产生了自我怀疑,前面的剧情,到底有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看到这里时,尚无法定论。全剧最突兀的一次转场就是马哲最后一次来到河边,他遇到疯子,制服疯子,同样制服的,也有他自己的疯癫和质疑。原来战友和领导一直都是对的,于是他最后接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三等功,接受了现实。
影片最后一幕是他给自己刚刚降生不久的孩子洗澡,金色的暖洋洋的阳光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伴随着孩子那天真懵懂的表情,让马哲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而这一幕的和解,其实从他和妻子随着花心起舞,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最后的圣母玛丽亚拼图,也并没有因为马哲的疯癫被破坏,至于究竟是马哲自己把拼图重新补了回去,还是他妻子把拼图补了回去,还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毁过拼图,这个还重要吗?
我脑子慢看不懂,只是觉得电影不尬且味道好,而且挺代入角色的,以至于看了一些黑暗的解读很压抑。

看完这层解读一下子通透了,跟我的浅层理解能够闭环自洽,原来片子还是挺美好的,可以带着好心情重新看一遍。
作者: 孟德尔    时间: 2024-1-7 15:1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挺好看的
作者: 秦王刺荆轲    时间: 2024-1-8 13:22

在结果不变的情况下强行揭开了真相,导致所有人都下不了台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bbs.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