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并不是。
胶片有胶片的价值,但电影摄影师业界对诺兰是否发挥了这种价值其实是持否定态度的。
胶片能「完美模拟」么?
不能。
能「用数字拍摄模拟到人眼无法分辨是不是胶片」么?
可以。
而且在feature production的尺度上,这种模拟的成本比使用胶片拍摄的成本低得多。
风险成本更是完全两个量级。
但这些成本会阻止追求胶片质感的feature production使用胶片么?
不会,因为随着电影成本的整体增加,这点成本已经不算什么了。
其实从《机械姬》这部电影开始,业内的共识已经发生基本上定了:
数字可以很好地模拟胶片质感,但没有必要。
胶片永远拍不出数字的极致质感,谁都不行。
所以胶片的归胶片,数字的归数字。
在《机械姬》之后,《降临》,到《银翼杀手2049》等等,这些片子就是业内金字塔尖的人物给出的答卷:
在影像质感上,数字已经脱离了对胶片质感的追求,去追求另一个巅峰去了。
打个比方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宏伟不宏伟?宏伟。你用现代手段去用石材建一个新教堂也可以复刻一个圣索菲亚大教堂出来。
但现代建筑师觉得那没什么意义,改去研究怎么建哈利法塔、怎么建上海中心大厦那种建筑去了。
至于诺兰,你可以理解成一种路径依赖+私欲满足,以及「坚持用胶片」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宣传卖点。
商业意义大于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