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的是CRT电视,绝大多数情况下60场都是对应60帧,60场30帧的情况只在DVD等少数环境存在。
楼主最根本性的错误,是把游戏机这种“因为画面生成能力不足所以无法输出60帧满画面”的情况,套用在“因为无线电信号不行所以无法输出60帧满画面”的隔行制式上。
在制定电视制式的时代,模拟摄像机本身是没有任何储存画面的能力的,它的奇数场和偶数场,不是一张图显示两次,而是间隔60分之一秒的前后两帧完全不同的画面。
强调:
电视台播出的480i电视信号,奇数场和偶数场来自前后两帧完全不同的画面,你把前后两帧拼在一起不会变成一张完整的图,而是变成一堆线条。
电视台本身拍摄到的就是60帧影像,但是当时的无线电波带宽没有那么高,无法将其传输给居民的电视,因此只能抽取第一帧的奇数行,第二帧的偶数行,第三帧的奇数行,第四帧的偶数行。之所以这样搞,是因为人的眼睛对帧数比较敏感,但是对画面的解析度不太敏感,这样就利用画面的不停抖动来欺骗人眼,让人以为自己看到了60帧的480P画面。
但是到了240P的2D游戏机上,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游戏机缺乏的不是传输能力而是制作视频的能力。而且2D游戏机的显存非常小,它是不能储存一张画面输出两帧的,它要想重复输出一张图,必须把这张图重算两遍,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60帧算了。因此除了少数特殊芯片的游戏,FC和MD的游戏都是强制60帧的。输出的是60帧240P画面,第一帧输出的是奇数行,第二帧输出的还是奇数行,只不过因为它在480线的电视上显示,所以每一行中间都有间隔。
另外就是FC游戏的拖慢原理和电脑完全相反,游戏机如果1秒拖慢到6帧,它并不是每帧显示10次,它每一张都是重新生成的,只不过是拿了相同的参数重新生成10次。游戏机拖慢是因为CPU算不过来了,所以只能反复输出同一组参数,但显卡不是这样的,游戏机的显卡是死的,每秒必须输出60帧图像。游戏机显卡超出机能的表现是画面闪烁而非拖慢。
而DVD又是完全不同的情况,DVD的视频来源是电影,24帧,它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原始帧,因此DVD上的480i视频,是先把24帧的一部分重复,凑成30帧,然后把30帧的每帧显示两次,每次先显示奇数场再显示偶数场。
而480i的光盘游戏机又又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这时的游戏机是有显存的,显存可以储存一张画面反复显示,因此游戏机的480i可以用两种不同方式输出,可以像DVD一样一张图显示两次,也可以像电视台那样是60帧不一样的图像。实际上480i游戏机的真实帧数完全取决于制作者的意愿,32位机还有15帧的游戏,相当于每张图显示4遍。
如果在把电视台录像的480i修正成480p,强行把奇数场和偶数场拼接在一起,画面就会出现条纹。为了去除这种条纹,需要进行反交错工序。反交错必须先搞清条纹的成因,如果你的视频来自DVD这种30帧重复得到60帧的假奇偶帧,只要将画面重新组合就行了,但是对于电视台录像的真正60帧的480i就不能这么干,需要利用AI把每帧不存在的一半图像给画出来。
想要更清楚的表述可以看这个帖
交错、反交错与IVTC —— 从入门到放弃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326278
[
本帖最后由 md2 于 2023-8-7 15:2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