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29 12
发新话题
打印

观《艺术家》有感,默片从未死去,它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观众把它给忘了。。。

黑白电影倒是看过一些,不过默片还真没看过几部,要不是拿了奥斯卡说实话我也不大可能看,要说我对默片最深的印象就是小时候电视上经常放的众多卓别林电影的片段,尤其是寻子遇仙记我印象最深,当年小时候看完之后就一个感觉,美帝国当年实在太惨了。。。
后来再看的时候有种不知道是该笑着哭还是哭着笑的感觉,我不知道卓别林是不是最伟大的默片演员,但对我来说,他几乎就是唯一的默片演员。。。

看之前看了些影评,有说无聊的,有说故弄玄虚的,有说故意讨巧奥斯卡的,但是奥斯卡毕竟是奥斯卡,在2012年能靠一部“默片”拿到奥斯卡我还真好奇能NB到什么地步,趁着今天晚上睡不着,就给看了。

我不说这片究竟值不值奥斯卡吧,最起码,能让我从头到尾不停歇的直接看完,我觉得已经是部很好的电影了,男女主角表演完全没有可以找毛病的地方。虽然没有台词,但借着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与“挤眉弄眼”式的表演,反而让人更把注意力放在演员本身和故事上,
让习惯了一边看字幕一边看电影的我获得了一种很难得的舒畅的观影体验,有可能这也是默片的魅力之一吧。而且更有趣的一点是:艺术家并不是默片,声音在这部电影当中绝对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你们看了就知道。

其实就剧情来说艺术家这部电影写很简单,就是好莱坞当年那种最老派的剧情,在时代的背景下,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穿插着事业上的起起落落,最后是个大团圆结局。但是我觉得简单的故事也没什么不好,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复杂,如果碰上厉害的导演也能把复杂的故事给你明白了,比如大卫芬奇那种,但碰上垃圾的导演反而能把简单的故事讲的大家都看不懂,比如爆炸贝那种。艺术家属于第三种,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很清楚,很动人,很有趣。

虽说故事很简单,但是细节上其实并不简单,导演在简单的故事中插入了很多有趣的小情节,比如男女主角在片场相遇,两个隔着幕布“比舞”连电影里的一直板着脸的制片人都不自主的被吸引了,而且这一段也是很重要的伏笔,所以当你看到结局的时候会觉得自然又舒心。还有女主在男主的片子里跑龙套的情节,NG了好多次,每一次都不一样,可以看到男主越来越被女主吸引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还有一些镜头算是致敬经典吧,比如男主跟夫人吃早餐的一组蒙太奇,如果你看过《公民凯恩》的话肯定会不自觉地淡淡一笑,诸如此类很多情节如果你认真看电影的话真的会觉得拍的很好。

我觉得吧,其实这片是在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包装下的讲电影从默片走向有声片的这么一个扭捏的过程;不管有声还是没声,好的演员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好的演员,这是影片最想给观众传达的一个信息,有可能就是这点打动了奥斯卡评委们。我是这么想的,难道仅仅因为是“默片”就能拿奥斯卡吗?有些人不要觉得你比奥斯卡评委们更懂电影啊,而且不是更懂一点,是更懂好多。这几年都是这样,你可以说有争议,但现在几乎每次奥斯卡一完就有人大叫,奥斯卡不行了,奥斯卡要死了,不看奥斯卡,难道去看大陆的“金鸡百花”吗?
跑题了。。。。

另外说说我对于默片的看法。我觉得电影肯定是要走到有声这一步的,艺术家中就数次暗示,必须要“说话”,坚持无声是没意义的,就算是以前的默片,也是需要有台词,有音乐的,只是把台词以字幕的方式打出来,音乐以现场演奏的方式放给观众听。而且我真不敢想象没了音乐的话,用什么去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情感呢?所以说其实就没有过真正“无声电影”,艺术家中的男主拒绝有声电影说白了还不是因为高傲的自尊心和老人对新事物的偏见罢了。

另外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想到了《艾德伍德》与《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艾德伍德同样是以一种复古的手法讲故事,而且票房也不怎么样,但同样的,都是很好的电影,都是讲电影的电影,都是给真正能静下心来看电影的影迷的电影,这种电影注定是小众的,而且当年艾德伍德只拿了个最佳化妆,好在这回奥斯卡终于敢把最佳电影颁给艺术家,要不然对于制作方来说真是人财两空啊。。。

另外《猫和老鼠》,这个我想大家都看过,我现在突然想到,这不也是”默片“吗?一句台词没有,全靠肢体动作和情节设计,还有那完全跟画面融为一体的配乐,带给多少人无尽的欢乐?还有《WELL》前三分之一,不也是么?所以说好的东西永远是好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我觉得这一点有可能就是《艺术家》最想告诉给观众的。





我操。。。。天亮了。。。

[ 本帖最后由 EVAMRX 于 2012-3-23 06:30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aBrnoSUt 激骚 +1 最骚 Rated by wap 2012-3-23 15:18
  • dizhang 激骚 +3 我很赞同 2012-3-23 14:57
  • 鲁迅斯基 激骚 +1 最骚 Rated by wap 2012-3-23 07:35

TOP

默片本来就是当年的技术限制导致的,现在录音技术没问题了还拍默片,纯粹就是讨好奥斯卡评委,动机就不纯,把观众当傻逼呢,这片子再好俺也不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无块饭 激骚 +2 我很赞同 2012-3-23 15:55

TOP

喷的人先看看再喷不迟。


TOP

2、3L让我说你们什么好呢……
你们看电影到底看的是什么?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电影是用膜片的形式来表现男主身为一个拒绝说话的膜片演员,他的世界,他的心理状态。当他不再拒绝说话,电影突然就有声了!我不觉得这是讨好奥斯卡,反而我觉得这是电影最有心意的一点。

所以我说有些电影注定只有真心喜欢电影的人才能欣赏,看都没看就开喷,也只能表现出自己水平低了。。。

本帖最后由 EVAMRX 于 2012-3-23 13:08 通过手机版编辑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這部電影劇情老套毫無亮點

TOP

很赞同楼主……看完了……比较喜欢前半部分,后面情节有点老套……不过最后发展到音乐剧的时候感觉非常巧妙,因为前面其实已经铺垫好了
非常简单,但是却不平凡
拿奥斯卡我觉得毫无问题,而且我特别喜欢这个片子的配乐,查了下,果然也拿了最佳音乐奖
整部片子里面男女主角在楼梯上遇到,女主角留电话给男主角那段……打动了我……感觉埋藏在心里的一段感情被发掘了出来……配合优美而又淡淡忧伤的音乐……反复看了好多次……
最近看了不少片子,战马、龙纹身女孩、hugo等等……
但是打动我内心的还是这部片子,整部片子还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小的电影史……如果我是评委,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把大奖颁给这部片子。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码字辛苦,片子本身素质过硬毋庸置疑。

就算冲着oscar来的又如何?说到底还是质量说话。

TOP

引用:
原帖由 peacehorse 于 2012-3-23 09:20 AM 发表
最反感用这种现代技术包装的所谓默片
说白了就是拍给奥斯卡老头子看的
导演你先拍个正常的让大家认可的片子再说
转一段豆瓣的影评:

爱上《艺术家》,纯属一场无言的邂逅,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在去影院前对这部电影充满了不屑和怀疑,黑白片?默片?在3D/IMAX视效都无法再满足观众口味的年代,一部黑白默片又将如何圈住影迷们的钱包和心呢?
  
  然而恰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我在大银幕前看它看到流泪欢笑,大声鼓掌。
  
  《艺术家》是一部纯粹的银幕电影,并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这段光影,才能细品它的每一分美丽,才能在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观影之后,深深地被这样纯粹的一个故事打动。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击中我的心房。
  
  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头,却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风险。在法国本土,正是因为电影宣传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样给人留下的复古印象,票房未达预期,片方只好决定凭借奥斯卡提名的风头,在奥斯卡颁奖后再入影院重映,试图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国家,它也很难叩响影院的大门,譬如笔者所在的荷兰,艺术院线的上映也不过寥寥数周,普通院线也仅因为奥斯卡该片的提名,才迟迟跟上了上映的脚步。而在美国,《艺术家》摘得金球奖,虽是目前奥斯卡的第一大热门,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尚未买法国人的账,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扩大展映,票房却低得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北美票房统计机构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是一部默片。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苛责电影玩弄噱头的评论人,是否也看到这部电影为此付出的代价呢?现今电影业的利益驱动如此之大,又有多少导演还有再兴默片的魄力?能保证黑白默片会讨喜观众呢?而实际上,若不是这位法国商业电影奇材曾经在2006年的时候凭借着杂糅拼贴讽刺复古版007的《OSS117:开罗谍影》创造了当年的票房奇迹,他或许也没这样的胆量再把时间推前数十年,叫板黑白默片。
  
  而即便是这样,电影又恰好落入了人们诟病的另外一个议题:如果电影要还原默片,却为何没了默片的神韵?
  
  我想是观者的心态不同吧,《艺术家》的立足点很讨巧,可正是因为太讨巧,观者的解读也会不尽相同。许多人把《艺术家》看做一场默片的复兴,认为《艺术家》是要对默片进行一次礼赞,并还原曾经的默片时代的遗风。然而事实上,《艺术家》的初衷其实并不尽然如此。人们过分解读了《艺术家》作为电影所应承载的艺术价值,却忽视了电影的娱乐价值。《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并未打算百分之百地还原默片时代的元素,更多地,却是通过暗喻和明喻,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轻松地回顾和揶揄。从开场便设定的“说话”一词的双关运用,到后来有声电影的介入和兴盛,甚至是电影中那滑稽的“砰”的一声,电影都可谓无时不刻在轻松伶俐地提醒着观众:默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默片的艺术的价值却永远存在着,正如电影中乔治•瓦伦丁这位大艺术家一样,历经时间洗礼才华依然不减。灵巧的构思和智慧的“对白”,《艺术家》也用本身烙上的“黑白默片”字样,和电影中的剧情如出一辙地证明:艺术并不存在过时一说,这恐怕才是《艺术家》内里的本真。
  
  若是研究《艺术家》是否百分之百还原了默片时代,去死抠技术的瑕疵,争议女主的眉目,慨叹复制的粗劣,观者恐怕真正落入了电影里那位大艺术家的境地:过分执着于那个年代,执着于“默片”二字的分量,却忽视了电影作为艺术载体的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电影技术和当年的默片技术岂可同日而语,电影也不过是艺术的载体,从曾经的黑白映画,到现在的真人捕捉,电影仍旧是电影,仍旧是我们在银幕前放下忧愁,随之神往的时光机。
  
  与其说《艺术家》是对默片艺术的讴歌礼赞,不如说它是一场我们和默片的邂逅和重逢,它说的是爱情,是乔治为佩皮点上的一颗痣,是佩皮在车里看到孤独的乔治流下的一滴泪,是乔治在大火中死死抱着不松手的,那么一段美丽的邂逅光影。

TOP

每年纯冲着奥斯卡来的片子其实非常的多,都反感的话,年底那段的新片大部分都不用关注了……

所以芬奇的fans也不用每年都守着憋着给他喊冤,等他真得了奥斯卡的那一天,拍出来的片子估计反而没那么招fans待见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Guycc 于 2012-3-23 03:32 PM 发表
每年纯冲着奥斯卡来的片子其实非常的多,都反感的话,年底那段的新片大部分都不用关注了……

所以芬奇的fans也不用每年都守着憋着给他喊冤,等他真得了奥斯卡的那一天,拍出来的片子估计反而没那么招fans待见了… ...
龙纹身还不错……但是顶多看完了我觉得不错,而the artist看完了我感觉是被打动了……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dizhang  于 2012-3-23 15:07 发表
很赞同楼主……看完了……比较喜欢前半部分,后面情节有点老套……不过最后发展到音乐剧的时候感觉非常巧妙,因为前面其实已经铺垫好了
非常简单,但是却不平凡
拿奥斯卡我觉得毫无问题,而且我特别喜欢这个片子的 ...
老實說,如果配音+彩色,其他都不改,這部電影還會得獎嗎?

TOP

引用:
原帖由 dizhang 于 2012-3-23 15:51 发表

龙纹身还不错……但是顶多看完了我觉得不错,而the artist看完了我感觉是被打动了……
今年龙纹身都没啥提名,fans没那么怨气,真正爆发到怒潮级别的,还是去年的社交网络败于国王……

反正芬奇现在也是奔着奖为目标再拍呢,而且产量还不错,就看他以后的造化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总统先生 于 2012-3-23 04:11 PM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老實說,如果配音+彩色,其他都不改,這部電影還會得獎嗎?
算啦,大家都别试图说服别人了,这事情确实比较主观……

TOP

引用:
原帖由 总统先生 于 2012-3-23 16:1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老實說,如果配音+彩色,其他都不改,這部電影還會得獎嗎?
这么说非常不公平,对吧……

本片的黑白和声音,完全不是技术条件有限制而做出的被迫决定。既然这样,那就是拍摄意向上的主观选择。这种选择,不管是不是耍流氓或取巧,不管是不是大家都受用都喜欢,都已经成了这片子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改动了这些,这还能算是一个片子么……

按照这种逻辑来说的话,咱随便找个获奖片,硬改成黑白+无对白只字幕,还能得奖么……
去年的国王就得疯了,演讲一段再出一段字幕……
社交网似乎得更疯……字幕提示的页面时间得超过镜头时间……

甚至再说个都没这么无赖的,阿凡达要是就一个纯2D片……
评价……口碑……票房……

[ 本帖最后由 Guycc 于 2012-3-23 16:43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dizhang 激骚 +1 我很赞同 2012-3-23 17:23

TOP

 29 12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