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像了解卡婊或者NAMCO那样了解SQUARE
所以下面只是一些公开的碎片信息,我自己不能完全连到一块
但这公开的东西就已经与很多人想象的有区别了
2003年一个不起眼的报道,几年前才被挖出来:
福岛康博表示2000年的时候ENIX就考虑过收购SQUARE,但灵魂深处的失败让他一度犹豫了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 ... 2-2003/042503e.html
换句话说,这个CG电影的惨败实际上是延缓而不是加速了收购
这个说法比较反常识,但是从ENIX的角度来说并不奇怪,如果SQUARE之后不能证明自己还能赚钱,那ENIX当然不想收购一个冤大头
然后FF10和KH的销量出来了,ENIX才能再考虑收购的问题
换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ENIX知道自己不是冤大头,SQUARE的亏损只是一时的,那么电影惨败时提出收购就是个压低价格的机会,但SQUARE那边未必言计听从
铃木尚在2012年那个推很多人都看过了,这里的说法就比较复杂了
他也表示灵魂深处不是SQUARE被收购的原因,但他给的理由是索尼购买的股份把这部分现金窟窿给填了
这句话其实并没有像福岛康博那样解答疑惑,因为就算电影失败不是直接原因,产生的后续效应也和收购有关
另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是,SQUARE在GBC上一个游戏都没有,同期的掌机作品都在WSC上
GBA发售前SQUARE多次请求加盟,全被任天堂拒绝了,直到2002年春,岩田聪成为社长前夕,才松口,这时候GBA都首发一年了
所以在被ENIX收购前,SQUARE就不打算吊死在索尼一棵树上
灵魂深处失败后公司选择收紧是正常的,当时手游还没兴起(要2004年),那么丢掉不争气的WSC投奔GBA捞奶粉钱自然就是最保险的
如何解释后面的事情,需要SQUARE当年的整体股东比例表,但是这么古老的东西其实很难查了,到底有没有公开过都不好说
公开的说法是,微软在和SQUARE谈判收购的时候,SQUARE表示最多只能卖给微软40%的股份,但微软需要花100%股份的钱去购买,所以这事就没成
这个比例大概暗示剩下60%也和其他日本大型第三方一样是交叉控股的,这是继承自财阀时代的体制
当然铃木尚和坂口博信的下野绝对和灵魂深处有直接关系
但坂口博信在2001年辞职后依然以合同工的形式在SQUARE干了几年,否则也不会有他力挺的松野主导FF12
后来坂口真的与SQUARE彻底分手之后,没了靠山的松野也就被撸掉了
铃木尚那番话没头没尾的问题就在于,如果说坂口还能以合同工的方式介入游戏开发,那么在公司上层,铃木尚在下野后应该是没多大发言权了
所以,结合福岛康博的发言,最多也就是可以说“灵魂深处不是SQUARE被收购的直接原因”,但如果说“间接原因都不算”,那没多少人会相信的
真正值得考虑的是,为何福岛康博表示2000年两家就在谈了,那时候灵魂深处的惨败还没有成为定局,说明铃木尚之外的人与ENIX联系是出于其他原因
至于灵魂深处除了亏损到底留下了什么,这个倒不是秘密
夏威夷工作室的员工是美日各一半,美国那边很多人没留下来,但日本基本还是带着经验和技术回了总部
所以FF7AC很快就公布了,甚至一直到FF15王者之剑,里面还有很多灵魂深处的老人,只是其中一些是以合同工的外包形式参与的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20-4-7 18:10 编辑 ]